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鬼节”闲话 【旅美随笔】

世態炎涼 雲卷雲舒 靜靜地看著……
打印 被阅读次数


各种洋节是随着中外文化交流的增多才越来越被国人认识的。近年来,除了圣诞节、情人节、母亲节、感恩节等等之外,万圣节(Halloween)也在进入了大家的视野,特别是被青少年所熟悉。

万圣节是西方的一个鬼节,因此也叫作“万鬼节”。这个节的日期是在每年的11月的1号,头一天晚上称为“万圣夜”,也是一个比较有趣的时候。各地万圣节的内容五花八门,但主流内容是把房子内外装饰各种妖魔鬼怪的东西,小孩儿在“万圣夜”挨家挨户敲门讨要糖果。节日当天一些地方的人们还会妆扮成各种妖怪的形象在城市街道上举行节日游行,在校的小孩儿们还会开展各种各样的游戏活动,所以最开心的是孩子们。

01

旅美期间赶上了这里的万圣节。距离节日差不多还有一个多月的时候,许多商场里就开始为节日张罗起各种特定的装饰品了,像什么骷髅、僵尸、南瓜灯、女巫、蝙蝠、蜘蛛、恐怖玩偶、妖怪面具、鬼魂挂件等等不一而足,可以说是形形色色,光怪陆离。

整个万圣节期间,很多当地家庭都会在自家门前摆放或悬挂出节日的特定装饰物品,像前面提到的那些令人害怕的玩意儿,总之,但凡是洋人认为恐怖的物件都会悉数登场。



通常最能感觉到节日氛围的还是“万圣夜”。初来乍到,家人就提醒说,晚上要是不愿意被打扰,临街的房间就先不要开灯。因为成群结队要糖果的小孩们看到住户家里有人就会敲门要糖,如果不给就可以对你家“合法”捣乱,搞各种恶作剧,这就是这个节日的习俗。

听到这些,自然也就严格遵嘱,晚饭后关上灯,待在屋里静静地听着外面街上偶尔传来的孩子们跑动和欢乐喧闹的声音,觉得一切都很新奇。

据说,盛大的万圣节化妆游行是在米国东部大都会纽约,因为暂住西部,所以无缘亲历化妆游行的狂欢盛况,只好待在家里脑补了,那些牛鬼蛇神纷纷出笼的热闹场面倒也不难想象。



临近“万圣夜”,随便出门走走,便能看到许多住家早已把节日的恐怖氛围拉得满满的。经常是路过某些住家,会惊见门前窗下早已是魑魅魍魉的地界:有的住家在窗棂和门楣上布满了破烂的黑纱白幔,有的把红眼睛的蝙蝠悬浮在门板上,把带斑点的毒蜘蛛倒挂在房前的枝头,还有的把能缓慢地扭动肢体并发出瘆人叫声的罗刹鬼弄到门旁,令人恍惚像是误入了魔窟或地府一般。如果是晚上出来,还能遭遇冥灯闪烁鬼影幢幢,再加上偶尔传来的鬼叫声,真有点令人一阵阵心里发毛……总之,在这个档口,各种恐怖竞赛随处可见。

开始看到这些时还有点不太理解,寻思着怎么还有此等恶趣味?把好端端的一个家倒腾成这副“丧气爆棚”的样子晚上睡觉还能安稳么?后来,当了解了更多一些时也就释然了,开始觉得万圣节其实也是个挺有意思的民俗。

02

据说,洋人设立这个万圣节的初始动意是认为先人的亡灵要在这个日子口回到人间并伺机附体到活人身上以寻求再生。活着的人因为害怕鬼魂附体夺命和摆脱亡灵的纠缠,于是就要在自家门里门外放置各种鬼怪的形象,甚至把自己装扮成鬼的样子以吓阻鬼魅,躲避魂灵的袭扰。听上去有点像个“以毒攻毒”的方案。

与欧美西方相对应,中国以及亚洲和拉丁美洲等地也有类似的鬼节。

中国的鬼节是每年的农历7月15日,名为“中元节”。而且设立此节的初衷与西方十分相似。人们认为七月中旬是“鬼门关”洞开的时节,这个期间,各种亡灵鬼魂会纷纷出动进入阳间“到此一游”,一要感受人间烟火,也要给自己寻找投胎的生灵,并且一直要滞留到月末才能消停下来或返回阴间。于是乎,掌握法术的人为了超度这些亡灵以及普通人为了避免受到亡灵滋扰,每逢中元节到来的时候便急忙搬出一些桌子案板之类作为祭坛,摆放上各样祭品“犒劳”四处游荡的孤魂野鬼,冀望尽早打发它们上路离去。这一点恰与西方万圣节殊途同归,可见同为人类有着颇多的相通之处。



