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宋韵》97.《双声子·晚天萧索》柳永

《双声子(1)·晚天萧索》

柳永

 

晚天萧索(2),断蓬(3)踪迹,乘兴兰棹(4)东游。

三吴(5)风景,姑苏(6)台榭,牢落(7)暮霭初收。

夫差(8)旧国,香径(9)没、徒有荒丘。

繁华处,悄无睹,惟闻麋鹿呦呦。

 

想当年、空(10)运筹决战,图王取霸(11)无休。

江山如画,云涛烟浪,翻输(12)范蠡(13)扁舟。

验(14)前经旧史,嗟(15)漫(16)哉、当日风流。

斜阳暮草茫茫,尽成万古遗愁。

 

1.  双声子:柳永创调的词牌名,此调仅有柳永一词,双片一百零三字。全词同韵,押平声韵。

2.  萧索:萧条落寞。

3.  断蓬:断根的蓬草,常比喻游子。

4.  兰棹(zhao4):木兰树所制的桨,此处指船。

5.  三吴:即吴兴(今湖州)、吴郡(唐朝治所在苏州的一个郡)、会(kuai4)稽(今绍兴一带)三郡,在这里泛指今江苏南部和浙江北部地区。

6.  姑苏:山名,位于苏州西南,上有吴王夫差所筑之姑苏台。

7.  牢落:荒凉冷落。

8.  夫差:春秋时吴国国君,公元前495 — 473年在位, 一度称霸,后为越王勾践所灭,自杀而死。夫差建都苏州。

9.  香径:御阶宫道,也暗示西施。越王勾践曾向吴王夫差进献美女西施,施展美人计。

10.空:徒然。

11.图王取霸:谋求称霸。

12.翻输:反而不如。

13.范蠡(li3):春秋时越国大夫,助越王句践灭吴。

14.验:查验,查询。

15.嗟:叹息。

16.漫:空,枉然。

 

柳永(约984—约1053年),原名三变,字景庄,后改名柳永,字耆卿,因排行第七,又称柳七。柳永是崇安(今福建武夷山)人,生于沂州费县(今山东费县)(另一说生于济州任城县),他是北宋杰出词人,婉约派代表人物。柳永出身于官宦世家,少时学习诗词。咸平五年(1002年),柳永离开家乡寓居江南,几年间沉醉于浅斟低唱的生活。在宋真宗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之后的十多年时间里,柳永在汴京生活,他四次参加科举考试均落第。在此期间,柳永流连于歌楼酒肆,写下了一些风格较为低俗的艳词,为士大夫所鄙视,影响了他的仕途。屡试不中的柳永遂离开京城来到民间,十年时间里一心填词。景祐元年(1034年),50岁左右的柳永进士及第,历任睦州团练推官、余杭县令、晓峰盐监、泗州判官等职,以屯田员外郎致仕,故世称柳屯田。柳永入仕很晚,品阶低微,但在各任均颇有政绩,是一位尽职尽责地方官。约仁宗皇祐五年(1053年),柳永在润州(今江苏镇江)去世,终年约69岁。

柳永是一位对宋词进行全面革新的词作大家, 也是两宋词坛上创用词调最多的词人。柳永大力创作慢词,拓展了宋词的表现形式。柳永的词结构巧妙,善用铺叙,坦率生动,雅俗共赏。柳永对宋词的发展贡献巨大,他的作品对后世词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柳永在世期间其词就广受民间青睐,有道“凡有井水处,即能歌柳词”。

柳永自撰作品集《乐章集》,南宋时有9卷,已失佚。现存古本为明毛晋编《宋名家词》本,及清朱孝臧编《彊村丛书》本。1965年唐圭璋编《全宋词》收柳词212首。

诗词影响力总体评分: 7

宋雨:《双声子·晚天萧索》是柳永的一首长调咏史词。这一题材在柳词中不常见,甚至有些异类。有人说这是柳永“风格典雅,写作态度严肃”的一首雅词。言下之意,柳永的大部分词是俗词和艳词,写作态度不够“严肃”。这种说法是不是准确,需要探讨一下。

唐风:其实,柳永一生都是希望能并入“雅”这条道路的。柳永出身书香之家。父亲柳宜在南唐时已经入仕,并得李后主器重。南唐灭亡后继续在宋朝为官,官至工部侍郎(大约相当于今天工业部的副部长)。其家族中先后有多位进士和京官。受这样的家庭影响,柳永十岁能文,十三岁能诗,少年时就有功名用世之志。

