贾母
贾母,姓史,在贾府中辈分最高,地位最尊,并且有品位、有心胸,是一个典型的世家贵族的长辈,是红楼中一众儿女的守护者。随着红楼故事的发展,可以看到,当贾母渐渐老去,她对贾府的控制力、影响力,也是在逐渐的消退。在前八十回偏后的故事里,无论是王夫人撵走晴雯,还是贾赦把迎春许配孙家,显然都不合贾母心意,但是贾母却无力阻止,只能表达不满和忧心。尤其是到了七十六回,贾府冷冷清清的过中秋,贾母偏偏点了一段更加凄凉寂历的音乐。与红楼开篇时,贾母身边的热闹与繁华,形成鲜明的对比。
在各种红楼影射的解读中,认为贾母是影射万历皇帝的不在少数。但是我认为,无论红楼作者有多么不认同正史,无论作者是否同意“明实亡于万历”,朱翊钧这个近三十年不上朝的怠政帝王,也不会被赋予贾母这样一个帝国守护者的形象。虽然贾母身上确实有万历的影子,比如看重晴雯(即熊廷弼),但是总体的形象,万历与贾母并不相符。
红楼作者应该是用贾母这个人物,影射从洪武到万历这段历史上,大明所积累的所有正面因素(财富,管理,人才,人心)在明末这个时期留下的余辉。如我们在前文贾政篇分析的,自万历末年至崇祯,可以说,晚明几乎是靠着祖辈留下的荫庇、行政的惯性,来运转和维系。随着贾母的老去,红楼中诸人,终将如贾母所做灯谜一样“树倒猢狲散”。同样,因为明末的几任君主,无法真正的实现变革,应付制度带来的危机,那么在耗尽祖业的时候,大明帝国也将无可挽回的衰落和倾覆。
在第二十二回,元宵节猜灯谜,贾母出的谜语是:猴子身轻站树梢。谜底是“荔枝”,谐音为“离枝”,脂砚斋在此批语为所谓“树倒猢狲散”是也。显然,贾母是贾府所依靠的大树,一旦这棵树倒了,就是子孙离散、食尽鸟投林的时候。
至第四十回,贾母的牙牌令,也在暗示大明王朝由建立到兴盛再到衰败的过程:
- 开局是全绿点的天牌(“左边是张天”),贾母对“头上有青天”,喻大明开国时,虽然也是蛮夷蒙元的天下,但大明有天命有国运,最终取而代之。(对比黛玉同样是一副天牌开局,却是“良辰美景奈何天”。显然一个是新朝开国的气势,另一个是国破家亡的感叹。)
- “当中是个‘五与六’”贾母道:“六桥梅花香彻骨。”六桥常常被解读为杭州西湖的苏堤六桥。不过在明末清初,并不是人人都认定六桥就指苏堤的,尤其是杭州以外的人,只有杭州人提到苏堤习惯上称之为六桥。这里的六桥,很有可能是引自明朝诗人全大训写的七言律诗《春莫江行望留都作》:
-
荼蘼花满大江边,冉冉香风送客船。京口潮翻三岛雪,石头春锁六桥烟。芦汀棹转鼋犹曝,柳岸罾开鳞正鲜。会向金陵瞻王气,苍茫宫树老啼鹃。也就是说,这里的六桥指代的是金陵,结合梅花的寓意(即抗击蛮夷的力量):“六桥梅花香彻骨”,是喻指朱元璋靠农民军起义,驱逐蒙古政权,建都南京,开启大明帝国。
- 然后是“剩得一张‘六与幺’。”贾母道:“一轮红日出云霄。”这是比喻明王朝如日中天的时候,可以压制住周边各族。
- 最后“凑成便是个‘蓬头鬼’。”贾母道:“这鬼抱住钟馗腿。”钟馗是捉鬼的神仙,抱住钟馗腿的鬼,显然是自寻死路,自取灭亡。暗示晚明在各种内忧外患中,无法自救,纵容满清做大,最终被其取代。尤其是到了南明弘光政权,居然选择联虏平寇的错误政策,始终没搞清楚自己的敌人是谁。
贾母的牙牌令的喻义,与第二十九回中,贾府清虚观打平安醮,神前占卜的三出戏,所暗示的意义相同,都是明王朝由崛起到兴盛再到衰败的过程,原文是:
