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圣诞期间去了科州,偶尔提到“高住低练”,被b姐 提问 了。于是写了一半,未完成,藏在坛子里某处,一忙居然找不到了。重新写点吧。
我没写完,其实是因为我也不大明白,我是高山小白,没有爬过很高的山。中学时爬过Kinabalu,然后就是欧美的山。美国超过4000米(约13000尺)的有100座左右,55座都在科罗拉多州。美国本土最高是加州惠特利14505尺(4421米)。但对我来说,对海拔的兴趣不在登山,而是越野跑。四千多就够了,涵盖美国本土和欧洲的最高峰。所以,“高住低练”是合适的。海拔再往上,就要“低住高练”了。
翻看地图,加州的雪山山脉(Sierra Nevada) 没有多少高山住宿,还是科州多。我不想住帐篷,上有小下有老的。不想挂在冰崖上睡觉。哈哈。沿着70号公路,就有不少10000尺以上的。很多滑雪胜地。刚好让家人体验一下皑皑白雪的生活。不过我滑雪不行,不敢黑道(坡县没雪)。我有我的目的:跑山。高海拔跑,乱石跑,雪山跑。但跑步的海拔在7000-9000尺,比住的地方低。每天开车下山,开练。
高住低练,Living High and Training Low, 简称“HiLo”,是一个传统的训练方法。有很多目的:
1. 我要跑越野,比如勃朗峰,派克峰,太浩湖,大熊湖。这里海拔高,大约在7000尺以上,平时的训练,和到了这个高度,完全是两码事。你跑不快了,各种生理反应。冷热交替,瞬间狂风骤雨的。拉肚子,失温。
2. 要跑大下坡马拉松,比如Revel系列。起点可以高达10000尺海拔。这个高度,你觉得很快了,应该是7分配的感觉,一看手表,却是9分配。
3. 精英长跑运动员,比如训练马拉松,他们不需要住到10000尺以上,就住在丹佛西北的Boulder,新墨西哥的阿伯客气,或者犹他的盐湖城附近。白天训练往低一点的海拔比如5000尺去长跑。
4. 精英自行车运动员,和马拉松训练类似。还有其他各种其他需要耐力的运动,根据你的训练项目不同,训练的侧重点,目的,计划也就不同。
这里尤其要分清,都是高海拔训练,海拔的高度不同是完全不一样的训练方法。你是在5000-7000尺,还是10000-14000尺,还是15000尺以上,比如攀珠峰,麦金利峰。
除了“高住低练” HiLo,还有“低住高练”LoHi,还有 HiHiLo,LoHiLo等不同策略。其实我们平时偶尔去爬个山,训练一下,算是低住高练,不过是被动的。我好几年前就期盼着找个“机会”HiLo一下,可平时不可能有那么长的时间给你去“高住”一些天,除非是圣诞新年这样的长假,直到这个圣诞才成行。
高住低练的运动生理学原理,今天没时间说了。可以从血液成分、骨骼肌、心脏功能,呼吸系统各个方面切入。比如对最大摄氧量的提高,有平地难以达到的效果。现在AI或者GPT很方便,有兴趣的可以去搜一下。
我的这次科州之行,换了四五个住处,采用了低、高、高、低的顺序,因为是全家,带了药物,也准备随时下撤。跑过的地形,有雪山,峡谷,沙漠,森林,乱石的山峰(有些当时贴了照片)。一切顺利,全程没有人感冒,回来后一个月,身体良好,跑量稳定。最大摄氧量疑似增加了。绝对没有降。
以前贴过海拔对跑步配速的影响。因为氧气的含量随海拔的变化。高原训练的起源的兴起,还是1968年的奥运会。那年,所有耐力型赛事都赛出了出人意料的PW。因为绝大多数各国运动员都没有料到墨西哥城是在7350尺(2240米)的高原。去之前人们关心的只是气温,时差和饮食。有趣的是,各种无氧运动,比如100米短跑,跳高,跳远,反而取得了好成绩。大概是海拔高了,空气稀薄了,重力低了,阻力小了?而10000米,马拉松,全跑得一塌糊涂。
先扯几句,下次再说,搬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