宋雨:“永”这个名是他50岁左右才改的。他原名叫柳三变。这“三变”可不是像“铁柱”那样的俗名,而是相当雅的。它是来自《论语》:“君子有三变:望之俨然,即之也温,听其言也厉。”此处的“三变”是古代君子的行为标准,即远望时举止庄重,与人接近时态度温和,说话时严谨准确。这三点与跟柳永的早先的字“景庄”内涵是一致的。

唐风:然而,柳永早期的词作大部分却是俗的,还包括一些后来受人诟病的艳词,这与他当时的生活环境和接触对象是密切相关的。柳永大约在24至40岁期间,主要呆在汴京城里考进士。但他常去勾栏瓦舍、秦楼楚馆,也喜欢写词。而他的词写得太好,很快闻名京师。妓女、歌女大量请托,他常能从她们那里得到不菲的润笔。因为得到柳永的赠词能让其身价倍增。这样的作品当然以艳词为主,格调不高。但从这一时期他的另一些作品,也显示柳永对这些风尘女子表现出的平等与尊重,这是那时绝大多数文人士大夫所不具备的。

宋雨:后来柳永离开京师,十年间以填词为生。这期间他与歌女和乐工密切合作,柳词红遍大江南北。当时人们说“凡有井水处,即能歌柳词”。这段时间柳永生活于市井,他的作品的欣赏对象是普通百姓。这个时期的柳词基本上是俚俗的,甚至常用俗语、俚语。这其实并无任何不妥,词本来就是来源于民间的通俗歌曲。此刻柳永与朝中的文人士大夫的生活和创作几乎没有交集。

唐风:有人用“自甘堕落”之类的词来形容柳永,我认为是不正确的。恰恰相反,当常规的仕途无法走通时,柳永认识到自己的才能并力求充分发挥才能。柳永是两宋词坛用词调最多、创新调最多的词人,他经常“变旧声作新声”,或直接创调填写新词。这样的新声、新词牌柳永创立了一百多个,而且大部分是长调慢词。长调的从出现使得词能够借鉴赋的写法,即使用起兴、铺叙等表达方式。可以说 柳永大大拓宽了词的表现能力。

宋雨:柳永的成功,一方面在于他的素质。他在文学和音律等方面均具有极高的才华。另一方面是他的作品能够随时被演唱和传播,使他成为那个时候市井文化的明星。就好比说,一位作曲家要想成名,一要有能力作出好曲,二是创作出的曲子要有乐队演奏和传播。柳永在这两方面都具备了。

唐风:南宋学人陈振孙评价柳永说:“其词格固不高,而音律谐婉,语意妥贴,承平气象,形容曲尽,尤工于羁旅行役。若其人,则不足道也。”(《直斋书录解题》)这大致代表了当时文人士大夫阶层对柳词的看法。其中褒扬方面他们未必愿意明说。其实,柳永并不是所有的词都是俚俗的。比如柳永的羁旅词就相当的典雅。当他抒发天涯沦落的感情时,他在遣词造句、意境的创造以及用典等方面,均体现了雅词的特色。难怪有时人们将其与雅词大家周邦彦并称,合称“周柳”。这主要是指两人在通音律,善长调和风格婉约等方面的共同点。

宋雨:我们将要赏析的《双声子·晚天萧索》是一首咏史怀古词。它是词人登临姑苏台时,面对春秋时期的吴国旧迹产生的联想与感慨。春秋时期的吴越之战是中国历史上比较重要的事件。而围绕着两国恩怨和有关历史人物的故事和传说,两千多年来经久不衰。

唐风:春秋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大时代,吴越之战发生在春秋晚期,主要是以吴国和越国之间争夺霸权为主线。吴国的疆域大约相当于今天的江苏省,都城在苏州。越国的疆域大约是今天的浙江省,都城在会稽(今绍兴)。两国的疆界几十年间有变化,可北推至嘉兴一线或南移至钱塘江。吴越之战的几次战争,发生于约公元前494年至前473年。吴国的首领是吴王夫差,越国君主是越王勾践。

