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兰除了郁金香、风车和运河,还有“珍珠女”

人的一生应该这样度过:当回首往事的时候,不会因为玩的地方不多而噢恼不已,不会因为记载的太少而悔恨终生。
打印 被阅读次数


2023年4月我们从纽约港出发,乘坐荷美游轮的旗舰“鹿特丹号七世”,跨越大西洋到荷兰去,终点站是鹿特丹,也是荷美游轮公司的起源地。这个航程是荷美公司为纪念公司成立150周年专发的。这次跨洋之行的游记见“从纽约至鹿特丹,慢船去荷兰”。游轮行程结束后,我们开启了荷兰陆地游。荷兰有“四绝”:郁金香、风车、运河和大师画作。荷兰出产大师画家:伦勃朗、维米尔、梵高、哈尔斯、斯特恩、个个闻名遐迩。看大师画作的去处自然也是阿姆斯特丹莫属,但是情况有变,源于我们的疏忽大意。

本以为来阿姆参观美术馆轻而易举,掉以轻心没有预订门票。到了阿姆傻眼了,国家博物馆和梵高美术馆的票只有10天以后的了。国家博物馆正在举行“维米尔特展”,而且规模空前,把维米尔不多的36幅画中28幅从世界各地搜罗来,展期6个月,是汇集维米尔作品最全的一次特展。特展票呢,早在年初就一抢而空。我想起以前用过的一招,网上订不到票,就一大早起来去博物馆门口排队,在弗洛伦萨乌菲兹美术馆,我们就用这个套路现场买票进去的。我最不怕的就是大清早起床,长年拍片起早贪黑,养成了习惯。可是今年在阿姆行不通了,博物馆说疫情前这样是可以的,疫情期间改为只能网上预定门票,这个做法沿袭至今。

在阿姆碰了壁,还好,在海牙圆了看荷兰大师画作的梦。

海牙在13世纪由当时的荷兰伯爵威廉二世启动建设,随后此地一直都作为荷兰伯爵(总督)的居住地,直到后来成为荷兰国会的所在地。我对海牙的印象极好,优雅、精致、紧凑、静谧,游人不多,但也不冷清。任何地方都不需要提前订票和预约。

海牙Plein广场旁边的国会大楼(Binnenhof),是座十三世纪建立的城堡。自1446年起,它升格为荷兰国会开会之所,也是荷兰皇室所在地。所以海牙是名副其实的皇城,是许多世纪以来荷兰的政治中心。我们去时里面大部分建筑围起来了,在修缮。

霍夫菲法湖 (Hofvijver)中有小岛和喷泉,湖畔的花坛开满了郁金香,水灵灵的。

和平宫(Het Vredespaleis),联合国国际法庭、国际仲裁法院、海牙国际法学院的所在地。

和平宫由美国钢铁大王卡耐基(Andrew Carnegie)捐款,于1913年建成。为了促进世界和平,卡耐基去世后把所有的财产都捐给了教育和公益事业,他认为:“人类战争起源于无知和误解”,毕生致力于民众的教育和开智,美国宾州的卡耐基-梅隆大学就是他创建的。

和平宫钟声长鸣,我们依在门口聆听,享受这平和的氛围,真愿意相信世间还有地方主持公道和正义。

海牙莫瑞茨美术馆前身是荷兰17世纪伯爵莫瑞茨的住宅,伯爵去世后租给了荷兰政府。18世纪一场大火后重建改为博物馆,从1822年开始就用于放置皇室的收藏品。主要馆藏为荷兰黄金时代画家的作品,以及佛兰德斯(Flanders)画家的作品,(佛兰德斯地区原属尼德兰现属为比利时)。这是主馆的正面。

从莫瑞茨收藏品的发源地说起,那是威廉王子五世画廊 (Prince William V Gallery) ,在与主馆不同的地方,5分钟路程,湖的另一端。

威廉五世从小就喜欢收藏,26岁的他在这幢房子里创办了威廉五世画廊,使之成为整个尼德兰首家对公众开放的美术馆。

拿破仑占领海牙后将画廊中的所有藏品作为战利品掠夺到卢浮宫,直到1815年荷兰(即尼德兰联合王国)才向战败的法国讨回这些藏品。此时威廉五世已经去世,他儿子即尼德兰联合王国的首任国王,将追回的藏品捐给国家,成立了莫瑞茨皇家美术馆。原址则变成莫瑞茨存放藏品的仓库,直至1977年才恢复原貌,以“威廉王子五世画廊”的名义向公众开放。

我们找到地址进去时,门口没有守门人,问了一圈才在一间小偏房里找到守门的,他问我们要看哪个馆?原来这里画廊与监狱门博物馆 (De Gevangenpoort Museum) 共用一个入口。那个监狱门楼博物馆来头也不小,门楼建筑就是最初的伯爵府。威廉王子五世画廊只有一间半展室,墙上密密麻麻挂满了画,一幅接一幅,连大门背后都有几幅。说明呢?是两块大纸板,有图示和简要介绍,对应墙上相应位置的画作和作者。两块纸板在游客手中传阅。现在这里一共有130多件藏品,但只展示了一部分,展厅太小,实在放不下呀。

