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
康老三有了英雄梦,他就对英雄的一切着迷。那时在他心目中英雄首先应该是军人,他羡慕正在军队服役的大哥,羡慕曾经在军队呆过的父亲。当年大哥在第四野战军,每次大哥写信回来,他看见信封上"第四野战军"的字样就莫名地激动。同时,他梦想能象小说中,电影中和样板戏中的英雄们一样,拥有一把手枪。尽管他没有见过真手枪,但电影中,样板戏,以及从学校运动会的发令枪,他都能看到手枪。他很喜欢游击队长们的盒子枪,枪把上有飘飘的红缨,觉得真是英俊威武。
那时,康老三没事就在心里琢磨怎样自己才能造一把打火药的手枪。他从自己小时最爱玩的案板底下找到了一块上好的木板,他又找到了一小段细钢管,正好可以做枪筒。他便开始了自己制造手枪的概念设计。
先不管枪管与枪体的连接固定,那不是问题。康老三考虑的主要问题是: 怎样安装火药,他有用自行车或者架子车辐条做简易手枪的经验,可以借鉴。然后需要有火药撞击针,他设想出了,形状,粗细,以及怎样用弹簧或者橡皮筋,作为动力来源。他进一步设计了怎样用粗铁丝拧成扳机,在木头手枪中间截面处开一个槽,将扳机放进去,然后用粗铁钉插进扳机中间的环里,固定在手枪上。这样一个火药手枪的全部概念设计就完成了。
后来长大后,康老三对自己当年这个木头手枪的概念设计的完整性和完美性都感到惊讶。他试图设想以当时那些条件,用他后来做工程师的思维重新设计这把木制的火药手枪,最后概念设计还是没有超出当年中学生小屁孩时的设计理念。可见康老三当年在这个木制火药手枪的概念设计上花了多少心思,多么渴望拥有一把手枪,尽管还是一把木制的火药手枪。
虽然当年这把手枪的概念设计很完美,但康老三完全没有这把手枪加工制造有多困难的概念,因为一切要靠他自己完成,那时他也就是个十几岁的中学生。
不管怎样,小康老三开始了他制造手枪的工程。他手中有一块上好的木板,有一把钢锯条。他在木板上画好手枪的轮廓后,就用钢锯条来慢慢切割。这时他才发现,自己原来多么喜欢的上好木板是多么的坚硬,估计那那可能是父亲打架子车剩下的,而架子车多结实啊。
但既然已经开始了,康老三硬是用一把小小的钢锯条,在那块坚硬上好的木块上一点一点锯出了手枪的邹形。然后,他再用小刀一点一点削平钢锯的锯痕,使其平滑圆润。我们不知道他用了多长时间,用了多少天,其中有多少艰难,才锯出了这个木头手枪。只有锯条知道,只有小刀知道,只有他的两个小手知道。
木头手枪锯出来,那是用毅力换来的。但接下来难题来了,怎么钻出手枪的扳机孔。后来他想出来一个主意,怎样巧妙钻出食指能伸进去的扳机孔,完全是受了当年父亲锤炼石匠钢钎的做法。也就是说,找钢条烧红,再用烧红的钢条烧钻手枪扳机孔。他把自己的想法给母亲说了,母亲说成。
当年乡村烧饭一是用柴火,另外一个是用炭火。因为当年大家穷,炭火贵,所以农家基本都用柴火,很少用炭火,只有特殊情况下才用。这次母亲看康老三很喜欢那把木枪,心疼自己儿子,就答应烧炭火帮儿子给木枪钻孔,贵就贵点。
最后康老三终于用炭火烧钢条的办法给木枪钻出了扳机孔,又用小刀最后将孔削光,削平,削成需要的形状。而接下来在枪中间截面处为扳机凿孔出来,实在太困难,康老三思前想后没有办法,最后只好放弃。这样,整个造枪计划就夭折了。
康老三很难过造枪计划流产,眼里流出了小英雄泪。但从此他也明白了,很多时候尽管理想很丰满,但现实有可能很骨感,不是努力就可以干成一切事情的。所以,在后来的生活中,康老三从来不好高骛远,目标永远定的不会太高,也就容易实现。
后来家里就有了那把木头手枪,康老三和他弟弟都很喜欢。多少年后,康老三出国,最后定居美国,终于有了能够拥有自己枪支的权利,他多么希望自己能买把手枪,圆了儿时的梦。其实这也是他后来一直到现在的梦想。然而,他的家不是他一个人的家,他不能为了自己的梦想,而不顾妻儿的感受。况且,在理性上,他和妻儿一样,都是反对个人拥有枪支,支持禁枪的主张,为了大众的安全。他最后一直没买枪。
或许,康老三应该完成少年时的理想,按照当年的概念设计,制造一把木制火药手枪。
问题是: 这样做在美国违法吗?
实际上也不算遗憾,康老三长大后上大学,读研究生,然后毕业留校任教。留校的第一年就带新科大学生去军营军训,而且他作为带队老师,按照部队编制,自然就是军官,真正享受军队的军官待遇,就连军队的真军官,只要级别比他低,见面后都会恭恭敬敬行军礼。康老三心里真是好好地美了一回。
其实他心里最美的还是跟军队军官一起去打靶,真正切切地端枪,瞄准,扣扳机,子弹中靶,那个真叫爽! 后来为了照相,部队军官还把自己真正手枪拿了出来,康老三好好地玩了一会,美美地留了一张影。
9.
不久前康老三和几个朋友还去美国一家射击训练馆打过一次手枪射击,更是令他激动不已。回来后康老三特地吟了一首小诗以记其事,可见英雄梦在康老三心里多么深的一直隐藏着。那首小诗如下:
旧梦新做
年少有梦负青剑,
不为富贵不为权。
侠骨柔肠闯江湖,
手足情义结金兰。
冷吟风雨波逐浪,
静赋雪霜冰和寒。
遍历人间知苦乐,
方知万事有上天。
正如诗中所言,康老三的精神崇拜已经不限于英雄梦,更有侠骨柔肠和人间怜悯,而且还有对天命的深刻领悟。这些都是后话。还是让我们再回到他的少年时代,来探究他的思想演化历程吧。
当年康老三起初读小说,他注重的是英雄的勇敢,坚毅,机智,后来他慢慢更喜欢英雄柔情的一面。
《林海雪原》是他当年读过好几遍的小说之一。起初他很喜欢打虎英雄杨子荣与土匪斗智斗勇的精彩,后来慢慢地喜欢302首长少剑波的果敢和柔情。特别是在剿匪小分队成立不久,少剑波写了一首《雪乡我心》的情诗给"小白鸽"白茹,看得康老三如醉如痴。由于读这首诗的遍数太多,康老三当时几乎把整首长诗都背过了。要知道当时的文艺作品是非常反对谈情说爱这样的"小资产阶级"情调的。康老三能读到那么美丽的情诗,无疑会使他内心激荡,激动不已。实际上,少剑波的《雪乡我心》情诗现在阅读,仍然脍炙人口。那就让我们来一起欣赏这首长诗:
万马军中一小丫,
颜似露润月季花。
体灵比鸟鸟亦笨,
歌声赛琴琴声哑。
双目神动似能语,
垂髫散涌瀑布发。
她是万绿丛中一点红,
她是晨曦仙女散彩霞。
谁信小丫能从戎?
