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嵩焘,独醒者。

真理在开始的时候只掌握在少数人手中,往往是在一个人手中,但却对大多数人有重大的影响。
打印 被阅读次数

你或许没有听说过郭嵩焘的名字,我也是前几天才听说。搜索一下,人民网,外交部网页都有介绍。在其家乡湖南的湖南大学、中南大学有纪念活动。以下是百度的介绍:

“郭嵩焘(1818年—1891年7月18日),男,乳名龄儿,学名先杞,后改名嵩焘。字筠仙,号云仙、筠轩,别号玉池山农、玉池老人,湖南湘阴城西人。晚清官员,湘军创建者之一,中国首位驻外使节。

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进士,咸丰四年(1854年)至咸丰六年(1856年)佐曾国藩幕。同治元年(1862年),被授为苏松粮储道,旋迁两淮盐运使。同治二年(1863年)任广东巡抚,同治五年(1866年)罢官回籍,在长沙城南书院及思贤讲舍讲学。光绪元年(1875年),经军机大臣文祥举荐进入总理衙门,不久出任驻英公使,光绪四年(1878年)兼任驻法使臣,次年迫于压力称病辞归。光绪十七年(1891年)病逝,终年73岁。”

郭嵩焘与曾国藩是湖南岳麓书院同学和密友,与曾国藩和左宗棠是亲家(儿子娶曾国藩四女;女儿嫁左宗棠侄子。)曾国藩认为他宜作幕僚不宜为官。曾经与左宗棠在一起逃难时相约将来一起到一个地方养老,但在任广东巡抚时被左宗棠告状,终生不谅。

郭嵩焘病逝后,李鸿章奏请将其事迹宣付史馆立传,但清廷以其“出使外洋,所著书籍,颇滋物议”为由,不准其奏。这本书就是《使西纪程》,对欧洲的政治经济社会教育作了详细的记录,并建议清政府效仿实施。李鸿章对该书评价甚高,但反对者众,不得公开发行。

当时清朝的战略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但他是主张学习西方的政治法律制度,被保守势力诬为汉奸,民众更不让他这个卖国者回乡的船靠岸。

由于一些偶然的原因,他亲历第一次鸦片战争和第二次鸦片战争,了解前线的决策过程。他得出的结论是“战无了局”,也就是洋务问题不可能通过战争来解决,而只有通过谈判解决。

他是可以和皇上、慈禧太后说得上话的人,曾是皇上的幕僚班子成员。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