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文学城
» 博客
»【他乡明月|生活】第139期 义工眼里的中国文化节
【他乡明月|生活】第139期 义工眼里的中国文化节
你见,或者不见我/ 我就在那里
你念,或者不念我/ 情就在那里
你爱,或者不爱我/ 爱就在那里
【他乡明月|生活】第139期 义工眼里的中国文化节
嗨,听到我声音的亲人和朋友,秋天快乐呀!我是三小姐晓鹂。
每年开学的时候,不说学生和家长,就连老师也是忙得一塌糊涂,兵荒马乱的。所以你看,在DC举行的中国文化节是八月的最后一天的事,现在已经到九月中旬了,我才顾得上在节目里聊一下。
如果你听过我以前的节目,就知道去年的中国文化节我也做过一期节目,那是第104期。不过,去年我就是去吃去玩去看节目,整个一凑热闹的。但是今年不同,今年我是参与者!不,不是你想的那样去表演节目什么到,我是去做义工!嗯,我今年加入了文化节的义工大队,真正参与到这个活动中去。所以,我今年看到的文化节和去年当观众的时候看到的,是很不一样的。那个感受也是很不同的。所以,其实是从另外一个角度,再一次深度体验了华盛顿的中国文化节。今儿我就聊聊我看到的文化节的台前幕后。
最主要的感受就是:如果没有强大的义工团队,这个文化节是很难成功举办的。真的!先说舞台吧。这个文化节的舞台,搭建在美国首都华盛顿特区中心的国会山前面的大街上的。意思就是说,舞台是专门为了文化节临时搭建的,而且有两个。这些舞台都是文化节的当天搭建起来,当天要拆除的。主舞台背靠国会山,具体多大我说不上,但看样子至少有一米多高十米多长七八米宽吧?还有一堵好几米高的背景墙。当然,舞台前面还要摆上观众席的椅子。光是搭这个舞台,至少就需要十几个义工。当然拆的时候还要一样多的义工。第二舞台在主舞台对面,隔着一百多米的样子。那个舞台虽然不搭台子,但它的背景墙不像主舞台的,只是单纯的木板墙,上面画了图标什么的。第二舞台的那堵墙,实际上是一面五六米长三四米高的大屏幕,可以现场直播也可以放特定节目的视频。那个大屏幕是一小块一小块拼起来的,光是装小屏幕的铁箱子,就堆成了山。你看,搭建这些舞台、搬运道具、拉电、电脑上指挥什么的,都要义工去做的。除此之外,在主舞台和第二舞台中间百米长的路两旁,要搭二三十个白色的帐篷,用来展示各种各样的中国文化。一边是美食,一边是文创,中轴线上还有背靠背的两排几十张有关贵州的风景画。这所有的设施和场地,都要在早上十点半文化节正式开始以前准备好,又要在活动结束大家都走了之后再拆掉的。所以,那天早上六点多吧?就在义工群里看到,搭建场地的人已经到了,也就是说他们最起码五点左右就得起床吧?路上还得花时间呢!同样的,那天晚上六七点了,才看到他们拆了所有的东西装箱撤离。真的是从日出前忙到了日落后,整整一天。真太不容易了!你要知道,这些人都是义务帮忙,除了管早午饭没有任何报酬,连车马费都得义工自己掏腰包的。
当然,除了他们,还有其他大量的义工,比如摄影的,录像的,维持秩序的,去商店买成箱成箱的瓶装水的;有协助美食摊位的(这个其实要用很多人的),还有帮大家运午饭发午饭的,搭建第二舞台的;还有搭乒乓球台子兼表演和教观众打乒乓球的,搭小型的篮球架并且和观众互动打篮球的。对,还有协助跳竹竿舞的(就是西南各少数民族里特别流行的舞,很多人排成两排,左右各有一个人拿着长长的竹竿的两头做各种动作,高高低低左左右右的,中间的人就要在竹竿中间跳来跳去。跳得好的当然能跳出花儿来,没经验的只要不被竹竿绊倒,也就算是不错了,也还挺好玩的)。当然,还有做安保的,为贵州专题摊点和上海老字号摊点做宣传的......