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小时候(五)

有小说,有翻译,有随笔,想起什么写点儿什么。
打印 被阅读次数


(网图)

澡堂子

对澡堂子的感情算是又爱又恨吧。爱是因为小时候难得洗澡,洗完觉得特别干净舒服。恨是因为洗澡的环境太差了,更衣室脏兮兮的,冬天穿、脱衣服都冷得不行,淋浴室要好多人抢一个水龙头,服务员一般也很凶,每次想着要洗澡都头疼。

住平房的时候经常去的澡堂子有两个,一个是离家很近的赵家楼招待所,一个是得走上半个小时的八面槽澡堂子。赵家楼招待所的澡堂子据说是温泉,每次去确实能闻到硫磺特有的臭鸡蛋味,但也没觉得洗完身上特别嫩滑什么的。这家走过去就5分钟,可不知道为什么开了没多久就不对外了,可能洗澡的人太多了吧?

八面槽是一直对外营业的,人也是熙熙攘攘,尤其是快过节的时候,大家都想洗得干干净净地过节。记得那会儿洗一次是2毛6,有一次和妹妹还有院儿里的小孩儿都走到八面槽门口了,我才突然发现自己路上把奶奶给的一块钱弄丢了,着急也没用,还是同院儿的小朋友借钱给我们才解了燃眉之急。

从家里走去八面槽要先到西口,过到朝内南小街的马路对面,走过正对面长长的东堂子胡同到米市大街,再过金鱼胡同到王府井大街北口附近才到。小时候腿儿短,走得慢,怎么都得半个小时才能到。回来洗累了就走得更久。我和妹妹有时候为了让路上不那么无聊,会互相背着走,你背我走一段,我背你走一段,打打闹闹,好像就没那么累了。

进了澡堂子,大多要排很长时间的队,主要是等更衣室有空位。更衣室是一排一排的长条凳子,一头是更衣柜。服务员会给你个牌子,牌子上有钥匙和号码,可以开更衣柜的锁。但有时候人太多,也可能就给你个筐,衣服都扔筐里。筐也有号码牌子,有人看着,一般不会丢东西(当然也没什么可偷的)。更衣室的地上长年累月湿湿滑滑的。冬天每次洗完澡出来冷得嘚嘚的,还得单腿儿独立、人挤人地穿秋裤。尤其是刚洗过澡,腿上有点儿涩,每次都越着急越穿不上,简直就是场噩梦。

淋浴室也没好多少,得靠抢才能洗得上,经常要挨白眼儿。淋浴的喷头经常没有,就是一股粗水柱,但水压高,洗起来除了不敢睁眼倒也还舒服。只是因为洗澡要轮流用水柱,从头到尾排队,加上走路来回,每次没个俩仨小时不算完。

奶奶那会儿去澡堂子偶尔会去洗盆塘,就是泡浴缸。我从来没跟奶奶进去过,不知道里面什么样,但知道那里因为洗一次要5毛钱,人少了许多。当然这也是奢侈的事儿,奶奶可能一年也就洗那么一、两回盆塘。

