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上真实存在的一种现象:视死如归

谈医疗、谈养生、谈人文、谈人生 – 听赵大夫怎么说
打印 被阅读次数

贪生怕死是人类的本能,死到临头时,任何的怯懦和虚弱都是可以理解的。那么“视死如归”是否存在?我认为,还真有。因为自己就亲眼见识过。

一般人面临死刑时,大多数会浑身瘫软,个别人会大小便失禁。所以执行死刑时,被执行人的裤脚会被绑紧,以防屎尿流出。八十年代严打时,记得参加过几次公审大会,大会结束后,这些人还要在车上游街,再去刑场。被执行的人,岁数大的,一般都浑身瘫软,需要公安人员帮忙,才能站立行走;但是确有不少年轻人,是面带微笑,奔赴刑场的。从这点上说,他们确实是汉子,只是生错了时代,否则很可能就是大英雄。

下面这几张照片,来自不同时代和群体。如果超越党派,去看这些人面对死神时的态度。毫无疑问,他们是真正的英雄,有一种“二十年后又是一条好汉”的气概。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够生生不息,就是因为我们的民族中,有这样的视死如归者大量存在。

 

 

1.义和团勇士

当年的义和团勇士们以大刀、长矛为武器,以自己的血肉之躯毫无畏惧、冲向敌人,打洋人、杀洋人,他们所表现的血性,让洋大人们震惊。面对如此有血性、有文化底蕴又人口众多的民族,他们放弃了彻底征服、瓜分中国的梦想,改为与清政府合作,从而使中国人避免了印第安人和印度人的命运。看着照片中被捕义和团勇士的神态,仅凭此点,义和团运动,功彪史册。

 

2. 中共第二任总书记瞿秋白临刑前的照片

他上身着黑色中式对襟衫,下身穿白布抵膝短裤,黑线袜、黑布鞋,背着两手、昂首直立,恬淡闲静之中,流露出一股庄严肃穆的气概。 马鼎盛说,瞿秋白临刑前写下了(集)唐人诗,“夕阳明灭乱山中,落叶寒泉听不穷,已忍伶俜十年事,心持半偈万缘空”。三十六师师长宋希濂说,瞿秋白向军官扫视了一下,神态自若,缓步从容走出了大门。他坦然的正其衣履,到中山公园凉亭前拍照。有现场记者报道,瞿秋白来到公园,“全园为之寂静,鸟雀停息呻吟。信步至亭前,已见菲菜四碟,美酒一瓮,彼独坐其上,自斟自饮,谈笑自若,神色无异”,酒半言道“人之公余,为小快乐,夜间安眠,为大快乐,辞世长逝,为真快乐”。 随后,缓步走出中山公园,手持香烟,是神色不变,沿途用俄语唱《国际歌》、《红军歌》,到达两华里外的罗汉岭刑场之后,选择一处坟墓堆上,盘足而坐,微笑的说“此地很好”,并要求刽子手正面开枪,坦然就义。

 

3. 抗日女杰成本华

日本每日新闻社出版《日本的战历》中的图片注释如此评价道,“昭和13年(1938年)4月,在中国战场上俘获的中国军队女战士成本华,24岁,对于我军的刑讯,她始终面露微笑毫无惧色,将自己的青春献给了国家。”经过考证,成本华烈士隶属于国军安徽保安团。

画报中,成本华站在一幢木质老房子前,4个日本兵围在她身边,从不同角度打量着她。现场还有两名中国人,一位老者身穿深色长衫,双手拢在袖中,一个高大的小伙子近距离看着成本华,不知是不是成本华的战友,他的眼神分明比别人更为关切、凝重。

照片中她还保留着作为游击队员的装束,只是被卸掉了武装,双手交叉昂首挺立。这张照片上的成本华,笑意更加明显了,真正是将生死置之度外了。猛然见到这样的女子,很是让人惊叹:能在虎狼之敌面前不失自信与威严!愿英雄不死,民族自强之精神不死!

樊建川是民营企业家、收藏家、建川博物馆创建者。樊建川搜集了上百万张有关中国抗战的图片中,成本华的只有两张。但在他看来,这是中国抗日战士面对侵略者“最完美”的照片。

4.聂曦烈士

聂曦(1917—1950),福建福州人,历任国防部史政局总务组组长、东南军政长官公署总务处交际科科长,上校军衔。福州解放前夕,他奉吴石之命,完好地保存了一批国民党的绝密档案资料,后随吴石赴台湾。中共华东局女情报员朱枫前往台湾与吴石会面时,聂曦充当了他们二人之间联系的信使,台湾工委负责人蔡孝乾叛变之后,聂曦与吴石将军被捕。1950年6月10日下午,在台北马场町与吴石、陈宝仓、朱枫一起被杀害,时年33岁。

 

1950年6月10日,吴石、陈宝仓、聂曦、朱堪之四人被特别军事法庭判处死刑,四烈士在台北马场町刑场上英勇就义,壮烈牺牲,为统一祖国大业献出了宝贵的生命;台湾媒体在报纸上报道时,还配发了一张聂曦临刑前押赴刑场的照片,聂曦身穿白衬衫,下半截扎在军裤内,脚穿马鞋,两手反绑在背后,表情自然,面露微笑;媒体并报称“聂曦形象英武,大义凛然,死前毫无惧色。”

 

倪颖 发表评论于
所以全世界无产阶级最伟大!
新中美 发表评论于
感觉那个义和团的照片的时代可能不对,义和团的人不可能剪辫子的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