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慕尼黑印象:二战废墟上的重建,消费高,治理好,胜过柏林

慕尼黑,德国第三大城市,却是德国最富庶、最繁华的城市和经济中心。跟柏林相比,真是天壤之别。本来不想来这里,却意外来了一场慕尼黑假日——

从波兰回温哥华,经德国慕尼黑转机,谁知上飞机前被告知晚点三个小时,也就是说到了慕尼黑机场赶不上下一班回温哥华的班机了。

有成百上千人在机场排长队等候改机票,绵延数里、蔚为壮观。

我很冤,不知道那是改票队伍,所以先跑到队伍最前头打探,乱哄哄的。问了汉莎员工,被告知要排队。于是等于说我来得早,却排到了队尾。这就是一个人旅行的缺点——如果两个人同行,一个人可以先排着队占着位置,另一个人则可以去前面打听。

一生从未遇到过这样的倒霉事。整整排了五个小时,又累又饿又渴,宝宝有水,我却没有,也不敢离队。从晚上六点排到夜里11点,结果马上排到了,人家也宣布下班了。汉莎航司一直不断广播,已经给每个人发短信和电邮,通知每个人已经被自动改机票,且由于晚点乘客太多,让大家自行联系酒店入住,只要不超过150欧元即可。

问了队伍前后的乘客,只有我没有收到任何短信和电邮。

我因为是从加航订的机票,由汉莎代营,所以两家航司发生了踢皮球现象。汉莎让我找加航,因为他们没收我的钱,机票也不是他们出的;加航接线员又把我踢给汉莎,说航班是汉莎运营,晚点是他们的事,所以他们应该负责。

当夜很多乘客都选择睡在了机场。我毅然决然地离开机场,网上订了慕尼黑的酒店,并花了86欧元打出租车到了酒店。当夜还有很多入住的顾客都是来自机场的晚点的乘客。酒店当晚价格约100欧元。早餐另付,约17欧元。

到了酒店,已是午夜。我心想,既来之则安之,干脆在慕尼黑再玩几天,于是重新从加航订了四天后的机票。然后又给汉莎、加航打电话或在线聊天。汉莎依旧踢皮球给加航。给加航打电话,这次的接线员说的则跟第一个接线员完全不同,而跟汉莎一致:航班晚点,理应加航负责,于是这个接线员当即给我退了第二张机票的钱,还让我保留酒店吃住、打车发票,回温后网上上传,等候报销。

一切搞定后,已是凌晨三点。宝宝真好,等我睡它才睡。我睡它便睡,我醒它则醒。

就这样,坏事变好事,飞一趟玩两个国家。我由此联想到——生活中我们也要善于把不利变为有利,所谓“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



我住的地方是一个比较现代的区域,整洁、宁静,和温哥华有些类似。酒店条件也不错,房间宽敞、设备齐全。门口便有公交车站,距离地铁站只有四站,出行还算方便。



酒店周围有餐厅、咖啡馆、超市,生活很方便。

上次来德国是2018年,去了科隆和柏林,总体感觉是物价比较合理,记得咖啡、蛋糕等等都是三、四欧元而已,还吃过一盘可口的日本炒面,才七欧元。但是这次来慕尼黑,已经经历了全球性的通货膨胀,加上慕尼黑消费是全德最高的,所以我感觉除了超市基本用品还算便宜,其他消费都明显在加拿大之上。



第二天上午坐公交车去慕尼黑老城区。每到一个新地方,怎么坐车,怎么买票,都且研究呢!人如果有惰性了,干脆就叫Uber了!但是慕尼黑的公交十分便利,叫Uber岂不是太亏?省的钱可以下馆子吃一顿饭呢!

在公交车站问路,一个抽着烟、一口烟酒嗓的德国老太太热情洋溢地讲解,还连连道歉说她英语很有限。有过德国旅行经验的我,知道德国人指路都很热心,还总是有人亲自带路,所以遇到这个热心老太太我不吃惊。老太太还让另外一个过路的女生教我怎么在手机app上买车票。买了一个日票,九欧元,全天随便坐,而一个半小时内坐一趟是三欧元多。



我和老太太都是从中门上的车。

上车后我就四处问:我手机app上买的票怎么出示?是在哪儿刷一下,还是到前面给司机查验?

