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民国三十二年(1943年)青岛圣功女子中学颁给石经文的初中毕业证书,距今已经整整八十年了。
“圣功女中”是青岛几所教会学校之一(还有礼贤,崇德,文德),学校不教日语,日本人也不能干涉学校一切活动。学生在校只说英文,高中部的学生则以说意大利语为荣。圣功女中的学生大多是民族资本家的孩子,还有些爱国人士和天主教徒的子弟,上学坐的是欧式马车,私家轿车和人力车。
石经文上圣功,和她父亲石愚山有关,石愚山是五四运动山东学联负责人之一、济南市罢工总指挥,曾组团进京,与总理张宗昌辩论,后来做教员,在青岛铁中、文德两所学校教书,因此经文才被学校破格接受。?
石经文1928年生於山东益都(青州),满族。父母都是青州北城人。父亲石愚山,毕业于济南一师,就是山东济南第一高等师范学校,五四运动大潮过后,远离党派,淡泊名利。做了一辈子“穷教员”,母亲汪玉茹,不识字,家庭妇女;家里共有五个子女,石经文是长女,大妹经武、大弟景成、二弟景康、三弟景训,后来还收养过一个义子,景斌。
1928年山东时局动荡,益都县政府迁往闵家庄,青州南城成了真空地带,各路人马轮番抢占,闹的乌烟瘴气、民不聊生。北城也不能幸免,被窦宝璋的部队大肆抢劫,还烧毁了都统府,八旗组织解体,旗城满人生计无着,纷纷逃难,主要是避往青岛、济南。
?经文出生时全家正在逃难,所以生日没有记准,后来只是估计的生辰。她爷爷是清末武将,父亲又是参加过“五四运动”的新文化教员,母亲虽不识字却识大体,这造就了一个开化、自由、不拘旧礼教的家庭氛围,并且在家庭里废除了请安和磕头的满族习俗。经文又精力充沛、性格开朗,像个男孩儿一样做事鲁莽,敢想敢干,经常和其他小朋友上树抓鸟、下河摸鱼。
1934年,经文在青岛读“兰山路小学”(即今实验小学前身,校建于1925年,日占期拆除后建日本海军俱乐部,解放后改成青岛交际处),这个小学教师全靠教鞭和打手板教育学生。经文没有受过学前教育,跟不上班,经常受到同学和老师的嘲笑,她又不服气常常闹得不可开交。后来父亲只好把她转到离家较远的“江苏路小学”,这是青岛当时的名校(前身为德国总督府小学,成立于1901年,后校名相继改为青岛市公立女子小学校,青岛市立江苏路小学校,解放后更名为青岛江苏路小学),校长是著名的教育家连索兰青先生(女)。经文最头痛的是作文课,一篇作文写不出三行字,而且文笔不通,在原来的学校她的作文本经常被老师扔到教室外面去。她在新学校遇到的第一次作文是自由命题,她刚学了龟兔赛跑一课,就写道,“我是小白兔,老师是乌龟,……”结果老师高兴的在班上宣读了她不到二十个字的作文,还大加表扬说想法很好,比喻生动。后来又单独找她谈话,告诉她要想写好作文,那就以后天天写日记。从此她的作文大大进步,写日记的习惯坚持了一生。
教经文音乐、美术的老师是李劫夫(写过《二小放牛郎》《我们走在大路上》还有很多语录歌曲),经文在他的鼓励下爱上了唱歌和表演,那时李劫夫在校内外经常组织学生演唱救亡歌曲和表演节目,在全市很有名声。经文是热情又积极的参加者,还演出过劫夫创作的话剧《妻妾羞》(是从孟子寓言「齐人有一妻一妾」改编来的)。
