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青瑞士行(2)-博物馆之城

走遍千山万水,只为寻找初心。
打印 被阅读次数

相比于瑞士大名鼎鼎的日内瓦和苏黎世等城市,位于法德边界和莱茵河畔的巴塞尔(Basel)可能并不被很多人知晓。但是,它却是瑞士的“魂”。这里是瑞士的“文化首都”,不仅拥有瑞士最古老的大学,还是交响乐队和室内管弦乐队的发源地,并因拥有全世界最古老的美术馆和出版社及40个博物馆而被称为“博物馆之城”。同时,这里还是国际清算银行的全球总部所在地以及瑞士著名的诺华制药和罗氏制药公司的总部所在地。虽然巴塞尔是除苏黎世和日内瓦之外的瑞士第三大城,可它的人均GDP却是整个富裕的瑞士最高的地方,也是全世界生活质量最高的十座城市之一。不仅如此,瑞士1/3的商品和20%的出口也出自此城。

巴塞尔

巴塞尔

巴塞尔

我跟先生的瑞士之旅,就从这个底蕴深厚,却很低调的巴塞尔开始。不过,我是从巴黎开过来的。当我在印度大难不死,从德里飞到巴黎,见到我先生时,劫后余生的我觉得像是见到了天使。走在巴黎机场酒店去意大利餐馆的路上,看着干净的路面和无人的街道,我觉得巴黎的空气都是甜的。更让我欣喜的是,巴黎傍晚的温度才19度,而且一点儿也不潮,我终于从地狱般的印度回到了人间的巴黎,心想,还是在第一世界国家旅行舒服。不过,要想享受心情舒畅之感,那是要付出代价的,也就是要比印度多付出无数倍的银子。不过,租车不在此列。

第二天早上,我们去离机场40多公里的小镇租车,原因是真便宜。SUV的混合动力车,还带GPS,三个星期还不到300美元,而2022年夏天我在巴黎机场租的电动车,却要1600美元。巴黎电动车的租金价格要比混合动力的便宜很多,最后租车公司好心地给我换了一辆不带GPS的混合动力车SUV。此次能租到这么便宜价位的车,我都不相信是真的,先生一直对我说我被骗了,我心中也是惶惶然,直到拿到车的那一刻,悬着的心才放下来。本来我想打Uber去租车公司,可我用印度手机号注册的Uber软件在巴黎不好用,需要验证码。没办法,我只能花95欧元坐出租车去,这时候我想起印度的好了。在科钦,同样的里程,才8美元多。

法国餐饮

法国和瑞士边境

去巴塞尔沿途

去巴塞尔沿途

去巴塞尔沿途

因为在法国夏天自驾时连续两天拿超速罚单,所以这次瑞士之行,我给自己定下一个目标:一个罚单也别拿。事实是,我的目标实现了。取好车后,我一脚油门,连开6个多小时,直达巴塞尔。此时,我在巴黎喝了我最喜欢的瓶装酸奶后,在印度得的胃肠炎又开始轻微发作,只是腹泻不严重,但身体是虚的,可精神百倍,先生说我是专门为旅行而生的人。也是的,当我一边上车,一边享受着法国的田园风光时,我什么病都没了,心中只有快乐的鸟在歌唱。七月下旬的法国,小麦已收割,但玉米和向日葵还在。这一天的最高气温25度,干爽凉快,跟印度闷热的天气是天壤之别。“涅槃重生”的我,怎能不放声歌唱呢?

虽然从巴黎到巴塞尔有的高速公路是收费的,但限速130公里,路上的车也不多。我点开车上的匀速驾驶键,保持最高限速,一点也不觉得开车很辛苦。在离瑞士100公里左右时,我们看到了侏罗山,即汝拉山脉,它是法国和瑞士的天然分界线。青葱的山脉、绿色的原野和田间的多彩农田组成了一幅立体的画面,那是朱熹笔下“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的旖旎风光。看到这样的美景,印度脏乱差的阴霾从我的心中一扫而光,我热切期盼与瑞士天堂般的美景相拥。

