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hiyan-Le 2024-09-29
中国远古文化、尤其是商代及以前的文化,来源是本土还是外来?就文字、青铜器和数字计算来看,外来说越来越颠覆本土说。理由很简明:商朝文字和青铜器那么发达,不可能短期内突然成就、之前必然要有个长期渐进发展过程。可是,商代以前的文化没有文字等足够发达的文化文物来证实那个过程在本土存在,同时,商代文字和青铜器与外来者尤其是与同期或早些时候的地中海文明和玛雅文明彼此极为相似或雷同。
然而,本土说还是有个顽固的文化因素支撑:律历,即乐律和历法的组合系统。
例如,地中海文明的古代历法是一年365.25天和十二个月、坐标是基于星座的十二宫。可是,中国远古历法是一年366天和十三或十四个月、十二宫坐标与星座无关,且文字记录可追述到尧典时代、比夏商两代更早的时期。
具体说:《尚书尧典》记载:【期三百有六旬有六日 以闰月定四时 成岁】。该文字记录符合远古时候的天象。
美国宇航局关于地球运作的文献说:7000万年前,地球公转一周期为370天 (NASA: Earth’s Rotation Changes and the Length of the Day )、一天相当于当今的23.7小时。按此粗算,尧典时期到商朝,一年为366日、一年十三个朔望月(或十四个恒星月)。即现代天文历法证实《尚书尧典》相关记录和甲骨文记录符合当时天象。
就迄今为止的文物而言,地中海远古历法没有一年366天和一年十三个月的文字记录;玛雅文化的古代历法有十三月文字记录、但没有一年366天的记录。
就乐律来说,地中海文明的远古乐律方法为【纯五度】上下行的十二音阶,而中国远古乐律方法为【三分损益】交错的十二音阶。它们的音高极为近似,但思路、方法和由此而来的乐理及乐谱却大相径庭。
通常,考察某文明来源及其与其它文明的关联区别的证据往往是文字和器物的文物。那些文物可在短期内例如百年或几十年内发生变化、甚至发生较大变异。然而,就有文字文物记录的文明历史来看,历法发生一个主要变化至少要过千年甚至数千年,而乐律则几乎没发生主要变化。律历才是考察不同文明及其来龙去脉关联的根基因素。
可以说,只要中国古代律历系统没被外来说所颠覆,那么,该系统就足以支撑中国远古文化来源本土说的成立。
参考阅读:商代历法一年十三个或十四个月。
商朝历法:一祀(年)有十四个月。简版。
Zhiyan-Le,2023-12-02/2024-05-02。
就商朝文化特点流行说法说:非祀即戌。----不是封建迷信占卜、就是打仗。然而,那个“祀”字本意并非封建迷信而是上古历法周期。古籍《尔雅》说:【夏,岁;商,祀;周,年;唐虞,载】。在商朝,那个“祀”字的本意为如今叫做地球公转周期的“年”,是过新年、送旧迎新。
关于一祀(年)有十三月和十四月,在台湾甲骨文数据库查阅有记录,如:
貞來王 惟來五 允至以龜雨 龜八弋皿 龜五百十四月,甲合集08996正。
戊午卜 貞王賓大戊戠無 在十四月,甲合集22847.3。
癸卯卜 古貞王于黍侯受黍年十三月 小告,甲合集09934正.1。
己未卜 貞今十三月雨,甲合集12648.3。
乙卯卜惟祖乙用至于丁十三月,甲合集1650。
貞生十三月婦好不其來,甲合集2653.1。
古籍《诗经》关于十三月和十四月的记载:
诗经 国风·豳风○七月 | |||||
四月秀葽 | 七月流火 | 八月萑苇 | 九月授衣 | 十月陨萚 | 一之日觱发 |
五月鸣蜩 | 七月流火 | 八月载绩 | 九月授衣 | 十月蟋蟀 | 一之日于貉 |
五月斯螽动股 | 七月流火 | 八月其获 | 九月在户 | 十月获稻 | 二之日栗烈 |
六月食郁及薁 | 七月在野 | 八月在宇 | 九月叔苴 | 十月纳禾稼 | 二之日其同 |
六月莎鸡振羽 | 七月亨葵及菽 | 八月剥枣 | 九月筑场圃 | 十月涤场 | 二之日凿冰冲冲 |
