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行-蜀堰看古秦

打印 被阅读次数
都江堰举世闻名。它修筑于公元前256年中国战国时期,是世界上现存最古老、规模最大、维护最完整的灌溉工程之一。它那至今仍在发挥效用的控水功能,稍带神化色彩的历史故事,每天都吸引了大量的游人。此外,都江堰还具有美丽的自然风光。它依山傍水,有桥有阁,大有江南风景的元素,加上附近还有一条古街-西街,更增加了其娱乐和观赏性。而蕴藏其中的古秦人治天下的法术-用人之道,和设计上的种种巧思,更能令人钦佩。

都江堰景区有七个大门。离堆公园 (1号门,又称: 南门、正门)、西街南口(2号门)、玉垒山(3号门)、李冰纪念馆(4号门)、二王庙(5号门)、秦堰楼 (6号门)、北大门(7号门)。



游玩都江堰有多条路径可选。常规路径为南门出入环形线(费时,要登山): 南门→离堆公园→宝瓶口→飞沙堰→鱼嘴→秦堰楼→李冰纪念馆→南门。

懒人路线为秦堰楼门进+南门出(省时,一路下山): 秦堰楼→鱼嘴→飞沙堰→宝瓶口→离堆公园→南门。

在飞沙堰与鱼嘴之间有一段较长的路段,有环保车代步,单程10元,双程15元。

成都景区直通车和旅游团都停靠南门。从南门到秦堰楼门没有公共交通,只能打车前往。我们此行没有参团,乘坐的是成都景区直通车。但全车人每人出40元集体请了一位导游。这个费用包括了由飞沙堰去鱼嘴的环保车费用10元。而导游带我们走的路线折衷了上述两条途径。我们基本上尊循了常规路线,只不过在参观了秦堰楼后,出二王庙(5号门)抄小路拐去了西街的北端入口。然后沿西街一路南行下山,出西街门 (2号口) 回到景区南门。

去都江堰,无论你选择哪条线路,都不要错过三个重要的景点: 鱼嘴,飞沙堰和宝瓶口。它们呈东北向西南走向,地势由高到低,是都江堰水利工程的三个核心组成部分。

都江堰建于四川省灌县城西一公里的岷江干流上,用来调控岷江进入成都的水流量。岷江发源于四川省松潘县境内的岷山西麓,全长1,279千米,地势西高东低,经灌县出山进入四川盆地。然后一路南下经乐山,从宜宾处汇入长江。我们去九寨沟时,曾路经岷江发源地,见过”岷江源”石碑。



(岷江源”石碑)

岷江处于四川盆地西南边缘,对成都威胁巨大。它自然落差约3,500余米,沿山道而下流速急湍,水中携有大量山石和沉沙。修筑都江堰之前,每到夏秋两季水涨之时,岷江直泻成都平原,造成了水患加石沙破坏。其它时候,成都平原水源匮乏,又常有旱情。

都江堰与史上其它引水工程有别之处是,它的系统化功能性,和运行中的自动调节功能,简直可以算得上一个完备的系统化工程。

更难得的是,都江堰在设计上充分利用了自然地理条件,因地制宜的只作少量改造,实现由江水水势变化来自动引流排石沙功能。

首先,都江堰选址在灌县岷江出山口处,意在扼制这个扇形成都平原的最高点,用小区域开关式调节,让大土地得以分流排石沙。功能上,鱼嘴,飞沙堰和宝瓶口三处又各自有独立分流和排石沙作用,实现了三重保护。细观三处设计,处处都融入了巧思。

第一部分: 在上游方修”鱼嘴”。此处在玉垒山崖壁上开凿出石水门,劈岷江为内外两江。外江为岷江主流,水深、坡大、水急而成为分流排石沙主道。内江为支流,水浅、坡小、水缓而少量分流分沙。设堰后,仅内江水被引入成都平原作农田灌溉之用。

(鱼嘴)

鱼嘴处具有强大的内外江水量自动调节功能。外江排水量随水涨之势正向增减,保证内江水量少受季节影响。而实现这一功能的关键机关是位于鱼嘴上游不远处的河心滩。《华阳国志·蜀志》记载其为 “壅江作堋”。堋是用竹笼卵石砌成长堤。“壅”指阻水“壅江作堋”是指通过在河心滩上加筑阻水矮堤,变”河心滩”为”分水堰”。

分水堰构造简单平实,功效却意想不到的神奇。岷江水流量少时,分水堰干涸而阻水,水流在此地迂回后由地势引导主要流入内江水道,从而实现了枯水季节内江分流量大于外江的分配,保证农田用水。岷江水流量大时,分水堰被水淹没而丧失阻水迂回作用,这时江水分配由鱼嘴来主导,使得大部分江水流走外江,保证内江水量控制。

