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 沸腾的地中海】
进入三号国防状态后,在地中海,美第六舰队和苏第五分舰队本已紧张激烈的对峙急剧增温。一直在中地中海游弋的罗斯福号航母打击群向东地中海第一线的独立号航母打击群靠拢。同时肯尼迪号航母打击群受命穿越直布罗陀海峡,全速赶往东地中海(图17)。另外瓜达卡纳尔号和硫磺岛号(图8)两攻打击群也集中到同一海域,随时准备投送海军陆战队(美不愿出兵;但一旦苏单方面出兵,美打算争锋相对地投送同样兵力)。这样美五艘主力舰加上大量护航战舰,潜艇,和辅助舰艇云集东地中海。也就是说海军不再支持将战斗机紧急增援以色列的行动,这样兵力不再散布在地中海东部,中部,和西部。五个主力打击群全部集中到克里特岛南侧,利比亚海岸北侧狭窄的东地中海海域,第六舰队兵力增加到60艘战舰,含三艘航母,两艘两攻, 九艘潜艇。航空兵力达到260架战机,80架直升机(规模超过了2023年10月美军部署的双航母打击群)。
图17 肯尼迪号航母打击群奔赴东地中海
[注] 中间是特拉奇号(Truckee)油轮,左侧是汤马斯·哈特号(Thomas Hart)护卫舰。为赶时间,特拉奇号正在同时为肯尼迪号和哈特号加油。肯尼迪号是肯尼迪级航母的唯一一艘,也是美最后一艘传统动力航母(以后美所有航母都是核动力航母,首舰是1975年入役的尼米兹级尼米兹号 [Nimitz])。肯尼迪号于1968年入役,满载83000吨,舰载机90架,是当时美军最先进的航母。
苏军也不甘示弱。10月24–25日勃列日涅夫下最后通牒时,第五分舰队的规模达到了88艘:含33艘水面战舰,20艘潜艇,和九艘登陆舰。苏军平时对付美军的惯用伎俩是对每一主力编队(如航母打击群)派一到两艘驱逐舰近距离盯梢监视,大部份苏舰自己组成编队在远方(视距外)演练(如反潜)。中东战争爆发后,苏军开始加大对美主力编队盯梢监视的兵力投入,盯梢监视的战舰数量增加到了三到五艘,不但派驱逐舰,也派巡洋舰,往往由一位将军级的高级将领亲率。
一开始美五个主力编队在广袤的地中海(及直布罗陀以西的大西洋)高速游弋,苏军被迫分散兵力,有时会失去目标。现在美军为秀肌肉,云集东地中海狭窄的水域,反而为苏军集中力量打歼灭战提供了最佳机会。苏军也组成五个水面战斗群(Surface Action Group),逐一盯梢瞄准美五个航母/两攻打击群。以前苏军除了少量兵力对美舰盯梢监视外,大多数水面战舰在视距外隐蔽。反舰导弹长距离(可高达300公里)视距外发射时,中途要靠直升机,固定翼机,或近距盯梢监视的战舰提供中继制导,将目标信息传给飞行中的导弹。中继制导过程十分复杂,命中率不高。现在苏舰咄咄逼人,全部进入美舰视距,一次齐射可发射44枚反舰导弹。由于使用本舰火控雷达,导弹无需复杂的中继制导,近距发射命中率极高。广大军迷司空见惯的美舰标配,专门拦截导弹的六管方阵近防炮(Phalanx CIWS)当时正在研制中(要1980年才入役)。所以美军当时对苏反舰导弹根本无法拦截,除了电子干扰引开个别导弹以外,只有挨打的份。每艘美航母被重点关照分到十来枚导弹,苏舰饱和式的反舰导弹齐射会出现摧枯拉朽的战果,美军其实十分胆寒。平时苏舰要模拟对美航母(或两攻)的攻击,现在可以直接拿眼前的美主力舰演习,在最接近实战的状态下锤炼磨砺部队(图18)。
图18 美肯尼迪号航母被苏塞瓦斯托波尔号(Sevastopol)导弹巡洋舰盯上