?1938年日军占领青岛,经文的父亲拒绝为日伪政府服务,领全家逃难到沂蒙山区,后又转辗到济南,她考入齐鲁中学(美国人主办的教会学校,不学日语,学校一切活动也不受日本人干预),上初中一年级。经文很快跟上学习进度,特别是她有写日记的习惯,所以作文成绩突出,获得济南市中学生作文比赛女生组第一名。现场由获奖学生朗读自己的作文,经文是满族,朗读起来一口京腔国语,又受过唱歌演戏的训练,字正腔圆、绘声绘色,获得了全场热烈掌声,也引起另一位获奖者——男生组第一名,济南市五一中学高中一年级学生范存仁的注意。通过这次比赛两人相识,通信长达四年,后来经文全家迁到青岛,她转入青岛圣功女中,他们的书信往来直到胶济铁路因战争停运才中断。
经文插班进入青岛圣功女中,读初中二年级。入学后不久,作文又拿到全校第一,给予她这个名次的正是她的国文老师王度庐——当时全国闻名的新派武侠小说的鼻祖,他有一部作品《卧虎藏龙》多年后被李安搬上银幕,获得73届奥斯卡奖十项大奖。经文的作文每篇都写一到二个作文本(一个作文本20页),王度芦的评语洋洋洒洒没有少于五页的,而给其他同学的评语则惜字如金,都只有四、五个字。经王的两年指导,经文的写作进步更快,不断在报纸上发表短文。说起王度庐,解放后是不能再写武侠小说了,当中学语文老师也不安生,历次动运少不了他,文革更是差点丢命。金庸曾不止一次说过:他写武侠小说是受王的影响。
经文性格开朗,爱交朋友,课外经常有同学朋友来玩,她喜欢看书,好在父亲是书籍收藏者,家里书多。除史地和古书外,她还看《宇宙风》、《论语》、《东方杂志》、《科学的中国》等月刊杂志。经文最爱看巴金的小说和曹禺的话剧,《雷雨》中繁漪和四凤的大段台词她都能脱口而出,同学们羡慕地说,经文,你可以去当电影明星呢。 ? ?
青岛各女中当时有一项流行的校际活动,就是评选“校花”。圣功女中也不例外,一学期一次,初高中在一起选,其他中学的标准:第一是外貌,第二是学业,游戏性质强一些。而圣功的选举标准是,第一是社交能力和在同学间的凝聚力;第二是学业;第三是外貌,更强调社会性。经文在圣功女中的四个学期中均被选为“校花”,同学们喜欢她的社交能力和亲和力,老师喜欢她的虚心上进。
经文初中毕业后,便带着自己的作品和毕业证书寻找一份职业。一天经过中山路与胶州路拐角,一个写字间门上贴着招人启事,她进去一问才知道是一家将成立的月刊在招聘。主管看了经文的毕业证书和发表在报刊上的小作品非常满意,就自我介绍说,我叫胡汉士,是月刊主编,月刊名叫《民、民、民》,取三民主义之意,又有关注民众喜闻、民生苦难、民族思索的意思在里边(那时学校和汪伪政府每周一例会背诵《总理遗嘱》)。月刊当时缺一名专职记者,经文觉得这个工作很适合自己,于是答应下来,月资三十元,稿费另计。这时的月刊人员有主编胡汉士(专职),编辑张喟兹(兼职),事务曲立仁,记者石经文,这就是月刊初创的全班人马。 ?
