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园口的悲剧:再看蒋介石的战略

互相提携勉励;为我,为你,为我们的子孙后代在海外闯出美好的生活和成功的事业奉献自己的绵力。
打印 被阅读次数

 

花园口的悲剧:再看蒋介石的战略

来源: 三桂历史

兰封会战的失利

1938年4月份,中国军队在山东台儿庄击退日军第十师团濑谷支队、第五师团坂本支队。这是正面战场上中国军队取得第一次胜利。台儿庄战役胜利后,蒋介石决定在徐州一带打一次大战役,并希望能再打一次胜仗,他匆忙调集数十万,徐州一带一下云集中国军队五十多万人。

日军方面认为这是歼灭中国军队有生力量的机会,为此日军华北方面军和华中派遣军一拍即合,集中30万人对徐州展开围攻。其中华北方面军第二军第14师团在配属独立机关枪第5大队、独立轻装甲车第1中队、野战重炮兵第2旅团、独立野战重炮兵第8联队(欠第一大队)、迫击炮第5大队、高射炮2队、独立工兵第4联队、独立工兵第1联队第1中队(戍)等。[1]

日军第14师团加上配属部队将近35000人(师团本身将近2.8万人)强渡了黄河,他的目的是阻止中国军第一战区的援军增援徐州,而中国军队调集12万余人在兰封一带对日军展开围攻。面对日军强大的炮火轰击下,中国军人靠着血肉之躯拼死抵抗,血

日军占领。日军第16师团则攻占了商丘,另一支日军从豫北渡过黄河向日军第14师团方向靠拢。这一下子导致整个会战局势对中国军队十分不利。5月31日,蒋介石下令兰封一带的战数十日,日军第14师团伤亡巨大。按照《高崎步兵第十五联队史》记载,仅第14师团第15联队就伤亡2010人。[2]同时中国军队一度收复兰封、罗王车站等。

可惜的是,关键时刻固守兰封的第88师擅自撤退,导致兰封再次被中国军队全线撤退,第32军、第39军在开封、中牟一带阻击日军。

困在洪水中的日军

兰封战役失利后,蒋介石认为日军很快会突破开封一带,并长驱直入进攻郑州折断陇海线。在6月1日的一次军事会议上(由蒋介石主持),经过反复讨论,“策定豫东大军向豫西山地战略上之转进,同时决定黄河决口,企图作成大规模之泛滥,阻敌西进。[3]

被黄河淹没的中牟(1)

被黄河淹没的中牟(2)

6月9日,经过几天的不停挖掘及爆破,新编第8师终于将决口工程完成,并开始放水。10日当天,突然下起暴雨,黄河水量猛增,花园口决口处被冲大,很快泛滥的黄河席卷了河南、安徽、江苏三个省44个县。据战后统计,花园口决堤导致89万人死亡。其中仅河南省就死亡435351人、逃亡917363人,被淹没的耕地5150905亩,房间2010320间。损失牲畜505360头,折合法币约26784080元。农具损失6530538596元,其他损失为112311548562元。[4]

关于中国军决堤的事情,完成出乎日军所预料。按照《水户步兵第二联队史》记载,当时日军第14师团准备进攻郑州,以第2联队配属炮兵、工兵为先头部队。当第2联队从中牟出发时突遇洪水,联队长紧急下令停止前进。

日军第二军司令部得知第14师团的情况,为了救援孤立在中牟的第14师团的一部,从第5师团、第10师团、第114师团、军部兵站抽出工兵各约一个中队及架桥材料一个中队,配属给第14师团。随后16日又从第一军调来独立工兵第2联队主力及渡河材料一个中队[5] 救援第14师团。

被困洪水中的日军

另一边,在尉氏作战的第16师团就没有第14师团幸运了。按照日军第16师团第38联队战后编写的《奈良联队战记》一书记载,正在作战的第16师团瞬间被所洪水包围,粮秣短缺,只能原地等待友军救援。[6]

为了救出困于洪水里的第16师团,第二军除调用第14师团工兵两个中队外,又逐次增加了架桥材料两个中队,折叠船40个,独立工兵第11联队主力。同时华北方面军于6月17日命令临时航空兵团,全力以赴援助第16师团方面的补给。用运输机,轻、重轰炸机,在6月16日—24日之间,给两个师团投下补给粮秣、卫生材料等,合计约六十一吨。[7]

而中国军队趁机对被黄河分割的日军发起进攻,经过数十日的激战,先后收复尉氏县、中牟县、太康县等地。战斗截至6月28日结束,整个徐州会战,日军第二军战死7452人。

以水代兵是否改变战争局势?