偶尔能去妈妈单位洗澡,那待遇就好多了,还可以在妈妈单位吃顿食堂,感觉就像过节了。

wzuo 发表评论于
回复 '南瓜苏' 的评论 : 谢谢!
南瓜苏 发表评论于
文笔细腻,写的很有趣。尤其喜欢澡后穿裤难得细节。
wzuo 发表评论于
回复 '红米2015' 的评论 : 好像叫清华园?从来没仔细看过,每次都说去“八面槽”。呵呵。
wzuo 发表评论于
回复 'btpine' 的评论 : 哦,那完全没去过。80年代末去外文书店的时候从来没见过二层这个原版书屋。
wzuo 发表评论于
回复 '华府采菊人' 的评论 : 哈哈!澡堂子有什么好玩的啊?我们90年代上大学了还是洗澡很困难,一个星期只开一个下午。
华府采菊人 发表评论于
九十年代之前在中国,洗个澡真的很不容易,上海到公共澡堂, 上海话说文明点叫“浴室”, 市井写就是”混堂“,最便宜也得一毛钱,单位有浴室的职工可以下班洗个澡再回家,单位没浴室的一般能发点洗澡票。
因为上海一般离单位比较远, 所以带孩子去洗澡的现象不普遍,所以发洗澡票的就可以全家人轮着使用,发多少张根据单位不同而各异。
到了北方的城市,澡堂就很少,机构是没有澡堂的, 大一点的工厂会有澡堂,如果单位和宿舍是在一起的, 可以带家属去洗澡, 不过实话说, 那时的北方人洗澡的意愿并不强烈。
发电厂可能是洗澡条件最好的单位之一了,去过郑州热电厂,厂里面有个澡堂, 场厂外的家属区也有一个,家属随时可以去洗,所以习惯成自然,那些农村来的工人,时间长了叶会经常去洗澡,小孩子则有事没事去澡堂玩玩
红米2015 发表评论于
八面槽那家叫清华池还是华清池? 就跟着我哥去过一次,就是洗的盆塘,记得一间屋里两个澡盆子,就跟现在一般家里的澡盆差不多。去西单澡堂多一些,通常床位都被一些老年人占据着,喝茶睡觉,恨不能呆一天。我们这样的纯洗澡的只能所谓"快洗",就是只有一个柜子,没床。澡堂子里面有十来个池子,水温从高到低,我只能泡最低温的,感觉最高温的能把人煮熟了。现在想起来觉得泡大池不干净,其实正规澡堂还好。80年到山东玩在一个旅馆泡过一个澡堂,水很脏,结果得了中耳炎。
btpine 发表评论于
回复 'wzuo' 的评论 :90年代外文书店卖的影印版书,特别是英语学习方面的书,一般都是购买了版权后在中国印刷出版的,公开发行,在外文书店的正厅就能买到,我说的当年那个八面槽影印版书店外国人是进不去的,它不在外文书店的正面,要绕到后面上二楼才能找到,基本上以各行各业的专业书籍为主,印量极少,那时国家穷,外汇少,原版书极其昂贵,很多大学的图书馆里也能见到这样的影印盗版书。
wzuo 发表评论于
回复 '北京_01link' 的评论 : 去年我还去过王府井外文书店,只有一层还卖一些英文原版书,选择不多,儿童书比较多一些。
北京_01link 发表评论于
现在北京的一些洗浴中心堪称豪华,当然价格也不菲。但如此隆重的公共洗浴场所,缺乏隐私的环境,与现代社会的生活似乎不和谐,也许中国社会是一个不太注重隐私的社会吧。当年公共洗浴是因为条件艰苦,现在则是选择。

王府井外文书店已经拆了,要进行改造。记得本世纪初期那里还有外国原版影印书。现在中文版的外国作品很多,翻译出版的也很快,无疑是中国读者的福气。比起网络的监管,似乎要松一些。
wzuo 发表评论于
回复 'btpine' 的评论 : 我怎么感觉90年代我去外文书店,里面还有很多影印书啊?我记得我买了好几本呢,因为也是学外语的。哈哈,应该早向学长请教。
wzuo 发表评论于
回复 '没主意' 的评论 : 赶紧握手啊
没主意 发表评论于
朝内南小街的啊 街坊 支持下 我去赵家楼
btpine 发表评论于
上世纪70年代我有一次去八面槽洗澡,洗完斜躺在床上与服务人员聊天,我建议澡堂子搞个体重秤,洗完澡赤条条称出来的是净重,肯定受顾客欢迎。

我当年常去八面槽这个地方,除了去华清池洗澡,更多的时候是去华清池旁边的八面槽外文书店,这个外文书店曾经有个很隐秘的地方,从书店北墙的小门进去,上一个特别陡的木楼梯到二楼,门口有个“外宾止步”的牌子,一个书店的工作人员坐在门口,要出示证件或者介绍信才能入内,里面全是原版外文书的影印书,就是我们现在说的“盗版书”,七十年代时我经常去这里逛,用原版书几十分之一左右的价格买了不少影印书,到了八十年代末中国对知识产权的保护方面有了长足的进步,这个盗版影印书部才关闭。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