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老外镜头中的北京

打印 被阅读次数

一个老外1980年在北京二外当外教,拍了不少照片。虽然只是40多前的事,但恍若隔世。这是一个真实的“老北京”,是记忆中的北京,倍感亲切。看到的是老北京淳朴的民风,北京人的厚道,透着简单的生活看到一种充实和满足。这个老外很有心,拍了许多对外国人很稀奇的东西,如今对北京人也很稀奇,比如黑色灯芯绒棉鞋。北京的生活对两个孩子影响很深,男孩子长大当上了外交官,2014年申请到北京工作。如果你是“老北京”,看了下面的照片,一定会怀念过去的日子。

1/街头卖冰棍的老太太,带着白色袖套,小豆冰棍三分钱一根,奶油的五分。还能想起卖冰棍的吆喝。



2/ 五六十年代起,学校和居民大院里用砖头、水泥给孩子们搭乒乓球台,球网就用砖头,球拍和球可不含糊,红双喜牌。



3/ 80年代外国人到了中国要习惯很多事,被围观是其中之一。一位老外妈妈回忆说,她最后只有一件事始终不能习惯,就是围观的人要摸孩子金黄色的头发。



4/老外住的友谊宾馆,后面不远就是四季青人民公社,社员把宾馆旁边的马路当成晒谷场。




5/ 到了冬天,北京人家家都要冬储大白菜。



6/ 一家四口的棉鞋,还是白塑料底,这种鞋消失了十几二十年。后来老字号鞋店内联升恢复千层底老布鞋的生产,老布鞋也成了俏货,可是白塑料底成了历史。



7/大妈们在做广播体操,是不是以后就变成了广告舞?



8/小人书摊



9/自行车的海洋。




10/中国字是这样学的



11/孩子们是这样玩的。



12/民以食为天



13/那个时候有很多不规范的简体字,“展”字是可以这样写的。



14/ 满大街的英文标语、口号到了2008年北京奥运才开始规范,有统一的审核。之前到处是这样的烂英文。




15/那个时候的北京人都很朴素,男女老少一身蓝,谁没有一件蓝色棉大衣?



16/ 去吃饭,来一瓶“北冰洋”橘子汽水,那是北京人的特权,哪怕不是冰镇的。



大阪书生 发表评论于
那时候没有网红!!!
莽山红叶 发表评论于
那时的人比现在的人要无知很多,但无知就是淳朴吗?那时的人的道德水平一定比现在的人高吗?物质的丰富也带来了精神的丰富,但文明水平一定提高了吗?
f2022f 发表评论于
第9张,自行车的海洋,若都换成汽车要多大的停车场呀。第10张,老师挺漂亮。
f2022f 发表评论于
那会儿外国人买冰棍真便宜。
f2022f 发表评论于
打乒乓那张最亲切。
最西边的岛上 发表评论于
"如果你是“老北京”,看了下面的照片,一定会怀念过去的日子。"

真是啊! 除了不大记得“大妈做广播体操”外,别的都太熟悉了。特别是水泥乒乓球台子(玩儿的过瘾天不黑不回家)和冬储大白菜(当苦力挖地窖有太阳的时候还得搬出来晒),现在还会在梦里出现呵。
Q22 发表评论于
那时候的简单和淳朴,永远留在心里,像树根,又像花朵,甜甜的,深深的。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