民国时期的青岛文化味道足,新派人物云集,老舍、梁实秋、萧红、闻一多、沈从文、洪深等,都在这里活动过。报刊杂志也特别多,青岛成了名副其实的北方文化高地。民民民月刊的出现,除了刊首的应景文章,以散文、诗歌、小说、戏剧为主,思想开放、贴近现实,还特别关注中国妇女现状问题的讨论。经文青少年接受的是教会学校的平等博爱、和平民主的教育,对苦难中人抱有强烈的同情心。她上学时,家里每天给她几毛钱零用,走不到校门口就被她都给了沿路的乞丐。而劫夫通过唱歌和演戏传达出的爱国进步精神,使她看到工厂工人、人力车夫、三等妓女这些贫困的下等市民的悲惨生活,正是由于不平等社会造成的,而需大声疾呼。她在这阶段写了大量同情底层百姓的文章发表在青岛各报刊上,可惜后来在文革岁月中都烧掉了,只有少数刊于《民民民》月刊上得以留存,但遗憾的是当时发表时一文一笔名,目前知道的笔名仅有石晖、静岩两个。
经文在这个月刊认识了不少作者,有几个人成了好朋友和知心文友。比如文德学生费筱之(1945年12月积极参加共产党在国统区发动《反甄审》运动,被国民党枪杀,引发国统区抗议浪潮),郑荃,青岛文德女中学生,后考入山东大学,是山大共产党学生地下特支负责人,剧作家。黄耘,崇德中学学生,诗人,《民民民》主要组稿人。民民民办了一年,被迫改过两次刊,还是被日伪政府下令关闭。
经文在青岛没有再找到合适的工作,于是坐上了回青州的火车。在火车上她和对座客人闲谈,说起是因失业回老家谋生,对座青年人热情诚实,自我介绍说是在张店电厂工作,他愿意引荐经文去张店试试。这位青年引见,电厂经理同意她在电厂做统计工作, 预支了一个月工资并安排住处,但经文工作一个月后,觉得不合适,便辞职回了青州。
有意思的是,经文到青州下火车,雇了一辆人力车回南城,那时规定中国人进城都要给日本守城门的士兵行鞠躬礼,可经文坐车进城门时,日本兵一看来人穿戴不同于青州百姓,戴着墨镜穿着皮鞋,一身合体的裙装,不知是那路人物,反而给她敬了个礼。
经文回到青州后最不习惯的就是晚上没有电灯,要点油灯照明。第二天她想也没想便跑到青州电厂,直接敲经理办公室的门,还拿出了在张店电厂的工作证说,我们都是电力系统的同仁,我家到现在没有电灯,很不方便,请电厂给我家安上电灯。那时青州只有政府机关、学校、中型以上的工厂、大商店才有电灯,老百姓家是不给安装电灯的。可电厂经理一看经文西装革履的还带着墨镜,吓了一跳!以为有什么背景,马上答应安装。可是冠街(经文家住处)附近没有机关学校,所以没有现成的线路,电厂就专门拉了一路线,还就手把周围几户全通了电灯。邻居们惊叹,石家那姑娘克一趟电厂冠街就亮了。
冠街口有一个场院,孩子喜欢聚在那里玩,经文晚饭后也经常去聊天唱歌,凭着她的亲和力和在外面闯荡的经历,很快就成了孩子们的中心,跟着她学唱歌、朗诵、演戏,听她讲外面的世界。其中隔壁邻居的女孩叫冀兴方,一年前在济南女中初中毕业后回来,因战乱就未再去济南继续求学,闲在家里,两人很快成了好朋友,加上大经文三岁的小舅舅汪延庆,也是高中刚毕业又不想去伪政府找工作,于是三人经常在一起读书、唱歌。经文非常喜欢唱歌,特别是电影的插曲,那些年只要有周璇主演的电影,她每片必看,她还有一项本事,看完电影,插曲也就学会了。她也喜欢京剧,回到青州后,很快便认识了一个京剧剧团的满族女演员赵艳琴父女,并跟他们学习京剧《苏三起解》,每次赵都要求经文穿上戏装,她父亲拉京胡伴奏,一招一式,一板一眼,都不马虎。
