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公司地处硅谷边陲,人员结构为实验物理学家、机械工程师、电气工程师和伪软件工程师。公司成立了几年,主要岁月在疫情中度过,来来往往的攒下了几十号人。
公司里只有我和一个ABC是中国人,印度孩子倒是有好几个,有热爱编程的物理博士,不苟言笑或活泼开朗的物理学博士,也有年轻有为的电子工程师。他们当中多数是出生在美国的二代,也有印度出生的一代半。
我刚进公司时一个比我公司龄长两个月的印度孩子跟我聊了一段儿。他中学时随父母移民美国,随即父母回印度,把他留给了他的叔叔和爷爷。他进了南加州一所普通州立大学,打算学电子工程。只见学工程的学生乌央乌央的五百多人,他想了想:旁边的物理系只有二十来名学生,要想比这五百人有出息,我得学物理啊。
到了物理系,发现老师教课不行,大家都学不明白。他到油管上找视频看,发现了一些名校名教授的视频,一发不可收拾地学了下去。然后去名校读了博士,并追随师兄来到湾区边陲工作。
对,学物理的是这里的主力和主流,其它人是参与建设的劳工。这些劳工也包括物理博士肄业的孩子,毕竟实验物理的博士读来不易,八面玲珑是基本要求,每个人都要理论、实践、机械、电子加软件样样拿得起放得下。人难免有偏好,他们从博士系统退下来,仍然有自己最喜爱最擅长的方面,又不舍得离开物理行业,就在这儿打一份略微轻松的工。
两个学电气工程的湾区二代印度孩子,一毕业就来到公司,各自机灵各自能干,也跟我家ABC差不多的单纯可爱。他们中的一个被别的公司挖走了,我们公司各级领导就不信挖他公司不会倒,一直跟他保持密切联系,每次公司的爬梯都叫他回来,希望对方公司倒下的时候他能重回我们的怀抱。他走后公司又来了一大波年轻人,他跟他们不熟,也略显尴尬,自己毕竟没什名分,还是个逃兵。所以每次爬梯跟他聊得最多的是我老公,他俩都属于仅出现在公司爬梯上的面孔。只是他工作的公司至今尚未倒下。
另一个印度孩子说来公司的原因是离父母家近。父母有个大豪宅,他占据了集中三间房。住在父母家的条件是,每天上班要戴口罩,到今天依然如此。几乎看不到他的真面容,每次他有机会吃东西,把口罩摘下来时,我都很恍惚,这是公司新来的雇员?我在公司最初的几个月要感谢这个孩子的大力帮助,因为我之前做的工作跟现在的工作内容相去较远,中间又休息了几年,回到工作岗位时,我有点儿“百废待兴”的状态,多亏这孩子不嫌弃不放弃,让我学习了很多东西,逐步熟悉了工作环境。我问他就这么一直住父母家,没打算搬出去?他说大学就是在附近上的,上大学时也一直住父母家,以后结婚了再搬出去。我说你父母有那么大的房子,留着儿子在家也不错。他回答说:他们当年买房子容易,那时候房子便宜。嗯,这我还不知道,我也跟他父母是同龄人,我们全家也只买了三个卧室,他以为占据三个房间是家常便饭啊。
对公司贡献最大的一个印度孩子是热爱软件的物理博士。他建构了依照他个人的美学观规划的软件硬件编程规范,有些时候显得苛刻刻板也不甚合理,但是每套系统都要有规范,要有方便的问题溯源渠道,而且需要警察维护,这几方面他都做到了,我觉得他的价值是巨大的。公司财务部门的工作人员不怎么喜欢他说话处事的样子,在背后说他坏话,我也理解他们的闲言碎语。我的解释是,这孩子有天才的一面,也自我标榜自己天才的一面,凡人看戏的心理状态是,我们知道你是天才,你自己不应该知道啊,你得搂着点儿。天才怎么会搂着,搂着的哪会是天才?
今天下午,公司的CEO花了很长时间接待一对印度父女。他们转到我在的实验室时,我也被邀请参加聊天儿。这位父亲也混过电子行业,画过PCB,但后来转行去做数据处理,为金融业服务。怎奈自己的电子业基因传给了女儿,明年即将上大学的女儿打算学电子工程,他们是来体验科研环境的。我奇怪公司还有这种行业爱好者参观业务?父亲说他住在附近,遛狗的时候撞见我公司员工,就拉了个关系,获得了此次参观的机会。毕竟是过来人,他打量了我一下,问:你是写汇编程序的吧?我笑:这把年纪的人都是写汇编程序开始的,现在没地儿写汇编了。
CEO语重心长地说,现在学电子工程的学生越来越少,我们自己要做PCB,要设计板子,要解决问题,要招学电子工程的学生啊。我附和:这些事儿AI都做不了啊。父女俩心满意足地点点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