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诗云
西风呼啸柳伶仃,
翁妪尚装愈眼晴。
绿色言行宜环保,
奈何中日別常情。
春天色调有积极的一面但在历史上中国人的喜好与绿色格格不入的成分。尊崇与鄙视之间的绿色表明了中日之间的不同心理。
在日本球场上到处都有穿红戴绿的球员。尤其是冬天球道草坪枯叶发黄人们穿上绿色球衣,戴上绿帽子会使球场气氛显得更加“春意盎然”。日本人压根儿就没有对“戴绿帽子”的心理抵触,反而觉得很时尚流行。
虽然绿色是环保,绿色代表清新、希望、安全、平静、舒适、生命、和平、宁静、自然、环保、成长、生机、青春、放松。绿色还有无公害,健康的意思,例如绿色蔬菜等等,是常见的一种环保色。春天色调有积极的一面;但在历史上中国人的喜好与绿色格格不入的成分。
在中国当下的社会语境中,“绿色”往往与不忠、背叛、出轨联系在一起,是人们最忌讳的颜色。一旦出现所谓“绿帽子”,一段感情就走到了尽头。
在中国中世纪时绿色代表邪魔(包括龙),绿色作为一种色彩,它蕴含的文化内涵并非一成不变。追溯历史,你会发现,在不同的时代,它代表了迥然不同甚至南辕北辙的意义。
在西方股票市场,绿色代表股价上升;在中国股票市场则相反。(主要原因是:因为中国喜欢红色;又代表中国共产党,所以把红色设为上涨,按照规定,下跌要使用上涨的反色,所以中国的下跌是绿的。但西方传统中绿色代表安全,红色代表警戒,所以是绿涨红跌)。
在台湾,绿色是“台独”的象征颜色,因为台独的政党民进党的党旗是绿的,故名;现时台湾政治上分成两大阵营:泛绿联盟与泛蓝联盟。
尊崇与鄙视之间的绿色
在先秦时期,绿色与金、木、水、火、土这五种元素相呼应,是代表东方和木元素的正色,地位崇高。当时的礼仪规定,正色可以染于上衣,代表五行五方,而次等的紫、绀等间色只能用于下裳。孔子十分强调正色的重要性,认为用间色代替正色代表着礼仪的混乱和社会秩序的动荡。
唐宋时期,尽管皇帝的礼服仍为黑衣红裳,但绿色已经成为代表吉祥和地位的颜色。新婚皇后要穿上绿色的祎衣褕翟,寓意生育繁衍。平民百姓不能随意穿黄赤,但新娘可以穿更高级更鲜艳的颜色。比如士族男子可以穿红官服,官家女也可以穿绿衣配官服色的礼服。这体现出结婚时在衣着方面的宽容。
对于当时的女子而言,成功嫁人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大事。她们要嫁给一个地位高贵、能够扶持家庭的优质男子。穿上代表生机活力的绿衣,就意味着期盼美满的婚姻。这不仅符合古礼,也展现个人追求。此外,绿色的柔顺温和也与古人眼中淑女的形象一致。《诗经》中有“淑女其孝且顺”的说法,要求女子知书达理,温柔顺从,以相夫教子为天职。所以绿衣被视为淑女的铠甲。它蕴含向上生长的寓意,象征双方携手奋斗,家庭兴旺。可以说,青衣已经超越色彩本身,成为一种文化符号,代表着女子的人生理想。唐朝初年的史学家颜师古,曾在《汉书》“注解”中说道:“绿帻,贱人之服也”。这句话中的“绿帻”其实,就是指绿色衣服或头巾。李白创作的《古风》一诗中,获得比较重要的信息。“绿帻谁家子,卖珠轻薄儿”两句诗中,“绿帻”实际上指的也是绿头巾。而这位带绿头巾的男子,他的身份其实也非常低贱。在唐朝时期实际上就是“低贱”的代名词。其实“绿色”所代表的卑贱之意,还可以从给犯人带绿头巾中可见一斑。《见闻录》中曾有这样的记载:“不加杖罚,但令裹碧头巾以辱之”。
