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大又开会了,关于这次会议,特别是总理记者会的事,成了热议的内容。作为平民百姓,平日见这些国家领导人,只能在电视或电影上(新闻纪录片)。如果能在一个场合见到这么多领导人及各界名人,印象肯定深刻,而且终身难忘。
九十年代某年的3月份,作为闲杂人员,经历了八届人大某次会议从开幕到闭幕的整个过程,成了自己人生中的一个独特经历。
1.饭店
我们和福建、海南、青海三省代表的驻地是在北图附近的一个饭店,该饭店当时是四星级。记得除了福建和海南的书记贾庆林、阮崇武外住,其他委员全部住在饭店。委员们白天开会,晚上自由活动,有的在室内伏案写提案,有的则三五成群聊天。
我们平时吃住在饭店,只有一次在大会堂就餐。伙食的水平取决于饭店,有的不错,有的一般。大会堂吃什么记不起来了,我们所在的饭店还不错,每日自助餐,中西餐都有,比较丰盛。有些放到现在看,都属一般,但当时确实很新鲜,毕竟自己刚刚告别尴尬的学生时代。由于当时年轻,控制力较差,20天会议结束后,确实长了不少肉。
2.车队
我们的车队浩浩荡荡有几十辆车,前面有开路车,各省的正职委员单独乘车,其他委员则乘坐大轿车,我们的车压阵。车队从驻地出发,一路绿灯直达大会堂,这是自己平时骑车上班感受不到的;再就是车队进入天安门广场后,哨兵站立笔直,极标准的一个敬礼,久久不能忘怀,这是平生第一次享此殊荣。
3.安检
全体代表参加的大会和省级的分组会议在大会堂进行,一般要提前半小时左右进场。大会的正式代表、政协委员及无代表身份的官员等列席人员、医务人员、记者及其他工作人员的胸牌依角色不同,采用不同的颜色。进大会堂时,我们只需要展示胸牌即可,不需要安检。但外国记者要进行严格的安检。
估计在参加会议前相关部门肯定做过背景调查,但还是感觉江总的时代有些宽松。现在进地铁和天安门广场都要安检,当年距离如此多的党国要员这么近,还不安检,要是有歹人混入,后果不堪设想,江总真的心很大。
4.外国记者
当时有不少外国记者在会场内外到处流窜。记得有一次会议休息时,一个外国记者凑过来,跟我聊了半天。我当时有些担心,担心上面查问,是否有泄密之事,结果根本无人过问。
5.江总的肚子
平时见江总只在电视上,或严肃,或侃侃而谈,或高歌一曲。那次发现江总表情很严肃;另一个,由于江总和其他领导人出场时,首先看到的是侧面,平时对体型、体重异常敏感的本人发现,江总的肚子跟我们比远远不是一个层次,当时感觉非常震撼。这种体型肯定是心脑血管病的高发人群。确实如此,据说胡总86年发病时,由于没备用药物,是江总将随身携带的速效救心丸一类的药物拿出急用。
江总虽患病多年,并无大碍,以96岁高龄去世。从医学的角度讲,肯定与自身的自律、调养,发达的医疗保健有关。
6.关于李总理的一个见闻
一次增选委员投票,不知是恶作剧,还是重名,唱票时出现了李总理的名字,票数还不低,引得全场哄堂大笑,台上的总理也跟着笑。给严肃的大会,带来了轻松的气氛。
8.腼腆的贾书记
后来升任常委的贾书记,当时在福建任职。作为省里的一把手,有一次机会坐在主席台上。虽贵为封疆大吏,初次坐在那个位置上,也很不自在。台下一个文艺界代表,跑来为领导献殷勤、照相,书记还是不自然,很腼腆,远没有几年后的风采。
9.打瞌睡的卢老
卢嘉锡是科学家,前中科院院长,当时任副委员长。卢老可能由于年事已高的缘故,在会议上常常犯困。媒体报道,他于2001年去世。
10. 神采奕奕的雷老
副委员长雷洁琼,久闻大名。第一次看到雷老,是在去餐厅的路上,当时她已经快90岁了,身体非常好,行动自如,也没其他人陪伴,吃饭时食欲也不错。
11.人缘最好的委员
当时会场上最受欢迎和人气最高代表的要数宋世雄先生,他脾气甚好、笑容可掬。会议休息期间,凡有要求合影者,来者不拒;有些代表,不论男女,与宋先生合影时喜欢勾肩搭背,他也欣然接受,可见他的人缘真是不错。
12.特立独行的科技新星
科技新秀陈章良,非常活跃,当时他仅30几岁,就名满全国,会议上还被选为主席团成员。陈当时与众不同,别人休息时,要么独坐、要么几个人一起聊聊天,他却是在主席台上走来走去。他当时在北大工作,因为是福建人,也分在了福建组。会议间歇,经常有记者采访,非常忙。有的记者提问时,涉及福建的地名及行政区划等,可能是离开福建太久了,也搞不清楚,以为我是福建人,就问我。刚好那个地方我知道,就应付了过去。
13.反对票
人大常被不少人称为“橡皮图章”,表决之类的也就是走个过场,其实也未必。国家大政,肯定不会起作用,但一个具体案例表决时,票数的高低,还是可以说明一些问题。
记得当时大会审议并表决《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关于授权厦门市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和厦门市人民政府分别制定法规和规章在厦门经济特区实施的决定(草案)》时,虽然该议案最后得以通过,但得到了非常多的反对票和弃权票,我记得有几百票之多,反对票如此之多,让人印象深刻。
14.帅小伙
在餐厅吃饭、会场内外、路途中,常能见到一些长相标志、不苟言笑的年轻人混杂其中,并未特别留意。只是在告别宴会上,这些人聚在一个桌子上,而且换上了职业装,才发现他们是保卫人员。大会的安保内紧外松,体会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