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用70万人修了30年的秦始皇陵,里头究竟藏着什么宝物

臭豆腐钓 鱼=海 畔有 逐臭之鱼
(杂说有趣,来来来,姑且听之!)(食色性也,人之好也!谈谈无妨!)
打印 被阅读次数

关于秦始皇陵里的情景,由于缺乏直接的考古发掘,我们只能在古代流传下来的典籍,比如司马迁《史记》里的秦始皇本纪,以及口耳相传下来的野史传说中,去寻找蛛丝马迹。

考虑到司马迁所处的时代,离秦国灭亡才六七十年,有些寿命较长的秦国遗民尚在人世。或许个别知道些详细内情的关键人物,被考证严谨、注重第一手材料收集的司马迁采访,所以他记录中有关秦始皇陵地宫的描述,应当比较靠谱。

《史记》记载:“始皇初继位,穿治骊山,及并天下,天下徒送诣七十万人,穿三泉,下铜而致椁,宫观百官奇器珍怪徙藏满之。令匠作机弩矢,有所穿近者辄射之。以水银为百川江河大海,机相灌输,上具天文,下具地理。以人鱼膏为烛,度不灭者久之。”

如果这段记录属实,那秦始皇陵工程真可就真称得上是空前绝后了!

从嬴政继位到驾崩,前后时间跨度长达30年,而且在他统一六国正式当皇帝的十多年里,骊山修筑陵寝的囚徒最多时高达70万!怪不得地宫的修建能够“穿三泉”,也就是挖断整整三层地下水。

依着史书材料的记载,按照墓道、墓室的顺序打开秦始皇陵地宫,首先映入眼帘的估计是场面瘆人的大量人体骸骨。

二世皇帝胡亥将始皇帝下葬时,曾下命令将后宫中没有生养过子女的妃子,全部迁入地宫陪葬。

紧接着,为了掩盖沙丘政变不正当夺位的阴谋,消除潜在的政治祸患,胡亥和赵高又处死了一大批秦始皇的子女,这些人据说是被以殉葬的名义埋进了地宫。

还有那些掌握地宫建筑构造和机关机要的工匠,出于严守皇陵秘密的需要,最后也让胡亥设计封闭在墓门之内,活活得渴死、饿死、缺氧而死。

再来看看皇陵的地宫主体,估计面积不会超过300平米。

受制于秦朝时期的建筑技术,当时的工匠很难建造出坚固的穹顶,来支撑出更大的内部空间,即便他们使用坚硬如铁的金丝楠木,抑或是直接拿青铜浇筑粗大的柱子。

我们现代的鸟巢、水立方等大型体育馆,用的是硬度和韧性质量都过硬的钢结构。秦朝时期可没这玩意,就算是最坚硬的青铜,在韧性方面也达不到建筑要求。更何况地宫顶上还有那么大的封土堆,换成现代的体育场也吃不消压吧!

因而秦陵地宫主体的面积不可能像外界吹嘘的N个足球场那么大,不过有个两三百平米,也是很吓人的规模了。

至于配上其它什么车马坑、珍禽异兽坑、殉葬坑等,就可能拼凑出规模更大的空间。毕竟观察兵马俑坑的设计,可以发现秦国的工匠已经掌握了土梁隔离支撑技术,因而造出一个个小面积相对独立,总规模庞大的空间,技术上丝毫没有任何问题。

就人们关注的地宫主体,根据司马迁的描述是“上具天文,下具地理”。

不可一世的秦始皇,生前希望自己死后到达地下亡灵世界,也能坐拥万里江山,于是按照秦帝国的版图打造出山川地形,又用水银填充出河流、湖泊。秦始皇的棺椁就浮在水银上不断漂流,酷似皇帝生前的巡游。

而在地宫穹顶上,工匠们用从六国王宫里收集上来的珠宝,镶嵌出一副天空中日月星辰排布的画面,营造的是“君权神授、天命所归”的震撼气象。

作为秦始皇千年万年的陪伴,各种青铜兵器、铜车马、金银器皿、诸子百家典籍等珍贵文物,自然不会短缺。而且从史书记载的情形看,象征天下权力的九鼎,和收缴六国兵器铸成的12个巨大铜人,在秦始皇死后都没了下落,它们能去哪里?说不定就埋在地宫中。

最受聚焦的中心——秦始皇的遗体,又会是怎样一副情形呢?

从长沙马王堆墓女主人“辛追”遗体的保存情况来看,只要地宫维持绝对的密闭条件,2200多年前的秦始皇尸体,也不是没有保存下来的可能。

但秦始皇从死亡到下葬,中间从沙丘到骊山皇陵,足足耽搁了很长一段时间,而且还是温度较高的盛夏,这样的情形极不利于尸体的保存。

事实上,秦始皇的尸体早在返回国都咸阳的途中,就已经发出了臭味。胡亥和赵高害怕外界得知皇帝的死讯,于是往车里装了许多腥味浓重的鲍鱼,用来遮盖尸体发臭的味道。

因此,秦始皇的遗体肯定已经腐烂得不成样了,绝不可能像马王堆墓的“辛追夫人”那样保存完整。

尽管秦始皇陵地宫的秘密让所有人都感到万分好奇,但以目前的考古技术,还远远不具备去发掘秦始皇陵的条件。参考明朝万历皇帝定陵的考古发掘,我们对丝绸制品、木质器具等文物的保护技术,还有很大的短板。

既然各项外部条件都尚未成熟,就不应该贸然启动对秦始皇陵的发掘。

完整的秦始皇陵,是祖先留给我们的民族瑰宝,更是中华民族的伟大象征。克制住好奇心,保护好这份珍贵的文化遗产,是我们每个中国人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ZT)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