咀外文嚼汉字(401)普通话读古诗,“哟西”中有 “阿西”

海纳百川,取他人长高求成长;
刚自无欲,走自已道尔符正道。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打印 被阅读次数
  汉语言读音分为上古音、中古音、近古音和现代音。上古音是从上古到南北朝,中古音从隋唐到两宋,近古音从元到清,现代音从民国到现在。历史上,汉语言被胡化过两次,读音发生了重大变化,一次是在南北朝时五胡乱华,一次是蒙古人入主中原。古诗词用普通话读之所以不那么押韵,是因为普通话是胡化了的中古音,所以,普通话读有些古诗词不押韵。中古音胡化最严重的地方就是入声在普通话中完全消失了,带入了卷舌音。古诗词用普通话读之所以不那么押韵,是因为普通话是胡化了的中古音,所以,普通话读有些古诗词不押韵。中古音胡化最严重的地方就是入声在普通话中完全消失了,带入了卷舌音。普通话经过两次外敌入侵所以胡化了,分别是宋代被蒙古入侵(后立代‘元’),明朝被胡人入侵(后立朝为‘清’),两次入侵汉人统领的朝代都是从北方被打到南下,所以古汉语越是南下,保留的更多。例如粤语原本并非广东广西附近的地方语言,据考证是从南宋时期引入的。

  普通话读古诗为什么别扭?如贾岛推敲的诗:

  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

  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

  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

  用普通话朗诵会感到拗口。古代人却不会感到拗口。因古人的“园”、“门”、“根”、“言”是同一韵母:“十三元”。

  十三元的字当今普通话有区別古代人却以同一韵音:元原源园猿辕坦烦繁蕃樊翻萱喧冤言轩藩魂浑温孙门尊存蹲敦墩暾屯豚村盆奔论坤昏婚阍痕根恩吞沅媛援爰幡番反埙鸳宛掀昆琨鲲扪荪髡跟垠抡蕴犍袁怨蜿溷昆炖饨臀喷纯……。

  普通话读古诗别扭的原因主要有:

  1.声调差异:普通话只有四个声调(阴平、阳平、上声、去声),而古汉语中有入声,普通话中没有入声,这使得一些古诗的韵律和节奏无法完全体现出来。 

  例如,杜甫的《春夜喜雨》中的“节”、“发”、“黑”、“独”、“湿”等字在古汉语中是入声字,但在普通话中读成平声,这影响了古诗的抑扬顿挫效果。

  2.韵母变化:普通话的韵母与古诗的用韵也有区别,导致很多古诗用普通话读起来不押韵。例如,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中的“者”和“下”在普通话中分属不同韵母,读起来难免失韵。

  3.语音系统变化:汉语自古以来有很多变化,唐宋的语音系统与今天有很大不同。尽管语言学家对古音语音系统有一定的了解,但只能推测大致的读音,无法完全复原古音。因此,按照古音朗读古诗词在实际操作中既无必要也无可能。

  改善普通话读古诗体验的方法包括:

  使用方言:使用一些方言如广府白话、潮州话、客家话、吴语、闽语等朗诵古诗,这些方言保留了更多的古音特点,能够更好地体现古诗的韵律和节奏。

  掌握平水韵和中华新韵:平水韵对诗者要求较高,但用方言朗读时效果更好。中华新韵则是依据普通话编制的,容易掌握,但无法完全替代古音。

   “哟西”是一个常见的日语口语词,汉字可写成“吉“、“良”、“善”等。发音为(yoshi),其基本含义是“好”或“很好”,常用于夸赞、称赞和感叹等带有赞叹语气的场合。这个词汇在日语中常用于日常对话,表示对事情的满意、赞同或鼓励。在中文语境中,“哟西”逐渐被赋予了一种轻松、愉快的语气,通常用来表示满意、鼓励或激励。例如,在完成一项任务后,可以用“哟西”来表示对自己的认可或对他人的鼓励,这种用法让语言变得更加轻松和自然。 “哟西”在中国多见于中国抗日剧,成为了一种文化符号。

  “阿西”在韩语中是一个语气词,其含义和用法可以根据不同的语境而有所变化。但总体来说,它常常用于表达惊讶、惊喜、赞叹,或者是愤怒、不满等强烈的情绪。“阿西”又是一个常见的日语口语词,汉字可写成“恶”等。发音为(ashi)。

  “良恶”、“善恶”的意思都是很难说是好是坏。有优点也有缺点。

  普通话读古诗各有哟西很难说是好是坏。有优点也有缺点。今人用普通话朗诵古诗为何会觉拗口失韵

  一、用普通话朗诵一些古诗会拗口。

  普通话只有阴平、阳平、上、去声,共四声,没有入声,因此古诗里的入声字是读不出来的,这一点,对格律诗的朗诵效果影响尤大,比如以下杜甫的这首经典《春夜喜雨》: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其中的“节”、“发”、“黑”、“独”、“湿”都是入声字,但普通话只能读成平声,这又怎么能产生抑扬顿挫的听觉效果?