巴塞尔

巴塞尔

巴塞尔

穿过侏罗山不久,便进入了巴塞尔地界。我们的民宿在市中心,价钱不菲。在瑞士,我们就别想找什么便宜之处,这里的酒店价格比加拿大班芙公园的还贵,不怎么样的酒店一晚都差不多300美元。吃喝和停车也不便宜,但我知道如果有Blue Disk,可以在蓝线区域免费停车一小时,于是我先开去加油站,一是加油,二是买Blue Disk。相比昂贵的酒店价格,巴塞尔的油价还可以,不比法国的贵很多,但比我们州的价格贵1倍多。一升1.79瑞士法郎,差不多2美元,一加仑就是7.6美元左右。反正到瑞士就是出“血”的,我们也不在乎了。

民宿的帅哥安排我们入住后,告诉我们门口晚上7点到早上8点停车免费,但我们可以用Blue Disk多停一小时。他还告诉我们,所有入住巴塞尔酒店和民宿的游客都可以免费乘坐公交车,可我们不想享受这个福利,我们就喜欢靠我们的“11路”去欣赏巴塞尔老城的风光。我跟先生一边走向老城,一边问自己,为什么巴塞尔会成为瑞士最有文化底蕴的城市呢?

巴塞尔

巴塞尔

巴塞尔

最重要的原因是它紧靠莱茵河和德法边境,这让它可以跟随法德和莱茵河兴盛的脚步翩翩起舞。当西欧在人类第一个千禧年经济逐渐走入强盛后,紧邻莱茵河的巴塞尔便成为了北海和地中海之间的一个重要贸易和货物转运地点。通过莱茵河的水运,巴塞尔跟荷兰的鹿特丹和法国的斯特拉斯堡等重要口岸连通,这让它逐渐成了富裕的代名词。与其它有钱城市不同的是,巴塞尔几个世纪以来,都有着宽松的政治氛围,这让它在欧洲其它地区政治动荡时,成为了人才和资本的避风港,特别是文艺复兴后,它的地位变得越来越重要。两个因素叠加在一起,为巴塞尔成为瑞士的商业和文化中心奠定了根基。

16世纪宗教改革后,巴塞尔乘着这股东风完全独立。再加上大学的设立和印刷出版业的兴盛,富裕的巴塞尔吸引了很多著名的学者和艺术家到此居住,比如文艺复兴时期荷兰人文主义思想家和神学家伊拉斯谟。这些人文主义者在把巴塞尔的文化推向一个高峰之时,也让巴塞尔兴起了文物收藏的潮流,让巴塞尔成为了瑞士博物馆最密集的城市。也是因为重视人文主义的关怀,巴塞尔才成为“现代以色列国父”西奥多·赫茨尔(Theodor Herzl)的落脚地。西奥多曾于1897年在巴塞尔成立了犹太复国主义组织,并举行了第一届世界犹太复国主义大会。在其后的50年里,这个组织在巴塞尔召开了10次复国大会,直到1947年以色列建国。可以说,是巴塞尔“孵出”了以色列。

巴塞尔的莱茵河

巴塞尔的莱茵河

巴塞尔的莱茵河

都说“罗马不是一日建成”的。巴塞尔有如此的底蕴,绝非一日之功,这里是瑞士唯一留有旧石器时代遗迹之地。在公元前2千多年前的青铜时代,出产铜的瑞士地区需要从英格兰进口锡,而地处莱茵河畔的巴塞尔所在地是远程贸易的交汇点,那时这里就有很多村落。随着公元前5世纪凯尔特人迁入西欧,巴塞尔便成为了他们从巴伐利亚高原通往罗纳河谷和地中海其它地区的交通要道,也变成了长途贸易的中转站。考古学家们在此地发现了从地中海来的葡萄酒双耳瓶、从波西米亚来的陶瓷和从波罗的海地区来的琥珀等,说明这里相当富有,而且有很多贸易伙伴。

当公元前58年凯撒大帝征服瑞士高原和高卢后,因为莱茵河是罗马共和国和蛮族日耳曼人的领土分界线,因而巴塞尔成为了罗马共和国的防御重地,罗马人在巴塞尔建造了城堡,有人说巴塞尔的名字正来源于这个城堡。从这时起,巴塞尔便在罗马“怀抱”里长睡四个多世纪,成为莱茵河沿岸罗马军事防御工事的一部分,但它作为凯尔特人的经济中心位置却在罗马帝国时期被附近新建的一座城市代替。