谁信小丫能飞马?
谁信小丫能征战?
谁信小丫能万里剿讨动杀伐?
雪埋北国军令动,
谁都嫌她太娇娜。
小丫利词志不贬,
随军步履不要马。
小丫小力佩小枪,
囊负灵丹雪原踏。
山险涧恶人如堕,
林恐雪怖胆如炸。
野兽蜂蜂多赛蚁,
恶匪凶凶毒似蛇。
容颜仍赛月季花。
奶头飞跃千尺狼牙涧,
威虎飞滑万座奇山峡。
蘑菇爷爷誉她是“灵芝”,
夹皮叔叔誉她是“女侠”。
冰天雪地大气凝,
寒气刺骨如刀刮。
勇士身僵神冻衰,
足溃手裂难征杀。
怎不使人双眉皱,
怎不使人两手搓。
小丫雪地觅妙药,
彻夜不眠施医法。
灵丹一敷溃痕愈,
勇士体健心开花。
她是雪原的白衣士,
她是军中的一朵花。
她是山峦丛丛的一只和平鸟,
她是林海茫茫的一个“小美侠”(我也这样称呼她)。
漫天风雪寻常事,
奇荒闯阵荣春华。
轻笔淡描小丫谱,
雪乡我心………
大家想想,即使现在的女孩,如果有人能写这么动人的一首长诗给你,是否你也会欣喜若狂?
或许,我们会说少剑波的多情激起少年康老三的内心剧烈震撼,是一种少年人对爱情的自然反应,那么后来康老三慢慢形成的侠骨柔情,内心柔软,怜悯友爱之心,则更多来自他的家庭,特别是他父亲在家里的讲古论今。
10.
在乡村家庭里,一般骂孩子比较多,给孩子讲道理的比较少,给孩子讲故事的更少,最后给孩子在家里讲古论今的,那就更更少了。但康老三的父亲却经常在家里给孩子们讲古论今,而且带有很大的激情。
康老三家有七个孩子,四个男孩,三个女孩,这比著名影片《音乐之声》(Soundof Music)中的情景还要壮观。《音乐之声》中的父亲有一个哨子,用来集合儿女,而康老三的父母亲没有这样的哨子。特别是康老三的父亲,他用言传身教来管理这群孩子,当然孩子犯错误时,他也会严厉批评。
康老三的父亲在家里讲古论今,就在他们家的炕上,大多是吃饭时,或者晚饭后。一群孩子围坐在父亲身旁听父亲讲故事,父亲讲的津津有味,声情并茂。父亲总是蹲在炕上,吃饭时一手端着大老碗,一边讲故事; 不吃饭时,也是蹲在炕上,一手拿着旱烟锅子,一边讲故事。很多时候讲到紧要处,父亲都会有动作比划。而且更重要的是,康老三的父亲是个刚强的汉子,但在他讲到动情处时,他会当着全家人的面,流下眼泪来。这有很多次。
这里可能大家比较奇怪,康老三家的故事会怎么会在炕上? 父亲为何老是蹲在炕上,不坐下呢?
在具体论述康老三父亲的讲古论今之前,让我先介绍一下当时关中乡村家庭的一些基本背景。
当时乡村家庭一般都比较贫苦,没有多少像样家具,比如桌椅凳子等。很多人家吃饭就蹲在地上,或者村里人蹲在自家门前,与邻居三五成群,边吃饭边聊天。当地人把聊天叫"片含(闲)传"。这样就有了"陕西十大怪"中的一条:"吃饭蹲在大们外"的说法,而更通用的说法是"随时随地蹲的怪"。其实不是当地人喜欢蹲,而是当时没的坐,久而久之,形成了习惯。
记得康老三他们在中学时,可以给学交一些面粉和包谷珍(碾碎去皮的玉米粒),学校给他们按各人交的粮食多少发饭票。这样他们如果不想大老远从学校跑回家吃饭,就可以在学校里用饭票买一些饭吃。当时康老三偶尔也在学校买饭吃,主要是早饭,买碗苞谷珍稀饭,泡上自家从家里带的玉米面馒头,和同学们一起在学校饭厅吃。
你可能很难想象康老三他们在学校吃饭的情景。偌大一个学校饭厅,没有桌椅板凳,几百号学生吃饭,呜洋呜洋的,呼啦啦一大片,全蹲在地上吃,那个壮观啊,实在难以形容。只有到后来,带学生去军训,才又体会了一把蹲在地上吃饭的豪迈。记得当时康老三的大学系主任去军营看望军训的学生老师,吃饭时也得蹲着,那个难受劲儿,比上敌人的老虎凳还难受。康老三当时真怕系主任的裤子蹲裂了,而部队的军官还一个劲儿要灌系主任的酒。这时,康老三也才明白了为何军人都穿肥大宽松的裤子。
既然我们扯到了关中地区村民爱蹲的习惯,这使我想起了康老三研究过村民的这种"蹲功",他曾为此写过一篇文章,名叫《关中乡村风情之胡侃 - “蹲” 的风采 》,其中也提到了带领学生军训的事情。那就让我们在这里来欣赏这篇文章吧:
《关中乡村风情之胡侃 - “蹲” 的风采 》
康老三
2006年12月
“二排长”说陕西人很土,爱“蹲” 。这是知其表,不知其里。
陕西乡村人爱“蹲”,据说是十大怪之一,“板凳不坐就爱蹲” 。如果你去过陕西乡村,并留心观察,常会发现这样的情景:
几个汉子围成一圈,“蹲”在地上吃饭(通常是早饭),每人一个大“老碗” ,边吃边聊,热闹非凡;几个老汉,“蹲” 在地上抽烟,闲聊,不紧不慢,悠然自得;几个汉子围成一圈,“蹲” 在地上玩“丢方”,一玩就是半晌;几个小姑娘,有的背上还背着弟弟妹妹,围成一圈,也“蹲”在地上玩“抓码儿” ,非常开心。
如果你的观察只停留在这里,那陕西人“蹲”的也真是没什么意思。然而,你如果深入观察,你就会发现“老陕” 蹲的还很有风采。本人将老陕的“蹲” 总结为“三蹲": 蹲聊” ,“蹲玩” 和“蹲歇” 。听我慢慢道来。
先说陕西农村人“蹲聊”。
所谓“蹲聊”就是几个人“蹲” 在一起聊天,或在门前边吃早饭,或在田间地头。他们大多不是在聊怎样过日子,怎样种地,而聊的最多的是“国家大事” 。他们聊毛泽东,蒋介石;邓小平,四人帮;彭德怀,李立三;宋美玲,王光美;林彪,华国锋。他们也聊共产党打国民党,志愿军打美国兵;更聊自卫反击战,中东战争。在我看来,这些农民聊的跟现在互联网上弟兄们聊的“国家大事”差不多。
我就不明白,谁进了政治局常委,哪位中央领导人排名在前在后,与这些农家人有什么关系?竟然使他们乐此不疲,很多时候争的面红耳赤,把从他“二舅”那儿听到的小道消息也当论据。
