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僧抱绿绮,西下峨眉峰。
为我一挥手,如听万壑松。
客心洗流水,余响入霜钟。
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
这是李白写的《听蜀僧濬弹琴》。非常喜欢,点评一下。
有色彩。 字面直接可见的有 “绿绮”,“碧山”。 “万壑松” 是满眼苍翠;“霜钟” 有季节和历史感,古铜大钟的冻白色,那种高冷和肃穆隔屏可感;“秋云暗几重” 渲染乌云四合,黄昏将尽。就连远在天边的 “峨眉峰”,也作了层林叠嶂的背景 。
有声响。“如听万壑松” 写的是松涛;“洗流水” 听得见清泉潺潺;袅袅不绝的 “余响” ,与远处的 “霜钟” 相应和。
有动作。 “抱” 琴; “下” 山; “一挥手” 弹琴;“听” 琴;琴声如 “流水”叮咚, “洗” 去内心烦忧;余响 “入” 远处的钟声和更远处的松林碧山。最后两句,名词 “暮” 和形容词 “暗” 作动词。
交代季节,天气和时间,不动声色。“秋云” 和 “霜” 说明是秋天。“暮” 点出天色渐晚。“暗几重” 告知多云,阴天。
对仗工整。首联 “僧” 对 “峰”;颔联 “一” 对 “万”;颈联 “流水” 对 “霜钟”;尾联 “碧山暮” 对 “秋云暗”,“不觉” 呼应 “几重”。非常灵动自然。
韵脚妥帖。“峰”,“松”,“钟”,“重”,行云流水,一气呵成。
用典巧妙。“绿绮” 借用了汉代司马相如的名琴。高山流水知音的典故用了两次。“为我一挥手” 说的是俞伯牙,出自嵇康的《琴赋》“伯牙挥手,钟期听琴”。“客心洗流水” 则自比钟子期。“霜钟” 二字看似写实,其实也用了典,出自《山海经》知霜而鸣的九钟。《中次一十一经》写说:“又东南三百里,曰丰山。有兽焉,其状如蝯,赤目,赤喙,黄身,名曰雍和,见则国有大恐。神耕父处之,常游清泠之渊,出入有光,见则其国为败。有九钟焉,是知霜鸣。其上多金,其下多榖、柞、杻、橿。” 好奇,雍正帝赐名雍和宫时,竟然不理跟《山海经》里 “见则国有大恐” 的怪兽 “雍和” 撞名?!
但这首诗最让我着迷的,是诗句的视角变化。五言律诗,四联八句,每一句的角度都在变换,做到了一句一景。近景远景,重叠交替。且细读:
蜀僧抱绿绮 (近景),西下峨眉峰 (远景)。
为我一挥手 (近景),如听万壑松 (远景)。
客心洗流水 (近景),余响入霜钟 (远景)。
不觉碧山暮(远景),秋云暗几重 (远景拉近)。
一琴两人的听琴图,人物简单,甚至单薄,但变换的叙述角度创造了丰富的层次和意境。让我想起电影里常用的蒙太奇手法。何谓蒙太奇?网上搜来的定义:“蒙太奇组合一系列不同地点、不同距离、不同角度、不同方法拍摄之多个短镜头,编辑成一部有情节之电影。” 说白了,就是同一个场景从不同角度取景,叠加重复,回环往复,一咏三叹。 原来,李白是蒙太奇大师。
再举个例子,对比一下。杜甫的《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好诗,千古名句没得说。但跟李白这首一比,就嚼出了差别。《绝句》四句写四景,从近景(黄鹂,白鹭)推到远景(西岭),更远景(万里船),从近到远,是单向的推远。景色之间有联系,但不紧密,少了回旋呼应,好像四幅屏风一字排开,各自成章。李白听蜀僧弹琴,则是近--远--近--远--近--远,层层叠叠,相辅相成。
题目说僧人名叫 “濬”,但诗里只说 “蜀僧”,不提名字,反添神秘感。另外,开门见山说蜀僧 “西下峨眉峰”,远来的和尚不但会念经,还会弹琴:)(网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