[注] 肯尼迪号的两架舰载机是F-4鬼怪式战斗机。塞瓦斯托波尔号是一艘1969年入役的克列斯塔级(Kresta)巡洋舰,满载7500吨,主要武备是四枚SS-N-3反舰导弹(双联装发射器横卧在舰桥两侧,照片中看不出。苏舰前后各一向斜上方翘起的是SA-N-1舰对空导弹双联装发射器)。克列斯塔级(首舰1967年入役)是继肯达级(图7 )以后苏开发的第二代导弹巡洋舰。肯达级区区5500吨,要扛起16枚同型的重型远程反舰导弹,力不从心,适航性和舒适度很差。克列斯塔级将吨位放大了2000吨,极大提高了适航性和舒适度。但主要武备极大缩水:仅携带四枚反舰导弹,无再装填能力。苏军设计时估计过,一次导弹齐射后,别麻烦再装填了,美军报复火力会将本舰砸沉海里。
由于距离近(图18),除了反舰导弹以外,苏军也打算动用火炮和鱼雷这些传统武器多管齐下参加战斗。导弹化是1960年代才兴起的新技术,装备导弹后战舰类型要骄傲地冠上“导弹”,比如“导弹巡洋舰”和“导弹驱逐舰”。有相当数量的传统战舰还未装备导弹,就成为“火炮巡洋舰”和“火炮驱逐舰”。在苏军设想中要打的现代化反航母大战中(靠中继制导的反舰导弹远距离齐射),这些传统战舰无用武之地(仅仅做点防空和反潜方面的贡献)。现在的近距离对峙反而让这些传统战舰能上阵参战,所以它们的官兵异常兴奋,死死瞄准美舰。总而言之,从导弹战舰到传统战舰,苏军的命令是全部瞄准五艘美主力舰,使出杀手锏力争首次齐射全面歼敌。这是苏军版的“首战用我,用我必胜。”不然苏军担心美军以舰载海航为核心的强大火力会将毫无空中掩护的苏舰队杀得片甲不留。“我们其实是神风特攻队,”苏第五分舰队的参谋长当时在日记里写道。
被包围和瞄准的美水面战舰当然也都瞄准苏舰,随时开火(因数量少,美舰无法对苏舰进行反包围)。水下美潜艇也跃跃欲试。三个航母打击群扬长避短,充分利用航空兵这一力量倍增器,频繁起降,从空中侦察,定位苏五个水面战斗群(图19)。战机有时低空掠过苏舰附近来模拟攻击,制造震耳欲聋的恐怖声响。因三艘航母不可能同时起飞全部舰载机,三艘航母相互配合:每一艘“上岗”12小时,舰载机保持持续不断的出动;然后休息24小时(休息期间停止航空作业,不然飞机在舰员头顶连续起降,没人能够休息;但每个中队有两架飞机要值班处于戒备状态,准备在五分钟内弹射起飞)。这样三艘航母轮番上阵,对苏军保持持续不断的压力。
图19 一架F-8C十字军战士式(Crusader)攻击机准备从独立号上弹射起飞
因双方潜艇在附近活跃,反潜工作异常重要。苏第五分舰队只能靠水面战舰和航空力量反潜。美反潜工作除了靠打击群自身的水面战舰和航空力量以外,有时驻扎在附近希腊和土耳其美岸基海航基地的飞机可助一臂之力(图20)。
图20 美反潜机模拟攻击苏潜艇,引发乌沙柯夫海军上将号(Admiral Ushakov)水兵的不满
[注] 美机是(岸基)P-2V海王星式(Neptune)反潜机。乌沙柯夫海军上将号是一艘斯维德洛夫级(Sverdlov)火炮巡洋舰,满载16000吨,主要武备是12门152毫米/6英寸炮。
现在想来不可思议,当时美军有一致命弱点:竟然没有装备反舰导弹(舰对舰,空对舰,和潜对舰的型号都没有)。从1950年代开始美海军热衷于导弹技术,发展路径有两条:(1)开发潜射弹道导弹(SLBM),最后研制成功的北极星式于1961年开始装备核动力弹道导弹潜艇。(2)开发舰对空导弹,标准式(Standard)于1967年开始入役。这些耗资巨大的导弹科研项目,加上需要开发前无古人,极其吞金的核动力潜艇和超级航母,再加上越战不断在烧钱,造成反舰导弹的开发被忽视了(当代美军反舰导弹的标配鱼叉式 [Harpoon] 当时正在研制,但要到1977年才会入役)。结果,在火炮和鱼雷射程之外,美军反舰作战要靠战机用(普通)炸弹,火箭弹,加上机炮进行俯冲强攻——浓浓的二战风情(!)。这样落后的攻击方式,面对苏舰密集的舰对空导弹和高炮火网,会损失惨重。也就是说,尽管美舰载海航在二战,韩战,越战中战功彪炳,航母部队耀武扬威,真正和装备了大量先进导弹的苏军进行“高端”海战,鹿死谁手很难说。