身边一对母女回答说,这里不查票,实行的是自觉买票制度,全靠乘客的诚实。

我一听,那母女是美国口音,一问果然如此。她们对本地情况门儿清,我因此确信没有坐错。德国老太太看我遇到了能沟通的人,这才放心走开。



坐了几天慕尼黑公交车,感觉这车的设计比温哥华的公交车科学。

首先,站客需要靠的地方都有软包装,这样即便站着,靠一靠也很舒服。温哥华公交车就没这么细心和人性化。



其次,车上还能手机充电。



第三,最绝的是车上竟然设有售票机。这对于外地、外国乘客实在太方便了。否则你初来乍到,带着现金上车了,却发现司机不负责卖票,还要请你下车,会多么受挫啊。这售票机上有多种选择,你可以根据你当日出行情况决定最佳购票方案。



慕尼黑地铁虽然没有中国那么先进、发达,但还算便捷、舒适,乘客素质比温哥华强。温哥华地铁,尤其是市区到素里那条线,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抢座现象很突出。每次车门一开,人还没下完,站台上的人就开始蜂拥而入,而且一屁股坐下后还为抢到一个座位喜出望外。

最惊艳的是这里的地铁压根儿就没有检票闸口,熙熙攘攘的行人随意进出,大大提高了通勤的效率。而在中国,又要刷卡又要安检,很耽误时间。

在这里,买没买票,全凭自觉;天知地知,还有己知。

多年前温哥华天车也是这样的制度,估计常年亏损,所以后来全部增设了刷卡闸口。即便如此,我还看见有的人一家数口刷一张车卡(出于政治正确,就不点什么族裔了),而且特别逗,男女老少,以迅雷不及掩耳盗铃之势挤进闸口,成功之后一个个喜出望外,仿佛中了头彩。不过最近我看见有警察在闸口监察了,时不时给人开罚单。



地铁把我带到了慕尼黑打卡胜地——玛丽亚广场市政厅钟琴。

广场上人山人海,每个人都仰着脖子朝钟琴的小人儿那里张望,目不转睛、聚精会神,我却不以为然——其一,慕尼黑二战后基本被夷为平地,没有什么古迹了;其二,这钟琴建于1908年,看惯了中世纪乃至公元前后古迹的我,对1908年的“古迹”兴趣不大;其三,我如果对德国有兴趣也是冲着二战历史,所以对和二战沾边的景点会更有兴趣;其四,这几十个小人儿就是简单转圈儿而已,没什么含金量。不知那么多男女老少为什么那么对此充满新奇感?看上去就好像在看UFO一般。



我来这里就是为了打卡而以,也给宝宝打卡,这是宝宝第五次来欧洲了!仅巴黎宝宝就去了两次。



只有要宝宝在,即便是天涯海角、风餐露宿,我都乐意。宝宝在哪里,哪里就是我的家。



既然名胜古迹不是慕尼黑的优势,那就多看看巴伐利亚州的风土人情,于是来到了广场附近的农贸市场。

果然,这儿的人嗜肉如命,各种猪肉制品看得眼花缭乱。人说德国香肠如何有名,我每天早晨早餐都吃了培根和香肠,却觉得还不如波兰的好吃。



慕尼黑的农贸市场虽然商品远没有中国丰富,但是陈设、布置、规划,都井井有条、整洁有序。中国人爱生活,用的是味蕾;欧洲人爱生活,用的是眼睛。



走街串巷,感受一下慕尼黑的市容。虽是经历过二战盟军70多次空袭后复建而成,但依然保留了艺术气息和建筑特色,由此联想新中国城市为何不如法炮制(比如复古的北京前门一带、南锣鼓巷一带),却要向历史根基浅薄的美国、二战夷为平地的日本的千城一面的市容规划看齐?



即便是一些金碧辉煌、古色古香的教堂,竟然也是战后的重建。教堂内有图片展示,战后的断壁残垣与重建后的凤凰再生。



音乐厅广场上有若干书架,上面有免费的图书供休闲的人们阅读。爱读书的人还是蛮多的,给这座城市带来深厚的文化气息。



游欧洲一定要多看看远离闹市区的地方,必会感触良多。切莫只盯着游客区、商务区、机场、地铁、写字楼、商厦等等。如同盲人摸象,不踩在梯子上摸,就压根儿体会不到象有多高多大。

我乘公交车去达豪集中营时经过了慕尼黑市区、远郊、达豪,这一路可像是进了格林童话之中。好可爱的尖顶小房子,该有多少白雪公主、小矮人、小红帽们住在里面呢?你不得不惊叹,人家上至达官贵人,下至平民百姓,仿佛普遍有审美素养——从建房子、修路、园艺,到市镇的整体规划,事无巨细,皆有考量,且精心维护,绝非肆意胡来。



整座城市有传统的欧式居民区,也有现代的小区。我住的酒店附近就有很多现代公寓楼,大体风格和温哥华类似,只是窗户都比较狭小,不像温哥华,大窗户更为普遍。



小区维护都很细腻,四下里望去,每个角落都很养眼。



居民普遍比温哥华我们这边的小区居民自觉,公共场合不见一丝垃圾,更没有狗屎。我们这里真是要了命了,我在家门口每次义务捡完垃圾,如饮料瓶、废纸、垃圾邮件等等,第二天就又有人扔得到处都是。而且我家门口时不时有人不捡狗屎。



欧美发达国家有相似之处,那就是阳台上都没有乱七八糟的杂物,也少有人晒衣服。



家家户户阳台上还是养花种草的居多,这和温哥华十分相似,看来欧美国家还是一个文明体系,一个文化习俗,一个生活习惯,否则走遍几十个欧美国家,怎么感觉相似大于相异呢?