关中农家人聊国家大事有个有趣的现象就是,没有忌讳。除了把毛泽东尊称”毛主席” 外,其他人一律直呼其名。林彪就是林彪,不称“林副统帅” ;华国锋就是华国锋,不称“华主席” 。当“林副统帅” 还是毛主席的“最亲密战友” 的时候,城里人谁敢对林彪不敬。而关中村民就有人敢公开说“林彪一看就是个奸臣相!” , 竟然还有人附和说“我看象着呢”。当城里人正欢呼“英明领袖华主席粉碎了四人帮”时,村民就有人公开说“华国锋一看就是个‘闷怂’(笨蛋) ,没有叶剑英,他能‘浪啥’(干啥) ” ,也有人附和说“奏四底(就是的)”。
有人可能说,不管聊什么,为什么非得“蹲”着?其实这个很好理解。
大家聚成一堆聊天大多是利用吃早饭时候,端着一“大老碗”饭在门前吃,看到有其他人在别家门前吃饭,便凑过去凑个热闹。这时有谁能够说,我再去找个凳子来。然后,一手端碗,一手提凳子去跟别人聊天凑热闹?很自然,大家都“蹲”在一起,边吃饭,边聊天了。
另外,在田间地头,大家偶尔聚在一起聊天,一来没凳子坐,又不想坐在到处是土的地上(关中土大是很出名的),便“蹲” 着聊了,也解乏(劳动时便一直站着,谁也不想再站着聊天了) 。
下面再说“蹲玩”。 先说关中汉子的“蹲玩” :
对关中汉子来说“蹲玩”大概最多的就是玩“丢方” 。所谓“丢方” 就是类似于城里人玩的“围棋” 。村民玩“丢方” 一般是在村头村尾,或者田间地头。“丢方” 的格子就是在地方随便临时划出的格子,由于关中乡村地上土大,他们有时四指张开就可划格子,快捷而方便。而“丢方”的“子儿”一般有两种:一方是随便打碎一块干土块成小土块就是“子儿” ;另一方则随便捡拾一根树枝或者柴禾,折(掐) 成小段就成“子儿” 。他们并不一次做很多“子儿” ,而是用一个掰一个(土块)或折一个(小段) 。边玩便做,其乐无穷。
通常两人“丢方”会有不少人围观,有站的,有“蹲” 的。“丢” 出好“方”( 走出好棋) 就有人喝彩,“丢” 出坏“方”(走出臭棋) ,便有人喝倒彩,同时有不少人会指指点点“支招” 。这大概和城里人下围棋或象棋时围观着差不多。
如果是“高手”围观,看到别人“丢”出好“方” ,便说:“奏得窝样走(就要这样走) ” ,一方面赞扬了别人,同时显示出对自己来说是“小菜一盘” 。说别人走的不好,就说:“咋能窝样走(怎么能那样走) ?” ,语气委婉,既表示自己技高一筹,别人也能接受。
村民买不起围棋(当时) ,或许他们根本就不知道什么是“围棋”( 至少我小时就不知道) ,就自己发明了“丢方” ,世代相传,也算有聪明有智慧。在我看来,现在的围棋很难走入关中村民家(不是钱的问题,很多人家盖了楼房) 。实在是因为“围棋” 不方便。
想想看,围棋要有棋盘,要有棋子。为了棋子不乱滑,得有一个平整的桌面,再来搬两个凳子来坐者。这对农民来说,太麻烦了。一个明显的例子就是,中国象棋远没有“丢方”那样在关中农村普及。
“丢方”多好,多方便,田间地头,随便一“蹲” ,“八百里秦川” 任你玩。
如果说“丢方”是汉子“蹲玩”,那么姑娘则“蹲玩” 的叫“抓码儿” 。 关中姑娘“蹲玩” 的“抓码儿” 很有意思。
“抓码儿”的“码儿”一般是用碎瓷碗底的小块打磨而成,有半个水果唐那么大,数量五到十个不等,有时更多。
"抓码儿”具体玩法是:先将所有“码儿” 抓在手心,然后快速抛起,同时翻转手心换手背,用手背接住“码儿” ,迅速用五指将“码儿” 分散于地,摆成一定形状,再迅速翻转手背换手心,抓住其中一个“码儿”留在手里。这叫“撒码儿” 。高手“撒码儿” 动作连贯,迅速,一气呵成。
“撒码儿”很重要,因为“码儿” 的分布形状,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后来“抓码儿” 的难易程度。高水平的“撒码儿” 形状应该是:“码儿” 要各自尽量分散,又不要“码儿” 分散太开,以便好抓。这在下面介绍的“抓码儿”过程中就可体现出来。
“撒码儿”完后,就开始“抓码儿” 。
所谓“抓码儿”,就是先将手中存留的一个“码儿” 抛向空中,迅速用空手抓拾地上的“码儿” ,当抛起的“码儿” 落下时,用已抓有“码儿” 的手再接住落下的“码儿” ,就完成了一个“抓码儿”动作。“抓码儿” 要求技能跟高。完成一个“抓码儿” 动作,将抓到的“码儿” 放一旁,继续下一个“抓码儿” ,直到抓完。
每个“抓码”动作要抓的“码儿” 数量有限制,一般是:1,2,3,全部。每次抓时不能碰动不抓的“码儿”。这就更增加了“抓码儿” 的难度,“撒码儿” 时的形状分布,就起重大作用。“码儿” 撒的好,就可想抓一个就一个,想抓两个,想全抓就全抓。“码儿” 撒的不好时,不是抓了这个碰了那个,就是想全抓时,由于撒的太开,一下抓不了。
高手有时为了显摆功力,故意从相连很紧的两个“码儿”中轻轻抓其一,另一个“码儿” 丝纹不动;或者从撒的很开的形状中,拉长弧线一下抓完;更有的会抓S形,叫人称绝。
而这一切都是从“蹲”在地上练出来的。
这姑娘“蹲玩”“抓码儿” 有两大好处。首先,经常“蹲玩抓码儿” 的姑娘,不会有“水桶腰” 。即使刚开始有点,“蹲玩” 多了,也没有了。所以经常“蹲玩抓码儿” 的关中姑娘都比较“苗条”。
第二个好处是,经常“蹲玩抓码儿”的姑娘慢慢地会练就非常敏捷灵活的大脑,有很快的反应能力,一般都会比较机灵。
我有个姐姐就曾是村里的“抓码儿”高手,两大好处都让她占了。她高中毕业在家呆了多年,七七年恢复高考时,便一下考中了一所大学的数学系。当时一个“村姑” 考上大学数学系在本地可算是“轰动新闻”了。
