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国七十年——记亦泣亦歌的人生旅途(70)

几方田亩,耕耘不辍,乐在其中
打印 被阅读次数

第三节 织造车间(1)

1984年初,杨书记突然找我谈话,说要调我去织造车间担任主任。我觉得突然,反问了一句:见过不是共产党党员担任车间正主任的?他挺尴尬的,答了一句:不是可以培养呀!我问:为什么要派我去?他说:组织上相信你有能力解决织造车间的问题。我说我喜欢童装车间,不想到织造去。他说这是组织决定了的,还是服从吧!见他这样说,我知道事实已经无法改变,只能答应了。但提出了一个条件:只要我进入织造车间,你和赵厂长不要轻易到车间去,更不要因为任何事去批评工人,我既然去了,那儿的任何事都由我做主。杨书记听了,沉默片晌,答应了我的条件。

我之所以所以提出这样的条件,是因为我原来是这个车间的人,比较了解这个车间,这就是:山小妖风大,池浅王八多。车间的工人大都是街道劳力队的人,而且男工居多。街道的人基本都是在低下生活水平中成长,哪怕是蝇头微利也会拼命争抢;在纺织行业,凡是男工多的地方,一般都是老大难单位。比如织造车间的台车工序,成衣承建的裁剪工序,都因为男工多,难以管理,长期处于矛盾纷争中。我知道,管理这样的一群人,必须依靠自己的力量,借不得外力,决不能依靠上级的支持,否则寸步难行。他们之所以把我调到织造车间,是因为这个车间的生产拖了全厂的后腿,厂生产科下达的坯布生产任务接连数月完不成。特别是汗布计划,典型的例子是,赵厂长知道车间领导管不住台车保全班长宋元三,就亲自去车间检查进度,宋元三把腿翘到保全桌上,爱理不理的样子。赵厂长急了,询问计划执行情况,哪知道车间半个月前下达的计划,宋元三压根就没执行,一台机器都没装,生产出的汗布,都是当月生产不需要的规格尺寸。赵厂长勃然大怒,训斥主持工作车间副主任祝德伦说:“你这个屌主任当得还有趣吗?”回来后,就建议召开党委会,把我调到织造车间。

在一年以前,织造车间主持生产工作的是副主任朱志芳,这位上海支内的上海老师傅,是个老好人,碍于情面,经常出现令不行、禁不止的现象。他索性就不去车间,整日地在车间办公司和两位女办事员聊天,弄得绯闻四传。厂里碍于情面,没有调整他的职务,而是把他的徒弟提拔为车间副主任,主管车间生产。但是,喜欢搞阴谋祝姓担任刀笔吏还可以,缺少指挥生产才智和魄力,车间生产的混乱状况非但没有好转,反而更加严重了。朱志芳冷眼袖手旁观,师徒之间原本和睦的关系有了缝隙。此外,车间还有一位副主任,是毕业于华东纺织工学院的工农兵学员,嘴皮功夫了得,从不干任何具体实事。

那天杨书记找我谈话,没有提及车间三位副主任的去向,以及下一步打算。事后我猜测,去织造车间担任主任是赵厂长的主谋,杨书记面对织造的混乱局面一筹莫展,且想继续拖下去,拖垮赵厂长。因为织造的人事安排一直是杨书记主导,搞成这样,他脸面无光且不想认错。听任赵厂长安排,却不把三个副主任妥善处理,甚至在和我谈话时连提也不提,目的也是将我拖垮,任何人都能想清楚的问题,党委书记想不清?显然,三个副主任是杨书记用来来拖垮我的棋子。据说,党委会上,杨书记的意见是我因为作为副主任进车间,是赵厂长主张我以正主任的身份去织造,赵厂长说,如果我们想解决问题,就得让徐凯当正主任。赵厂长是部队转业干部,在部队是团参谋长,相当于地方的副县级。从部队初到针织厂担任副厂长,因敢说敢干,很快升为厂长。后因创建童装车间解决了一百多人就业问题(其中包括地区组织部副部长的儿子),在地方官场站稳了脚跟。可能是赵厂长办童装车间取得成功,在官场夺了杨书记的头彩,而我因管理好一百多小青年博得全厂职工的称赞,现在又升任织造车间主任,如果再把织造车间搞好了,意味着赵厂长的威信和势力进一步扩大(他把我看成是赵厂长的人了)。这一切都是杨书记不愿看到的。其实,我并不认为我是赵厂长的人,提拔我当童装车间副主任,是杨和赵的共同意见,是我的能力摆在那儿。到织造车间任职,是童装车间的成绩的必然,这个时候,如果哪个地方矛盾比较突出,解决矛盾的第一人选必然是我。于我而言,我获得了展示能力的机会,也成为众目所视的焦点。

