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馆
一直很爱看书,从小学识字开始。觉得书打开了我的世界,让我看到各种各样不同的人物和地理山川。小学的图书馆很小,虽然也很有几排书架,但有些书是我没那么感兴趣的。在老师告诉我们可以去东城区图书馆以后,我就走路去过不少次。其实东城图书馆离得也不算远,在朝内南小街的一条胡同里,但那会儿人小个儿矮,也得走个20分钟、半个小时才能到。东城区图书馆不大,而且不能把书借出来,只有个图书阅览室。但里面有些非常精美的彩色画书,关于动物、植物的,当时非常罕见,我着实被惊艳到了。还有一次在那儿看了个小电影,讲铅笔是怎么做的,一直记得那个小朋友骑着大铅笔在天上飞,飞到大兴安岭的森林去看做铅笔的树木。之后大兴安岭就成了我的梦,可惜到现在梦都还没变成现实。
也去过几次北京市少儿图书馆,也是首都图书馆,那会儿在国子监里。倒不记得这里有什么好书了,但国子监像座大庙,里面建筑不少,对我们这些小朋友来说,是个玩儿游戏的好地方。我记得有一次我们几个要好的小学同学一起去看书,书没看多久,就出来玩。先是藏猫猫,然后又逮人儿,结果小金从台阶上跳下来的时候把脚扭了。几个男同学轮着背他,从雍和宫坐车又走路,去了协和医院。到医院又怕家里人担心,给家里打公用电话,告诉他们会晚回去。后来确实是折腾到好晚才到家。好像那次之后就再也没去国子监玩儿过了。
乡下
奶奶家在北京大红门,现在当然也是繁华的市区了,当时可是乡下,每次去坐车要倒好几趟,非常不容易。直到我和妹妹学会骑车,老爸带我们骑车去,才算方便了一些。
奶奶在乡下有很多亲戚,说起大井刘家,大红门那边的人都知道。记得小时候有一次奶奶家的亲戚结婚,好像是二大爷的哪个儿子。当时我实在太小了,记不清具体是老几。那个周六的晚上,乡下来了一辆130货车,拉我和奶奶去参加婚礼。那是我第一次坐露天车斗,能看到外面的风景,兴奋得不行。天黑了才到亲戚家,但虽然天黑,院子里可灯火辉煌,都在忙着准备第二天的喜宴。我喜欢热闹,也看得津津有味。那个年代物质匮乏,能吃到肉真是不容易。所以第二天喜宴一开,别说吃了,闻到院子里的香味我都陶醉了。当然奶奶教导我要懂规矩,不能吃得狼吞虎咽,尤其不能只照着肉下筷子,让人觉得没见过世面。后来回忆起来,别的没记住,就记着热闹和吃了。
小时候去农村印象深刻的还有就是跟三哥喂猪、打鸟了。三哥是我奶奶这边的亲戚,大姑的三儿子。这个三哥小时候就和兄弟姐妹不太一样,淘气但鬼精灵。后来长大了,有机会去参军,学了开车,人又长得很帅,很招女生喜欢。三哥是那种很有男子汉气概的帅:个儿高,结实,容长脸儿,眼睛不大,但鼻梁高,就让脸上五官显得很有英气,气质上有了部队的训练,也显得与众不同。那会儿我们刚上小学,去他家玩儿,他就带我和妹妹去打麻雀。他用弹弓打麻雀的技术虽然不是百发百中,但也时有收获,让我和妹妹佩服不已。到了喂猪的时候,他带我们去猪圈,看怎么煮猪食,倒进猪圈,看肥猪们拱来拱去抢食吃,还教我们捡带新鲜树叶的树枝喂猪。猪圈很臭,但我和妹妹玩儿得津津有味,尤其是喂猪吃树叶,等于是和猪拔河,头一次发现猪猪们那么有劲儿。
最不喜欢乡下的是厕所,一般就在院子一角挖个坑,堵上一面墙,冬天冷得不行,夏天又臭又招苍蝇,每次去都怵头。
乡下总有那些城里没有的新鲜东西,每次想到出城都让人兴奋。大概只是因为那时小,对艰苦的生活条件没什么概念,尤其亲戚看到我们来了,总是用最好的招待我们,所以留下的都是有意思的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