第二部分: 在中部地带修筑”飞沙堰”溢洪道,利用水势涨落再度调节内江水流量。”飞沙堰”建于鱼嘴分水堤的尾部的内江一侧,与虎头岩相对。同样是用竹笼装石在虎头岩处垒砌成低堰,达到内江水流在虎头岩进行第二次分流作用。枯水季水势低,江水不超过虎头岩河堰,内江水流全部流通内江。涨水季水势高,内江水位超过虎头岩河堰。超高之水在虎头岩流溢出江堰,转流向外江。这个位于中端的”飞沙堰”,是对上端鱼嘴”分水堰”分流功能的补充和强化。



飞沙堰)

第三部分: 在下端凿”离堆”形成宝瓶口。《史记·河渠书》称,“蜀守冰,凿离堆,辟沫水之害”。离堆指分隔开来的山体。这种孤山在四川地区比较多见。修造者利用地形,将玉垒山凿开一个深又狭窄的缺口,以作为内江灌区的总进水口。开口约宽20米,高30米,长100米,因形如瓶口而得名”宝瓶口”。宝瓶口不仅控制进入成都平原河道的流量,也因位于弯道凹点处,只引进内江表层清水,兼备有过滤石沙功能。

宝瓶口)

上述鱼嘴,飞沙堰,宝瓶口三部分协同工作,实现了清除石沙,引水沃田的功能。它在建造上巧妙地利用地形水势,通过开辟分水道和增加堤堰,来分洪排石沙。达到了改造工程小,实用功效大,运行人工干预少的优化效果。

2000多年来,都江堰也经历过被洪水破坏而重建的过程,但却始终被世人维护不弃。至今仍发挥强大的治水作用。都江堰的绰而不凡,显示了中华先贤-古代水利专家李冰的超凡智慧。

相传,都江堰的修建设计者为战国时期秦国蜀郡郡守李冰及其儿子。修建年代为李冰蜀太守任期内的公元前256年至前251年之间。蜀人为了纪念李冰父子和秦人制下对都江堰的贡献,在都江堰修建有二王庙,秦堰楼等建筑

网上资料揭示,李冰是战国时期的水利建设专家。他的治水业绩不止于都江堰。他还在今宜宾、崇庆县西河、邛崃南河、石亭江、绵远河等多处进行过灌溉、航运,以及修索桥,开盐井等工程。

李冰的治水功劳造福了川蜀大地。李冰也因此被四川人尊为”川主”。其身世也被神化。民间不乏有李冰之子是二郎神的传说。但李冰之子却鲜见于史料记录。

现代社会公认,李冰并无儿子。李冰与子修堰的传说显然有虚构成份。都江堰景区的导游对此解释有几种。一种说法为,李冰有二个女儿,二个女婿合起一个儿子。另一种说,古称百姓为”子民”。这里的”儿子”便指老百姓。

“秦人治秦先治水”。史上秦人治水成果显著。纵观古今,中国史上大型水利工程并不少见,仅战国时期就有漳水渠、都江堰和郑国渠三座而都江堰先于郑国渠,两者又都地处秦人辖区。都江堰正是秦人征服蜀地后将其改造成后方粮仓的成果。它向世人展示了秦人能荡平六国,一统天下的关键能力-善于用人。

据业界确认,李冰为战国时期韩国人,即现山西运城解州人。我于2019年游过解州,因为解州也是武圣关公的家乡。在解州镇郊斜村现存有一座李冰家庙。那么李冰是如何去了秦地为秦人所用?网上找不相关资料。

其实历史本身已给出了答案。史上秦人善长揽天下之才为已用的例子屡见不鲜。秦国传统上就有”客卿”制。到秦孝公时还有《求贤令》。其结果,商鞅变法的商鞅是卫国人,巧舌纵横家张仪是魏国人,集文史政名望于一身的李斯是楚国人。在这种背景下,韩人李冰为泰所用自然不足为奇。

李冰的余生似乎都与修水利这件事有关。晚年的李冰最后累死在什邡洛水的石亭江治水工地上。他的陵墓位于什邡洛水镇的章山之巅。此地离都江堰仅60公里之遥,使李冰与他的杰作,都江堰永不分离。

斯人曰 发表评论于
回复 '茶香_sx' 的评论 : 很值得去。谢谢来访。
斯人曰 发表评论于
回复 '宇都宫' 的评论 : 因时间关系没有去。谢谢来访。
斯人曰 发表评论于
回复 '顶级朋友' 的评论 : 都江堰值得去。谢谢来访。
茶香_sx 发表评论于
谢谢分享都江堰,下次去成都的时候一定去看看。
宇都宫 发表评论于
谢谢详细介绍都江堰!你有没有去近处的青城山呢。
顶级朋友 发表评论于
我刚刚从都江堰回来,谢谢分享,学习了!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