我到织造车间以后,首先去了支部书记曲寿地家拜望,以期得到他的支持。接着又找了台车保全班长宋元三、棉毛保全班长李运智,摇倒纱保全班长史忠运谈话,希望他们给以支持。紧接着就召开了全车间职工大会,会议由曲书记主持。我的讲话简单扼要,车间是搞生产的,一切是生产优先,我这个车间主任就和农村的生产队长一个样,和大家一道干,和大家一道解决问题。但是,我丑话讲在前,任何人不得在执行计划上敷衍了事,厂部下达的计划必须保质、保量、保时间地完成。不要当绊脚石,哪个当绊脚石,我肯定会把它搬开。因为你让我交不了差,我必然会让你的日子不好过。

在此后的日子里,一连三个月几乎没在车间办公室坐过,基本上都是在车间劳动。和工人们一道整理混乱的生产场地,一个工序一个工序的整理,整出了一个整洁漂亮的生产环境,大家看了都非常满意,都说织造车间旧貌换新颜。

改善生产环境这是面子活,解决不了任何生产问题。我知道,织造车间的问题,焦点在台车工序,台车工序的焦点在台车保全班,台车保全班的焦点在宋元三身上。宋元三在文革前就是车间团支部书记,如果范永义没调走,车间副主任、甚至主任的位子肯定是他的。所以他一直有怀才不遇的思想,也一直看不起历任领导。另一方面,台车保全班五位保全工有三个是他的徒弟,他也一直和上海师傅孙祚昌不和,孙祚昌也忌惮他三分。

我和宋元三的关系一直算好。在上海学习时,我始终支持他这个组长。回到六安后,由于我在台车工作的时间短促,因此一直和他保持良好的关系。到织造车间任职后,首先去他家拜望,希望他能支持我的工作,他也都答应了。但是,他唯我独尊的思想却在继续作祟。我第一次下达生产计划,他旧病复发,拖着不执行。计划下达的第二天,我就去找他,询问执行情况,他敷衍我。我说我希望今天就能看到你是怎么落实的,我伸出了食指,重复一遍:就在今天。到了下午,我到台车工序,没见有人装车,又找到他。他说安排了。我立刻将所有的保全工召集到保全室,询问计划执行情况。宋元三再次说已经安排了。我询问他的大徒弟,则问他为什么不执行计划?大徒弟长脸了,我厉声责问为什么?大徒弟吞吞吐吐就是说不清楚。我用铁榔头猛地砸了保全桌边的三角钢,当啷一声,全场肃然,我严肃地说:如果如宋元三所说,他安排了计划,是你不执行,我将暂时停止你的工作,在家好好反省,反省好了写申请再上班。大徒弟慌了,连忙说宋师傅没安排我做什么。我立刻转向宋元三,问他是怎么回事?他说我好像安排了,怎么又忘了呢?我说你在撒谎,但原谅你这次,请你现在就安排,我在场监督。他这才从抽屉里拿出计划表,一一将安装计划落实。我接着说,每台车的安装时间为12个小时,到时候我来监督挡车工验收。和宋元三的第一次较量就这样收场了,结果是所有的保全工均在12个小时内安装完毕,验收合格。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