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居易和元稹同科及第,也就是同学,并结为终生诗友,二人文学思想一致,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诗作号为“元和体”。白居易和元稹的“旷世之恋”——我和你,有着最深的情谊。自古至今,情人或者友人之间,含情脉脉地“投之以木瓜,报之以琼瑶”,于情浓意洽间驿寄梅花,鱼传尺素,你唱我和,你赠我答,互写“情诗”的现象并不为奇。但唱和长达三十多年,诗篇加起来竟然有近千首的,恐怕也只有唐代的白居易和元稹这一对“极品”好友了。


白居易与与刘禹锡并称“刘白”。白居易虽与刘禹锡同岁,但进士及第却比刘禹锡晚了十三年,而且入仕为官之后仕途不顺。因越职言事被贬为江州司马,期间写下了名篇《琵琶行》,回京后,上书进谏不被采用,自请外任,先后任杭州、苏州刺史。有缘千里来相会,无缘对面不相逢。
刘禹锡和白居易是有缘,他们同岁,都生于唐代宗大历七年,即公元722年,白居易在河南新郑降生不久,刘禹锡就在河南洛阳出生,今天看,两人的家相距不过百公里的老乡。公元826年冬,白居易因病去职,从苏州回洛阳,经过扬州时,奉调回洛阳的刘禹锡也恰巧途经此地,因缘巧合,在宴会上,惺惺相惜的两人终于面对面互诉衷肠。这一年,他们55岁。
名满天下的两位大诗人,此刻却同是天涯沦落人。白居易与刘禹锡同庚诗友。许多人对朋友遭到不公正待遇时不时挺身而出打抱不平地声援朋友,而是劝朋友忍耐,忍辱负重,更有甚者是站在道德的制高点“对慰”,那不是高情商的安慰。真正的朋友是站在对方的立场上为对方说话,为对方解气,给对方分忧,予以同仇敌忾式的安慰和当好帮手。真正的朋友是互相舔舐着心灵的伤口, 在温暖中慢慢愈合,互相慰藉, 共同寻找治愈的力量,点亮那温暖的灯火, 让心灵在这漫长夜中不再孤单,风雨同舟, 休戚与共,共赏晴空。
中国的唐代的诗人白居易和刘禹锡之间的唱酬就是一个暖心的范例。
刘禹锡遭贬谪回京途中与白居易相逢于扬州而痛饮互相安磨,各为对方打抱不平,那相互之间唱酬的诗真是留芳百世绝响千年。
人生就是一场修行,生气抱怨是最容易的事,难的是怎样既让别人舒服也不委屈自己。高情商的人,懂得把他人装在心里。控制住自己的情绪,不随意乱发脾气;无论什么场合都能对他人表示尊重;愿意倾听别人的心声而不打断对方。
白居易自身遍体鳞伤却要安慰抚慰满身疮痍?刘禹锡。
白居易写了大量讽喻诗,代表作是《秦中吟》十首,和《新乐府》五十首,这些诗使权贵切齿、扼腕、变色。
白居易的《醉赠刘二十八使君》為刘禹锡打抱不平
为我引杯添酒饮,与君把箸击盘歌。
诗称国手徒为尔,命压人头不奈何。
举眼风光长寂寞,满朝官职独蹉跎。
亦知合被才名折,二十三年折太多。
《醉赠刘二十八使君》称赞了刘禹锡的才华,对刘禹锡贬官二十三年的坎坷遭遇,表示了极度不平和无限感慨,抒发了两人同病相怜之情,也批判了不珍视甚至戕害人才的统治阶层。这首诗体现了白居易诗坦率真诚,敢于直言,将各种问题写入诗中的特点。
你为我举起酒杯斟满酒,咱们一同狂饮,我为你拿着筷子敲碗碟吟唱诗歌。
哪怕你的诗在全国排在前面也没用,命不由人啊,不能出人头地也是无可奈何。
放眼别人风风光光,唯有你一直孤独寂寞。满朝文武都在升迁,只有你却频繁遭遇种种不幸。
你的才名太高,按理说遭受点挫折也正常,但是遭遇二十三年的曲折,这磨难也太多了。
白居易有两个好友,年轻的时候跟元稹交往最深,两人并称“元白”。而晚年则跟刘禹锡的关系较近,并称“刘白”。如果没有二人深厚的友谊,没有白居易对刘禹锡的肯定与欣赏,是不会有这首诗的。
