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刀锋」是我读过的毛姆所有作品中最有感触的一部。
故事的主人公是位名叫莱雷的美国青年人。他生来悟性强,表现为沉思式性格、聪明、爱读书、性情宽厚幽默…。
莱雷小时候失去双亲跟着叔父长大,也许因此,他在与人的感情连接上有着天然的分寸,他的平静与和善中潜在着孤独。
在莱雷步入青春期后一战开始,他隐瞒了一岁加入了空军。在一次空战中,他的好朋友战友,一个片刻前生龙活虎的年轻人,突然被射杀,莱雷由此受到很大刺激。从战场回来后,他不能走上他的社会阶层所期待的那种常人的生活之路,他要去解决生命的意义、精神如何安适等等玄学层面的问题。为此他与青梅竹马女友伊莎贝尔分道扬镳,度过大洋在欧洲各地开始了旅行、阅读、打工,与遇到的教士讨教,在修道院与修士们共同生活等等的精神探索…。最后,他在西班牙某海港的一条开往亚洲的游轮上当水手,到了印度。 在那里与印度教高僧共同生活、学习冥想、听讲。最后,在一个晨光喷薄欲出的清晨,经过一夜冥想的他突然大悟人生。。。一步跨过了‘囚徒’与自由之间的锋利刀刃。
莱雷的悟道过程无疑是整个故事的关键部分,但不是全部。小说不是旨在传教,莱雷虽然通过印度教修炼悟道但他不是印度教徒。得道后的莱雷回到市井生活,他不是过禁欲生活的修士,如何处置作为常人理应有的种种,比如与异性的关系和与谁建立家庭等等,应该也是作者要展示的莱雷的重要部分。
莱雷在印度的山里悟道后先到了法国,在这里他先后遇到了几个在美国时的故人:前未婚妻伊莎贝尔(及其丈夫)、作者本人、另一个青少年时期的玩伴,索菲。
这里的重点在索菲和伊莎贝尔。
当年莱雷与索菲尽管只是一般朋友,却有过他与前女友伊莎贝尔之间没有过的共同读诗、读书的相处时光。在莱雷的印象里索菲是有理想、爱读书、有爱心、真诚 …的女孩,但是再次在法国相遇时,索菲因突然的丧夫丧子的灾祸痛苦到无法自拔,已是靠吸毒、酗酒、买淫自我麻痹的堕落女人。面对如此状态的索菲,莱雷决定与她结婚,但第一步是把她从她陷进的地狱中解救出来。
作者让莱雷不可能分分钟陪伴在正在戒瘾的索菲身旁,前未婚妻伊莎贝尔设计让索菲重回瘾坑,索菲中计,不辞而别,回到之前的状态后被歹徒杀死。
莱雷以索菲的至亲身份为她收尸送终。
关于与索菲结婚,莱雷被小说中的‘我’问起时,他并未提起拯救索菲于堕落…等等,而是简单的说,‘我只能与索菲结婚’。
从基本品质说,莱雷与索菲从小在性情真诚、独立不羁、超然物外、精神渴求滋养等方面是相通的,但二者在灵性上却有着某种‘云泥’之别。莱雷在修行前就不在’欲‘的制约下,莱雷在自认必要时能果断放下情感纠缠奔赴探寻真谛-修行之路。
索菲的魂与欲却混沌的纠缠在一起,在自然运行的路上她遇到与她双向奔赴的真命王子,然后她的全部,从精神到肉体燃烧在对丈夫及子女的爱中。一朝爱巢倾覆,她作为人的生命也随之灰飞烟灭,只是她的躯体还活着,要忍受欲罢不能的痛苦。
莱雷可以与女性有可亲可爱、真诚的关系,但让'关系'所以然的绝不是爱情,因为他与任何人的任何种关系中没有‘欲’的成分。常人的欲在莱雷表现为游戏式的可有可无。他的行为完全不受欲的引导。在他悟道之前对这一点或尚无自我觉知,因为他曾以为未婚妻伊莎贝尔可以跟他一起过精神探索式的生活,但是悟道后的他应该知道了这样的想法很不现实。而在索菲,那种含着欲的爱已经死了,任何功名利禄在她亦没有意义,如果能逃脱‘瘾’的苦海,她与莱雷本来的相通或让她重获生命。我想这就是莱雷与索菲结婚的理由。在莱雷眼里他与索菲属于同一世界。在此也是作者对主人公塑造的完满完成。
如果没有前未婚妻伊莎贝尔设陷,莱雷能完成拯救索菲吗?这应该是作者留给读者的作业。
作者让伊莎贝尔给索菲设局,则让我们看到一个在滚滚红尘中的逐浪者与一个修行得道人的巨大的心智方面的差别:同是少年时代的伙伴甚至同为女性,伊莎贝尔对索菲的了解竟然与莱雷迥然不同到如来自两个世界的人。在伊莎贝尔看来,索菲落到如此境地是因为她是天生的荡妇,是失去丈夫后控制不住自己的欲望…。设计谋破掉索菲与莱雷的婚事,表面上是怕索菲毁了莱雷,而更深的原因是出于无救的嫉妒。伊莎贝尔对莱雷怀有未完成的欲魔,她可以使出任何手段去毁灭情敌。。。
世上确实有这样的人,习惯性的用最大的恶意去揣度他人,尤其是对自己不喜欢或对彼心怀嫉妒的、无能了解的人。第一次读「刀锋」时,不明白为什么毛姆先生笔下有伊莎贝尔的如此下作,(尽管之前故事中已写过伊莎贝尔对莱雷的’爱‘的兽性)。
可幸之至,现在这样的疑问已不会有。
---
今年我做的手绘贺卡。(丙烯墨Acryl)
右上角第一是最先画的,为的是试试纸,找找感觉~,因此画面有点乱,没弄完也没准备用,放在那里补上一角~~。
祝所有诸位新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