巴塞尔

巴塞尔

巴塞尔

作为罗马帝国的前哨,帝国无恙时,巴塞尔可以高枕无忧,可一旦帝国走出下坡道,第一个倒霉的就是它。离罗马中心太远,离蛮族太近的地理位置让巴塞尔在公元406年被日耳曼人占领。这些被称作阿勒曼尼人的日耳曼人在占领了今天法国阿尔萨斯一带和瑞士高原大部分后,就在此居住下来,并建立了一个阿勒曼尼亚王国,巴塞尔也在内,此王国最后在公元6世纪被法兰克人所灭。之后,基督教传到了这里,公元8世纪这里变成了主教座地。在《凡尔登条约》中,它先属于西法兰克,后并入东法兰克。1019年,神圣罗马帝国皇帝亨利二世建造了早期罗曼式的巴塞尔大教堂,随后城墙被建成,巴塞尔终于又成了一座城。我们穿过斯巴伦门(Spalentor)走向它。

斯巴伦门

斯巴伦门

斯巴伦门

此门曾是城墙的一部分,也是保存下来的三个城门之一。中世纪时,巴塞尔的市民和议会不断从主教手中争取或购买自主的权利,最终巴塞尔由独立的市政机构管理自治,而市政厅就在老城里。这座最初建于13世纪末,后被地震摧毁,在16世纪初被重建。“新生”的市政厅由华丽的红砂岩建成,颜色醒目,外墙和庭院内都是壁画。外墙上有的壁画是镀金的,有的壁画上的人手持盾牌,盾牌上的图案是巴塞尔黑红两色徽章。这个像个倒置喇叭状的独特徽章,已经有800多年的历史,比市政厅还历史悠久。黑色的图案代表政府,红色的代表教会,是政教统一之意。在哥特式和文艺复兴式的市政厅塔楼上,有一个阳台,上面有1501年的字样,那是市政厅修建的年代。而市政厅入口上方的华美时钟,也有800多年的历史,由瑞士名表匠于1152年完成,钟表上方两侧是亨利二世和他的王后。

巴塞尔市政厅

巴塞尔市政厅

巴塞尔市政厅

巴塞尔市政厅

庭院内石砖铺地,四周的建筑外墙上也被壁画覆盖。对着入口的墙面是鲜红色,其它三栋墙是赭红色,拱廊红白相间。这样的配色在紧凑的空间里让我觉得有些不协调,但墙上涉及历史和宗教题材的《约沙法告诫法官》、《希律王》和《最后的审判》等壁画却弥补了这个缺憾。拱廊内墙上,还是栩栩如生的人物壁画,院子里的彩色人物雕像是罗马共和国和罗马帝国时驻高卢的总督,他被视为巴塞尔的创建人。看着这些精彩绝伦的壁画,我仿佛置身于精美的艺术画廊中,而这些壁画又跟拱顶上的石刻、屋檐下的木雕人像、屋顶上的各种历史徽章和漂亮的瓦顶及彩色窗棂完美搭配。我去过欧洲很多市政厅,但有着这样醒目颜色和集各种艺术于大成的市政厅却第一次看到,把它封为艺术殿堂也不觉得违和。这是我眼中最能体现巴塞尔富裕与底蕴的一座建筑。

巴塞尔市政厅

巴塞尔市政厅

巴塞尔市政厅

巴塞尔集市广场

跟很多欧洲市政厅一样,巴塞尔的市政厅前也是一个集市广场(Marktplatz)。我们从广场走入欧洲经典的中世纪小巷,到处都纤尘不染。跟令我们震惊的市政厅相比,占据着巴塞尔制高点,也是巴塞尔发祥地的主教教堂就平庸了很多。这个教堂也由红砂岩建成,结合了罗曼式和哥特式建筑风格。罗曼式的建筑在14世纪中叶的地震中被毁,但高耸的哥特式尖塔却没什么变化。教堂屋顶的彩色琉璃瓦跟法国第戎的屋顶一样,让我有一种熟悉之感。别看这个看起来很沧桑的教堂没什么出色的地方,但这里却埋葬着北方文艺复兴的代表人物伊拉斯谟。

