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拉维夫是以色列西部海滨城市,到耶路撒冷的距离大约是60公里,耶路撒冷在其东南方的犹大高地上。

早听人说过,以色列的安检和出入境检查很严格(回程时就我们被圈在一个区域内不能随便外出);不过我们的飞机到达特拉维夫时,已过了午夜。出机场的人也不多,我们一眼就看见拿着小旗子的旅行社接机人在焦急等候。
接下来的一幕令我们大吃一惊,他大概已经接了太多的航班,我们应该是最后一班,还有五、六个小时天就要亮了。我们疲惫不堪且按部就班地等候通关和安检等程序,那位接机人却已经很不耐烦,他直接冲进了海关,和机场的人说了两句话,就拉着我们的行李直接把我们带出去,上了旅行社的车。
耶路撒冷老城
我们在耶路撒冷的Prima Royale Hotel 住了四个晚上(3/8-12),虽然我们是在3月9日的凌晨才到了酒店。

我们这个团的主要成员是一群退休的美国基督徒,其中包括了三组牧师家庭。带队的导游是位犹太年轻人,也是一位音乐人,常常提到要在千年古迹上开音乐会。
我们奔波超过了24小时,到酒店稍事休整后(没有睡眠),就参加了上午的活动—去耶路撒冷旧城和哭墙。当天下午我留在酒店休息,没有去以色列博物馆(死海古卷那部分我曾经在圣地亚哥看过)和大屠杀纪念馆(我不忍去看惨不忍睹的屠杀场面,在南京我也不去大屠杀纪念馆)。
虽然犹太人是不信耶稣基督的,但是年轻的导游在第一站就带领我们去了耶路撒冷老城,走耶稣最后走的那条“苦殇道 Via Dolorosa”。
耶路撒冷Jerusalem由两个词根组成:Jeru(城市)和Salem(平安/和平),意思是“和平之城”。耶路撒冷地处犹太山地的南部,海拔高度约为760公尺,在她西面60公里是海滨的特拉维夫,东面35公里就是死海。耶路撒冷被山谷与干涸的河床包围,其中包括了橄榄山和斯科普斯山(Mount Scopus)。
耶路撒冷是三大宗教(犹太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共同的圣城,亚伯拉罕是他们共认的先祖。
耶路撒冷旧城的面积大约是0.9平方公里,直到1860年之前,耶路撒冷的主要版图就在这古城墙之内;目前老城内人口依然有三万人上下。
老城墙有八个大门。

从最北的门逆时针数算,依次是希律门、大马色门、新门、雅法门、锡安门、粪门、东门、狮子门。其中“东门”面对着橄榄山, 目前完全封闭。东门也被称为“金门”或“美门”(使徒行传3:2),在希伯来语中的意思是“慈悲之门”。它是老城中最古老的大门,建于公元6世纪或7世纪。根据《马太福音》第21章记载:耶稣从橄榄山进入耶路撒冷时所走的城门,据说就是现在位置上的东门。
根据19世纪40年代英国人制作的地图,耶路撒冷老城分为四个区域,分别是:穆斯林区、基督教区、亚美尼亚区和犹太区。第五个区域是圣殿山(穆斯林称之为清真寺区)。目前现存的城墙和城门,是奥图曼帝国的苏莱曼一世在1535年至1542年间建造的。
老城的城墙上有许多弹孔,其中锡安门城墙的弹痕最密集。锡安门城里是亚美尼亚人和犹太人区。当1948年英国人从以色列撤出,以色列宣布建国(5/14)。新生的国家立刻遭到中东联军的猛烈围攻。从世界各地回归祖国的以色列人,勇敢地为真理和生存而战,保住了神赐给他们的土地;这就是第一次中东战争/以色列独立战争。后来在1967年的六日战争后,锡安门内的原属于约旦的控制区,才最终被以色列夺回。
走上苦殇道 Via Dolorosa

耶路撒冷老城的街巷依然窄小,城里依然住了不少居民。不过一眼望去,满眼都是在石板路上接踵而行的游客。那天我们遇到了一组菲律宾朝圣客,其中一位男士效法耶稣,上身裸露着,被绑在一个木十字架上,其他信徒跟在他后面走耶稣当年走过的道路。


这条迂回的小路被天主教称之为Via Dolorosa/苦殇道,共有十四站。在梅尔·吉布森(Mel Gibson)执导的电影《The Passion of the Christ基督受难记》中,刻画出耶稣在此路上所遭受的折磨和苦难。只是对我而言,这部电影过于血腥,我没有仔细看过。
参考https://israelmega.com/via-dolorosa
苦殇道第1-9站
苦殇道Via Dolorosa(Stations of the Cross)

