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荆刺秦001:前言

长篇小说连载,战国末世演义,战国红楼梦。表现六国可歌可泣的反抗暴秦的史诗。
打印 被阅读次数

第一章 前言

史记记载:公元前232年太子丹逃回燕国,见到荆轲,定下刺秦大计,到公元前227年,荆轲发动刺秦,这中间有五年的时间,历史以及史记记载是空白的。难道这五年时间,太子丹以及荆轲等人只是醉生梦死,在美酒和妇人间,吃喝玩乐吗?

要知道,那个时代是“孔孟老庄荀韩孙吴”的时代,是人们的计谋(包括阳谋,阴谋)登封造极的时代,思想的深度和广度,一点不比现在时代逊色。

我们宁肯相信古人的精神奋发,积极有为,而不愿相信古人精神颓废,空坐等死,毕竟我们要寻找历史的闪光点,而不是垃圾时刻,何况那些颓废气质也不符合历史记载的五年后荆轲刺秦时的感动历代无数词人墨客的精神面貌。

那么这五年,太子丹,荆轲他们在做什么呢?

首先看当时的历史背景:

秦始皇嬴政,公元前251年,9岁时,回到秦国,三年多后,公元前247年,嬴政13岁继位,但年龄幼小,由相国吕不韦摄政。

秦王政五年(前244年),吕不韦主政 将军骜(蒙骜)攻魏,定酸枣、燕、虚、长平、雍丘、山阳城,皆拔之,取二十城。初置东郡。秦国建立东郡,秦国就开始和东方海边大国齐国接壤,至此六国被拦腰砍断,一边是赵国、燕国,一边是魏国、楚国。燕国,赵国想去魏国,楚国,只能绕道齐国。

在那个大时代,抵抗暴秦,是所有具有道德的有识之士的共同选择,例如宁肯蹈海自杀也不赞同逢迎秦王称帝的的齐人鲁仲连。

所以当时天下有识之士,第一誓要抵抗暴秦。第二抵抗暴秦的方法,就是联合六国,这就是当时的天下共识。当时六国,韩国已经被灭,而所谓六国联合,其实就是援赵,因为赵国被秦国连年秋后猛攻,而赵国只有招架之功,没有还手之力。赵国需要的是如同上次在公元前257年,信陵君窃符救赵那样率领魏国,楚国救助邯郸,但现在魏国只剩一个国都区域,没有了腾挪伸展的战略空间,所以魏国派不出援军,能有一战之力的只有齐国,燕国,楚国。 而在楚国王廷。楚王已经失去权力,中央权力被屈,昭,景三家大夫贵族瓜分(他们也都是楚王宗族的后裔)。齐国因为被燕国联合赵国,楚国等,曾经被他们灭国,所以齐国人畏惧警惕燕赵楚,甚于提防秦国。所以唯一能掌握援助赵国主动权的只有燕国,虽然燕国燕王喜曾经背信弃义,偷袭赵国,赵国恨燕国,胜于恨秦国,因为秦国想灭赵是阳谋,而燕国想灭赵,却是阴谋(伴随着背信弃义的计谋就是阴谋,没有背信弃义的计谋,就是阳谋。)但现在太子丹自秦国咸阳逃了回来,燕太子丹不是燕王喜,因此连赵,太子丹完全是可以有作为也必有作为的。因为天下有识之士不会无所作为,任由秦国暴虐天下的。

所以公元前232年燕太子丹,逃回燕国蓟都,就是历史精彩新一页的开始。

本书记录的是距今大约两千多年前的亚洲东北部的古中国,围绕着公元前230年前后发生的一些历史事实。

因为当时的人们语言,现在已经不被绝大多数人所使用或能听懂,因此本书按其大意。全部翻译转换成现代语言,绝对尽量争取贴近原意,用今天的话说,就是意译而不是直译,而且今天的意译和二十年前的意译也是不一样的,当然要用最新的语言啊。

其中人物的名字,姓氏,官爵,什物名,衣服名,食物名等等,还有地名,各种节日名等等,我们在不违反原意的基础上,都进行了录其大意的简单翻译,以便能被读者很快了解和记住。

本书的心里活动都是我们根据史料和内在逻辑合理推断出来的,就是尽量做到人物,逻辑,情绪的准确,而无法做到一比一的还原历史,说白了历史小说,就是历史正史的演义,换句现在常用的话说就是本文由历史事实改编,根据逻辑想象对登场人物及其具体事件进行了历史空白的填补和虚构。

同样因为很久年前的计时计月计年的差异,以及农历公历的不同,以及每年过年节日时间的差异,所以年龄跨年的计算,都很不标准,因此本书在通报人物年龄,或时间发生的年代时,会有一两岁的误差。

通过本书,我们将深刻的理解,希罗多德一句名言:太阳底下,从来没有新鲜事。我们现在的精神、灵魂、价值,几千年前,就已经有人在拼死捍卫,尽管是不一样的概念,名词,语言,但实质是一样的,就像以前载体是竹简,后来是纸张,现在是电子书,这些载体手段,都是为了书意而服务的,而无论自由、民主、平等、法律、程序正义等等,这些也只是手段,最终目的都是人,人性,人道,而这就是仁,我为我们先祖有这样的历史而感到荣耀和骄傲。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