进门后最打眼的一幅巨画是荷兰黄金时代画家亚伯拉罕·布卢马特(Abraham Bloemaert)的《珀琉斯和忒提斯婚礼上的众神宴》,就是希腊神话中那个发生了“金苹果事件”的婚宴。画中最前排是新婚夫妇,宙斯戴王冠主持婚礼,“争吵之神”埃里斯藏在后面,她正不怀好意地将写有“绝色美神”的金苹果抛向众人,引起天后赫拉、智慧女神雅典娜和爱神阿佛洛狄忒之间的争执。

这幅画的右上方有幅小画,是弗兰斯•哈尔斯(Frans Hals)的画作《男子肖像》。我非常喜欢哈尔斯和谐的色调和洒脱的笔法。

这里有两幅彼得·鲁本斯(Peter Paul Rubens)的年轻女子肖像画,这幅肖像的模特据说是鲁本斯的第二任妻子伊莲娜·福尔蒙(Hélène Fourment)。

这里原有的皇家藏品很多都移到了莫瑞茨皇家美术馆主馆,主馆在国会大楼总理府的旁边,霍夫菲法湖的东北角。馆藏884件作品,现在主馆内展示了247件作品。

保卢斯·波特(Paulus Potter)的《年轻的公牛》由于其巨大的尺寸引起所有游客的注意,一个带着客人的向导给他们讲解这幅画的妙处:虽然巨作几乎与实物大小相当,波特在这幅画中又极其注重细节:天上的飞鸟、地上的青蛙、公牛身边飞舞的苍蝇、地上的牛粪、甚至牛身上的每一根毛发和胡须都刻画得清清楚楚、惟妙惟肖。

从莫瑞茨美术馆楼上的窗口望出去,能够看到后院的霍夫菲法湖,上面不时有天鹅游弋而过。还能看到总理府的尖顶。

莫瑞茨收藏中大约有11幅伦勃朗,这是伦勃朗《杜尔普教授的解剖课》。伦勃朗26岁画的,他凭此画一举成名。这是一张群体画,画面的焦点是杜尔普教授。这是当时阿姆斯特丹外科医生行会委托伦勃朗画的群体肖像画之一。荷兰当时盛行群体肖像画,追其原因是为了节省成本:人人都可以在画上露脸流芳百世,而花销比单人肖像便宜不少。精明的荷兰人啊,早在17世纪初就有了“共享经济”的理念。

伦勃朗青年时期自画像,意气风发,青年才俊一个

伦勃朗在1635年绘制的这幅《戴羽毛贝雷帽的男子》,被称为“Tronie”的风俗画,Tronie为法语,直译就是“脸”的意思,泛指虚构的人像风俗画,跟真人真脸的肖像画是有区别的。但是,这不就是中年伦勃朗吗?太像了!

伦勃朗老年时期自画像,垂垂老矣,行将就木。这幅是伦勃朗最后一张自画像。1669年是伦勃朗生命的最后一年。就在一年前,他儿子也是唯一的亲人去世。其他的家人早已经撒手人寰。

莫瑞茨美术馆还有哈尔斯的两幅巨幅肖像作品和这幅广受欢迎的小画:《大笑的男孩》。

扬.斯特恩(Jan Havickszoon Steen)是那个时代风俗画大师中的杰出代表,画的主题以诙谐幽默著称,他尤其善于制造纷乱的大场面,极有戏剧性。这幅画起名《老人唱,小孩吹》,荷兰谚语,意思是上行下效。表现这家大人们有各种毛病,而孩子们有样学样。馆里有两幅同名的画,表现同样的意思,只不过家庭和场景不同。

老弗兰斯•范•密尔斯(Frans van Mieris the Elder )的小画《吹泡泡的男孩》。他是伦勃朗徒弟的徒弟。蜜尔斯家族是绘画世家,他的两个儿子和一个孙子都是颇有名气的画家。密尔斯的特长是微型风俗画,尺寸很小,画作讲究闪亮的色泽和金属质感。这幅微型画只有25X18厘米,绘制得极其精细。在莫瑞茨这种微型画不少,还有比这更袖珍的,也就一本书大小的画,笔触如针尖,精美绝伦。还非得现场看真品才能体会到个中奥妙,印刷品或者网上看就差多了。不由得感叹:别看荷兰个个人牛高马大,但特别内秀,善于精工细作。

莫瑞茨底层楼有一半的展厅里面全都是Flemish画家的作品,其中最著名的当数鲁本斯,鲁本斯的作品以人像画为主,他特别擅长捕捉生动的表情。这幅《持蜡烛的老妇和男孩》我尤其喜爱,喜爱那神来之笔的光影效果。