“为我引杯添酒饮,与君把箸击盘歌。”刘白二人相互赏识,也只有这样才有了无拘无束地把酒言欢、吟诗作乐。“诗称国手徒为尔,命压人头不奈何!”“国手”一词可以看出诗人对刘禹锡的极尽赏识,但是如此优秀的人才也没办法改变命运坎坷的局面。这两句为下文刘禹锡的坎坷命运做铺垫。“举眼风光长寂寞,满朝官职独蹉跎。”一个“国手”遭遇的却是“长寂寞”,不能不说刘禹锡的命运太“蹉跎”了。作为刘禹锡的好友,诗人感到愤怒、失望,为刘禹锡抱打不平。“亦知合被才名折,二十三年折太多!”诗人一方面赞扬了刘禹锡的才情,另一方面对刘禹锡的曲折遭遇表示了同情,这种直率与坦诚绝不是写给一般人的,只有友谊深厚才有如此言语。诗人在为刘禹锡鸣不平的同时,实际上将矛头指向了上层统治者,批判了那些不珍视人才,甚至戕害人才的统治阶层。
白居易诗歌最主要的特点就是坦率、真诚,敢于直言,往往将各种问题写入诗中。
刘禹锡为回赠这首诗,写下了《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首联紧承白居易诗《醉赠刘二十八使君》末联,对自己被贬谪、遭弃置的境遇,表达了无限辛酸和愤懑不平。颔联借用典故写自己归来的感触,老友已逝,只有无尽的怀念之情,人事全非,自己恍若隔世之人,表达了世态的变迁以及回归以后人事生疏而怅惘的心情。颈联推开一步,把自己比作“沉舟”和“病树”,虽屡遭贬低,而新人辈出却令人欣慰,一洗伤感低沉情调,尽显慷慨激昂气概。末联点明酬赠题意,既是对友人关怀的感谢,也是和友人共勉,表现了坚定的意志和乐观的精神。全诗感情真挚,沉郁中见豪放,不仅反映了深刻的人生哲理,也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在巴山楚水这些凄凉的地方,度过了二十三年沦落的光阴。
怀念故友徒然吟诵闻笛小赋,久谪归来感到已非旧时光景。
沉船的旁边正有千艘船驶过,病树的前头却也是万木争春。
今天听了你为我吟诵的诗篇,暂且借这一杯美酒振奋精神。
让微风吹走你紧锁的眉头;让淅淅沥沥的雨声平息你的愤怒。让暖风吹走你的悲伤。不要期待,不要假想,不要强求,顺其自然,如果注定,便一定会发生。心安,便是活着的最美好状态。
在安慰朋友时,避免站在道德高处是非常重要的。站在道德高处进行安慰,不仅无法真正帮助朋友,还可能带来负面影响。以下是一些具体原因和替代建议:
缺乏同情心:站在道德高处进行安慰,往往缺乏对朋友真实感受的理解和同情。这种安慰方式容易让人感到被指责和不被理解,从而加重心理负担。
无效的安慰:在不明真相的情况下,站在道德制高点上要求朋友原谅或展现大度,这种做法不仅不负责任,而且缺乏同情心。朋友可能会觉得这种安慰方式无效且令人反感。
伤害自尊:过于高尚的道德标准可能会让朋友感到不适,甚至伤害他们的自尊。朋友可能会觉得这种帮助是一种施舍,从而产生负面情绪。
替代建议
设身处地:在安慰朋友时,尽量设身处地地站在对方的角度思考,真正关心他们的感受。了解他们的具体情况和经历,避免轻率的建议和说教。
表达关心:真诚地表达对朋友的关心和支持,而不是简单地劝说他们大度或原谅。可以通过倾听、陪伴和理解来帮助他们缓解情绪。
避免高姿态:在安慰他人时,避免炫耀自己的宽容和大度。真正的善良和宽容是体现在实际行动中,而不是通过言语来展示。
通过以上方式,可以更好地安慰朋友,避免站在道德高处带来的负面影响,真正帮助他们走出困境。
人生就是一场修行,生气抱怨是最容易的事,难的是怎样既让别人舒服也不委屈自己。高情商的人,懂得把他人装在心里。控制住自己的情绪,不随意乱发脾气;无论什么场合都能对他人表示尊重;愿意倾听别人的心声。刘禹锡和白居易的一次相逢成就了一段千古佳话:刘禹锡和白居易扬州初逢,之后交往便多了起来,这对诗朋酒友晚年饮酒唱和,一起度过了许多美好难忘的时光。人生没有太晚的相见,只要相知,再晚也是一种幸福!