宋雨:战争初期战局对吴国有利,夫差大败勾践,并攻入了越国都城会稽。勾践向夫差称臣,还表示愿意到吴国当奴隶,夫差没有听从谋臣伍子胥的建议,放了越王勾践一条生路。在征服越国后,吴国开始争霸中原,几年内夺取了齐、鲁二国的大片土地,夫差也成了那一片的霸主之一。

唐风:但是,夫差有所不知的是,越王勾践战败后以柴草卧铺,并经常舔尝苦胆,以时时警告自己不忘所受苦难。这就是成语“卧薪尝胆”的由来。当夫差在黄池会盟时,图东山再起的勾践率军北上攻打吴国,俘虏了吴国的太子,几年后两国再战,吴国战败。越国吞并了吴国,吴国从此灭亡。越王勾践原本想流放吴王夫差,但是夫差举剑自杀了。

宋雨:越王身边另有两个人在这首词中提及或暗示。一是范蠡(li3),他是当时越王勾践的谋士、著名政治家。另一位是西施,她是越王宫中的美女。据传说,范蠡对西施进行了训练和包装,然后将其送给了吴王夫差,目的是行使美人计。因为西施,夫差不理朝政,最终导致亡国。这当然基本上是戏说。吴国灭亡的根本原因是治国方略的失误。

唐风:柳永一生中至少有三次确切游过苏州。第一次是真宗景德年间(1104-1108年)。当时20岁左右的柳永有数年时间在江南漫游。第二次是仁宗景祐元年(1034年)。那年仁宗亲政,放宽录取尺度,50岁的柳永终于登进士榜。这一年柳永由汴京至睦州,途经苏州,当时范仲淹知苏州。柳永前往谒见,并作词相赠。第三次是仁宗庆历七年(1047年)。当时柳永已转京官任著作郎。他这一年游苏州时,作词赠苏州知州滕宗谅。

宋雨:《双声子·晚天萧索》究竟作于何时并不确定。有人认为作于第一次游苏州,有人认为是他入仕以后的作品。我本人倾向于后者,我认为写出这样的作品是需要人生阅历的。而且词中“东游”也暗示作者是从汴京这个方向过去的。

唐风:【双声子】是柳永创调的词牌,此调仅有柳永一词。后人为什么不继续用此词牌原因不明,可能此调在声律上要求极高,即要求大量的双声叠韵入词。所谓双声,指词的两个字的声母相同。如按照汉语拼音,这样的词有“牢落”、“惟闻”等。如果按照中古音,可能还要多很多。而叠韵更是有“晚天”、“蓬踪”、“乘兴”、“姑苏”等十几处。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词之荡漾处多用叠韵,促节(急促的节奏)处多用双声,则其声铿锵可诵,必有过于前人者。”说明双声叠韵词的声律之美。

 

晚天萧索,断篷踪迹,乘兴兰棹东游。

宋雨:宋人常把从江南一带前往西北方向,经大运河入京称为“西游”、“西征”,反过来则称之为“东游”。傍晚时分词人深感萧条落寞,一人独游,像无根的蓬草浪迹天涯。这种笔触颇有些压抑。然而“乘兴”一出,感觉其情绪有了逆转。既然来到了江南,不妨乘船继续东游,此间心情也随即开朗了。

三吴风景,姑苏台榭,牢落暮霭初收。

唐风:“三吴”原指吴兴(今湖州)、吴郡(唐朝治所在苏州的一个郡)、会(kuai4)稽(今绍兴)三郡,在这里泛指今江苏南部和浙江北部地区。“姑苏台”是吴王夫差修建的一座用于娱乐的大型建筑。词人此刻看到冷落的暮霭初降,对历史的凭吊感油然而生。

夫差旧国,香径没、徒有荒丘。

宋雨:因为苏州是吴国的国都,所以作者称这里为“夫差旧国”。“香径没”是说当年的御阶宫道早已被乱石衰草所掩没。此处词人用“香径”二字,也暗示西施。越王曾向吴王进献美女西施,施展美人计。而这一切早已随风而逝,只剩荒丘。柳永曾经专门写过一首叹西施的词《西施·苎(zhu4)萝妖艳世难偕》,其中有“至今想,怨魂无主尚徘徊。夜夜姑苏城外,当时月,但空照荒台。” 表达的是同样的意思。

