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蟾
曾伴浮云归(1)晚翠(2),犹陪落日泛(3)秋声。
世间无限丹青手(4),一片伤心画不成。
归:趋向、合并。
晚翠:傍晚苍翠的景色。
泛:漂浮、充满。
丹青手:画师。
高蟾,生卒年不详(881年前后在世),字不详,郡望渤海(今河北沧州一带)人。晚唐诗人。高蟾出身寒士,天资聪颖,性情倜傥,为人讲究气节。然而他累举不第,历时10年后,于唐僖宗乾符三年(公元876年)经礼部侍郎高湜力荐,登进士第。高蟾官至御史中丞。
高蟾的诗大多为律诗和绝句,尤以五绝和七绝为多。作品多为感事之作,寓意疏淡,不尚雕饰,以表情达意为主。
《新唐书·艺文志》录有《高蟾诗》1卷。 《全唐诗》辑高蟾诗1卷。现存诗36首。
诗词作品影响力总体评分: 1.
宋雨:科举制度到唐代逐渐成熟,它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门第观念,朝廷依才学取士,为庶族士子敞开了入仕的大门,使李唐王朝比前代获得了更丰富的人才资源,也得到了更广泛的社会支持。然而在唐朝,达官显贵的举荐对于进士及第至关重要。因此唐朝的科举对寒门子弟并不公平,因为他们在朝中没有人脉。
唐风:是这样的。唐朝的科举远不如宋朝那样公平公正。除了举荐至关重要之外,对考生的试卷也没有“糊名”和“誊录”,容易产生舞弊行为。到了晚唐的时候,官场腐朽不堪,科举场上徇私舞弊就更为严重。一个没有背景的寒门子弟已经没有什么机会了。
宋雨:我们现在赏析的《金陵晚望》的作者高蟾,就是这样一种情况。他是庶族士子,从小家贫。但天资聪颖,为人有气节。由于没有人脉,他参加进士考试10年,一再受挫。以至于有一年在省试后,高蟾爬上考院墙壁并挥笔题写了一首诗。诗中有“阳春发处无根蒂”一句,表达自己的无奈与不平。
唐风:唐朝每年考中的进士,在放榜后要大宴于曲江亭,此宴会名“曲江会”。唐懿宗咸通十二年(871年),中书舍人高湜任主考官,后拜礼部侍郎。此次高蟾依然名落孙山。远远看着曲江会上金榜题名的进士们气宇轩昂,高蟾心中的酸楚可想而知。
宋雨:大约在唐僖宗乾符元年(874年)前后,高蟾给高湜写了一首晋谒诗《下第后上永崇高侍郎》:“天上碧桃和露种,日边红杏倚云栽。芙蓉生在秋江上,不向东风怨未开!”清朝诗评家李鍈对此诗相当赞赏,称“唐人下第诗以此为最。”
唐风:标题中“永崇”指长安永崇坊,为高湜宅邸所在地。“天上碧桃”和“日边红杏”是比喻离天子和皇宫不远的新科进士。“和露种”和“倚云栽”比喻他们得到恩宠。屡试不第的高蟾似乎黯然失色。然而后面两句“芙蓉生在秋江上,不向东风怨未开”却极为出色。(木)芙蓉是作者自比。它秋天开花,不与春天的桃花、杏花争艳。
宋雨:这首诗写得不亢不卑,凸显才华。高侍郎很是欣赏。他觉得这位寒士不一般,便开始极力举荐他。僖宗乾符三年(876年),高蟾终于进士及第。到了20年后的昭宗年间(896年前后),高蟾还做到了御史中丞(月相当于今天的最高检察院检察长)的高位。
唐风:《金陵晚望》一诗的创作时间和背景不详。可能是作者早年宦游金陵(今南京)暂居时所作。这是一首登高远眺后写就的抒情诗。虽是写于气衰的晚唐和落寞的秋色中,仍显示几分豪放和壮阔。
宋雨:唐朝诗人写了很多咏金陵的诗。但有今天的读者要明白,即在那个时期是金陵历史上的最低点,它几乎是一座荒芜的废都。金陵曾是六朝(孙吴、东晋、宋、齐、梁、陈)建都之地。然而隋朝刚一建立,隋文帝杨坚就立刻下诏:“建康城池宫室并平荡耕垦。”即把金陵城内皇宫全部毁掉变成农田。而后来唐朝皇帝对金陵的态度有过之而不及。