贾珍一时来回:“神前拈了戏,头一本《白蛇记》。”贾母问:“《白蛇记》是什么故事?”贾珍道:“是汉高祖斩蛇方起首的故事。第二本是《满床笏》。”贾母笑道:“这倒是第二本上?也罢了。神佛要这样,也只得罢了。”又问第三本,贾珍道:“第三本是《南柯梦》。”贾母听了便不言语。
作者特意在此强调,头一本白蛇记是汉高祖斩蛇起义的故事,是汉朝的开端。把贾府和汉朝做类比,再次影射贾府代表的是大明一朝。同时暗示贾母身上有朱元璋的影子。
这两处都是贾母直接参与的活动,是正笔写贾母的文字,明显涵盖了晚明之前的整个历史时期。结合贾母的姓氏“史”,可以推断贾母并非影射某一个明帝王,而是指大明祖业在明末的荫庇。
确定了贾母的身份,就可以试着解释,贾母所讲述的年轻时,在史家的“枕霞阁”的一段经历。在第三十八回中,贾母赴湘云的螃蟹宴,看见藕香榭的对联,回忆起当年枕霞阁落难故事。原文是:
贾母听了,又抬头看匾,因回头向薛姨妈道:“我先小时,家里也有这么一个亭子,叫做什么‘枕霞阁’。我那时也只像他这么大年纪,同姊妹们天天顽去。那日谁知我失了脚掉下去,几乎没淹死,好容易救了上来,到底被那木钉把头碰破了。如今这鬓角上那指头顶大一块窝儿就是那残破了。众人都怕经了水,又怕冒了风,都说活不得了,谁知竟好了。”
凤姐不等人说,先笑道:“那时要活不得,如今这大福可叫谁享呢!可知老祖宗从小儿的福寿就不小,神差鬼使碰出那个窝儿来,好盛福寿的。”
此处贾母回忆的事,应该是指向“土木堡之变”以及“北京保卫战”。
“枕霞”谐音为“镇”、“柙”,喻朱祁镇被瓦剌部所俘。即土木堡之变。
正统十四年(1449年)八月十六日,明军主力在土木堡遭遇惨败,当时大明同样面临了一次严重的亡国危机。在土木堡之变中,不仅明英宗朱祁镇被瓦剌的大军俘获,明朝精锐的而是万大军,乃至于数十位文臣武将,都在这场战役中损失殆尽。正统十四年八月十八日,皇太后命郕王朱祁钰监国。京城大官富户纷纷南逃,有的大臣也主张南迁。明代宗朱祁钰这位皇帝即位后,于谦力排众议、整饬兵备、部署要害、亲自督战,率师二十二万,列阵北京九门外,抵御瓦剌大军。面对于谦等人的防守,瓦剌也先可谓无隙可乘,被迫释放明英宗朱祁镇。和议后,于谦仍积极备战,挑选京军精锐分十团营操练,又遣兵出关屯守,边境得以安宁。总的来说,于谦等人组织的京师保卫战,取得了胜利,粉碎了瓦剌军企图夺取明朝京师的野心,促使明王朝转危为安。土木堡之变后,明朝不仅没有亡国,还击退了瓦剌的大军,并且还坚持了200年之久。
前八十回里,贾母的正面文字就止于此。
元宵节荣国府开夜宴(第五十三回),以及宴席间贾母批评说书人陈腐的套路,并给大家讲关于“猴尿”的笑话。(第五十四回),其实是王熙凤与宝黛的正文,会放到事件篇再详论。另外作者还常常借贾母之口点评书中的各个人物,可以看做是作者以朱氏先祖的客观视角来评价明末的各类人物,同时也是作者对这些人物的看法。如前文贾母对贾赦、贾政、邢夫人、王夫人的评价。至于贾母对其他人物的品评,放到后面各个人物篇去讨论。
此外从红楼的故事中,还可以看得到贾母的识人之明,无论是对邢夫人王夫人,还是对晴雯袭人。唯一看走眼的,只有鸳鸯,因为在鸳鸯的故事中,贾母客串了一次崇祯。这里需要再解释一下,如在序言中所述,红楼有时候因为故事架构的需要,会借用人物形象来完成对历史事件的叙述,但是这个借用的原则必须是同一类人物。比如,总体来看,贾母作为大明祖业的影射,但是偶尔会客串一下某一个大明帝王,即是属于同一类人物之间的形象借用。
在后二十八回中,贾母去世后,王夫人也紧跟着去世。贾府迅速败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