对了,义工自己还要有人组织签名、发牌子、发义工T恤和帽子的,等等。总之,各个小组的义工粗略算下来,200个人都不止。以前,我从来没意识到这一点。像去年,我的确在现场见到了义工,心里也知道这个文化节的台前幕后肯定有很多人在忙,但是没想到光是义工就有这么多人!今年参与了才知道其中的各种繁琐,光是微信群就有好几个。所有的义工有一个大群,各个小组又拉了自己的小群,拼车的人还有另外的群,反正是热闹了好几天。这让我想起了一句网上流行的话:“哪有什么岁月静好,只是有人替你负重前行。”这句话用到这里也是很恰当的。
这么多的义工,文化节前两三个星期就开始招聘了。那段时间,各个微信群都在转发义工的报名表。我当时还在暑假,想着自己反正到时候也会去凑热闹,不如去做做义工,早点去还能找到停车位——但实际上那天我还是坐地铁进城的,只把车停在了地铁站。最后回家的时候还顺路送我们组的两个小伙伴回家。这是后话了。对了,我还没说我做的义工是什么组呢!是很多人小时候最喜欢玩的两个游戏,踢毽子和跳大绳!当时填义工报名表的时候,我一看到有这两游戏的选项就心动了,虽然自己多少年都没玩过了!不过小时候经常玩,基本功还是有那么一点点的,踢起毽子来虽然不像小时候能踢什么花样,也不能一口气踢上百个了,但随便踢十来个还是可以的。跳大绳我们小时候其实玩得并不多,只有上体育课的时候才玩,平常跳皮筋比较多。但是,多多少少还是有点经验的,最起码进进出出我不害怕,只要不累,跳个几十下还是可以的。当时我报名的时候就琢磨,领导说我们这个组就是给来来往往的人演示一下怎么玩。我心里就想:我们组有七个人呢!应该不会那么累吧?
可是,我错了!我没想到有那么多人来玩这两个活动!我们早上九点多到,到下午四五点就没空过!中国人外国人都有,络绎不绝!踢毽子倒罢了,给大家演示完了之后,是游人自己踢,我们不费多少力气。不过,光是给大家解释“我们不卖毽子,我们就是纯粹的义工,教大家怎么玩”这件事儿,就费了好多口舌,给不同的人重复了一遍又一遍。搞得我们几个最后都开玩笑说:“不如明年咱们真的批发一些毽子来卖吧?还能赚一顿晚饭钱。”真正把人搞累了的是跳大绳。我们小时候跳大绳的绳都是麻绳,又粗又重,摇起来有惯性,很稳,不会那么累。可是这次我们用的大绳是塑料的,不够粗也不够重,还特别长,每摇一下都得使劲,特别费力。虽然我们几个人换着摇,中途也有游人自动来帮忙摇的,但还是累够呛。我们几个女的手上都磨出了水泡。说真的,我知道摇绳会累,但没想到会那么累!到了第二天,我的肩膀硬邦邦的,根本举都举不起来。
但是,玩是玩得真开心!先不说给老外介绍了多少中国民间游戏,推广了多少中国的文化,我们自己先玩得挺嗨的。我们都没想到有那么多人跑来踢毽子,男女老少,什么人都有!不过年龄大一点的华人普遍踢得好一些,一看就是有童子功的,虽然腿脚没有那么灵活了,但基本功还在。有一个场景特可乐,有一个七八岁的混血小男孩,被他奶奶踢毽子的样子给惊呆了,瞪大了眼睛用英文给他妈说:“哇,快看奶奶,她踢得这!么!好!”好玩死了。老外踢毽子就属于凑热闹,很多人根本踢不上,大多数人也就踢个一两下。当然也有运动能力特别好的,试个几次就能连续踢七八个了。有一个年轻小伙子,长得特别壮,看我在那踢,就给他朋友夸我踢得不错,我就去邀请他来试试。他笑着拿起毽子,一上脚我就看出来,是踢足球颠球的那种踢法。你别说,那种踢法他还真踢了好几个!很好玩。实际上,那天很多人踢毽子踢得不好主要是鞋不给力,你看很多人穿着拖鞋、凉鞋、高跟鞋什么的,那怎么可能踢得好?不过,这个活动主打一个参与和热闹,大家嘻嘻哈哈玩得开心就好。你别说,很多人真还玩出了兴趣,一个劲儿问我们要买毽子呢!