我们从狮子门进入耶路撒冷老城的穆斯林区,狮子门城门右侧的墙上刻着一段阿拉伯语,左侧不远处有耶稣受难图。
圣经记载,耶稣在受难的前一晚,和门徒一起吃了最后的晚餐,并为他们洗脚。然后耶稣到橄榄山的客西马尼园祷告。当晚耶稣被犹太公会的人抓走,受大祭司该亚法等人的诬陷和审判。第二天被犹太公会送到罗马总督彼拉多面前(此地)。
第一站:目前此地有一所穆斯林的私立小学(El-Omariyah School for Boys,游人不能入内)。

第二站:在第一站的街道对面,是圣方济会修道院的判刑堂与鞭笞堂(Church of the Flagellation):耶稣在此被判罪、受鞭刑,背起十字架走上苦殇道。鞭笞堂内的绘画主题都与耶稣受鞭笞有关。这两站的历史在《圣经》中都有记载。

第三站到第九站:
第三站:现为亚美尼亚教会的大门口;据说在此地,耶稣因体力不支而跌倒(第一次);墙上有耶稣扶墙的手印。还有雕塑作品:遍体鳞伤的耶稣背负沉重的十字架,跌倒在地。
第四站:在圣马利亚教堂门口,有浮雕刻画出母亲马利亚看到受酷刑将要受死的儿子,握着耶稣的手,忍受着锥心之痛。
第五站:是一所圣方济会小教堂。当年有一位名叫西门的古利奈人,在此处看到耗尽气力、步履蹒跚的耶稣。兵丁让西门替主背上十字架。
第六站:维罗妮卡教堂。有一名叫做Veronica的女子,用手帕替耶稣擦拭脸上的血汗,手帕上就永远印下了耶稣的面容。Vera是拉丁文,意思是true;Icon是希臘文,意思是Image,合在一起為True Image of Jesus。

第七站:现在是一间圣方济会的小教堂。相传耶稣在此处第二次跌倒;这里张贴着宣告耶稣要受死刑的告示,基督徒称此地为“审判门”(Judgment Gate)。
第八站:现为圣方济各会礼拜堂和希腊东正教修道院,据说当时有些妇女跟在他后面嚎啕大哭,耶稣转身安慰她们。
第九站:也是一所东正教堂,据说这是耶穌第三次跌到之处。在此处从商业街巷右转,有一条狭窄的夹道,和一小段阶梯道路,可以通向圣墓教堂。

苦殇道的第三站到第九站都在街面上,狭窄的街边有许多小商铺,屋檐下悬吊着阿拉伯地毯,各色披肩,出售各种香料、食品、旅游纪念品、艺术品……。路边摊上也卖各种食物,还有收费的公共洗手间。
人群中不乏来自世界各地的朝圣客,渴慕一生能来一次耶路撒冷,走一遍苦殇道。这不到0.6公里的路面,已被朝圣者的脚步摩擦得十分光滑。
苦殇道第十站到十四站
到第九站为止,耶稣走完了街巷上的苦殇道,到达祂要被钉上十字架的各各他/髑髅地。基督教会在此地建了一座圣墓(Holy Sepulchre)教堂。据传这座教堂是耶稣基督遇难、安葬和复活的地方,更是一处圣地。

第十站,在圣墓堂大门右后侧的小教堂(Chapel of the Franks)中。从这里开始,就不再出现Via Dolorosa第X站的标志了。据说耶稣在此处被罗马兵丁剝去衣服,他们还为分取他的衣服而起了争执。
第十一站,是小教堂的祭坛。进入圣墓教堂之后,要右转爬楼梯(各各他是个小山丘,十字架竖立在此地);耶稣与另外两个罪犯,

第十二站,是十字架的竖立之处,也是耶稣在十字架上的断气之处。
第十三站,耶稣被从十字架上取下,马利亚收敛了他的遗骸,停放在一块浸透了耶稣鲜血的大理石板上,此石也被称为“膏礼之石”。


第十四站是圣墓教堂中的耶稣墓,室内点着熏香、灯光暗淡,据说下面就是耶稣被收敛入墓之处。我们排了很长的队才到达此处,很多朝圣客不但祷告,也将双手、脸颊、信物放在石板上,边哭泣边亲吻地面。
从狮子门到圣墓教堂,这0.6公里长的十四站苦殇道,展现出了两千年前,耶稣在世间的最后一段路程。
也有基督教历史学者说,当年耶稣受苦所行走的路线,应该是从大卫塔到圣墓教堂。现在这条“苦殇道”路线,是在主后16th-18th世纪才被天主教会设计修建的,成为全世界信徒的朝圣路线和观光客的打卡景观。
无论如何,走过了这段令我心碎的苦殇道,让我更深感受到主耶稣所受的苦难,也让我更珍惜主耶稣的大爱和恩典。
https://israelmega.com/via-doloros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