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林、粟间的惺惺相惜——闲聊几句粟裕大将(1)

江流天外,月涌云头。 扁舟一叶,酹祭悠悠。
打印 被阅读次数
闲聊几句粟裕大将(1)—— 毛林粟间的惺惺相惜

偶读现代军史杂书, 对粟裕大将忽然突然产生了点兴趣, 以此缘起,打算随笔做点札记和视频节目,随读随写随上帖,——亦所以就教于同好网友之意也!

中共军中被推崇为战神的军头, 有两人最无争议, 一为林彪,一为粟裕。 其他几个战功彪炳者, 如彭德怀、刘伯承、徐帅、陈赓等, 都有许多不同声音。

而粟裕不象林彪, 并非太祖亲信,不仅手中的家伙装备远不如四野,战区的环境也远不如背靠苏联的林彪优越, 粟大将转战的战区属百战之地,强敌环伺,国军五大主力有三个对付粟裕,粟裕军队从整体上看远远处于弱势。但粟裕在这样环境中,照样能于强敌中找到缝隙,并常能敏锐地抓住战机,化整体的弱势变成局部的强势,  奇迹般地的取胜。  比如  富于传奇色彩的黄桥战役, 后来的“七战七捷”,皆为中共经典战例。

 抗日胜利后国共重开大战的初期, 中共军头几乎所有人都打得不好,聂荣臻丢了张家口,李先念打成中原突围,林彪在东北四平也打败仗。唯独在国军家门口的粟裕却能打胜仗 。陈毅也指挥过一些战役,连战连败,比如涟水战役就败得很难看,后来陈毅就不指挥了。74师长张灵甫被国军报纸宣称成第一英雄, 他曾数次打败过陈毅,信心爆棚, 向蒋介石吹牛,说共产党算啥,我这个部队就能把他们都消灭了。这“第一英雄”最后却栽在了粟裕手中。关于这一点我在以前曾有一小文从侧面略加分析!(见由震撼的生死一瞬说到张灵甫孟良崮战亡的命运)张灵甫的74师是清一色的美式装备,部队训练也好,颇有牺牲精神。所以,打国民党七十四师,三野也死了很多人。林彪后来说过,那个仗他不敢打。

 过去曾有一个广为流传的段子,意指粟裕不凡的军事才华,连孤傲的林彪都不免折服,段子说:解放战争中,其他战区的战况通报林彪基本不看,华野的战报林彪却都会认真研读。豫东之战胜利后,林彪感慨地对刘亚楼说:“粟裕尽打神仙仗。”见刘亚楼没听懂,就解释道:“像豫东战役那样的仗,我是不敢轻易下决心打的。” 淮海战役结束后,林彪对粟裕越发敬佩。刘亚楼对此不解,说:“林总,你对华野的作战情况特别感兴趣,是不是想与粟裕同志比个高低。”林彪当下反驳刘亚楼说话欠考虑。他说自己打仗较为慎重。一般情况下,有了七成把握才打;只有五六成把握,风险太大,不能打;等到有了八九成把握,又会失去战机,无仗可打!而粟裕长期孤军作战,不冒险就无法生存,养成了他敢于冒险的特点。如豫东战役,他最多只有五成把握。而这次淮海战役没让杜聿明跑掉,就值得自己研究、探讨和借鉴。

据考证这个段子并无坚实的史实基础, 但也并非空穴来风。比如1958年粟裕落难, 林彪没有说过一句粟裕的坏话。坊间风传林彪还说过“这个会我看不懂, 打胜仗的人成了罪人, 打败仗的反而成了功臣, 这样的会我不参加了吧”之类的话,真伪待考。而 林彪之女林立衡、林彪亲信吴法宪的回忆文字中,则均有林彪对粟裕正面评价的文字。

  再据林彪接替彭总掌管军委日常之后多次抚慰粟裕的举动,如1960年2月的军委扩大会议上林彪主动找已经远离军事事务的粟裕, 郑重提出“军科应成为总参谋部的参谋部”,(这番谈话令落寞中的粟裕倍受鼓舞),又如62年林彪参考粟裕出任总参谋长时提出的动议, 组建统帅部的战略预备队,以及珍宝岛战役后委托粟裕实地考察中苏边境,研究中苏军事问题等, 均足见林彪对粟裕的看重。

 林彪自比天马,属于极度自雄之人,观其早期军事传奇,曾以一连吓走国军一师, 可见逼到份上,也属巨胆之帅, 而独推崇粟裕,联想到毛泽东建国前给纪念碑奠基, 单独拉出粟裕与他一同铲第一锹土,绝非心血来潮,盖也英雄惺惺相惜之意耳!

附视频:细说1958年整肃粟裕大将之谜(5)—— 毛泽东*项英*新四军*刘少奇// 项英新四军独大,刘少奇展才华中



chunfengfeng 发表评论于
兵者,诡道也!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粟裕是光脚司令, “上兵”能力强,军事心理很强大,在战事过程中,不断调整,是现代韩信;林彪是老司机,越来越胆小谨慎, “上兵”的能力越来越差,基本被伐兵和伐城取代,所以需要强大的军火和武器加成他的军事心理。
江天云月 发表评论于
回复 'Timberwolf' 的评论 : 谢谢留言。我略微考据过 您说的这段故事,毛说那话并非针对粟裕, 这个故事张冠李戴了。 后面我会讨论毛粟的复杂关系,届时我们再来讨论。
Timberwolf 发表评论于
定军衔时毛把陈毅几个定为元帅而让战功卓著的粟屈居大将。本以为自己必有一席元帅之位的粟受此屈辱大哭一场。毛得知后还说了句风凉话“男儿有泪不轻弹只因未到定衔时”。说毛和粟惺惺相惜恐怕只是臆测。
江天云月 发表评论于
回复 '野彪' 的评论 : 谢谢留言。 陈毅这个话是政治语言, 领袖爱听,但无形中却贬低了将帅和士兵的作用。 得民心者得天下这句话虽然基本成立,但具体到一场真正的军事战役, 则民众支持的作用只能处于次要地位——当然会发挥一定作用, 但不是决定性的。
野彪 发表评论于
陈毅说:淮海战役的胜利,是老区的老百姓用独轮车推出来的。
这说明了一个问题,不是共产党打败了国民党,是中国的老百姓,选择了共产党。
日本投降的时候,国民党有四百万正规军,共产党只有一百万军队,大多数都不是正规军,而且缺乏枪支弹药,也没有飞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