最后,说说“蹲歇”。
所谓“蹲歇”就是蹲着休息。干活累了,关中村民便“蹲” 下来歇息歇息,抽袋烟,看看庄稼;走长路累了,也“蹲” 在路旁,歇息歇息,也抽袋烟。
有人可能要说,“蹲”着歇息哪能比“坐” 者歇息舒服。哎,你还别不信,就我的经验,干活累了或走路累了,“蹲” 下来休息就是比坐着舒服(当然,首先你得习惯了“蹲” 才行,否则你“蹲”都“蹲” 不下去,哪儿来的舒服) 。
对能“蹲”能坐的人“蹲” 着歇息舒服的科学依据我没做过研究,不知道到底是什么原因。但有一点我能感觉到,那就是,干活累了,或走路累,一般会腰酸背疼,腿不舒服。但你只要一“蹲”,腿的筋骨好像会拉伸一下,腰和背好像也会自然挺拉一下,便倍感舒服。
你要问我“蹲歇”有多舒服,我说不上来。但每个人可能都有“伸懒腰” 的体验,“蹲歇” 就跟“伸懒腰” 的体验差不多。你说舒服不舒服。
我小时“蹲”的比较多,后来考上大学,读研究生,就不“蹲” 了。想想看,在大学校园里,红楼林立,鲜花盛开,小桥湖泊,情人相伴,突然你发现,一个小伙子却“蹲” 在那里沉思冥想,那肯定是要多别扭会有多别扭,那还怎么找媳妇啊。况且,也没有了要“蹲”的外在条件:不劳动,不“丢方” ,吃饭饭堂有凳子,上教室骑自行车,连上厕所都想骑,你还“蹲” 个什么劲。
但后来毕业留校当教师又过了把“蹲”瘾。
研究生毕业留校正赶上学校开始给刚入校新生搞“军训”。当时就由我们刚留校的青年教师带领新生到兵营接受部队官兵的训练。我们是老师,自然都给我们个“排长” 、“连长” 或“营长” 干干。我们都是“假军官” ,算“政委”还差不多,真正的“官” 是人家部队的“排长” 、“连长” 或“营长” 们。虽然我们是“假军官” ,却也有“真军官” 的待遇。那些比我们“官位小” 的“真班长排长们”见了我们也是毕恭毕敬,正所谓“官大一级压死人” 。打洗脚水,叠被子,那些“真勤务兵” 也给我们干。
这时过“蹲瘾”是在部队吃饭时。
我们所在部队吃饭全是“蹲”着,兵们以班为单位“蹲” 一圈,“军官们”( 排长以上) “蹲” 一起。相对来说“军官们” 的饭菜会“更丰盛”一些。大家“蹲” 着吃饭,“蹲”着吃肉,“蹲” 着用茶杯喝酒(全是白酒) ,好不快活。颇有些梁山好汉的遗风。
军训快结束时,大学系主任去军营看望我们。军方当然非常重视,吃饭时团长也来作陪,与营连长们“蹲”着“赴宴” 。因为有团长来,外加大学领导,饭菜自然“丰盛有加” 。喝酒吃肉,自然少不了。大家每个人都吃的是“沟满壕平” ,“痛快淋漓” 。唯独苦了我们这位“系主任大人”。
系主任是南方人,长得高大魁梧,气宇轩昂,一看就是做领导的料。再加上无人可及的“啤酒肚”,那更是要“派” 有“派” ,要“头” 有“头” 。唯有一点不行,那就是“蹲” 不下去。
但人家“真军官们”都“蹲” 着,“假军官们” 也都“蹲” 着,他系主任老人家也就得“蹲” 着。想那“啤酒肚” 哪儿能让他真正“蹲” 下去,只好半蹲着。
这会“蹲”的人都知道,真正“蹲” 下去,那是舒服;而半“蹲” 不下去,那可是真正的“难受” 。没办法,系主任大人只好频频“去厕所” 。那些军队的“军官们” 哪会是“省油的灯”,早就看出有机可乘,他们最乐意有这等好事了,便频频地分别向系主任大人敬酒,那个热情劲,对他们的老子亲娘都没有。
系主任哪儿见过这阵势,“蹲”不下去,又上厕所,就很少吃东西,而那些“真军官们” 劝的可都是“白酒” 啊。 很快,系主任就“溃不成军” 了。最后,我们大学的颜面“丧失遗尽” 。
后来,我出国了。就很难再有“蹲”的时候了。拿学位,找工作,办绿卡,一个事比一个事烦。就很难体会小时“蹲” 的快意了。
以上就是康老三长大成人后写的关于关中村民爱蹲的文章。关于"关中十大怪",康老三也有他自己的版本。
那是他考上研究生后的第一年,大学系里举办一年级研究生与二年级研究生的联欢晚会。晚会有个节目是击鼓传花,节目规定花落谁家,谁便要出个节目。康老三想,万一中彩,自己出什么节目好呢? 思来想去,他想到了《关中十大怪》。全国各地的同学到西安交大来读书,肯定对《关中十大怪》不是太了解,那他就准备这个节目,那时叫《陕西十大怪》。他写下了如下的句子:
陕西10大怪
面条宽的象皮带,
烧饼大的象锅盖,
老碗瓷盆分不开,
辣椒也能当主菜,
白布手巾头上戴,
随时随地蹲的怪,
农家房子半边盖,
关中姑娘不对外,
更奇睡觉枕砖块,
秦腔震耳吼起来。
人常说,怕怕处有鬼。那晚的击鼓传花,康老三还就中招了。他临时起意,用陕西话读了自己写的《陕西十大怪》,给各位同学解释了十大怪的含义。没想到一下同学们掌声雷动,大大叫好。康老三也由此出名,很多同学后来见他就叫他"陕西十大怪"。
扯远了,我们还是再回到康老三父亲在家里讲古论今的话题上来,看一个农家父亲怎样讲出知识人所讲不出的故事。
康老三有了英雄梦,他就对英雄的一切着迷。那时在他心目中英雄首先应该是军人,他羡慕正在军队服役的大哥,羡慕曾经在军队呆过的父亲。当年大哥在第四野战军,每次大哥写信回来,他看见信封上"第四野战军"的字样就莫名地激动。同时,他梦想能象小说中,电影中和样板戏中的英雄们一样,拥有一把手枪。尽管他没有见过真手枪,但电影中,样板戏,以及从学校运动会的发令枪,他都能看到手枪。他很喜欢游击队长们的盒子枪,枪把上有飘飘的红缨,觉得真是英俊威武。