有一次经文学戏回家路过火车站,发现空无一人的站前墙边蹲着一个穿学生服的少年,满脸泪水,还直流鼻血,非常可怜。经文上前问明情况,原来少年13岁,名叫马鸿森,是北平人。刚考上初中一年级,利用假期一个人到青岛旅游,回北平时火车开到青州就停了(去北平的铁路被八路给扒了),车上的人早已散尽,这少年在青州无亲无故,身无分文,还犯了流鼻血的旧病。看着这个身材矮小绝望无助的少年,经文二话没说把他带回了家,交给母亲。人带回来,吃饭不成问题,难的是多了一口人怎么办?那时日伪政府推行“保甲联坐,五家联保”,任何一家有外来人口,必须马上向保长报户口,否则交日本宪兵队以“通共 ”论罪。经文母亲很着急,不知怎么办才好。祖父想了一下对经文母亲说:你收下当儿子吧,还说,我们是外来户四邻也不知我们有几个孩子,就说这是大儿子,也从青岛回来了。名字吗就叫石景斌吧(用经文和妹妹经武的名字合起来)。于是爷爷领着鸿森到保长家,保长见是个孩子,问了几句,又说的是“北城”话,就没有多问,给补办了一个“良民证”,母亲又到红十字会买了一个带红十字的背心穿上,因为伪军和日本兵不抓红十字会的人当民夫(即不给钱的民工),从此经文外出,身边又多了一个弟弟,后来又带“景斌”参军,这是后话。
不久经文就跟冀兴方商量,我们不能在家吃闲饭,要出去工作,但又不能当汉奸,冀兴方就问那该怎么办呢,经文说,我们可以到教会办的学校去工作,那里日本人管不着。想来想去只有青州守善小学(教会小学) 合适,可冀兴芳说咱不认识小学的人怎么去?经文说那我们就直接去找校长。
说了就做,两人去到学校就要见校长,经文交上青岛圣功女中的毕业文凭和《民民民》的记者证,并说自己的奶奶是虔诚的基督徒。校长一看是教会学校培养的学生,家庭又是“主内兄弟”,很高兴就录用了倆人,让经文担任六年级国语和算术课,兼班主任,冀兴芳没有工作经历,让她任四年级国语和算数课兼班主任。
在守善小学,俩人教学工作受到好评,但是有一项规定让经文觉得别扭,就是每天上班前校门口的传达室放一个签筒,老师进门后取一根竹签到校长室报到,八点一过收起签筒,没有拿到竹签的老师就算旷工一天,月底少发一天工资,虽然上课钟声敲响是八点半,也丝毫不讲情面。经文感到教条到如此地步是对人的不尊重,征求了其他几个同仁的意见,大家也有同感,便约冀兴芳一起去找校长,建议去掉每天报到的签筒,使教职工在时间上略有宽松。谁知校长不仅不听建议,还板起面孔把俩人训一顿,说你当教员的无权干涉校长的管理。回来后,经文跟兴方说:提意见也被骂一顿,不能受他这个窝囊气,我们到县政府告他!冀兴方担心,怕把事情闹大不好收场,经文大声说,怕什么,咱们为大家讲道理,不听就“抬校长”!(就是要求罢免校长的意思)第二天一早,俩人到学校不由分说就抱走传达室的签筒,直奔了县政府。县府传达员见俩人来势凶凶,大声说要见县长,也不敢阻拦,俩人推开县长办公室的门,没等县长张口,两人噼里啪啦说明来意,又对县长说,这个规定是违背了国父孙中山先生三民主义的民权主义宗旨,如果不取消签筒报到, 我们马上回去联合全校教职工举行罢教!说罢把签筒“啪”地摔在县长的办公桌上。那时的伪政府最怕的就是群众闹事、工人罢工、学生罢课、老师罢教,再说县长一听这签筒也算不上什么大事,就立刻答应下来,还马上把校长传到县政府,勤令立即取消签筒报到的规定。学校的教师都很高兴,经文为自己给大家办了一件好事更是高兴得不得了。但是到了学期结束,经文和冀兴方都没有接到下学期的聘书,俩人被学校解聘了。
