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1年6月22日,希特勒突然发动对苏联的闪电战,三百万大军分三路同时出击,彻底击溃了数量相当的红军,风卷残云般掠过广袤的苏联西部,直逼莫斯科城下。被这措手不及的打击整蒙圈了的斯大林,直到十来天后才硬着头皮第一次对全国发表了抗战声明。。。
这场战争的起因众说纷纭,其中之一,居然与埋在苏联治下的撒马尔罕的铁木尔有关 ----
话说正当朱元璋在元末的混战中异军突起,建立大明王朝之际,铁木尔也以位处中亚腹地的撒马尔罕为中心三方出击:北征金帐汗国,拿下过莫斯科;南战德里苏丹国,荡平了旧德里;西线战果最牛,先是灭了相当于今日伊朗地界上的伊尔汗国,然后分别打败了相当于今天埃及和土耳其地界上的马穆鲁克、奥斯曼两帝国,并生擒了后者的苏丹。到了老朱的儿子朱棣抢了老朱的孙子的皇位,当上永乐帝时,铁木尔帝国的势力范围,也已基本盖了成吉思汗建立的蒙古帝国在中亚西亚及东欧的版图。
不过,铁大帝有一心病:与蒙古帝国相比,他的天下还是缺了一大块,就是东面那从前的元朝之所在,当时世界上最富庶的地方 -- 大明王朝的地盘。
对于一向以蒙古后裔自居,一心要恢复蒙古帝国荣光,一意要同成吉思汗比肩的铁木尔来说,只有拿下了大明,才算真正实现了自己那民族复兴的伟大梦想。
然而,没有想到的是,铁木尔竟会因了这个执念,而搭上了自己的性命。1404年11月,他不顾凛冬将至,率领20万士卒从撒马尔罕出发,踏上要经过酷寒的天山山脉的万里东征之路。结果大军在风雪中走了两个多月,才挣扎着走出了一千多里,铁木尔便由于得了个小感冒,而在今天哈萨克境内的讹答剌(Otrar)病死。然后,大雪封路之故,人们无法按原计划把铁木尔运回出生地萨莉萨巴兹,只好葬在了撒马尔罕的古尔-埃米尔陵。
地下的铁木尔在辉煌热闹了一生后,安安静静地躺平了500多年;
地上的撒马尔罕却不断地城头变幻大王旗,五个世纪里经历了各色统治者,最终成了当年被铁木尔击败过的金帐汗国的继承者,俄罗斯/苏联,的一部分。
据说,苏联的最高统帅,名字的本意为“钢”的残暴的斯大林,对五百年前那个杀过上千万人,名字的本意为“铁”的铁木尔,有惺惺相惜之心,特别想知道他的模样。于是就派了世界上最早发明了根据头骨形状复原面相的人类学家格拉西莫夫,前往撒马尔罕把铁木尔弄回来“瞧瞧”。
格拉西莫夫奉旨前往撒马尔罕,开棺取骨,一切顺利。
唯一没有料到的是,(根据传说传说传说,重要的信息讲三遍),在铁木尔的棺材内侧,见到了大意如此的一段文字:无论谁打开我的坟墓,都会释放出比我更可怕的侵略者。
这天,是一九四一年六月十九日。
三天后,六月二十二日,本文开头的那幕上演:希特勒闪击苏联,红军成千上万地被消灭,苏维埃帝国境内生灵涂炭,俄罗斯人果然遭遇了历史上最可怕的侵略者。
这出突如其来的历史大悲剧,应验了铁木尔棺材内镌刻着的警告,世界上也就有了“铁木尔的诅咒”(Curse of Timur),这么个让人战栗的说法。。。
我们是在铁木尔的棺材被打开83周年纪念日前4天,一个典型的撒马尔罕夏天燥热的下午,造访铁木尔墓的。
墓园正面远近观
墓室内景,一言以蔽之,金碧辉煌。铁木尔生前巨暴力独裁,身后却好象遵从了伊斯兰教的墓葬民主制,与自己的子孙合享一殿。这些貌似棺材的精美玉石,其实只是墓碑。真正的墓穴和棺木,则在大殿之下的地宫中。
