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的时候,我曾经看过台湾女作家三毛写的散文集《撒哈拉岁月》,其中有一篇叫做《哭泣的骆驼》。虽然那时的我还不太了解故事发生的背景,也不喜欢文中的悲凉氛围,但撒哈拉沙漠这个名字却牢牢印在了我的脑海中。
来美国后,我曾开车带着女儿去过埃及的撒哈拉沙漠,那漫无天际的尘沙让我觉得这片沙漠真不是人呆的地方。可是,当我开进细如粉末的沙漠中时,我又被那金黄色的沙漠和其旁的淡水湖所吸引,觉得撒哈拉是一处可以“寄一纸情书予月,诉一阵思念予风”的浪漫之地。来到《哭泣的骆驼》发生地的摩洛哥,我一定会走进沙漠深处,在驼背上感受撒哈拉的野性与温情。
哈杜村
哈杜村
从马拉喀什出来,我沿着公路旁的橄榄树行驶,前方25公里处,即是长2400多公里的阿特拉斯山脉。记得美国一位人类学家曾这样描述马拉喀什附近的阿特拉斯山脉:“规模最宏伟,景色最壮观。透过清澈的沙漠空气,眼睛可以沿着山脉崎岖的轮廓向北和向东延伸很远的距离。冬天的雪把它们披上白色的外衣,蓝绿色的天空营造出一种背景,因为它们闪闪发光的灰色岩石无与伦比的美丽。”
读到这段话时,我以为阿特拉斯山脉真的“无与伦比的美丽”,可当我开到山前时才发现,它离美丽差了十万八千里。跟瑞士的阿尔卑斯山和加拿大班芙公园的既清秀又雄伟的高山相比,更是“提不起来的阿斗”。如果说马拉喀什附近的山脉还有一些绿意,那当我在深邃的山谷和峻峭的山峰之间蜿蜒开进海拔2260米的山口后,阿特拉斯山脉便成了秃山野岭。这里不是土山,就是石头山,什么宜人的景色也没有。
阿特拉斯山脉
阿特拉斯山脉
阿特拉斯山脉
阿特拉斯山脉
阿特拉斯山脉
关于为什么阿特拉斯山成了石山还有一个传说。在希腊神话里,阿特拉斯是擎天神,他是提坦神族的后裔,这个神族在奥林匹斯神族崛起前曾统治着世界。后来,两个神族为争夺宇宙霸主地位展开了一场战争,名为提坦之战,战争以奥林匹斯神族大胜而告终。为了惩罚阿特拉斯神,奥林匹斯神系的众神之王宙斯命令他去世界最西处擎起天空。有一天,宙斯的儿子砍下了美杜莎的头。这个美杜莎的眼睛很奇特,谁凝视它们,谁就会变成石头。阿特拉斯恰巧与美杜莎的眼睛对视,之后就变成了石山。没人知道这个传说有几分真实性,但古希腊作家希罗多德说,是柏柏尔人想出了关于美杜莎的神话。
不管这个神话的来源如何,拥有庞大身躯的阿特拉斯山是一座石山却是铁定的事实,山中居住着柏柏尔人也是铁定的事实。我穿过峰峦叠嶂的石山,在路过的城镇中看见无数抓违章的警察。这里的警察很有意思,在没什么车,非常小的环岛中设stop标识,然后在远处目不转睛地盯着“上钩的鱼”。我开车时加了万分小心,就不让他们罚我的款。
哈杜村
哈杜村
哈杜村
哈杜
就这样,我在一片不毛之地中开到了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的阿伊特·本·哈杜村(Ait Ben Haddou)。该村海拔1300米,位于沙漠边缘。此时已接近中午,温度14摄氏度。因为海拔高,所以明晃晃的阳光照在身上,感觉很热。我们在马拉喀什受过夜晚低温的罪,觉得享受热乎乎的阳光是一件很幸福的事。为什么在这个前不着村,后不着店的沙漠地带会有一个村落呢?