那时,康老三没事就在心里琢磨怎样自己才能造一把打火药的手枪。他从自己小时最爱玩的案板底下找到了一块上好的木板,他又找到了一小段细钢管,正好可以做枪筒。他便开始了自己制造手枪的概念设计。
先不管枪管与枪体的连接固定,那不是问题。康老三考虑的主要问题是: 怎样安装火药,他有用自行车或者架子车辐条做简易手枪的经验,可以借鉴。然后需要有火药撞击针,他设想出了,形状,粗细,以及怎样用弹簧或者橡皮筋,作为动力来源。他进一步设计了怎样用粗铁丝拧成扳机,在木头手枪中间截面处开一个槽,将扳机放进去,然后用粗铁钉插进扳机中间的环里,固定在手枪上。这样一个火药手枪的全部概念设计就完成了。
后来长大后,康老三对自己当年这个木头手枪的概念设计的完整性和完美性都感到惊讶。他试图设想以当时那些条件,用他后来做工程师的思维重新设计这把木制的火药手枪,最后概念设计还是没有超出当年中学生小屁孩时的设计理念。可见康老三当年在这个木制火药手枪的概念设计上花了多少心思,多么渴望拥有一把手枪,尽管还是一把木制的火药手枪。
虽然当年这把手枪的概念设计很完美,但康老三完全没有这把手枪加工制造有多困难的概念,因为一切要靠他自己完成,那时他也就是个十几岁的中学生。
不管怎样,小康老三开始了他制造手枪的工程。他手中有一块上好的木板,有一把钢锯条。他在木板上画好手枪的轮廓后,就用钢锯条来慢慢切割。这时他才发现,自己原来多么喜欢的上好木板是多么的坚硬,估计那那可能是父亲打架子车剩下的,而架子车多结实啊。
但既然已经开始了,康老三硬是用一把小小的钢锯条,在那块坚硬上好的木块上一点一点锯出了手枪的邹形。然后,他再用小刀一点一点削平钢锯的锯痕,使其平滑圆润。我们不知道他用了多长时间,用了多少天,其中有多少艰难,才锯出了这个木头手枪。只有锯条知道,只有小刀知道,只有他的两个小手知道。
木头手枪锯出来,那是用毅力换来的。但接下来难题来了,怎么钻出手枪的扳机孔。后来他想出来一个主意,怎样巧妙钻出食指能伸进去的扳机孔,完全是受了当年父亲锤炼石匠钢钎的做法。也就是说,找钢条烧红,再用烧红的钢条烧钻手枪扳机孔。他把自己的想法给母亲说了,母亲说成。
当年乡村烧饭一是用柴火,另外一个是用炭火。因为当年大家穷,炭火贵,所以农家基本都用柴火,很少用炭火,只有特殊情况下才用。这次母亲看康老三很喜欢那把木枪,心疼自己儿子,就答应烧炭火帮儿子给木枪钻孔,贵就贵点。
最后康老三终于用炭火烧钢条的办法给木枪钻出了扳机孔,又用小刀最后将孔削光,削平,削成需要的形状。而接下来在枪中间截面处为扳机凿孔出来,实在太困难,康老三思前想后没有办法,最后只好放弃。这样,整个造枪计划就夭折了。
康老三很难过造枪计划流产,眼里流出了小英雄泪。但从此他也明白了,很多时候尽管理想很丰满,但现实有可能很骨感,不是努力就可以干成一切事情的。所以,在后来的生活中,康老三从来不好高骛远,目标永远定的不会太高,也就容易实现。
后来家里就有了那把木头手枪,康老三和他弟弟都很喜欢。多少年后,康老三出国,最后定居美国,终于有了能够拥有自己枪支的权利,他多么希望自己能买把手枪,圆了儿时的梦。其实这也是他后来一直到现在的梦想。然而,他的家不是他一个人的家,他不能为了自己的梦想,而不顾妻儿的感受。况且,在理性上,他和妻儿一样,都是反对个人拥有枪支,支持禁枪的主张,为了大众的安全。他最后一直没买枪。
或许,康老三应该完成少年时的理想,按照当年的概念设计,制造一把木制火药手枪。
问题是: 这样做在美国违法吗?
实际上也不算遗憾,康老三长大后上大学,读研究生,然后毕业留校任教。留校的第一年就带新科大学生去军营军训,而且他作为带队老师,按照部队编制,自然就是军官,真正享受军队的军官待遇,就连军队的真军官,只要级别比他低,见面后都会恭恭敬敬行军礼。康老三心里真是好好地美了一回。
其实他心里最美的还是跟军队军官一起去打靶,真正切切地端枪,瞄准,扣扳机,子弹中靶,那个真叫爽! 后来为了照相,部队军官还把自己真正手枪拿了出来,康老三好好地玩了一会,美美地留了一张影。
9.
不久前康老三和几个朋友还去美国一家射击训练馆打过一次手枪射击,更是令他激动不已。回来后康老三特地吟了一首小诗以记其事,可见英雄梦在康老三心里多么深的一直隐藏着。那首小诗如下:
旧梦新做
年少有梦负青剑,
不为富贵不为权。
侠骨柔肠闯江湖,
手足情义结金兰。
冷吟风雨波逐浪,
静赋雪霜冰和寒。
遍历人间知苦乐,
方知万事有上天。
正如诗中所言,康老三的精神崇拜已经不限于英雄梦,更有侠骨柔肠和人间怜悯,而且还有对天命的深刻领悟。这些都是后话。还是让我们再回到他的少年时代,来探究他的思想演化历程吧。
当年康老三起初读小说,他注重的是英雄的勇敢,坚毅,机智,后来他慢慢更喜欢英雄柔情的一面。
《林海雪原》是他当年读过好几遍的小说之一。起初他很喜欢打虎英雄杨子荣与土匪斗智斗勇的精彩,后来慢慢地喜欢302首长少剑波的果敢和柔情。特别是在剿匪小分队成立不久,少剑波写了一首《雪乡我心》的情诗给"小白鸽"白茹,看得康老三如醉如痴。由于读这首诗的遍数太多,康老三当时几乎把整首长诗都背过了。要知道当时的文艺作品是非常反对谈情说爱这样的"小资产阶级"情调的。康老三能读到那么美丽的情诗,无疑会使他内心激荡,激动不已。实际上,少剑波的《雪乡我心》情诗现在阅读,仍然脍炙人口。那就让我们来一起欣赏这首长诗:
万马军中一小丫,
颜似露润月季花。
体灵比鸟鸟亦笨,
歌声赛琴琴声哑。
双目神动似能语,
垂髫散涌瀑布发。
她是万绿丛中一点红,
她是晨曦仙女散彩霞。
谁信小丫能从戎?
