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饱”与“留余”的大智慧

昨日闲余,写下了《“德不配位”与“厚德载物”》的小文章,意犹未尽,于是想起了历史上一个名臣和一个家族。

这个名臣是清代康乾时期重臣陈廷敬,现代电视剧《大清相国》中的主人公。其先后任职于礼部、吏部、户部、刑部等重要部门,长期担任侍读、侍讲学士,直至文渊阁大学士,为官50余年,是康熙的股肱大臣,主持编纂《康熙字典》,对康乾盛世的形成立下了汗马功劳。

对于陈廷敬,最令后人景仰的还不是他显赫的高位和非常的政绩,而在于他的清廉和睿智。他一生清廉自律,甘于清寒,家里只有老屋数间,无值钱什物。虽贵为大学士,却是出门无车,衣衫粗旧,饮食无珍蔬膏粱,一冬只吃腌菜,还甚觉有味,常以“我自长贫甘半饱”而自励,被门人称为“半饱居士”。“扬州八怪”之一的金农曾有诗赞其清德余风曰:“独持清德道弥尊,半饱遗风在菜根”;史载其去世时,康熙“深惜之”,亲笔写下挽诗,赞其为人“宽大老成,几近完人”。《清史稿》给予他“清勤”定评。

“半饱”做官,必无贪欲之念;官若不贪,绝无把柄在人手中;别人手中无把柄,便可秉公办事,了无徇私之情。国有如是官,百姓幸焉。只是悠悠千载,官如恒河之沙,有几个愿意“半饱”做官?别说“半饱”,就是“全饱”也不行,全家大小三姑六姨鸡们犬们“全饱”也不行,非得要子子孙孙千秋万代饕餮飨宴享受无穷。只是这些贪官们利令智昏,全宇宙中都没有这个理。

有清一代,山西阳城有个康百万庄园,“康百万”是明清以来对康应魁家族的统称,因慈禧太后的册封而名扬天下。康百万家族,上自六世祖康绍敬,下至十八世康庭兰,康家整整繁荣兴盛了12代400余年,彻底颠覆了富不过三代的铁律。其家富甲三省,船行六河,土地达18万亩,财富无以计数,民间称其“头枕泾阳、西安,脚踏临沂、济南;马跑千里不吃别家草,人行千里尽是康家田”,繁荣昌盛数百年,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

康百万靠河运发财,靠土地致富,靠“贡献”得官,而这一切都是靠“留余”以持家,“留余”是康百万家族的发家秘诀。

在河南省巩义市康百万庄园里,主宅过厅有保存完整的“留余匾”,无不让人印象深刻。该匾是康家训示家中子弟的家训匾,全匾共计174个字,是儒家“财不可露尽,势不可使尽”中庸思想的集中体现,至今仍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四留铭》全文如下:

“留有余,不尽之巧以还造化;留有余,不尽之禄以还朝廷;留有余,不尽之财以还百姓;留有余,不尽之福以还子孙。盖造物忌盈,事太尽,未有不贻后悔者。高景逸所云:‘临事让人一步,自有余地;临财放宽一分,自有余味。’推之,凡事皆然。坦园老伯以‘留余’二字颜其堂,盖取留耕道人之铭,以示其子孙者。为题数语,并取夏峰先生训其诸子之词以括之曰:‘若辈知昌家之道乎?留余忌尽而已。’时同治辛未端月朔愚侄牛瑄敬题。”

“铭”之核心为“留余”,即事事都要留有余地,不能使尽生意技巧留一些以还给造物主;不得把俸禄享尽留一些以还给朝廷;不可把财富占尽应留一些以还给老百姓;不要把福分享尽留一些以给后代子孙。

“半饱”与“留余”,一是官箴,一为家训,二者异曲同工,强调的都是凡事应留有余地,最忌穷极尽绝,集中体现了古人生活智慧和高尚情怀。“半饱”精神何止是做官,世界上任何事情都是如此,进食七成饱,暴饮暴食最损身体;作画要留余,飞白自成妙境;至于花看半开,酒喝微醉,更是普通的生活常识。追逐利益,人之本性使然,但谋利也要有节制,利不能一人独吞,有财大家发,这发财才安心;有饭大家吃,这饭才吃得香。自己富了,要回报社会,任何人都不能离开社会,那怕你富可敌国。贪婪与过度,愚之甚也;天下贪官败迹多矣,尽管贪路不同,强取豪夺之贪因一也。天下富豪败家多矣,败因各异,但不知惜福之鲸吞虎据一也。

陈廷敬以“半饱”做官,终得万古流芳;康百万以“留余”发财,终得百代昌盛。昔触龙说赵太后,“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药商宋清为商之道,不贪眼前小利,而取远利是也。表面看,陈廷敬为官不贪,似乎不值,但他却赢得了皇帝嘉奖百姓爱戴,乃至流芳后世,他实实在在的赢了。康百万留余利以让社会,似乎亏了,但其家繁荣兴盛十余代四百余年,实实在在的赚大了。道理明摆在这里,可许多官员们富豪们就是当局者迷,硬要等要身陷囹圄、家败光净才似乎明白,悲夫

格利 发表评论于
他说的是几千年的中土世大夫的中庸立身之道。在一个私有财产保护力度很低的国度,仅凭皇帝老儿的一句话与有荣焉,做人立世不谨慎小心不行啊。
MoatCity 发表评论于
是不是应该告诉伊龙。马斯克,应该半饱,差不多就行了?西方资本社会不吃这一套。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