这个柏柏尔人居住的村落很不简单,它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很久以前,商旅要想从撒哈拉沙漠深处走出亚特拉斯山脉,得在路上寻找补给站,而位于瓦尔扎扎特河旁(Asif Ounila)山头上的哈杜村便成了商旅们的落脚地,这一年是公元757年。此时,安达卢西亚的后倭玛亚王朝已经建立,但摩洛哥历史上第一个王朝伊德里斯王朝还要30年才会出现在历史的舞台上。
瓦尔扎扎特河
瓦尔扎扎特河
瓦尔扎扎特河
哈杜村
哈杜村
随着伊德里斯王朝和其后王朝的建立,撒哈拉和安达卢西亚及欧洲的贸易也越来越兴盛,这个村子随之变得越来越有价值。它成了撒哈拉穿越阿特拉斯山脉的主要贸易路线之一,也成了前往贸易中转站马拉喀什的必经之地。慢慢地,它发展成了市镇。令今天的人惊掉下巴的是,这些商人从沙漠中带来的一公斤黄金居然只能交换地中海地区一公斤的盐。没办法,荒漠地区盛产黄金,但缺少食盐,物以稀为贵是亘古不变的道理。
到了公元17世纪的阿拉维王朝时,这个依山而建的市镇已经变成了一个由城墙围绕的建筑群。城墙四周有箭塔,城内有谷仓,俨然是一个独立的防御工事。可随着撒哈拉地区黄金的枯竭,作为贸易中转站的小城也开始消失,现存只有4户人家,但柏柏尔人建造的很多风格独特的土楼还“健在”。这些由夯土、土坯、粘土砖和木材建成的残存土楼矗立在沙漠的山头上,有着荒山野岭里的孤城之感,因而成了拍摄古代电影的绝佳之地。《角斗士》、《阿拉伯的劳伦斯》、《亚历山大》、《权利的游戏》、《波斯王子》和《西木乃伊》等电影都曾在此地取景过,这些电影让哈杜村赢得了“非洲好莱坞”的美名。
哈杜村
哈杜村
哈杜村
哈杜村
我们冲着世界文化遗产的标签和众多电影的拍摄地以及柏柏尔人的原始居住地才一路疾驰到这里的,可当我们站在路边观景台上远眺哈杜村时,差一点没发现它。它跟山坡上的土红色融在了一起,像一个土山。村落的背景是光秃秃的阿特拉斯山脉,脚下是种着些许橄榄树的河谷,除此之外就是一望无际的撒哈拉沙漠。先生说,要是把小镇涂成蓝色或白色,那它会在这片沙漠中显得卓尔不群。可如果这样,它就失去了原汁原味,也就不会被认为是摩洛哥粘土建筑的典范了。离开观景台,我把车开到这个“典范”的近前去观赏它。
这里的停车场收费只要1美元,比别的城市都便宜。停车场旁是一个清真寺,我们从清真寺边的小路走向瓦尔扎扎特河,发现村庄很干净,但去卫生间要收50美分。我们不知道几百年前的瓦尔扎扎特河水量怎么样,但今天有着宽阔河道的它水量却少得可怜。不仅是这条河,我们在整个摩洛哥就没看见一条波涛汹涌的大河,绝大部分河流都已干涸。我们穿过水流浅浅的河面和踩上去软绵绵的河床后,迎面就是哈杜村。
哈杜村
哈杜村
哈杜村
哈杜村
它依坡而建,房屋层层叠叠,却俨然一体。建筑群的外围,是高大而坚固的城墙,城墙外是环城的沟壑,城墙上有瞭望塔和多处垛口。垛口很小,便于防守,这是一个庞大的防御工事。我们沿着土路走进城门,里面的建筑都用当地特有的红土夯制而成,一般分为三层,底层是马厩,二层是粮仓,三层是住宅,但大部分已被遗弃,只有少部分被改作了旅游品商店。这种房屋隔热性能极佳,即使屋外日光强烈,屋内也清凉宜人。屋顶由一种带有苦味的柳木条编织而成,可散发出驱虫的味道。该村落的这种建筑形式不仅影响了毛里塔尼亚和利比亚等周边国家的建筑风格,而且也影响了非洲其它地区的土质建筑风格。