谁信小丫能飞马?
谁信小丫能征战?
谁信小丫能万里剿讨动杀伐?
雪埋北国军令动,
谁都嫌她太娇娜。
小丫利词志不贬,
随军步履不要马。
小丫小力佩小枪,
囊负灵丹雪原踏。
山险涧恶人如堕,
林恐雪怖胆如炸。
野兽蜂蜂多赛蚁,
恶匪凶凶毒似蛇。
容颜仍赛月季花。
奶头飞跃千尺狼牙涧,
威虎飞滑万座奇山峡。
蘑菇爷爷誉她是“灵芝”,
夹皮叔叔誉她是“女侠”。
冰天雪地大气凝,
寒气刺骨如刀刮。
勇士身僵神冻衰,
足溃手裂难征杀。
怎不使人双眉皱,
怎不使人两手搓。
小丫雪地觅妙药,
彻夜不眠施医法。
灵丹一敷溃痕愈,
勇士体健心开花。
她是雪原的白衣士,
她是军中的一朵花。
她是山峦丛丛的一只和平鸟,
她是林海茫茫的一个“小美侠”(我也这样称呼她)。
漫天风雪寻常事,
奇荒闯阵荣春华。
轻笔淡描小丫谱,
雪乡我心………
大家想想,即使现在的女孩,如果有人能写这么动人的一首长诗给你,是否你也会欣喜若狂?
或许,我们会说少剑波的多情激起少年康老三的内心剧烈震撼,是一种少年人对爱情的自然反应,那么后来康老三慢慢形成的侠骨柔情,内心柔软,怜悯友爱之心,则更多来自他的家庭,特别是他父亲在家里的讲古论今。
10.
在乡村家庭里,一般骂孩子比较多,给孩子讲道理的比较少,给孩子讲故事的更少,最后给孩子在家里讲古论今的,那就更更少了。但康老三的父亲却经常在家里给孩子们讲古论今,而且带有很大的激情。
康老三家有七个孩子,四个男孩,三个女孩,这比著名影片《音乐之声》(Soundof Music)中的情景还要壮观。《音乐之声》中的父亲有一个哨子,用来集合儿女,而康老三的父母亲没有这样的哨子。特别是康老三的父亲,他用言传身教来管理这群孩子,当然孩子犯错误时,他也会严厉批评。
康老三的父亲在家里讲古论今,就在他们家的炕上,大多是吃饭时,或者晚饭后。一群孩子围坐在父亲身旁听父亲讲故事,父亲讲的津津有味,声情并茂。父亲总是蹲在炕上,吃饭时一手端着大老碗,一边讲故事; 不吃饭时,也是蹲在炕上,一手拿着旱烟锅子,一边讲故事。很多时候讲到紧要处,父亲都会有动作比划。而且更重要的是,康老三的父亲是个刚强的汉子,但在他讲到动情处时,他会当着全家人的面,流下眼泪来。这有很多次。
这里可能大家比较奇怪,康老三家的故事会怎么会在炕上? 父亲为何老是蹲在炕上,不坐下呢?
在具体论述康老三父亲的讲古论今之前,让我先介绍一下当时关中乡村家庭的一些基本背景。
当时乡村家庭一般都比较贫苦,没有多少像样家具,比如桌椅凳子等。很多人家吃饭就蹲在地上,或者村里人蹲在自家门前,与邻居三五成群,边吃饭边聊天。当地人把聊天叫"片含(闲)传"。这样就有了"陕西十大怪"中的一条:"吃饭蹲在大们外"的说法,而更通用的说法是"随时随地蹲的怪"。其实不是当地人喜欢蹲,而是当时没的坐,久而久之,形成了习惯。
记得康老三他们在中学时,可以给学交一些面粉和包谷珍(碾碎去皮的玉米粒),学校给他们按各人交的粮食多少发饭票。这样他们如果不想大老远从学校跑回家吃饭,就可以在学校里用饭票买一些饭吃。当时康老三偶尔也在学校买饭吃,主要是早饭,买碗苞谷珍稀饭,泡上自家从家里带的玉米面馒头,和同学们一起在学校饭厅吃。
你可能很难想象康老三他们在学校吃饭的情景。偌大一个学校饭厅,没有桌椅板凳,几百号学生吃饭,呜洋呜洋的,呼啦啦一大片,全蹲在地上吃,那个壮观啊,实在难以形容。只有到后来,带学生去军训,才又体会了一把蹲在地上吃饭的豪迈。记得当时康老三的大学系主任去军营看望军训的学生老师,吃饭时也得蹲着,那个难受劲儿,比上敌人的老虎凳还难受。康老三当时真怕系主任的裤子蹲裂了,而部队的军官还一个劲儿要灌系主任的酒。这时,康老三也才明白了为何军人都穿肥大宽松的裤子。
既然我们扯到了关中地区村民爱蹲的习惯,这使我想起了康老三研究过村民的这种"蹲功",他曾为此写过一篇文章,名叫《关中乡村风情之胡侃 - “蹲” 的风采 》,其中也提到了带领学生军训的事情。那就让我们在这里来欣赏这篇文章吧:
《关中乡村风情之胡侃 - “蹲” 的风采 》
康老三
2006年12月
“二排长”说陕西人很土,爱“蹲” 。这是知其表,不知其里。
陕西乡村人爱“蹲”,据说是十大怪之一,“板凳不坐就爱蹲” 。如果你去过陕西乡村,并留心观察,常会发现这样的情景:
几个汉子围成一圈,“蹲”在地上吃饭(通常是早饭),每人一个大“老碗” ,边吃边聊,热闹非凡;几个老汉,“蹲” 在地上抽烟,闲聊,不紧不慢,悠然自得;几个汉子围成一圈,“蹲” 在地上玩“丢方”,一玩就是半晌;几个小姑娘,有的背上还背着弟弟妹妹,围成一圈,也“蹲”在地上玩“抓码儿” ,非常开心。
如果你的观察只停留在这里,那陕西人“蹲”的也真是没什么意思。然而,你如果深入观察,你就会发现“老陕” 蹲的还很有风采。本人将老陕的“蹲” 总结为“三蹲": 蹲聊” ,“蹲玩” 和“蹲歇” 。听我慢慢道来。
先说陕西农村人“蹲聊”。
所谓“蹲聊”就是几个人“蹲” 在一起聊天,或在门前边吃早饭,或在田间地头。他们大多不是在聊怎样过日子,怎样种地,而聊的最多的是“国家大事” 。他们聊毛泽东,蒋介石;邓小平,四人帮;彭德怀,李立三;宋美玲,王光美;林彪,华国锋。他们也聊共产党打国民党,志愿军打美国兵;更聊自卫反击战,中东战争。在我看来,这些农民聊的跟现在互联网上弟兄们聊的“国家大事”差不多。