还有鲁本斯的学生安东尼·凡·戴克(Anthony van Dyck)的作品《安娜·韦克》。凡·戴克是鲁本斯最好的学生。肖像画中的人物是一位布匹商人的妻子。

当人们提起莫瑞茨皇家美术馆时,马上就会联想到维米尔的《戴珍珠耳环的少女》,这幅作品代表了荷兰风俗画的精华,也是莫瑞茨美术馆的标志,大门口的招贴画就是这位“珍珠女”。

约翰内斯·维米尔(Joannis Vermeer)是17世纪荷兰黄金时期的绘画大师,本职是代尔夫特城的旅馆老板,兼职画商,业余画画补贴家用。他是构图、用光和调色高手,透视尤其精准。但是他慢工出细活,产量极低,一生只有不到50幅作品,现在市面上只见到36幅,然而幅幅是精品。维米尔生前默默无闻,十九世纪他的画开始走红,英国王室都收藏了一幅。他很神秘,没人知道他跟谁学的画,逝世后没有留下任何画稿和文字记录,从不带学生,也不跟人掰扯绘画理论。

莫瑞茨有3幅维米尔作品,当仁不让地全部去了阿姆国家博物馆参加特展。特展为期半年直到7月,但是莫瑞茨只同意出借“珍珠女”到4月,我们到海牙时“珍珠女”已回馆,欣喜的是这里不用预先订票,我们才有幸看到“珍珠女”原作。

游人也不是很多,体验超棒。有点恼人的是:画上蒙了一层薄薄的透明材料保护层,产生了反光,不好拍照不说,仔细欣赏画的细节和笔触也不太容易了。卢浮宫的《蒙娜丽莎》和乌菲兹的《维纳斯的诞生》也是这样有透明罩。老式宫殿的布光本来就不适合看画,灯光产生了严重偏色不说,这样一来加上反光就更不爽。布光最好、最适合看画的地方,还得数纽约的大都会博物馆啊。

这幅画为什么成了维米尔最热门的画呢?画本身肯定是好啦,少女画得很纯很美很有灵气,也是一张虚构的“Tronie”人像,但是在欧美变得几乎家喻户晓却是近几十年的事。有个英国作家写了一本小说,以神秘的“珍珠女”为题,编了活灵活现的故事,成了畅销书。后来两度被拍成电影,英俊小生Colin Firth主演画家维米尔,Scarlett Johansson主演维米尔家的女佣,也就是相传的此画的模特。后来电影又被改编成戏剧。这一切使维米尔的这幅画名声大振。大量游客来海牙莫瑞茨美术馆就冲着这幅画来的,火爆程度紧跟卢浮宫的《蒙娜丽莎》。

在“珍珠女”离家远走阿姆斯特丹的空档期,莫瑞茨美术馆也没闲着,想出一妙招:号召民间以“我心目中的珍珠女孩”为主题作画,形式不限,万物皆可成为“珍珠女”。莫瑞茨在图片社交网站Instagram开设了此次活动的官方账号,收录投稿的作品,并在其中选取优胜者在展厅展览。世界各地的群众艺术家们踊跃参与,莫瑞茨收到了快上万幅投稿。5幅画胜出,获得殊荣,在“珍珠女”对面墙上位。另外170幅作品入选,在展室里的电子屏幕上滚动播出。

第一幅获得殊荣的作品是用人工智能软件画的,当“珍珠女”远走他乡时,这幅作品挂在空出来的原位上,引起了很大的争议。这事是好是坏不要紧,重要的是:AI珍珠女带来的哗然使得莫瑞茨美术馆关注度陡升,客流量也大幅上涨。两月后维米尔珍珠女回宫,AI珍珠女挪回对面墙上了。

第二幅上位作品是真人复盘

第三幅上位作品主角甚至都不是少女,而是一老头,评选官员的“白左”逻辑大概是:性别不要紧,只要“我心目中”认为那老头是少女就行了。

第四幅上位作品珍珠女物种变异成了洋葱

第五幅上位作品主体是毛线娃娃

屏幕上的作品五花八门,群众艺术家们脑洞大开,令人捧腹。各种形式的画:漫画、卡通、木刻、素描、涂鸦,...,应了那句话:“高手在民间”。


有恶搞的 - 甚至将动物脑袋上挂上珍珠。

作画的材料也有趣,有用纽扣拼镶而成的画,别说,还挺有文艺范儿

有用石头拼成图案的,奇思妙想

玉米棒子也上啊,这创意令人目瞪口呆

最后来看看吃货心目中的珍珠女:衣服是腌火腿片,头巾是白菜帮子,珍珠耳环呢,一粒腌渍橄榄。

看样子艺术的发展趋势就是大众娱乐啦,怎么好玩怎么搞。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