《笛赋》是战国末期辞赋家宋玉创作的一篇赋。此赋开头写笛子材质之奇异、生长环境之独特、制笛匠人之工巧,说明笛的来历不凡。中间写笛声之变化多端,引人愁思,发人感慨,洋洋洒洒,极尽其能。最后总结全文,表达作者在终老之年对安心隐志以期来者复兴楚国的希望。全赋语言深邃,构思巧妙,表意充分,叙述清楚,层次井然,韵味含蓄久远。

诗圣杜甫和诗仙李白多次交集,被合称为李杜,让人感觉他们关系自是非同一般。 “郊寒岛瘦”的孟郊和贾岛,他们的关系更是铁。看过一个排行榜——“历史上十对友谊最深的文人”,白居易和刘禹锡出人意料排在第一。这就耐人寻味了,因为他们初次见面时,都已经55岁,典型的夕阳之交。实际上在此之前,他们早已经是互相仰慕,算是神交已久的笔友。他们有太多理由早些认识——
籍贯上: 同为河南人,他们的老家相距离不过100多里地;
主张上: 他们都反对空洞浮夸,主张文学革新;
政见上: 他们都看不惯中唐时期官场的种种萎靡、不思进取。照说,这么相似的人,很容易聚在一起,可是文人圈数不清的论坛,更多的酒局,从未见他们同框。公元826年,他们终于在扬州见面了,为那场酒局买单的,是时任淮南节度使的王播。 当时,刘禹锡刚由安徽和州刺史罢归洛阳,白居易也因病不再担任苏州刺史。 虽然都是名满天下的大诗人,却一个比一个孤独。 此前他们各有知己,元稹是白居易不可磨灭的回忆,柳宗元是刘禹锡午夜梦回的经常。 白居易为了纪念元稹,写下让无数人哭鼻子的“君埋泉下泥销骨,我寄人间雪满头”。 刘禹锡用20多年时间给柳宗元出了一本诗集,名为《柳河东全集》,以报答柳兄弟“以播易柳”的深情。
失去知已的他们,就像折翅的天使,在人间苟活。 他们谁都没有想到彼此会有这次相遇 然而就是那次初见,再次激发了刘禹锡的小宇宙,写出了著名的《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最好的年华,转眼已经消逝无影,当然是有些不甘心的,那些年,有太多的遗憾和惆怅。 还有很多美景没来得及饱眼福,还有很多佳人等着去相识,好像一切冥冥中早已注定,相似的人,迟早都会相见。刘禹锡被贬23年,工作岗位都是。刺史、司马那样的闲差,总之,很多人不希望他干事。 相比之下,白居易要顺利得多。他的坎坷主要在少儿时期,由于家里穷,他无书可读。 但他的精神世界,很早就迸发出可怕的力量,据说为了练习口才,一直练得口舌生疮,为了练习书法,手上起茧,年纪轻轻就白发毕现。16岁后,他进入人生的快车道,当时他随手写下“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一下子征服了当时的大唐文人。当时李白杜甫逝去不久,大唐人民情绪低沉之时,满心期盼:到底谁是下一个李杜? 白居易被很多人看好,包括当时连续几任皇帝。 他果然没有让人失望,在坚持推动”新乐府运动“同时,他培养大量弟子,成为大唐诗坛盟主。政治上,双鱼座的白居易更懂迂回,不像刘禹锡那么倔强,因此获得了更多发展机会,包括在皇帝身边当差。虽然只是皇帝起居言谈的记录官。在扬州的余晖中,两个风烛残年的老人,以文字和酒互相安慰着彼此。 很显然,当世不会再有任何一个人,能像他们那样懂得对方。 生命最后10多年,白居易、刘禹锡,还有酒,成了打不垮、驱不散的“铁三角”。其实,白刘两人就是两坛老酒。 年纪越大,白居易越喜欢来两杯,他把自己的号改成了“醉吟先生”,酒后,他们爱在洛阳城内外闲逛,寺庙、山丘、泉石,处处留下了他们的足迹。 当然免不了用他们最擅长的方式——写诗,来表达对这个世界的看法。
白居易很有心,将自己和老刘的130多首唱和诗编成了《刘白唱和集》。 此集一出,天下手抄本横行,是在这本集子里,他首次提出,要组成大唐诗词“刘白”战队。公元842年夏天,比白居易晚出生几天的刘禹锡走了,白居易非常伤心,为这位晚年知音写了一首悼亡诗——《哭刘尚书梦得》
四海齐名白与刘,百年交分两绸缪。
同贫同病退闲日,一死一生临老头。
杯酒英雄君与操,文章微婉我知丘。
贤豪虽殁精灵在,应共微之地下游。
其实在写这首诗的时候,白居易的身体也一天不如一天,4年后他也因病去世。从此,诗豪和诗魔的时代结束了。生命的最后阶段,他们共同在孤独中寻找温暖,并且将这种感觉传递给广大读者。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白居易《琵琶行》)
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刘禹锡《西塞山怀古》)
刘白的友情,是岁月沉淀之后的懂得,是失意时的"暂凭杯酒长精神",是闲饮时的"相看七十欠三年"。正因为这份懂得,才让彼此惺惺相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