我就不明白,谁进了政治局常委,哪位中央领导人排名在前在后,与这些农家人有什么关系?竟然使他们乐此不疲,很多时候争的面红耳赤,把从他“二舅”那儿听到的小道消息也当论据。
关中农家人聊国家大事有个有趣的现象就是,没有忌讳。除了把毛泽东尊称”毛主席” 外,其他人一律直呼其名。林彪就是林彪,不称“林副统帅” ;华国锋就是华国锋,不称“华主席” 。当“林副统帅” 还是毛主席的“最亲密战友” 的时候,城里人谁敢对林彪不敬。而关中村民就有人敢公开说“林彪一看就是个奸臣相!” , 竟然还有人附和说“我看象着呢”。当城里人正欢呼“英明领袖华主席粉碎了四人帮”时,村民就有人公开说“华国锋一看就是个‘闷怂’(笨蛋) ,没有叶剑英,他能‘浪啥’(干啥) ” ,也有人附和说“奏四底(就是的)”。
有人可能说,不管聊什么,为什么非得“蹲”着?其实这个很好理解。
大家聚成一堆聊天大多是利用吃早饭时候,端着一“大老碗”饭在门前吃,看到有其他人在别家门前吃饭,便凑过去凑个热闹。这时有谁能够说,我再去找个凳子来。然后,一手端碗,一手提凳子去跟别人聊天凑热闹?很自然,大家都“蹲”在一起,边吃饭,边聊天了。
另外,在田间地头,大家偶尔聚在一起聊天,一来没凳子坐,又不想坐在到处是土的地上(关中土大是很出名的),便“蹲” 着聊了,也解乏(劳动时便一直站着,谁也不想再站着聊天了) 。
下面再说“蹲玩”。 先说关中汉子的“蹲玩” :
对关中汉子来说“蹲玩”大概最多的就是玩“丢方” 。所谓“丢方” 就是类似于城里人玩的“围棋” 。村民玩“丢方” 一般是在村头村尾,或者田间地头。“丢方” 的格子就是在地方随便临时划出的格子,由于关中乡村地上土大,他们有时四指张开就可划格子,快捷而方便。而“丢方”的“子儿”一般有两种:一方是随便打碎一块干土块成小土块就是“子儿” ;另一方则随便捡拾一根树枝或者柴禾,折(掐) 成小段就成“子儿” 。他们并不一次做很多“子儿” ,而是用一个掰一个(土块)或折一个(小段) 。边玩便做,其乐无穷。
通常两人“丢方”会有不少人围观,有站的,有“蹲” 的。“丢” 出好“方”( 走出好棋) 就有人喝彩,“丢” 出坏“方”(走出臭棋) ,便有人喝倒彩,同时有不少人会指指点点“支招” 。这大概和城里人下围棋或象棋时围观着差不多。
如果是“高手”围观,看到别人“丢”出好“方” ,便说:“奏得窝样走(就要这样走) ” ,一方面赞扬了别人,同时显示出对自己来说是“小菜一盘” 。说别人走的不好,就说:“咋能窝样走(怎么能那样走) ?” ,语气委婉,既表示自己技高一筹,别人也能接受。
村民买不起围棋(当时) ,或许他们根本就不知道什么是“围棋”( 至少我小时就不知道) ,就自己发明了“丢方” ,世代相传,也算有聪明有智慧。在我看来,现在的围棋很难走入关中村民家(不是钱的问题,很多人家盖了楼房) 。实在是因为“围棋” 不方便。
想想看,围棋要有棋盘,要有棋子。为了棋子不乱滑,得有一个平整的桌面,再来搬两个凳子来坐者。这对农民来说,太麻烦了。一个明显的例子就是,中国象棋远没有“丢方”那样在关中农村普及。
“丢方”多好,多方便,田间地头,随便一“蹲” ,“八百里秦川” 任你玩。
如果说“丢方”是汉子“蹲玩”,那么姑娘则“蹲玩” 的叫“抓码儿” 。 关中姑娘“蹲玩” 的“抓码儿” 很有意思。
“抓码儿”的“码儿”一般是用碎瓷碗底的小块打磨而成,有半个水果唐那么大,数量五到十个不等,有时更多。
"抓码儿”具体玩法是:先将所有“码儿” 抓在手心,然后快速抛起,同时翻转手心换手背,用手背接住“码儿” ,迅速用五指将“码儿” 分散于地,摆成一定形状,再迅速翻转手背换手心,抓住其中一个“码儿”留在手里。这叫“撒码儿” 。高手“撒码儿” 动作连贯,迅速,一气呵成。
“撒码儿”很重要,因为“码儿” 的分布形状,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后来“抓码儿” 的难易程度。高水平的“撒码儿” 形状应该是:“码儿” 要各自尽量分散,又不要“码儿” 分散太开,以便好抓。这在下面介绍的“抓码儿”过程中就可体现出来。
“撒码儿”完后,就开始“抓码儿” 。
所谓“抓码儿”,就是先将手中存留的一个“码儿” 抛向空中,迅速用空手抓拾地上的“码儿” ,当抛起的“码儿” 落下时,用已抓有“码儿” 的手再接住落下的“码儿” ,就完成了一个“抓码儿”动作。“抓码儿” 要求技能跟高。完成一个“抓码儿” 动作,将抓到的“码儿” 放一旁,继续下一个“抓码儿” ,直到抓完。
每个“抓码”动作要抓的“码儿” 数量有限制,一般是:1,2,3,全部。每次抓时不能碰动不抓的“码儿”。这就更增加了“抓码儿” 的难度,“撒码儿” 时的形状分布,就起重大作用。“码儿” 撒的好,就可想抓一个就一个,想抓两个,想全抓就全抓。“码儿” 撒的不好时,不是抓了这个碰了那个,就是想全抓时,由于撒的太开,一下抓不了。
高手有时为了显摆功力,故意从相连很紧的两个“码儿”中轻轻抓其一,另一个“码儿” 丝纹不动;或者从撒的很开的形状中,拉长弧线一下抓完;更有的会抓S形,叫人称绝。
而这一切都是从“蹲”在地上练出来的。
这姑娘“蹲玩”“抓码儿” 有两大好处。首先,经常“蹲玩抓码儿” 的姑娘,不会有“水桶腰” 。即使刚开始有点,“蹲玩” 多了,也没有了。所以经常“蹲玩抓码儿” 的关中姑娘都比较“苗条”。