国民政府认为,1938年6月9日的花园口决堤,也是中日双方沿着黄泛区边界东西对峙的开始,依赖重炮、战车、装甲车等军事装备进攻陇海线和平汉线的日军被迫改变原来沿铁路线西进南下的战略,一方面把部队从豫东尉氏、中牟、通许、陈留、杞县等各县向东撤退,转移、集结到以商丘、徐州为中心的豫皖苏交界地带,另一方面确定了沿江淮水路西进的路线,分调多路人马围攻武汉。战事南移到豫南、皖西、赣北、鄂东的广大湖沼山地地区,豫东战场逐渐冷却下来,武汉附近地区接着成了中日两国军队厮杀的新战场。这样一来,从郑州斜贯东南,穿越豫东大平原的新黄河就成为军事分界线,把日军阻隔在泛区的东面,相持一直延续到1944年日本发动打通大陆交通线战役。

反攻日军的中国军队

日军方面,按照《战史丛书:中国事变陆军作战史》记载,日本原计划以一个军沿平汉线南下,一个军沿长江进攻,但在4月份制定汉口作战计划的时候,考虑到当前该方面敌情,需要很大兵力,而且华北治安不良,抽调兵力也有困难,因此这一计划被推翻,改变计划以主力沿淮河进攻大别山北部的部队,以一个军沿扬子江助攻。这个方案除了节约兵力外,还有利于华中派遣军统一指挥。[8] 6月12日黄河决口后,因为黄河水涌入淮河,造成水量过大,对行军补给不利,因此华中派遣军第二军变更主攻方向,沿长江主攻,沿淮河助攻。[9]

《战史丛书中国事变陆军作战史》原文

《日本军国主义侵华资料长编:大本营陆军部(摘译)》也写到:“中国军队6月10日左右于郑州东北掘开黄河堤防,使黄河水向东南方向涌出,采取了水淹战术,淹没了自己的广大沃野,形成了经中牟、尉氏、周口、阜阳连接淮河的大地障,给我军行动造成极大困难。”[10]

更为重要的是,中国军队保住了陇海线、京汉线的交通要点—郑州城。按照《水户步兵第二联队史》记载,当日军占领河南省开封市后,为了汉口作战之准备,第14师团准备进攻陇海线、京汉线的交通要点郑州城。[11]但由于中国军决堤,导致日军不得不放弃进攻郑州。

国外方面,英国泰晤士报也相继评论道“黄河溃决后,业已酿成水灾,日军既已被迫而变更作战计划,汉口之争夺战,亦必因延长若干岁月。日本政界已因战事之持久,军用之浩繁,而有躁急之色。”[12]

参考文献:

[1]《战史丛书:中国事变陆军作战史》(日文原版)第二卷第66页

[2]《高崎步兵第十五联队史》(日)(非卖品)第482页

[3]《第二十集团军参谋长魏汝霖呈报黄河决口经过》南京第二历史档案馆七八七全宗3468案卷

[4]《河南省抗日战争时期人口伤亡和财产损失》第96页~第99页

[5] 《战史丛书:中国事变陆军作战史》(日文原版)第二卷77页

[6] 《奈良联队战记》(日)野口俊夫著第237页

[7] 《战史丛书:中国事变陆军作战史》(日文原版)第二卷第77、78页

[8] 《战史丛书:中国事变陆军作战史》(日文原版)第二卷第109页

[9] 《战史丛书:中国事变陆军作战史》(日文原版)第二卷第110页

[10] 《日本军国主义侵华资料长编:大本营陆军部(摘译)》第440页

[11] 《水户步兵第二联队史》(日)(非卖品)第265页

[12]《英国泰晤士报论黄河决流日寇困窘》,《新华日报》1938年6月18日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