七月食瓜 | 八月断壶 | 九月肃霜 | 三之日于耜 | ||
七月鸣鵙 | 三之日纳于凌阴 | ||||
四之日举趾 | |||||
四之日其蚤 |
该诗篇有30多处说到月份。其中【一之日】到【四之日】,为十一月到十四月(那些月份是冬季)。其作品生活来自周朝,而历法内容则来自商朝。
从诗歌内容看,十三月和十四月充满了如今叫“过新年”的农家生活气息。十月及之前用的字眼是“月”,十一月到十四月用的字眼是“日”,说的是同一个时间单位,说明商朝历法具备阴阳合历概念。
商朝历法坐标。
了解商朝一祀十三个月或十四个月如何运作,有必要先了解它的历法坐标。
上古人们发现:日晷卜杆影子最长的时候,黑夜最长,且太阳总是升于东南和降于西南,而月亮则升于东而降于西。该时间点后称为仲冬,冬至。日晷卜杆影子最短的时候,白天最长,且太阳总是升于东北和降于西北,而月亮则升于东而降于西。该时间点后称为仲夏,夏至。
日晷卜杆影子在最长和最短的中间的时候,白天黑夜的长度均等,而且:太阳总是升于东和降于西,而月亮则升于东南而降于西北、或升于东北而降于西南。该时间点后称为仲春和仲秋,春分和秋分。
为记录和表达该周期和四时,建立了历法坐标,图示:
首先,建立了十二宫,用地支表达(左上图),理论上每宫含有30度、一个周期为360度。其子宫对应天北极和北极星,称为天球赤道;规定它为该轨道的起始位点,零度。卯宫对应二十八宿的房星,正东,称作黄道、黄道十二宫;规定它为该轨道的起始位点和零度。两者组合,形成四面八方的历法经纬坐标的框架。
为更精确表达和核算推算,人们把天干和八卦符号添加于十二宫,与五行相生相冲对应,形成了二十四方(后称二十四方山位),理论上每方位含有15度(上图右图)。史料说明,尧帝时代,该二十四方就付诸日常应用了。后来,战国到汉朝,历法变革,为记忆方便,用日常气候气象名称替代二十四方符号,于是,二十四节气出笼了。
商朝一祀十三个月或十四个月的运作。
商朝历法月份有二:一是朔望月,基于肉眼所见的月相圆缺即与日相相关。就当今,其一个月有29.5天,一祀(年)有十二个月;计月:大月30天、小月29天,置闰调整。另一个,恒星月,基于月行轨道和星历运作的对应,往往以某恒星为对应参照。当今,其一个月有27.322天。
据美国宇航局和欧洲天文学的学者考察、也根据中国二十五史史料关于日晷长度的记载,地球和月亮的公转自转都有轨道变化,例如地球自转变慢,月亮离地球越来越远且自转变慢,等等。由此估算,商朝时期:
一祀或一年的周期长度为366日;
朔望月一个月表达有28天、实际运行为28.20天;
恒星月一个月表达有26天、实际运行为26.15天。
由此可获得两种月历的对照表格:
恒星月,一祀十四个月的实际运行为366.1天,每祀每年多出0.1天、10祀多出一天而为367天。第十祀减去多出的一天,为366天。10祀10年刚好是天干一个周期。
朔望月,一祀十三个月的实际运行为366.6天,每祀多出0.6天。累计调整为:
朔望月的实际运作(日) | ||||||||||
天干· | 甲 | 乙 | 丙 | 丁 | 戊 | 己 | 庚 | 辛 | 壬 | 癸 |
祀年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始 | 1.2 | 0.8 | 1.4 | 1.0 | 1.2 | 0.8 | 1.4 | 1.0 | ||
余 | 0.6 | 0.2 | 0.8 | 0.4 | 0.0 | 0.6 | 0.2 | 0.8 | 0.4 | 0.0 |
第一祀,多出0.6天。
第二祀,上一祀和本祀合计多出1.2天;减去一天,余0.2天。
第三祀,上一祀和本祀合计多出0.8天。
第四祀,上一祀和本祀合计多出1.4天;减去一天,余0.4天。
第五祀,上一祀和本祀合计多出一天;减去一天,余零、366天。
第六祀,重复第一祀开始的周期。