村庄的街巷像个小迷宫,我们爬上爬下,看村落中的建筑格局,觉得似乎走入了中国的黄土高原。这里既有巍峨的指挥所和一排排士兵营房,又有错落有致的百姓住宅,还有昔日的弹药库房。它们虽历经沧桑,却保存完好。在这个村落里,还有一个公共广场、一个供商旅歇脚的庭院,以及穆斯林和犹太人的墓地。看来,犹太人在这段贸易路线上应该发挥了不少作用。村落最上方,是一个早已不用的集体粮仓,外敌入侵时,此地是村民的避难所。站在这里,苍茫茫的大漠风光一览无余。我们极目远望,望向我们的目的地,离哈杜村30公里的瓦尔扎扎特(Ouarzazate),有着7万多人口的它是哈杜村的“家长”。在柏柏尔语中,瓦尔扎扎特意为“清晰”,它西北接阿特拉斯山脉,东南临撒哈拉沙漠,是前往摩洛哥撒哈拉沙丘旅行的必经之路,因而被称作“沙漠之门”,哈杜村即是“沙漠之门”的一部分。
哈杜村
哈杜村
哈杜村
哈杜村
从哈杜村到瓦尔扎扎特的柏油路修得特别好,又宽阔又平整。到达海拔1160米的瓦尔扎扎特时,我们发现这个小城街道的两侧可以用纤尘不染来形容,这大大出乎我们的意料之外。令我们意外的还有,我们的酒店在市中心的广场(Place Al-Mouahidine)里,车开不进去。我只能在小城中转悠找停车位,偶然发现一家餐厅,我们赶紧进去吃午饭,此时这里的温度已经升高到了24摄氏度。在温暖又干净的小城吃地道的摩洛哥餐,我们从心里往外地高兴。更令我们意外的是,这家餐厅餐品的价格太亲民了,我们点了4个菜才花了11美元。此时我们才恍然大悟,这是摩洛哥最靠谱的餐饮价格。
吃得饱饱的我们走去酒店,问前台在哪里停车,他说广场晚上有活动,晚上11点后可以开进来,还带我们停到了一个离酒店更近的停车点。收拾停当后,我跟先生走去了离酒店2公里的瓦尔扎扎特城堡(Kasbah Taourirt),这个城堡见证了该城的发展历史。本来瓦尔扎扎特在历史的长河中只是非洲商人前往摩洛哥北部的一个小过境点,但到了萨阿德王朝时,这个小过境点开始转运。该地柏柏尔部落的酋长在16世纪帮助萨阿德王朝控制了摩洛哥南部,从而使自己管辖的区域开始扩大。当法国的势力伸展到这里后,瓦尔扎扎特进一步大幅扩张,成了驻军城镇、行政中心和海关哨所,我们去城堡的沿途就看见了一所军事学校。
瓦尔扎扎特
瓦尔扎扎特
瓦尔扎扎特
瓦尔扎扎特
瓦尔扎扎特
瓦尔扎扎特
瓦尔扎扎特餐饮
但瓦尔扎扎特城堡却建于17世纪的阿拉维王朝时期。主要由当地红泥夯土和泥砖建成的它跟哈杜村的建筑模式一样,也是摩洛哥南部柏柏尔人建筑的经典范例,也是保存最完好的例子之一。建筑主体为三层,其拐角处有方形或长方形的塔楼,外部装饰着几何图案,还有华丽的拱门,这些都受到了摩洛哥皇城建筑的影响。19世纪时,这个古堡被扩建,因为它控制了撒哈拉贸易路线一部分的几个河谷交汇处,这让瓦尔扎扎特的重要性进一步加大。到20世纪法国殖民摩洛哥期间,古堡家族的成员之一还成了马拉喀什的总督。因为古堡展示出的古代异域土著风情,因而它出现在了《角斗士》和《波斯王子》等电影中。可惜,古堡因摩洛哥地震受到了损坏,我们去的时候它关门大吉。
瓦尔扎扎特城堡
瓦尔扎扎特电影博物馆
瓦尔扎扎特电影博物馆
古堡的对面是电影博物馆,我们在博物馆门口看见了古埃及的雕像,难道当年古埃及的法老把“手”伸到这里了?我们不知道,但我们知道古埃及人从西非的塞内加尔进口黑曜石,也知道瓦尔扎扎特有令世界瞩目的炼金术,同时它还是摩洛哥著名的电影制作地。在逛完城堡旁边柏柏尔人的街巷后,我们便回到了酒店所在的广场。此时,沙漠中的阳光已经褪去炙热,温柔地照在酒店钻红色的外墙上,使其显得分外美丽。而广场上,柏柏尔人的音乐已响起,经过几个世纪混血而成的当地人穿着民族服装,在鼓乐声中或跳着柏柏尔人的舞蹈,或做着本地人的杂耍游戏,好不热闹。我津津有味地欣赏着我平生第一次听到和见到的柏柏尔人的音乐和舞蹈,觉得真不旺此次的摩洛哥之行。
就当我沉浸在这些充满摩洛哥民族特色的表演中,心也随着日渐柔和的光线而变得柔软时,我还不知道,我即将随着三毛《哭泣的骆驼》而哭泣,因为我病了。
路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