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札记《美国的反智主义》
理查德·霍夫施塔特的《美国的反智主义》出版于上个世纪60年代。这本书在中国近期被热炒,因为近期的美国总统选举结果,在中国被认为是因为美国的反智主义泛起导致。反智主义是贬语,因而重提本书反美。
本着这个目的的人,读后可能要失望。60年前的霍夫施塔特并没有对今天的美国政治现状做预测。霍夫施塔特在书中考察了社会运动对知识地位的变化的作用。特别是探讨了教育以及教育民主化的作用。霍夫施塔特认为平民教育与精英教育之间存在冲突,反智主义在一定程度上是知识民主化的结果。美国的反智是立基于民主制度与平等信念的。他认为反智主义植根于美国的国家结构和宗教中。杰克逊主义乃是美国政治史上第一场强有力与影响广大的反智运动。它不信任专业知识,痛恨中央集权、精英统治,希望消除特权阶级的影响力,认为人民可以轮流当家,这些主张打击了美国继承自18世纪思潮的精英治国观念,同时也否定了智识阶级在公众生活中的角色。
19世纪初的美国的教育主要是鼓励公民普遍掌握识字能力,具备充足的一般知识,独立、自尊自重且关怀公共事务,而不是以培养第一流的科学家与文学家,或是第一流的大学为念。
知识分子早已习惯被拒绝,很多人甚至开始有一种感觉,最有尊严与最合宜的反应,就是保持与社会的“疏离”(alienation)。他们害怕失去这种疏离状态。很多雄心勃勃的年轻知识分子最怕的是,如果他们渐渐地被社会重视、接受和任用,就只得被同化,不再有创意或是具批判精神,因此就不再真正对社会“有用”了。
美国和中国一样,历来有反智和崇智两种倾向。马克思主义通过推崇工人阶级,极力推动反智主义。毛泽东由于个人经历,对知识分子非常鄙薄。毛年轻时,任北大图书管理员,因字迹潦草,受到大学者张申府的申斥。后来张被打成右派。反右运动的原因之一是因为罗隆基说“今天的主要矛盾,是马列主义的小知识分子领导小资产阶级的大知识分子”,刺激了没有受过大学教育的中共领导。1958年毛写给周世钊的信中说:“那些留学生们,大教授们,看不起你,口中不说,目笑存之。” 毛泽东1942年在《整顿党的作风》中说:“许多所谓知识分子,其实是比较地最无知识的。 工农分子的知识有时倒比他们多一点。” 1957年“我历来讲,知识分子是最无知识的。”1965年他说:“书读得越多越蠢”。毛还说:“最干净的还是工人农民,尽管他们手是黑的,脚上有牛屎,还是比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都干净。”毛泽东认为知识分子是毛,皮之不存,毛之焉附?
霍夫施塔特认为知识分子在美国的地位的变化部分是他们自己造成的。学究式知识分子基本上都很肤浅。高傲自负,却瞧不起那些踏实能干的人。思想混乱,多愁善感,狂热地想要传播自己的观念。支持社会主义,反对古希腊与美国独立建国这一传承而来的自由民主理念。崇拜尼采的过时哲学道德观。自命清高,经常对问题思前想后直到头脑一片混乱,最后却还是在原地踏步。心灵迂腐,缺乏生气。
20世纪30年代,共产主义对于知识分子的吸引力大于对社会其他任何群体的吸引力,而且在一些案例中,某些信仰共产主义的知识分子背叛了国家。在1939年8月纳粹与苏联签订互不侵犯条约的前夕,还有约四百名美国知识分子联合发出宣言,反对诋毁苏联是“极权政体”,认为苏联是“人类和平的中流砥柱”。正是在这份宣言在被著名杂志《国家》刊登出来的那一周,苏德签订了条约。大部分知识分子对于共产主义抱以同情。他们都认为自己提出的政治主张——不论是以民粹主义、进步主义或是马克思主义的面貌呈现——是在代表人民对抗特殊利益集团。知识分子将工运视为达成更大目标的手段,也就是实现社会主义或是社会改造。他们来自工运外部,极少出身于劳动阶级。因此,他们往往瞧不起工运领袖与工人们想要达成的目标,也就是获得中产阶级的体面形象与生活方式。以追求更好薪资为诉求的劳工联合会并不对他们的胃口。
中国毛时代的反智实则是反右,美国的反智实则是反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