眼看着苏舰当着美军的面不加掩饰地将反舰导弹推入发射器瞄准美舰,美飞行员收到的命令是反舰攻击时,一定要命中并击毁苏导弹战舰上的反舰导弹发射装置以及火控雷达和传统战舰上的火炮和鱼雷发射装置。任何看过二战航母作战电影(如2019年的《决战中途岛Midway》)的网友都能理解用传统俯冲轰炸的方式要命中顽强防守的敌舰的任何部位已经很难,一定要命中反舰导弹发射装置这样的具体部位是难上加难。美飞行员也需视死如归,用“神风特攻队”的大无畏精神去攻击苏舰。
就这样两个超级大国海军在很近的距离内,剑拔弩张,危险对峙。双方怒目圆睁,相互瞄准,只等一声令下就会开始怒射。双方都不想成为对方第一次打击的牺牲品,这样从战术角度来看,双方都有动机先发制人。双方舰队都装备了核武器(美军有核航空炸弹,双方都有核深水炸弹和核鱼雷),一旦擦枪走火,后果不堪设想。
参加过1962年古巴导弹危机的美军官兵说,此时比古巴更紧张。在古巴海域,美舰,美机对付的是苏运输船,美军无任何危险。同时也要将苏潜艇压在海底,但由于双方力量悬殊太大,区区几艘苏潜艇根本掀不起大浪。现在在海上要面对在数量上有压倒性优势(到10月底,苏97艘 : 美60艘),在质量上有锐不可挡的杀手锏(反舰导弹)的苏水面舰队。同时水下有 23艘苏潜艇(部分先进的潜艇装备了反舰导弹)。到10月底,苏军从水面和水下一次齐射可发射88枚反舰导弹(再加上348枚鱼雷和45枚舰对空导弹)。双方对峙在十月战争开始后就已经加剧,从10月25日(苏联下通牒,美国拉警报)起,急剧增温。到10月27日肯尼迪号打击群赶到东地中海后,地中海简直要沸腾起来。紧张气氛延续了六天(到10月30日),分分秒秒都扣人心弦。
【8 外交努力没有停止】
10月25日美东时间上午8点不到,萨达特回复尼克松:“我理解你对美,苏联合出兵的反对,我们已要求安理会派遣一支国际部队来监督对安理会停火协议的执行。”在联合国的术语里,“国际部队”指没有五个常任理事国的部队。基辛格马上明白埃及已撤回了产生这场超级大国危机的请求,他马上回电支持这个新的倡议。上午10:30开始,安理会继续开会。
这时候美军拉响核警报进入三号国防状态的消息已作为爆炸性新闻传遍全球。但是美方对具体的军事行动封锁消息,所以危险的海上对峙没有被大肆报导。中午,基辛格召开记者招待会,重申美国既反对两个超级大国联合出兵中东,更反对任何一方单方面出兵。“到目前为止苏联没有采取不可逆转的行动. . . 我们采取的,总统下令的措施 [指进入三号国防状态] 纯属预防性质。”为了给苏联人留点面子,基辛格老谋深度算地没有提到勃列日涅夫的来信。
下午2:40苏联大使通过电话转达了勃列日涅夫的第二封信。信里对一天前的危机只字不提,只空洞地谈到双方应遵守10月20–22日基辛格在莫斯科谈判时的约定,为停火协议的贯彻继续合作。从美国的角度看,苏联认怂退却了。从苏联的角度看,美国拉响核警报是吓尿了,由于太紧张而昏了头,发疯了。政治局讨论下来根本不值得为了埃及(和叙利亚)与美国打第三次世界大战。再说埃及听从了美国的劝解,已正式收回恳求超级大国联合出兵的要求。这样苏联再要单方面出兵,就变成入侵埃及,师出无名。而美国若帮助埃及抵抗入侵,将会大大增强在阿拉伯世界的威望。所以苏联决定不再提出派兵到埃及。