第二个好处是,经常“蹲玩抓码儿”的姑娘慢慢地会练就非常敏捷灵活的大脑,有很快的反应能力,一般都会比较机灵。
我有个姐姐就曾是村里的“抓码儿”高手,两大好处都让她占了。她高中毕业在家呆了多年,七七年恢复高考时,便一下考中了一所大学的数学系。当时一个“村姑” 考上大学数学系在本地可算是“轰动新闻”了。
最后,说说“蹲歇”。
所谓“蹲歇”就是蹲着休息。干活累了,关中村民便“蹲” 下来歇息歇息,抽袋烟,看看庄稼;走长路累了,也“蹲” 在路旁,歇息歇息,也抽袋烟。
有人可能要说,“蹲”着歇息哪能比“坐” 者歇息舒服。哎,你还别不信,就我的经验,干活累了或走路累了,“蹲” 下来休息就是比坐着舒服(当然,首先你得习惯了“蹲” 才行,否则你“蹲”都“蹲” 不下去,哪儿来的舒服) 。
对能“蹲”能坐的人“蹲” 着歇息舒服的科学依据我没做过研究,不知道到底是什么原因。但有一点我能感觉到,那就是,干活累了,或走路累,一般会腰酸背疼,腿不舒服。但你只要一“蹲”,腿的筋骨好像会拉伸一下,腰和背好像也会自然挺拉一下,便倍感舒服。
你要问我“蹲歇”有多舒服,我说不上来。但每个人可能都有“伸懒腰” 的体验,“蹲歇” 就跟“伸懒腰” 的体验差不多。你说舒服不舒服。
我小时“蹲”的比较多,后来考上大学,读研究生,就不“蹲” 了。想想看,在大学校园里,红楼林立,鲜花盛开,小桥湖泊,情人相伴,突然你发现,一个小伙子却“蹲” 在那里沉思冥想,那肯定是要多别扭会有多别扭,那还怎么找媳妇啊。况且,也没有了要“蹲”的外在条件:不劳动,不“丢方” ,吃饭饭堂有凳子,上教室骑自行车,连上厕所都想骑,你还“蹲” 个什么劲。
但后来毕业留校当教师又过了把“蹲”瘾。
研究生毕业留校正赶上学校开始给刚入校新生搞“军训”。当时就由我们刚留校的青年教师带领新生到兵营接受部队官兵的训练。我们是老师,自然都给我们个“排长” 、“连长” 或“营长” 干干。我们都是“假军官” ,算“政委”还差不多,真正的“官” 是人家部队的“排长” 、“连长” 或“营长” 们。虽然我们是“假军官” ,却也有“真军官” 的待遇。那些比我们“官位小” 的“真班长排长们”见了我们也是毕恭毕敬,正所谓“官大一级压死人” 。打洗脚水,叠被子,那些“真勤务兵” 也给我们干。
这时过“蹲瘾”是在部队吃饭时。
我们所在部队吃饭全是“蹲”着,兵们以班为单位“蹲” 一圈,“军官们”( 排长以上) “蹲” 一起。相对来说“军官们” 的饭菜会“更丰盛”一些。大家“蹲” 着吃饭,“蹲”着吃肉,“蹲” 着用茶杯喝酒(全是白酒) ,好不快活。颇有些梁山好汉的遗风。
军训快结束时,大学系主任去军营看望我们。军方当然非常重视,吃饭时团长也来作陪,与营连长们“蹲”着“赴宴” 。因为有团长来,外加大学领导,饭菜自然“丰盛有加” 。喝酒吃肉,自然少不了。大家每个人都吃的是“沟满壕平” ,“痛快淋漓” 。唯独苦了我们这位“系主任大人”。
系主任是南方人,长得高大魁梧,气宇轩昂,一看就是做领导的料。再加上无人可及的“啤酒肚”,那更是要“派” 有“派” ,要“头” 有“头” 。唯有一点不行,那就是“蹲” 不下去。
但人家“真军官们”都“蹲” 着,“假军官们” 也都“蹲” 着,他系主任老人家也就得“蹲” 着。想那“啤酒肚” 哪儿能让他真正“蹲” 下去,只好半蹲着。
这会“蹲”的人都知道,真正“蹲” 下去,那是舒服;而半“蹲” 不下去,那可是真正的“难受” 。没办法,系主任大人只好频频“去厕所” 。那些军队的“军官们” 哪会是“省油的灯”,早就看出有机可乘,他们最乐意有这等好事了,便频频地分别向系主任大人敬酒,那个热情劲,对他们的老子亲娘都没有。
系主任哪儿见过这阵势,“蹲”不下去,又上厕所,就很少吃东西,而那些“真军官们” 劝的可都是“白酒” 啊。 很快,系主任就“溃不成军” 了。最后,我们大学的颜面“丧失遗尽” 。
后来,我出国了。就很难再有“蹲”的时候了。拿学位,找工作,办绿卡,一个事比一个事烦。就很难体会小时“蹲” 的快意了。
以上就是康老三长大成人后写的关于关中村民爱蹲的文章。关于"关中十大怪",康老三也有他自己的版本。
那是他考上研究生后的第一年,大学系里举办一年级研究生与二年级研究生的联欢晚会。晚会有个节目是击鼓传花,节目规定花落谁家,谁便要出个节目。康老三想,万一中彩,自己出什么节目好呢? 思来想去,他想到了《关中十大怪》。全国各地的同学到西安交大来读书,肯定对《关中十大怪》不是太了解,那他就准备这个节目,那时叫《陕西十大怪》。他写下了如下的句子:
陕西10大怪
面条宽的象皮带,
烧饼大的象锅盖,
老碗瓷盆分不开,
辣椒也能当主菜,
白布手巾头上戴,
随时随地蹲的怪,
农家房子半边盖,
关中姑娘不对外,
更奇睡觉枕砖块,
秦腔震耳吼起来。
人常说,怕怕处有鬼。那晚的击鼓传花,康老三还就中招了。他临时起意,用陕西话读了自己写的《陕西十大怪》,给各位同学解释了十大怪的含义。没想到一下同学们掌声雷动,大大叫好。康老三也由此出名,很多同学后来见他就叫他"陕西十大怪"。
扯远了,我们还是再回到康老三父亲在家里讲古论今的话题上来,看一个农家父亲怎样讲出知识人所讲不出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