不过要说热闹还是跳大绳热闹!踢毽子主要是个人活动,跳大绳就是集体活动了,人越多越热闹越好玩。会跳的,等大绳摇起来之后从边上进;不会跳或者胆小的,就直接站在中间,等着大绳摇起来的时候直接跳。尤其是小小孩,基本都是站在中间跳的。那天去跳绳的小小孩特别多,有些是自己喜欢跳,更多的就是爸爸妈妈爷爷奶奶怂恿着,给他们拍照、拍视频什么的。可惜好多小孩以前根本没跳过大绳,懵里懵懂地上去,站在线哪边都不知道,又是好几个小孩站一起,虽然我扯着嗓子用英文喊:“一,二,三,跳!”她们还是跟不上节奏,一会儿这个绊住了,一会儿那个忘了跳,要不前面的跳早了,要不后面的跳晚了,反正很少能一起跳起来的。不过,看着不同肤色的小孩,男男女女高高矮矮,站在一起跳大绳的样子,还是挺欢乐的。当然也有跳的不错的小孩。我记得有以个穿旗袍的小女孩,七八岁的样子,刚开始还会摔跤,后来就越跳越熟练,一口气能跳十几下了。那天她在那儿跳大绳跳得满头大汗,头发都湿透了还不肯走。我就建议她爸妈,干脆给她买一根绳子在家跳,也挺锻炼的。还有很多大人,不管是中国人还是老外,也都跳得不错,可以好几人一起跳。尤其到了最后,下午的时候,一个女的领着大家排成队,一人跳一下,从这头进去又从那头出去,在摇绳的人背后绕过去,再从那边进去另一头出去,这样绕着8字跳,大家又跳又笑又叫的,特别热闹!还真有点中学上体育课的感觉。
总之,那天因为一直忙着给大家服务,文化节上到底演了什么节目我是一概不知的,也没顾上去吃美食,更没顾上去拍照拍视频什么的。自己累得汗流浃背,T恤湿透了,嗓子也喊哑了。到了最后,我们几个胳膊酸的都不行了,都说这一个星期都不用做运动了!但我们都觉得真是玩得挺开心的,我自己觉得比去年正经去看节目和表演还带劲。而且,一起服务了一天,我们组的几个义工就都熟了,大家还约着以后一起去参加别的活动。你看,做个义工就又认识了几个新朋友,也挺开心的。最重要的,是看到了海外华人的团结和力量!你看这种自发组织起来,服务大家,推广中国文化,彰显中华精神的热情,还真挺让人感动和感慨的。
反正我现在空巢在家,时间比以前自由了很多。像这样做义工的活动,以后肯定会有不少。既能结识新朋友,又丰富了自己的生活,也挺好的!你说呢?你喜欢做义工吗?你喜欢和陌生人一起临时搭档吗?把你的经验写在评论区呀。
好,今儿简单记录8月31号华盛顿中国文化节的节目就到这儿。谢谢你一直以来的聆听、陪伴、和支持。生活中有很多未知的领域期待着我们的踏入,咱们下期节目再见。拜拜。
图一:跳大绳
图二:踢毽子
图三:
图四:义工展示贵州文化
图五:国内来的学生做的香包
图六:文化节上的涂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