中国人永远改变不了的是刁蛮的味蕾,即便到了欧洲也要四下里找网红中餐厅。记得有一年去巴黎一周,也是每天四处找中餐厅(除了吃甜品),说出去给法国人听,他们会觉得备受侮辱。有一年去意大利,一周内只吃了两顿披萨,此外都是中餐。到了德国更是如此。

一天中午,按照网络评语找到一家中餐厅。餐厅里空空如也。刚坐下,老板娘兴高采烈地前来点餐。幸亏我问了一句:“您这里刷卡吗?” 老太太赶紧道:“我们这里50欧元以下只收现金!”

我说,对不起,我没带现金,我欧洲这一路一欧元现金都没带,全部用Apple Pay,畅通无阻。

然后我起身就走了,天涯何处无芳草,这里的餐厅多如牛毛,哪里不能吃个饭呢?他们店里本身就没生意,放着生意偏偏不做。我不明白这些海外华人餐馆老板怎么想的:到底做生意重要,还是省那点儿信用卡公司手续费重要?抑或是为了逃税?



出来以后,颇有受挫感,但转念一想,既然人在慕尼黑,就应该品尝一下巴伐利亚特色的美食,于是进了一家当地高级餐厅,里面貌似古堡改造,古色古香、宾客盈门,有不少中国游客,还有三人小乐队演奏,分别是圆号、大号、手风琴,技艺娴熟、水平不凡。

传统上来说,中国人下馆子更关注味觉,而欧洲人对味觉没中国人讲究,因为把精力都分给了视觉和听觉,所以就餐环境要雅致,还要有高雅音乐相伴。



我这40多欧元的一顿午餐果然没有尽兴。

点了名声在外的巴伐利亚猪肘子,叹息好端端的食材愣是被德国厨子给糟蹋了——这肘子能吃,但不过瘾,而且越往里越柴,突然间想起了梅菜扣肉、冰糖肘子、红烧肉,如今吃着这味如嚼蜡的著名德国肘子,心里一阵酸楚。吃光了,是因为怕浪费了可惜,而且宝宝还帮我吃了好多肉!没有它帮我,我就剩太多了,这可是20欧元呢!

还有那蔬菜沙拉,太没有技术含量——和所有西餐沙拉一样,就是洗干净的各种蔬菜参杂一起淋上超市里买的酱汁而已,还不如吃个拍黄瓜、老虎菜过瘾。

最后的甜品还好,但是那一小撮水果也没有什么技术含量。



到了慕尼黑机场,饥肠辘辘,最后再试一顿巴伐利亚“美食”,结果这40多欧元又亏了,因为实在太难吃了。都说巴伐利亚香肠有名,吃起来还不如波兰的肠;配菜是酸白菜,还不如吃韩国泡菜。

总体上来说,慕尼黑虽好,但宜居程度还是不如温哥华。走遍了南北西东,感觉还是温哥华最好。这一点要多多出行、细细体会,才会得出这个结论。

SUDreamers 发表评论于
回复 'munchenxx' 的评论 : 嗯,看了你的网名就知道你应该和慕尼黑有关联。没有说你,不要多心,我是说,总体上来说慕尼黑市民还是比柏林强,跟毋庸说纽约巴黎了。到了柏林则是另一个天地,随地小便的,墙根尿骚气,到处涂鸦的,夜里耍酒疯的,扔酒瓶子的,随处可见。同样的制度,恐怕不适用于每个地方。当然,柏林坐地铁也不检票,也靠自觉,乘客素养还是可以滴。
油翁 发表评论于
写得生动有趣,让我感觉好像亲自经历了一次慕尼黑假日。SUDreamers的文章总能带给读者不一样的视角和感受,让人忍俊不禁。期待更多有趣的文章!
munchenxx 发表评论于
我在这边生活,看到你关于慕尼黑的帖子就随手聊聊这边而已。我只有说这边是这个制度,至于其他地方能不能也这么来搞,我真的不关心也不在乎,请不要自行脑补。
SUDreamers 发表评论于
回复 'munchenxx' 的评论 : 说是那么说,你把同样的制度放在纽约、巴黎试试?看看有多少人会逃票或不逃票?照你这么说这个制度如此有效的话,那全世界大都市都可以效仿了。
munchenxx 发表评论于
慕尼黑公交地铁的确都没有闸口之类的,但时不时会有便衣上车查票,如果有人无论什么原因拿不出票来那可就惨了,不光罚的钱够买几年的票而且会有信用污点以后买房贷款找工作都会有不好的影响。本来票就没多少钱被抓住还后果严重犯错成本太高,所以也就没什么人会逃票了。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