  二、韵母导致失韵。

  同时,普通话的韵母与古诗的用韵也有区别,因此很多古诗用普通话读并不押韵,比如陈子昂的这首《登幽州台歌》: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者”和“下”在普通话分属不同韵母,据此读之难免失韵,失韵则不成韵文,更谈不上诗歌。

  三、今人写旧体诗

  平水韵和中华新韵之争一直存在,使用平水韵对诗者要求较高,需要一定的诗韵基础,同时,今人创作的平水韵旧体诗,如果用普通话朗读,也是存在上文提到的两点遗憾的,当然,用很多方言如广府白话、潮州话、客家话、吴语、闽语等是不存在障碍的。

  至于中华新韵,则是依据普通话编制的,比较容易掌握,然而只分平仄,不辨入声,有一些押入声韵的词牌无法使用中华新韵,比如多用入声韵的《忆秦娥》、《满江红》等。


  绝句有古体有近体,且并行不悖,取其最大公约数,我们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绝句,只要押韵就可以了,平仄是可以不调的。

  并存不悖-相辅-齐头并进-双管齐下-并驾齐驱

  母鸡只能下蛋,人类可以:扯蛋,有坏蛋,有王八蛋,浑蛋、笨蛋、滚蛋、完蛋、糊涂蛋……。

  近体绝句在唐代定型以后,古体绝句这种诗体并没有因此而“寿终正寝”,它仍然充满着“青春活力”。

  (1)杨师道:奉和正日临朝应诏

皇猷被寰宇,端扆属元辰。

九重丽天邑,千门临上春。

按,此诗第三句“九重丽天邑”为“仄平仄平仄”,按近体诗的格律要求,第四句当作“仄仄仄平平”,而“千门临上春”却是“平平平仄平”,显然不合。

  (2)东方虬:春雪

  春雪满空来,触处似花开。

  不知园里树,若个是真梅。

  按,此诗第一句“春雪满空来”为“平仄仄平平”,按近体诗的格律要求,第二句当作“平平仄仄平”,而“触处似花开”却是“仄仄仄平平”,显然不合。

  (3)高适:送桂阳孝廉

  桂阳年少西入秦,数经甲科犹白身。

  即今江海一归客,他日云霄万里人。

  按,此诗第一句“桂阳年少西入秦”为“仄平平仄平仄平”,按近体诗的格律要求,第二句当作“仄仄平平仄仄平”,而“数经甲科犹白身”却是“仄平仄平平仄平”,显然不合。

  (4)李白:山中与幽人对酌

  两人对酌山花开,一杯一杯复一杯。

  我醉欲眠卿且去,明朝有意抱琴来。

  按,此诗第一句,按近体诗的格律要求,当作“平平仄仄仄平平”,而“两人对酌山花开”却是“仄平仄仄平平平”;第二句,按近体诗的格律要求,当作“仄仄平平仄仄平”,而“一杯一杯复一杯”却是“仄平仄平仄仄平”:显然不合。

  (5)孟郊:登科后

  昔日龌龊不足夸,今朝放荡思无涯。

  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按,此诗第一句,按近体诗的格律要求,当作“仄仄平平仄仄平”,而“昔日龌龊不足夸”却是“仄仄仄仄仄仄平”;第四句,按近体诗的格律要求,亦当作“仄仄平平仄仄平”,而“一日看尽长安花”却是“仄仄仄仄平平平”:显然不合。

这样的例证不胜枚举,为免繁琐,无庸赘引。

  如果押平水韵并调平仄,那写的便是近体绝句;如果押古代某一时期通行的韵(凡古诗中有用例即可)或当代某一地域通行的韵(即用方音押韵),且不调平仄,那写的便是古体绝句。

  总而言之,绝句这一诗体,格律方面的弹性、自由度是很大的。一般来说,只要一首五言绝句写了四五二十个字,不是十九个字,也不是二十一个字;一首七言绝句写了四七二十八个字,不是二十七个字,也不是二十九个字;又押了韵——那怎么写都不会错的。(注意,我加了个限定,“一般来说”。有些细碎的“特殊问题”,还须探讨。为了避免治丝益棼,这里暂且略而不论。)我们的诗词刊物、诗词公众号的编辑,诗词大赛的评委,对此类作品,千万不要说它们“不合格律”。因为这是外行话,是诗词文体学知识欠缺的表现,

  要掌握一个原则:军队严格的纪律,只能用来要求军人,不能用来要求一切人。不能说只有严守军纪的军人才“是人”,而自由散漫的老百姓就“不是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