1945年日军在太平洋战场中遭受惨败,在中国也是节节败退,日伪政府更是着急,加紧推行《第五次强化治安运动》,就连冠街路口晚上青少年们在场院的聚会也被禁止了。经文与冀兴方经常谈到这种亡国奴生活不能再过下去了,只有参加城外的抗日队伍,把日本鬼子赶出中国才能过上正常的生活。可是想参加又苦于无人引路。正在这时,经文在学戏时认识的一位朋友关伯屏先生伸出了援助之手。
关伯屏是一位善谈的商人(地下工作者),与经文很谈得来,得知她内心的痛苦和希望后,就表示说他在城外做生意,认识“八路区”的朋友,说不定可以引荐呢。经文很高兴,催促尽快能见到他的朋友。
过了几天,关找到经文悄悄说,他已对“八路区”的朋友说了,同意她去见面谈谈。于是二人扮做下乡收购土产的小贩,出城来到距北城五里远的一个小村庄。进到一个小院,里面全是穿军装的人,帽子上是“青天白日”帽徽,经文见到了中国军队非常激动,都哭了起来。那时国共合作,两方军队的帽微都是国民党的“青天白日” 。进屋后,关对经文介绍说,这是我的老朋友王队长,你们先谈,我还有事,一会来接你回北城。英俊挺拔的王队长自我介绍说,我叫王林亭,以后叫我的名字就行。他向经文介绍了八路军的宗旨,表示也了解她的经历,非常欢迎有文化有追求的青年参军,保家卫国为苦难百姓战斗。经文说,我想和几个朋友一块参加行吗? 王队长热情的表示欢迎,但说八路军不久会攻打青州南城,你先秘密参加,回去不要声张,暗地里多动员一些爱国青年参加抗日活动,等打下青州南城带你们一起参军到部队。临走经文留下了三个人名单1.石经文,女,17岁,初中毕业。2.石景斌,男,16岁(怕年龄小王队长不收,多报了三岁),初中一年级。3.冀兴方,女,17岁,初中毕业。王队长认真看一遍说:你们三人现在就算秘密参加八路军了,等打下南城再见。
经文一回家立即找到冀兴方兴奋地告诉她见到了“八路”,并嘱咐她千万不要张扬出去,因为她们只是“秘密”参加,等王队长他们进了城才能一起走。冀兴方很高兴,说还想叫个人一起走,经文问她是谁,她不太好意思地说,延庆啊就是你小舅舅嘛。当晚兴方叫来延庆找经文商量,觉得每人要带在身上一点钱才行,可又没有钱怎么办呢?延庆说他有办法,他可以去济南找他做生意的姐夫要,大家同意,延庆第二天一早就坐火车去了济南。谁知这一去就成了另外一个故事。
就在这个时候,经文在青岛《民民民》月刊的同事黄耘到青州来找她,约她回青岛参加一个新期刊,他兴致勃勃说这是共产党地下工作者参与的进步刊物,成员有经文的好友费筱之、郑荃、石磊等,还有北平的诗人李瑛(解放后任总政文化部部长)。经文告诉黄耘,她已秘密参加了抗日队伍,不久就要离开青州,不能去青岛了。黄听后怅然若失,可看到经文态度坚决,就知道劝不动她了。他独自返回青岛后,为此写下了诗歌: 《赠别—写在经文将行前》, ?发表在新期刊青岛《海风周刊》1945年10月第一期上。
一支轻滢的梦 ? ? ? ? ? ? ? ? ? ? ? ? ? ? ? ?
一缕淡淡的烟 ? ? ? ? ? ? ? ? ? ? ? ? ? ? ? ?
一片无声的落叶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不要怀恋—-
漫步过的小路
累语过的林丛
我孤独的影子和
忧悒的海
你悄然离去
我的心呵
随你而远行
?
