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老外1980年在北京二外当外教,拍了不少照片。虽然只是40多前的事,但恍若隔世。这是一个真实的“老北京”,是记忆中的北京,倍感亲切。看到的是老北京淳朴的民风,北京人的厚道,透着简单的生活看到一种充实和满足。这个老外很有心,拍了许多对外国人很稀奇的东西,如今对北京人也很稀奇,比如黑色灯芯绒棉鞋。北京的生活对两个孩子影响很深,男孩子长大当上了外交官,2014年申请到北京工作。如果你是“老北京”,看了下面的照片,一定会怀念过去的日子。
1/街头卖冰棍的老太太,带着白色袖套,小豆冰棍三分钱一根,奶油的五分。还能想起卖冰棍的吆喝。
2/ 五六十年代起,学校和居民大院里用砖头、水泥给孩子们搭乒乓球台,球网就用砖头,球拍和球可不含糊,红双喜牌。
3/ 80年代外国人到了中国要习惯很多事,被围观是其中之一。一位老外妈妈回忆说,她最后只有一件事始终不能习惯,就是围观的人要摸孩子金黄色的头发。
4/老外住的友谊宾馆,后面不远就是四季青人民公社,社员把宾馆旁边的马路当成晒谷场。
5/ 到了冬天,北京人家家都要冬储大白菜。
6/ 一家四口的棉鞋,还是白塑料底,这种鞋消失了十几二十年。后来老字号鞋店内联升恢复千层底老布鞋的生产,老布鞋也成了俏货,可是白塑料底成了历史。
7/大妈们在做广播体操,是不是以后就变成了广告舞?
8/小人书摊
9/自行车的海洋。
10/中国字是这样学的
11/孩子们是这样玩的。
12/民以食为天
13/那个时候有很多不规范的简体字,“展”字是可以这样写的。
14/ 满大街的英文标语、口号到了2008年北京奥运才开始规范,有统一的审核。之前到处是这样的烂英文。
15/那个时候的北京人都很朴素,男女老少一身蓝,谁没有一件蓝色棉大衣?
16/ 去吃饭,来一瓶“北冰洋”橘子汽水,那是北京人的特权,哪怕不是冰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