然而眼下中西两处的鬼节,却有一个很大的不同点,那就是在营造的节日气氛上万圣节欢乐的气氛更为浓烈一些,表现出更多的娱乐性;而我国的“中元节”依然传承着古来凝重严肃的气氛。万圣节的喜感氛围更多地体现在这里的孩子们身上。节日期间,我看到一个小学的学生和他们的老师都集体装扮成各种童话传说里的人物形象,穿着稀奇古怪花花绿绿的服装做着各种游戏,一派喜洋洋的气氛,很难从中寻觅到这个节日里原本的意义。

如今的中元节已是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内涵也在渐变,多数国民都在把它看成是缅怀祖先祭祀亡灵的日子,通过摆祭品、放河灯等活动来悼念先祖祈祷丰年,原来越趋向正面。不过这样下去也和大众更认同的清明节内涵趋同,有可能失去原本的特色。尤其是中元节在内地许多地方,一直是个不温不火的节日,甚至几乎都没什么存在感,以至于被许多家庭所忽视。

为什么一些洋节可以越过越红火,而我们中国节却没有这样的好运气?思来想去,大概除了发达国家对世界的影响力之外,一个重要因素或是由于他们对于这一节日文化内涵的拓展,在其中加入了多种相关的文化活动所致,这使得西洋节日不仅仅只有吃喝,还具备了人人都可以参与其中文化活动的功能。譬如圣诞节、情人节、母亲节等这些今人已耳熟能详的洋节无不如此。即便像鬼节这种关联死亡文化的民间节日,也因为加入了更多民俗娱乐元素而影响力不断扩大。

这块“他山之石”不知我们是否可以借鉴一下。



细想一下,每年万圣节都把跟死亡有关的东西搬出来张扬一番,反倒使人们习惯成自然,对死亡、骷髅、亡灵之类恐怖事物反而处之淡然了,甚至逐渐成了人们生活百事中不可缺少的一项内容。

由此可见,东西方鬼节的不同之处还与东、西方人对于死亡与鬼怪文化不同的观念有关:对待死亡,洋人的态度显得更自然达观一些。

旅美期间,并没见过大张旗鼓地为死人出殡的场面。西方人出殡的场景顶多只在电影里见过:少数亲友聚在一起,捧着花束为逝者下葬棺椁,或有牧师在旁默祷几句……如此而已,恬静而安然。

美国的墓地并不都设在荒郊野岭,很多墓园反而都在闹市区里。一些人家的房子紧邻墓地,看不到什么避讳。据说人们对与坟墓为邻并不在乎也不害怕。在路上开车,常常不期而遇路边大草坪中的一片墓地。墓园里,密密麻麻的矮小石碑矗立其间,一些石碑前还放着花束——这便是老百姓的公墓:简洁、朴素而敞亮。这与一些东方国家相比,显示着迥然不同的文化差异。

03

体验和观察中外“鬼节”文化,会发现世界各地不同种族的人群居然都不谋而合地选择通过举办仪式来驱鬼避邪祈愿福祉的活动,这的确有点耐人寻味。很认同的一个说法是:这一相同的行为模式均来自于人类对大自然的敬畏之情。没错儿,在大自然面前,人类显得何其卑微、孱弱和渺小!

当下,“敬畏”一词好像正越来越成为人们口中的一个高频词。追根溯源,这个词的俩字似乎应该颠倒过来诠释才更合理,也就是“畏敬”,应该说是先有“畏”而后才有“敬”,由畏生敬。

这要追溯到早期人类面对无法解释和抗拒的各种自然现象而产生的恐惧心理问题。包括人的生老病死、命运的不确定性以及对各种随时到来的巨大天灾等。面对这些,人类除了害怕就是无能为力,由此产生了祈求上苍赦免罪过保佑平安的普遍心态。我想,这不仅是各种祭拜鬼神的现象应运而生的原因,也或许是各种宗教滥觞的源头,皆来自于惧怕所生出的敬畏,又由敬畏而导向崇拜和祭祀的逻辑流程。

在中华传统文化里,神鬼本是一体两面,对人既能护佑也能降灾,所以才有了“敬鬼神而远之”的古训。例如对大型凶猛动物的崇拜就是首先来自于惧怕,即所谓“由畏而敬”。具体来说如国人敬畏的龙和狮子这两种猛兽:龙的形象应该是来自巨蜥加蟒蛇;麒麟的形象大概来自于雄狮加虎豹。总之都因其体型庞大面目狰狞可怖从而成为了中华文化中受到敬畏的图腾级神兽,既让人们由恐惧而生敬虔,又从敬畏将其奉为神明,最后用来祈福避邪。这一点,从皇家到民间很早就统一了思想。而历代皇帝都把自己人设成天龙的化身,自称“真龙天子”,意在把民众对神兽的敬畏转移到自己身上达到震慑万民的效果。



