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贺
(其一)
龙(1)脊贴连钱(2),银蹄白踏烟。
无人织锦韂(3),谁为铸金鞭。
(其四)
此马非凡马,房星(4)是本星。
向前敲瘦骨,犹自带铜声(5)。
(其五)
大漠沙如雪,燕山(6)月似钩(7)。
何当(8)金络脑(9),快走踏(10)清秋。
(其十)
催榜(11)渡乌江,神骓(12)泣向风。
君王今解剑,何处逐(13)英雄?
1. 龙:这里指骏马。
2 连钱:形容毛色斑点状如连接的铜钱。
3. 韂(chan4):在马腹两侧遮挡泥土的布帘,也叫障泥,垂覆。
4 房星:二十八星宿之一。古人认为马对应的星宿为房星。
5. 铜声:铜器发出的声音,这里形容马骨的坚劲。
6. 金鞭:用黄金装饰的马鞭,马鞭的美称。
7. 大漠:广阔的沙漠。
8. 燕山:今河北省的燕山山脉。一说为燕然山,即杭爱山,在今蒙古国西部。
9. 钩:可解释为吴钩,一种弯曲的古代兵器。
10. 何当:什么时候。
11. 金络脑:即金络头,用黄金装饰的马笼头。
12. 踏:此处意为奔驰、驰骋。
13. 榜:船桨。这里作动词,即划桨。
14. 神骓(zhui1):神骑的乌骓马,即项羽的坐骑。
15. 逐:追寻。
李贺诗歌主要包括讽喻、抒怀、神鬼、咏物等题材。他的诗风以空灵甚至诡异见长,世称“长吉体”。这种诗风在构思、意象、遣辞等均方面表现出独创性。李贺运用神话传说和怪诞的语汇如“泣”、“老“、”衰“、 冷”、“血”、“死”等,创造出冷艳怪异的意象。李贺的诗受楚辞、古乐府、齐梁宫体、李杜、韩愈等多方面影响,再经自己的融合、锤炼,形成了奇特诡丽、变幻缤纷的独特风格。但李贺的诗有时因追求奇峭险怪而流于晦涩。
李贺自编《李贺诗歌集》,卒前交由朋友、集贤学士沈子明保存,包括诗233首。诗集后由杜牧作序。
诗词作品影响力总体评分:4.
唐风:唐宪宗元和二年(807年),李贺至东都洛阳参加府试。这年韩愈出任国子监四门博士,在洛阳上任。李贺久仰其大名,带了自己的诗稿,登门拜访,获得韩愈的赏识。这年李贺通过了府试,然而这时李贺的父亲去世了,他在家守丧3年。
宋雨:直到元和五年(810年),20岁的李贺才去长安参加进士考试。然而,一件预想不到的事情,把这位年轻人的人生之路给堵死了。李贺的父亲名叫“晋肃”,和“进士”音近。于是妒忌他才华的人便举报,说这是李贺的“家讳”,不得参加进士考试。韩愈愤而作《讳辩》为其辩护,但依旧无济于事。李贺的科考梦就这样永久地破灭了。
唐风:野史中说,从中作梗的人是朝中大臣元稹,因为李贺曾经对他不敬。我去查了一下元稹年表,发现这几乎不可能。因为元稹此前一年,即元和四年出使东川,夏天他的发妻韦丛病逝。元和五年二月他又被贬任江陵府士曹参军,在今湖北荆州一带呆了3年。元稹那几年根本不在长安且又心力交瘁,怎么有劲头去长安细查有谁参加那年的科考呢?
宋雨:但愿不是元稹。有关他在夫妻感情上说一套、做一套的传闻,以及他积极参加牛李党争的事实,已经让我对他的尊重打了问号。假如上述事情属实,那他更是不折不扣的小人了。但不管是谁干的缺德事,都对李贺产生了极大的打击。李贺自幼体形瘦弱,从此更是疾病缠身。
唐风:次年,也就是元和六年(811年)冬天,李贺再度进京求仕。他由宗人引荐,经过考试以“宗孙”等资格,被任命为奉礼郎。奉礼郎是一个从九品的小官,负责祭祀一类的活动。两年以后,由于升迁无望,李贺于元和九年(814年)辞去奉礼郎之职,重回家乡。不久经张籍的从弟元张彻的荐举,在昭义军节度使郗士美的麾下做了两年幕僚。此后不久就病逝了。
宋雨:李贺以及他的诗能够流传后世,要感谢他在长安两年中结识的朋友沈述师(字子明),李贺死时把他的全部作品233首(《李贺诗歌集》)托付给了沈子明。15年之后,到了唐文宗大和五年(831年),沈子明已经入仕做集贤校理,他便去请名满天下的大诗人杜牧为李贺的诗集作序。
唐风:这里面还有些特殊的人脉关系。沈子明之所以有面子让杜牧作序,是因为当时杜牧为沈子明之兄、宣歙观察使沈传师的幕僚。于是,杜牧发现李贺的才华后,便多多美言。进而,诗集被当时的文士传抄,这其中就有杜牧的崇拜者李商隐。而且李商隐经过考证,还写了一篇《李贺小传》。有这两位大诗人站台,是李贺被后人所知的重要原因。否则像他这种无名、无地位、无后代的人,在没有活字印刷的时代,作品是很难流传下来的。
宋雨:《马诗二十三首》是咏物诗系列。诗人通过对马的描写和咏叹,显示了自己怀才不遇的愤懑,同时表达了建功立业的愿望。李贺笔下的马在各首诗中形象各异,自成一体,但又围绕着一个中心。这组诗历来被认为非一时一地之作。但当代诗学家吴企明先生则认为,《马诗》作于元和九年(814),时逢马年,是诗人在感慨之下一气呵成创作的。
唐风:有认为可能是以上两种判断的综合。《马诗》为马年所作有道理,但可以分散在不同的时间点。这一年李贺先辞去奉礼郎之职,在家乡昌谷住了一段时间,然后又来到昭义军节度使郗士美的麾下,生活的变故是不少的。我们可以想见,诗人将随之而来的感叹和期望,均寄托在这23首五言绝句之中。我们下面挑选四首来赏析:
(其一)龙脊贴连钱,银蹄白踏烟。无人织锦韂,谁为铸金鞭?