10月25日下午安理会第340号决议通过:(1)要求交战双方马上彻底停火,回到10月22日格林威治标准时间16:50时的战线(图13),(2)决定由联合国秘书长从非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的联合国成员中组织一支联合国紧急部队(United Nations Emergency Force)来监督对本决议,(10月22日通过的)第338号决议,和(10月23日通过的)第339号决议的执行。
10月26日第三次停火后,以色列试图通过封锁食品和医药用品的运补(军火运补当然不会被允许),来迫使埃第三军投降。困兽犹斗的埃军再次破坏停火,企图杀出重围,不幸又被优势以军赶回包围圈。在中东,战火很难熄灭。
10月26日美东时间上午, 萨达特又来找尼克松哭诉。当晚勃列日涅夫又来信说再次收到萨达特恳求苏联来为第三军解围。不像10月25日的信没有提到美的核警报,这次勃列日涅夫提到了美“无端”拉响核警报,同时提醒尼克松注意他没有以拉响核警报来回应。吸取了经验教训后,勃列日涅夫怕美再“发疯”拉响核警报,这次不再威胁采取任何行动,只是说如埃方的困境无法马上解决的话,美方的诚意十分令人怀疑。
图21 (左起)以色列总理梅厄,美国国务卿兼总统国家安全顾问基辛格,埃及总统萨达特
[注] 这张来自网上的合成照片高度概括地反映了当时的外交挑战:埃,以双方急需谈判,但碍于面子和传统拒绝当面接触,只能由美从中斡旋(照片上无法反映的是苏联无法插手谈判)。唯一美中不足的是采用了基辛格老年的照片。在1973年,他只有50岁,见图12,图16,和图23。
为了表现诚意,基辛格反复和以大使,外长,和总理接触,重申美方立场:(1)美方不会允许以军歼灭埃第三军或迫使其投降,以一定要允许食品和医药用品的车队穿越封锁线为埃军运补(如若不然,美军将以空运为被围埃军运补)。(2)对埃第三军围而不打对美,以都有好处。由于是美对以求情,在埃及眼里美既有诚意,又有能力帮助埃第三军。美不是一边倒地无条件偏袒以,也不像苏联那样雷声大,雨点小,实际上无法解救第三军。这样美能将埃及从苏联阵营里拉过来,拜美为新的老大哥。对以色列来说,停火决议要求埃,以两军停火后直接谈判有关部队脱离接触问题。这是以色列1948年建国以来一直提出的要求,但一次也没有实现过。这是因为一旦双边谈判,阿拉伯国家就等于承认以色列的平等地位,而阿拉伯国家历次战争的目的就是否认以色列的生存权,以灭掉以色列为快。所以只有在第三军还没有被歼或投降的情况下,埃及才会同意直接谈判。多次反复以后,梅厄被迫同意放行运补车队并和埃军直接谈判。
10月27日,尼克松回复了勃列日涅夫:重申美对停火的支持,保证美将对以施压允许运补车队通行。但怕苏制造新的麻烦,尼克松没提到以其实已经同意车队和谈判的问题。在西奈–运河前线,在10月26日和27日,双方又打打停停。最后在10月28日当地时间凌晨1:30,埃,以两军代表在联合国军事观察员调停下,在开罗–苏伊士公里第101公里处(见图13:Kilometer 101,Cairo–Suez Road)进行了双方25年以来的首次直接谈判。从此以后,埃,以两国在50年间再也没有大规模武装冲突。
【超级大国的剑拔弩张: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