繁华处,悄无睹,惟闻麋鹿呦呦。

唐风:“繁华处,悄无睹”是说当年的繁华之处, 现在已经静悄悄,无人再看。“麋鹿呦呦”用到了一个典故。《史记·淮南衡山列传》载,刘长(刘邦的小儿子)招伍子胥的后人伍被进宫议事,伍被对他说:从前伍子胥劝谏吴王,吴王不采纳,伍子胥就说“我现在看见麋鹿在姑苏台上游荡了”。吴国在早期的战争中击败越国,越国求和。大臣伍子胥认为此时应一举将越国消灭,吴王夫差未予采纳,结果是放虎归山。此刻,凭吊古人的作者似乎也听见了鹿鸣之声。

想当年、空运筹决战,图王取霸无休。

宋雨:下片词人从景物中移开,完全追忆春秋旧事,抒发对兴亡的感叹。在吴越争霸中,吴王夫差空有运筹之志。如我们上面介绍过的,他不听伍子胥的劝告,放越王回国,为吴国灭亡埋下了祸根。另外,他又不断与齐、晋等北方诸国争霸,劳民伤财,耗衰了吴国的国力。此处一个“空”用得意味深长。

江山如画,云涛烟浪,翻输范蠡扁舟。

唐风:对于这三句,我理解其大意是:美丽江山依旧,过去已是烟云。吴王这样的风流人物反不如驾一叶扁舟的范蠡。在越国灭吴之后,范蠡随即隐退,逍遥于江湖之上。这样的明智抉择一直令人叹服。词人在对历史人物的凭吊中,对自己仕途的不平可能也感到几分释然了。

宋雨:在离开越王勾践时,范蠡给他的同僚和朋友文种留下一封信 ,其中前12个字很著名:“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越王为人长颈鸟喙,可与共患难,不可与共乐。” 意思是飞鸟已被捕尽,好的弓箭也就没用了;狡兔被猎光,猎犬也会成为人的食物。越王相貌阴险狠毒,只能和他共患难,却不能与他共享乐。范蠡对越王勾践看得入木三分,知道他是个过河拆桥的人。

验前经旧史,嗟漫哉、当日风流。斜阳暮草茫茫,尽成万古遗愁。

唐风:“验”意为查验;“嗟”意为感叹、叹息;“漫”这里作意思是空、枉然解。词人思考历史事件,不禁为过去的风流人物喟然叹息。这一切已经消失在历史长河之中。在斜阳西下、衰草茫茫之中,只给人留下遗憾和愁绪。

宋雨:柳永的这首咏史词深沉、苍凉、庄严,颇有感染力。它要比北宋另外两首著名的咏史词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和王安石的《桂枝香·金陵怀古》都要早几十年。你认为苏轼和王安石的作品借鉴了这首《双声子》了吗?

唐风:从作词技法上讲,后世大家少有不学习柳永的,不论嘴上愿不愿承认。就这首咏史词来讲,我认为苏轼和王安石都有借鉴,其中苏轼的借鉴和化用是明显的。两首词立意类似,都是面对着在历史上影响重大古战场,抒发人生如梦的感慨,都产生了有关历史人物功名的联想(如柳永的“想当年,空运筹决战,”对苏轼的“遥想公瑾当年”)。

宋雨:东坡的“惊涛拍岸”与柳永的“云涛烟浪”类似,至于“江山如画”,更是被东坡直接拿来用了。那么是不是因为柳永写婉约俗词写多了,这首《双声子》有被埋没或被贬低之嫌呢?有人似乎是持这样的观点的。

唐风:东坡的“大江东去”,一上来就给人以大气磅礴之感。还有他“抄袭”的那句“江山如画”,是将其作为上片的歇拍:“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境界顿开,又自然地引出过片“遥想公瑾当年”。东坡另一个高明之处是多重意向的使用,这在《念奴娇·赤壁怀古》的下阕表现得尤为突出。相比较而言,这首柳词意向比较单一,且语言稍有重复之嫌。《双声子·晚天萧索》虽是佳作,但我认为与《念奴娇·赤壁怀古》相比,差距还是明显的。

 
唐宋韵 发表评论于
回复 '花似鹿葱' 的评论 :
花姐好。这回他可是对江山、对历史多情哦。
花似鹿葱 发表评论于
沙发!多情柳三变,这篇真没读过。谢谢分享。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