你将踏上
遥远的大地
古老的城
战斗的歌
自由的气息
会抚慰你的心灵
囚禁的记忆
是一枚甜甜的苦果
是一抹刺骨的思绪
为什么难以忘却
海畔—-
如梦的日子
如花的柔情
?45. 6. 27 夜于青州
? ? ? ? ? ? ? ? ? ? ? ? ? ? ? ? ? ? ? ? ? ?
不久,八路军的“王道部队”(原伪军,1944年起义后改编为八路军鲁中军区独立一旅,王道为旅长)打进青州南城,王林亭的鲁中军区鲁迅艺术宣传大队(简称鲁艺或宣大)也进了城。经文带着冀兴方和石景斌找到了王队长,王惊奇地看着景斌对经文说:你这个弟弟都16岁了?怎么这么矮啊,连12岁的孩子都不如。经文赶紧说别看他长得小人可聪明了,可以给你当马弁呀。王笑说我没说不收他,你们当八路,就要跟队伍到处打仗,我们是野战军,不是“王道部队”老驻在青州,我们今天进青州,也许明天就撤走。我们走了后敌人会迫害军属,所以你们都要改名,让敌人不知道你们原来的名字。经文和冀兴方商量一下说,我们要像高尔基写的海燕一样在暴风雨中勇敢飞翔,她身后就是一片小树林,经文说我就叫燕林吧,冀兴方指着村庄说那我就叫燕庄。王林亭在旁边说:燕林燕庄两姐妹,石景斌不要再用“燕”了,要像骏马一样驰骋在抗日战场上,又是“燕林”的弟弟,就叫“马林”吧,经文和景斌都没意见。王又说:我们的队伍今天晚上要撤到南门外五里的驻地,你们回去准备一下,不要带行李。我已与王道司令说好了,让他派战士护送你们到驻地。
经文三人回去一商量,不让带行李一定要多带几件衣服,免得没有换洗的,于是每人都上身穿四件上衣、下身穿四条裤子,穿的都像胖子一样。可是没有钱怎么办,延庆去济南又杳无音讯,最后决定不等他了。经文悄悄把七岁的大弟景成拉到墙角小声说,我和你兴方姐还有景斌今晚就去投八路了,明天你再跟家里说还要去告诉兴方家,就说不要为我们担心。说完三人偷偷溜出家跑到“王道部队”,跟上两个八路战士就走了。
经文三人走后不久,“王道部队”也撤出城了,于是日伪军、八路军在青州城不断地展开拉锯战。但在经文他们参军的影响下,冠街很多青年如孟庆鼎、孟庆信兄弟俩,冀兴方的五妹六妹等,都先后参加了革命。冠街的街坊也都说:“跟着石家的姑娘,孩子不会学坏”。
抗战胜利后,国军先遣军(国民党收编的伪军,因为抗战胜利后青州一带没有国民党的部队,为接收地盘改编为先遣军)多次白天打进青州南城,到处捉拿“共匪”。他们也打听到最早参军的改名叫“燕林、燕庄、马林”三人,先遗军便把经文家列为“共匪家属”,称她是共军“两燕一马” 的头目,并多次在冠街迫害军属,还把经文的爷爷打成重伤。
这中间,经文曾经的济南笔友范存仁,因为失掉通信联系,就通过跑单帮的到青岛及青州多方打听经文的情况,得到消息是:青州是日军、八路、国军先遣军的拉锯区,石经文是八路在青州“两燕一马”的头子“燕林”,已被先遣军给杀害了。在这种情下,范存仁受父母之命与其表姐结婚。1948年9月,济南战役经过八天八夜的浴血奋战,华野山东兵团终于突破登城,经文所在的特纵文工团紧随其后进城,就是今日的解放阁,王林亭与经文牵着马踏过还未打扫战场的国民党兵尸体,找到范存仁的家,结果到了他家,见到一个女人站在他身后才知道他已结婚。经文愣住了,王队长本打算动员范存仁参军一起南下,但经文坚决反对带他参军。从此经文放下牵挂,两人再无来往。
202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