教堂的后面是一个小花园。站在小花园的城墙边,不仅可以俯视脚下为欧洲经济鞠躬尽瘁的莱茵河,还可以远眺莱茵河岸的巴塞尔新城。在莱茵河上,有一座建于1225年的中桥(Mittlere Brücke)。用石头与木头砌成的它为巴塞尔的繁荣立下了汗马功劳,它由当地的犹太人出资修建,是今天巴塞尔的另一张名片。自此桥建成后,它在很长时间内都是莱茵河上唯一的桥梁。可以想象,当年的巴塞尔是怎样的车水马龙。中桥建完的第二年,巴塞尔便成立了毛皮商行会,之后又陆陆续续成立了15个行会,1267年的第八次十字军东征也从这里出发。

巴塞尔小巷

巴塞尔主教教堂

巴塞尔主教教堂

巴塞尔主教教堂

巴塞尔主教教堂

巴塞尔主教教堂

我曾在德国、法国和荷兰都看过莱茵河,对这条孕育了欧洲文明的大河情有独钟。在印度,恒河是孕育古印度文明的大河之一,本来从西北向东南流的它在瓦拉纳西附近突然转向向北流,因此瓦拉纳西被誉为了圣城。如果按照这种逻辑,巴塞尔也是一个圣城,因为从博登湖(Lake Constance)出来一直向西流的莱茵河在巴塞尔突然转向,变成了向北流。也许因为这种神奇性,莱茵河畔的巴塞尔才成为了德法瑞的边界。对莱茵河的特别情感,让我无论在哪个国家看见它,都对它另眼相看。我欢欣雀跃地沿着中世纪的石墙奔向它,就像遇到了久别重逢的故友。

站在插满瑞士国旗的中桥上,看着滚滚流淌的莱茵河水,我仿佛觉得巴塞尔上千年的历史从我眼前流过。和煦的阳光照在水面上,让莱茵河水闪耀着点点明亮的光。这光亮,一如巴塞尔发光的历史。可是,在我跟先生用了差不多3个小时逛完它的老城后,我们并没有爱上法式建筑很多,人们却说德语的它,“没文化”的我们也对这里的博物馆没什么兴趣。最主要的原因是,我们在欧洲见过了太多独具特色的中世纪老城,而巴塞尔除了市政厅外,其它建筑都过于平淡。当我们绕过老城,走向巴塞尔大学时,我们在地上还发现了很多烟头,这跟瑞士天堂般的环境很不相称。不过,在我们第二天沿着比尔湖(Lake Bienne)和纳沙泰尔湖(Lake Neuchatel)开进侏罗山时,灿若云霞的瑞士又回到了我们的视野。我们在阳光明媚中去饱览它的青山绿水,去安享它的纤尘不染,朝朝又暮暮,年年岁岁不相负。

路线

巴塞尔路线

 
lily0824 发表评论于
回复 'cowwoman' 的评论 : 不一定。我们在巴塞尔住民宿主要因为它离老城近。
cowwoman 发表评论于
欧洲民俗难到便宜很多吗?
lily0824 发表评论于
回复 '沙漠黄昏' 的评论 : 这个世界哪有公平呢?如果能生活在第一世界国家,如果能呼吸自由的和风,那不知道是修了几辈子才得来的福气。所以要好好珍惜,好好爱这个国家。
沙漠黄昏 发表评论于
人生来就是不公平的,比如:出生在瑞士、北欧……这样的地方,和降临到贫穷落后地方的婴儿难道一样吗!
lily0824 发表评论于
回复 'Masefild' 的评论 : 是的,午夜梦回时,都会“余音绕梁”。
Masefild 发表评论于
瑞士景致看不够,尽管是打道回府,也会是回味无穷。
lily0824 发表评论于
回复 '初心依旧' 的评论 : 你还挺幽默的,谢谢。
初心依旧 发表评论于
不错,"宫堡基厅"差不多全了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