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叔同出家的缘由与经过(中)

上下几千年,纵横数万里;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是猫儿就叫春,是先生就说话!
打印 被阅读次数

李叔同从小生活在信佛之家,父亲、生母、大娘和大嫂都是虔敬念佛之人,这无疑深深地影响了李叔同,而李叔同从小就显现了佛缘和慧根,很喜欢念经时的那种空灵的感受,13岁时写下了“人生犹似西山月,富贵终如草上霜”的诗句,表现出对红尘的看破,而佛教经典《金刚经》则说:“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少年时李叔同拜名师学习古诗词,喜欢唐五代的作品,尤其喜欢王维。王维被称为“诗佛”,除了吃斋奉佛、隐居山林外,王诗中透出的禅味和空灵对李叔同一定有某种潜移默化的影响。我们来看看李叔同最脍炙人口的送别诗:“长亭外,古道边,荒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寒,夕阳山外山。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觚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这首诗作于1915年,是他出家前一年所写。诗很美,画面感极强,但读来颇令人伤感。“知交半零落”指人世无常,生前好友故交半数已作古,而“今宵别梦寒”更是慨叹今日一别,之后只能在梦中相见,最后一个“寒”字更是道尽其中的愁苦。读这首送别诗不由使人联想到南唐后主李煜被俘后所写的那些怀念故国的诗词, “送别”当然没有一江春水向东流那样浓烈的愁苦味,但其中的伤感却是一样的。

李叔同的人生遭遇:一般人都认为李是幸运儿,小时家境富裕,锦衣玉食,青年时东渡日本留学,留学期间及其回国后,成为中国现代话剧、音乐和油画的开创者,在书法、篆刻和金石学方面也有顶尖的造诣,可谓翩翩浊世佳公子,意气风发得意人,但可能忘了李也经历过许多人生的不幸和不如意,正是这些不如意使他看破红尘,皈依佛门,寻求永恒解脱。首先,他是庶出,5岁时父亲就过世,在大家庭中饱受歧视,精神上倍感压抑,促使本就早慧的李叔同对人生苦难有深切的感悟。初恋时爱上名伶杨翠喜却不得,18岁奉母之命与长他2岁的俞氏结婚,但两人并无感情,婚后得子却早夭,不久母亲又过世,对他形成双重打击。第二,早年知交好友或家道中落,或英年早逝,又或者看破红尘皈依佛门。1899年李叔同初到上海时曾受其接济、并把自家城南草堂让与他居住的许幻园,后来却家道中落,不得不离开上海赴北京谋生。临行之前,李叔同作《送别》诗,离愁别恨尽在诗中。若干年后许幻园也遁入空门,出家为僧。第三,李的出家恐怕也是多多少收到了他的朋友和知交的影响,其中影响最大的可能就是他的同事兼好友夏丏尊。1936年在厦门谈到出家经过时,弘一法师说有一次夏丏尊对他说:“像我们这种人,出家当和尚倒是蛮好的”,这句话潜意识里对他出家有很大的推动力。后来,弘一法师对众人公开说:“我的出家,一大半由于这位居士的助缘,此恩永不能忘.”

对一般人来说,人生经历起起伏伏遭遇些磨难很正常,不会有那么多的宗教联想和感悟,但对从小就长于佛教之家,耳濡目染都是佛教经典,又悟性极高的李叔同而言,人世间生老病死都是烦恼,人生几十年都是过眼云烟,只有皈依佛门才能寻得永恒的解脱。

李叔同的出家经过:从李叔同的背景和经历而言,他出家事佛是某种必然,决不是一时的心血来潮,而是经过一段时间的酝酿,从身体上、心理上都做好了出家的准备。首先就是断食,后是吃斋,最后才是落发和剃度。1916年初冬,即李叔同出家前2年,李叔同跑到杭州虎跑寺断食,类似于“辟谷”。李自己说是因为听说断食有助于治疗神经衰弱,而他断食的地方选的是当时人迹很少的杭州虎跑寺。这次断食前后20天,逐步减少饮食,吃的是斋饭,每日念佛写字。李叔同自己说,这次断食是他出家的近因。他觉得这种远离红尘,不理俗事,吃斋念佛的生活他不仅能适应而且内心很喜欢、很羡慕。断食结束回到学校后,李叔同就开始请人做寺庙的斋饭给他吃,到1917年的下半年就开始吃全素了。同时开始诵读佛教,供佛像,并日日烧香。年底李未回家过年,而是跑到虎跑寺过年,这时他已决定出家了。1918年正月15日受三皈依,即皈依佛、法、僧,相当于宣誓,并拜了悟和尚为师,法名演音,号弘一,又过了半年到农历7月13日在杭州灵隐寺正式落发出家。翩翩佳公子李叔同死了,隐隐高僧弘一法师生了!(范琦勇2024年4月3日原创

树蛙瓦凹 发表评论于
回复 '西湖孤山' 的评论 : 顶!缘就是因,没
树蛙瓦凹 发表评论于
回复 '西湖孤山' 的评论 : 顶!缘就是因,没
西湖孤山 发表评论于
我们在分析原因,其实只是缘分到了就出家了,没有什么原因的。送别词中的意境大家很喜欢,分析一下就是人生苦短,爱别离的痛苦,无论什么富贵结局是一样的。要想突破,只有修行佛法这一条路。皈依三宝吧,念佛吧,你会明白人生的最终意义。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