铁木尔的“墓碑”, 就是中间这块黑绿色的和田玉,据说最早是在中国皇宫中的享殿里的,后来辗转到了成吉思汗后裔,统治过中亚的察哈台汗国的蒙古人手中。铁木尔落葬于此后,他的孙子,也是图中这六块墓碑的拥有者之一,乌鲁博格,把这块宝玉修饰后加在了乃爷的坟上。
1740年,撒马尔罕已成了当时占领了中亚的伊朗(波斯)红头王朝的领地。国王纳迪尔沙阿试图把这块宝玉弄回去,结果不仅石头在路上摔成了两半,而且王子忽染急病,沙阿也在梦中被告知铁大帝的墓是有诅咒神力的,不可染指。Nader大惊之下,只好乖乖地把这宝石修好送了回来,王子的病也就不治而愈了。
诅咒的故事有多少真实性不好说,那石头被摔断了修复过,从下面的照片看委实不假。(照片来自网上)
无独有偶的是,上文提到的斯大林挖铁木尔墓触发了诅咒招来了希特勒的突然袭击,也有个相应的逃脱诅咒的传说:话说德军一路摧枯拉朽,重兵包围了斯大林格勒,双方相持不下,苏联军民死伤极其惨重。斯大林痛定思痛,决定把铁木尔遗骨放回棺木,运回撒马尔罕以全套伊斯兰礼仪归葬陵中。不数周,铁木尔魔咒解除,斯大林格勒解围,苏军得胜... ...
大殿穹顶
铁木尔之孙,中世纪著名天文学家乌鲁博格 (Ulugh Beg)的墓石。
这座铁木尔及子孙的合葬陵全名为古尔埃米尔陵园(Gur Emir Mausoleum)。这是陵园后院一瞥。
铁木尔的功业虽几乎可以比肩成吉思汗,但他终其一生都只是个埃米尔,未敢给自己封个“可汗”当当。主要是因为他出身不够好,不是来自成吉思汗的直系王族。虽然后来通过娶了来自可汗直系部落的碧碧哈利姆(见这个游记系列的第四篇)为妻而沾上了点王气,但是终归拗不过强大传统的制约。以至于整个铁木尔帝国的统治者,都只能以“埃米尔“行走于江湖上。
后院准备面向麦加方向祷告的年轻人
前门口乌兹别克特有的美女旅游警察和好奇地看着她的天朝游客
出门时撞上了一队来自北方大草原哈萨克斯坦的游客。相较于乌兹别克族人或撒马尔罕多见的塔吉克人,哈萨克斯坦来客中接近蒙古族和俄罗斯族长相比较多些。
说到长相,必须展示一下著名人类学家格拉西莫夫利用挖出的铁木尔头骨以及历史文献的描述所复原的大帝的面相。
这是陵园里陈列的画像。画像下的模型是这个陵园鼎盛时的样子,除了正中环绕着四座宣礼塔的墓室,左右分别配有经学院和清真寺。
今天的陵园只有一座宣礼塔,两侧的经学院和清真寺也付诸阙如了。
撒马尔罕市区的铁木尔雕像(照片来自网上),据说整个乌兹别克就只有三座如此规模的雕塑。另两座分别是本游记系列之二中首都塔什干的铁木尔骑马雕塑,以及下面会写到的铁木尔家乡的立像。
1500年铁木尔王朝被乌兹别克人建立的昔班尼王朝所灭,不久后首都迁到了布哈拉,统治河中地区的布哈拉汗国建立。撒马尔罕自此式微,铁木尔陵也逐渐荒废。
下面是一组存于国会图书馆,由彩色摄影先驱,俄国化学家兼摄影家谢尔盖·普罗库金-戈尔斯基(Sergey Prokudin-Gorsky)摄于1910年前后的古尔艾米陵的照片,很有沧桑感。
1920年,本已是沙俄附庸的布哈拉汗国灭亡,撒马尔罕成为崛起的苏联的一部分。铁木尔陵逐渐得到修缮,变成了撒马尔罕主要的旅游景点之一。
新月观照下的古尔埃米尔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