唐风:作为统一大朝的隋、唐,国都和政治中心均位于北方。但自三国以来中国经济的重心就开始逐渐南移。金陵位于长江下游南岸,北有长江天险,吴越地区物产又极为丰富。这种情况下,一旦南方出现分裂势力,以南京为都,危险就相当大。所以隋、唐(也包括后来的北宋)绝不允许金陵有起色,成为政权的隐患。事实上在整个唐朝约270年里,有约240年,金陵甚至不是州郡治所,它只是润州(治所在今镇江)下辖的江宁等县。
宋雨:现在我们来看看这首《金陵晚望》。前两句“曾伴浮云归晚翠,犹陪落日泛秋声”中,“曾伴”和“犹陪”从语义上看,应该不是发生在同一天。诗人可能多次登临眺望。第一句应该是说过去的事情,即作者曾看着浮云与苍翠一起被暮色所淹没。而第二句应该是“现在”,即诗人看着落日,周围满是秋风瑟瑟、秋虫鸣叫的声响。
唐风:你是把诗人自己作为这两句的主语。这是本诗诗解的一般理解。但我本人有不同的解读。这样吧,我们先继续赏析,然后我再说说我的意见。这两句中,“归”和“泛”两个词比较虚玄。 “归”可理解为趋向,引申为“合并”;“泛”的基本意思是漂浮,可引申为“充满”。
宋雨:诗的重点是后面两句:“世间无限丹青手,一片伤心画不成。”诗人不明说,但显然有难以言说的伤心事。比较小或局部的伤心事,可能是悲秋和感叹不平的身世,这种感情有可能令画师们伤心得无法落笔,或者即使画了,也便无法表达深意。
唐风:北宋的司马池的写过一首《行色》:“冷于陂水淡于秋,远陌初穷到渡头。赖是丹青不能画,画成应遣一生愁。”表达了类似的意思。也是一首很有情韵的七绝。其中“陂”即 芍陂(que4bei1),是古代淮河流域水利工程。“赖是”是依靠、依赖的意思。
宋雨:我们当然可以将诗人的伤心理解得宏观而深刻,即看着荒芜的古都落日,想到唐王朝危机四伏,正如同历史上六个小朝廷一样,不可避免地正在走向灭亡。诗人追昔抚今,百感交集。不过,这样的解读有过度引申之嫌。我不太相信一个宦游中的学子,对当朝有如此深刻的认识和感叹。
唐风:你的怀疑是有道理的。然而比高蟾入仕略晚的韦庄,有一首题画诗《金陵图》,我认为是比较明确地感伤国运:“谁谓伤心画不成? 画人心逐世人情。君看六幅南朝事, 老木寒云满故城。”
宋雨:韦庄显然是读过高蟾《金陵晚望》的,但却不同意他的“画不成”之说。他说画家不过是为迎合世人而不画伤心图而已。你看这六幅描绘南朝的画中(画前朝没有顾忌),枯枝寒云充满了金陵城。结合韦庄的经历和他曾写过现实题材的长诗《秦妇吟》,我相信韦庄的《金陵图》的确具有借古喻今的现实视角。
唐风:好,我现在说说我对这首诗的不同的解读。我认为前两句的主语都是“金陵”而不是诗人自己。诗人登高远望,想到这座荒废的古都,多少日,多少年,多少代,就这样默默伴随着浮云和落日。想到这些,诗人心中充满了苍凉和悲叹,这样的感情是任何画师所无法描绘的。
宋雨:哦,从这个角度理解,这首诗就不再是一首写景、抒情(包含感叹时事)的诗,而是一首咏史诗,很有意思。经你这么一说,我也感觉这么理解似乎跟标题和“金陵”这个主题更贴切。有前人或其他诗评家跟你有一致的观点吗?
唐风:有啊。清代诗评家黄叔灿的《唐诗笺注》说:“‘浮云’、‘落日’,喻盛衰之不常;‘曾伴’、‘犹陪’,感佳丽之凄寂,正所谓‘伤心’也。然‘晚翠’、‘秋声’,丹青能画,而望中心事,妙手难描。” 清代俞陛云《诗境浅说续编》中说:“金陵为帝王所都,佳丽所萃,追昔抚今,百端交集,纵有丹青妙手,安能曲绘其心耶?”不都是都在说本诗为咏史诗吗?注意“佳丽”二字并不指美人。黄文中“佳丽”指“佳丽地”,即金陵,出自周邦彦《西河·佳丽地》(一首咏金陵的长调慢词)。俞文中“佳丽”指美好的事物。
宋雨:看来你的理解是得到支持的。俞陛云进而提到诗人“追昔抚今,百端交集。”当然,这首诗究竟是喟叹历史,还是感叹身世,还是将对历史的回顾与唐王朝行将就木相联系,还是由读者自己去评判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