直到明初,绿色在民间还是保持正面形象。真正将其变为贬义色的,是明太祖本人。1370年,他颁布上谕,命令教坊乐工戴上绿帻以资识别。自此之后,“绿帽”成了乐工的代名词,也带上了充满歧视的贬义色彩。人们认为乐工与艺人来往不清高,戴“绿帽”预示着主人的不忠与背信。久而久之,绿色彻底沦为羞辱和侮蔑他人的工具。
如此看来,绿色之所以成为贬义,并非本色所致,而是受明初政权操作的结果。


绿色分类有:纯绿、豆绿、浅豆绿、橄榄绿、茶绿、春绿、葱绿、苹果绿、森林绿、苔藓绿、草地绿、灰湖绿、水晶绿、玉绿、石绿、松石绿、孔雀绿、墨绿、墨玉绿、深绿、暗绿、青绿、碧绿、蓝绿、黄绿、灰绿、褐绿、中绿、浅绿、淡绿、叶绿、嫩绿、荧光绿、绿茶、薄荷绿等等。光学三原色(RGB):红、绿、蓝。光学三原色混合后,组成显示屏显示颜色,白色属于无色系(黑白灰)中的一种。光线会越加越亮,两两混合可以得到更亮的中间色:大红,中绿,群青(紫蓝),三种等量组合可以得到白色。在法国19世纪印象主义画派出现以前,人们大都习惯的认为物体的颜色是固定不变的,这就是所谓物体的“固有色”。后来印象派画家大胆的提出不存在固有色,物体的颜色是随着光线的变化而变化的,从而否定了固有色。有人提出不应当否定固有色,认为许多绘画就是根据固有色来着色的,固有色在绘画中有存在的价值。从科学的角度来讲是不存在固有色的,因为物体只有固定的物理结构,具有吸收和反射特定频率光线的能力,但是显示什么颜色还是要决定于什么样光线的照射。彩色印刷的油墨调配、彩色照片的原理及生产、彩色打印机设计以及实际应用,都是黄、品红、青为三原色。彩色电视机的荧光屏上涂有三种不同的荧光粉,当电子束打在上面的时候,一种能发出红光,一种能发出绿光,一种能发出蓝光。印刷的颜色,实际上都是看到的纸张反射的光线,比如我们在画画的时候调颜色,也要用这种组合。颜料是吸收光线,不是光线的叠加,因此颜料的三原色就是能够吸收RGB的颜色,为青、品红、黄(CMY),他们就是RGB的补色。兴奋色与镇静色, 红橙黄等鲜明的暖色使人兴奋;青绿、青紫、青有镇静的感觉。




1、黄河中下游的《九九歌》
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六九沿河望柳;七九河开,八九雁来;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
2、黄河上游的《九九歌》
头九暖,二九冷,三九四九冻破石头,五九六九河沿儿看柳,七九八九光屁股娃娃拍手,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
3、江南的《九九歌》
一九二九相见弗出手;三九二十七,篱头吹筚篥(bìlì)(古代的一种乐器,意指寒风吹得篱笆噼噼响声);四九三十六,夜晚如鹭宿(晚上寒冷象白鹤一样卷曲着身体睡眠);五九四十五,太阳开门户,六九五十四,贫儿争意气;七九六十三,布袖担头担;八九七十二,猫儿寻阳地;九九八十一,犁耙一齐出。
4、四川数九歌的顺口溜完整版如下:
“一九二九,怀中插手;三九四九,冻死猪狗(也有说法是‘冻死老狗’);五九六九,沿河看柳;七九六十三,路上行人把衣担;八九七十二,猫狗卧阴地;九九八十一,庄稼老汉田中立。”
或者还有另一种稍简短的版本:
“一九二九,怀中插手;三九四九,冻死老狗;五九六九,沿河看柳;七九花开,八九燕来,九九耕牛遍地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