五祀即五年为一个周期,两个周期刚好是天干的一个周期。
就上述历法方法,古籍《尚书--尧典》记载说:“期三百有六旬有六日以闰月定四时成岁。” 该字句困惑了多年:366天已经比一年365天多出一天了,加上闰月不更多了?商朝历法说明,那说的是:一祀(一年)有366天;在每祀起始的元月做减差法,称为闰月,由此获得新的一祀在十二宫的位点,进而可确定四时的时间位点。注:【闰】字本意是多余剩余,上古时期的闰月是减差法。汉代历法变革以后,闰月成了加差法、名不副实和将错就错至今2000多年。了解这个不同,可确切理解前述《尚书》相关记载。重复说:上古历法一祀(年)有366天,闰月为减差法而不是汉代以来的加差法。
经过多年累计,恒星月运行和朔望月的运行的累计多余天数就相当于二十四方的一个方位或十二宫的一个宫位。这就需要逆行调整元月宫位即【建正】,使历法运行和表达都能回到周期的原起点。后来,为方便记忆和普及,汉代以后用与气候气象相关的字符替代二十四方位符号。这就是二十四节气的由来。
由是,看看那个甲骨文的“祀”字:原形:左为“示”,寓意展现、表达、尊崇和仪式;右为“巳”,是十二宫的“巳”宫(见上,历法坐标图示),寓意一个祀周期的前半部分(子宫到巳宫)完成,后半部分即镜像逆行部分(午到亥)开始。两部分都走完了,一个周期完成了,称之为“祀”(后改称为“年”)。简言之,“祀”字并非来自封建迷信,而是来自天文历法,是当时科技方面的会意文字符号,表示一个天文历法周期。
附议:中国商朝和古代印度的月份对照。
如前述,公元前550年的古印度学者阿耶波多发现了恒星月,中国商朝则是已经把恒星月和朔望月付诸实用。同是恒星月,但两个古代社会的月份使用颇为不同。图示:
左图为古印度历法坐标与现用公历月份对照(来源:古印度历法网媒)。它把一年周期分为六个季节,每季含有两个月,理论上每月含有30度(大约30天)。因季节相关,故而它只适用于南亚。右图为中国商朝恒星月与历法坐标十二宫的对照。它是相当抽象化的,与季节气候无关,故而适用于地球上的任何时间地点。
通常认为,恒星月的世界首创者是公元前550年的古印度学者阿耶波多。中国商朝甲骨文一祀有十三个月和十四个月的文献,把恒星月的首创时间推前了大约500年。
附议:二十四方位,无独有偶。
上述中国上古历法的二十四方位坐标,在拉丁美洲古代玛雅历法的阿兹台克巨石上也有,不同的仅仅是方位单位数量,例如,中国的是四方各有六个单位,而玛雅巨石的则是东西各有八个和南北各有四个。
与中国商代大约同期,古埃及也有二十四方位坐标。下面是相关文物照片(局部。来源:美国大都会艺术博物馆):
图边为群星,表示该历法基于星历。这跟中国古代历法的“考定星历”的思路一样。
图中的中上方,一个人刺向动物星群,从下而上有个长箭头日晷标杆指向该星群,表示该历法系统以北极星群为坐标轴。这跟中国上古历法天北极坐标的思路雷同。
上半部有十二个圆圈,表示十二年,各有名称,合成为一个周期。这与中国古代历法甲子六十纪年并以十二地支十二年为一个纪年分周期的思路雷同。
该一年分为24份,跟中国古代历法坐标二十四方位的思路一样。同时,那24份也表示一天分为24个时间单位,相当于如今的一天24小时。
左边四个圆圈,表示四面;右边八个圆圈,表示八方;合成四面八方。这跟中国历法坐标的四面八方的经纬思路一样。
下部分,左有七个人带有球冠,右有六个,合计13而寓意13个月,跟中国商朝历法13月雷同。两部分之间有两个形象手执鳄鱼(寓意时间长久),表示左右镜像。其下部分其间有不带球冠的,表示调整历法安置闰月的位置。这跟中国古代历法的闰月思路一样,安置位点不同而已。
古埃及的那个文物被看作记录了上古历法科技文明的珍贵史料和珍贵艺术品,无关于迷信不迷信。如此,中国同期的商朝文物文献记录的是同样内容,为什么就要贴个封建迷信的标签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