除了巨兽以外,举凡对庞大不解之物的敬畏也可以由此推而论之,诸如通过对山神、海神、风神、雷神等物的祭拜,无不是祈求神灵息却雷霆之怒护佑万民平安。

为了在各种祭拜时指向更为确切,建殿设庙也就成了顺理成章之事。人们按照自身的大体样貌对祭拜的神灵塑形造像,然后焚香、献祭、跪拜、祈愿。殿堂庙宇里的金刚塑像,宫殿里、财主家大门口或墓穴前方摆放的狮子雕像等等都是顺着这个理念而来的。

不知从何时起,人们智慧地对鬼怪的畏惧选择了“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的策略,通过装神弄鬼来阻遏邪灵的侵袭。人类各种用巫术赶鬼的行为不妨可以看做是不同族群普遍采用的一个“以毒攻毒”的招数。至今在一些保留着原始习俗的部落里仍然可见祭祀活动中把人涂抹和装扮的鬼怪模样,然后通过击鼓、舞蹈等形式来煞有介事地驱赶意念中的妖魔鬼怪。有句俗话倒是可用来形容这一现象,就是“打不过你就加入你”,在加入中来保全自己。

即使中国最大的节日——农历新年,传说原本也是人们对抗鬼怪的大日子。除夕夜燃放鞭炮就是全民“天涯共此时”一起动手驱魔赶鬼。

由此,联想到儿时笔者住的家属大院里就曾有过大家一起在同一时段驱蚊灭蚊的旧事。蚊虫虽小,吸血传病犹如为害四方的小妖扰人恼人。记得那会儿是按照统一通知,每家每户在规定的时间内用统一领到的粉状灭蚊药分别于自家屋中同时点燃。点燃后的灭蚊药会瞬间释放出大量有毒烟雾,随后大家马上紧闭门窗到外面等待烟雾散尽,然后方可各回各家。这种“集中力量打歼灭战”驱蚊大法,目的是为了提高灭蚊效果,避免因分散灭蚊造成蚊子“串门”躲藏的不佳状况。这好像与万圣节、中元节人们集体行动赶鬼斗鬼的世相十分吻合。遥想当年,呆在那个大院的蚊子们如果不是亲眼所见,是万万也想不到人类会放出这么一大招来对付它们的。

再来看看中国老百姓每当过年时家里贴的形形色色的门神,差不多都是半人半鬼的样子。门神中最典型的要数打鬼的钟馗了,那模样本身就是一凶神恶煞。这大概也就对了,非凶不能镇恶。另外观察国人的日常生活,至今还能看到有些人家粘贴或悬挂着M画像,也有的在汽车里挂着其头像小画片,据说都是借其阳间威势来避邪的,有着画符保安的功效。这些似乎都能成为上述说法的佐证,也和万圣节中洋人家门口摆设的各种恶魔厉鬼有着异曲同工之妙。装妖扮鬼和设置灵异之物都是为了驱邪以自保,“师夷之长以制夷”,古今中外刚好都想一块儿了。



04

美国作为一个多种族移民国家,国民中包括来自各国各种族不同信仰的人们。各族群众都会用本族群特有的方式缅怀逝者祭祀亡灵。对于万圣节,感觉包括华人群体在内的其它一些族群并不太在意这个节日,特别大张旗鼓地过这个节的主要还是来自欧洲国家的人群。当然,久居此地的其它少数民族的人们也在逐渐被本地文化所同化并渐渐融入其中,尤其是早年移民美国的后代们。

随着时间的推移,如今这里的万圣节也一直发生着演变,世俗化、娱乐化和商业化已经逐渐成为这个节日的一个重要特征。许多鬼怪形象都已变得越来越卡通或搞笑。人们日常的一些生活场景如婚礼或音乐会之类场景也在汇入这个节日的文化当中,并且看上去已经毫无违和感,与驱鬼渐行渐远,与快乐越来越近。置身这样的万圣节节日里,大家更多的是享受它的Happy(欢乐)而非恐惧。



在2023年万圣节到来之际,偶然发现上海一些年轻人除了弄一些传统万圣节的装束外,特别加入了大量中国特色——他们在街头居然疯玩起了颇具创意的中式的cospaly(角色扮演),装扮成一些完全“中国风”的话题人物或影视角色:有扮成身着清朝官服的僵尸的;有扮成防疫期间的“大白”的;有扮成电影里“战狼”的;有扮成带着红领巾的外国政客的;还有象征性地直接把A股难看的指数披挂在身的……即搞笑又接地气,引得路人会心一笑并纷纷围观拍照。



魔都这种本土化的“中式万圣节”令人眼前一亮。从中既能看到了中华文化强大的包容性以及在吸收消化外来文化之后,转手又很牛把它独树一帜地表现出来的民族文化特质。试想照此下去,或许能成就一个中西文化接轨融合的节日典范也未可知呢。

(记于2023年万圣节)

[文中图片除未署名外均来自网络]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