宋雨:开篇第一首,显示的是一匹形象不凡的马。龙在这里代表这匹马,它背上还有罕见的的连线图案。它四蹄银白,驰骋时腾起一阵尘烟。真是一匹宝马良驹啊。李贺是唐室宗孙,系郑王李亮之后。然而二百多年过去,他这个唐室旁枝早已败落到社会下层。但在李贺的心中,这种遥远的王室血统,仍然留有一丝荣耀与梦想。
唐风:第三句中,“韂”又称“障泥”,是马腹两侧遮挡泥土的布帘。诗人意思是说,如果没有人为它编织锦绣的障泥,没有人为它铸造饰金的马鞭,那么这样一匹宝马,又怎么能显示他的不同凡响之处呢?显然,这里诗人借助宝马,寄托了怀才不遇和希望得到赏识这两层基本的意思,这也是这组诗歌的中心思想。
(其四)此马非凡马,房星是本星。向前敲瘦骨,犹自带铜声。
宋雨:这一首的前两句,诗人用“房星是本星”来说明“此马非凡马。”房星是二十八星宿之一。古人认为马是房星的精灵。早在李贺之前,在《晋书·天文志》就有:“房四星,亦曰天驷,为天马,主车驾。房星明,则王者明。”
唐风:“向前敲瘦骨,犹自带铜声”两句,给人以视觉和听觉两方面的感受。这虽是一匹不凡的宝马,但看上去却是瘦骨嶙峋。显然,这匹马没有被养好,它没有得到合适的饮食和照料。可是这匹外表骨瘦毛长的马,你拍拍它、敲敲它,依然会产生“铜声”,即浑厚、铿锵的金属声。表明这匹马精气犹在,骨力尚存。
宋雨:李贺的想象力真是丰富,比喻的方式也相当高超:一方面暗示自己怀才不遇,命运多舛,处境不佳,但同时表明自己依然具有宝马的素质,显示自己具有坚韧不拔的意志和孜孜以求的精神。只要能遇到伯乐、明主,依然可以驰骋天下。区区十个字,诗人既显示不平与愤懑,也暗示苍劲与潜力,尽显笔力。
(其五)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
唐风:“其五”是整个系列中最被人熟知的。头两句“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诗人用了对偶句和两个比喻来铺垫。大多诗解将“钩”解释为兵器,我倒是认为未必,可能就是一般地说“月如钩”,李后主写“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怕不会想到兵器。兵器之解,恐怕是受李贺《南园十三首》中“男儿何不带吴钩”的影响。其实这两句是一种起兴的写法,表现现大漠的壮美,与战争无关。
宋雨: 第三句以“何当”两字设问,但口气与第一首中“无人织锦鞴,谁为铸金鞭”有较大差别。虽然“锦”、“金”也是贵重饰物,但反映的是怀才不遇的喟叹。而“何当金络脑”表现的却是期盼和请战的口吻。作者以套上镶金的笼头象征得到重用。紧接着的第四句,诗人更是表现出了这匹宝马在原野上驰骋的英姿。这两句表现了作者希望得到赏识,盼望建功立业的强烈心愿。
唐风:这首小诗清新、爽朗,充满豪情。即使不考虑其寓意,也是一首咏物好诗。除了前两句对仗句的语言之美,第四句中“快走”显示骏马的矫健,“踏清秋”表现出力度和节奏。作者在练字方面的功力,使小诗在艺术上达到很高的水准,这也是它千百年来深受人们喜爱重要因素。
(其十)催榜渡乌江,神骓泣向风。君王今解剑,何处逐英雄?
宋雨:这首诗的背景(当然有传说成分)是,西楚霸王项羽被刘邦打败后自刎于乌江畔。他死前请乌江亭长把自己的坐骑乌骓马渡到江东去,让马逃生。当亭长把马往船上牵时,宝马咆哮跳跃,不肯上船。项羽让士兵把它硬拉上船。项羽自刎后,乌骓马长嘶数声,向江心一跃,不知所往。
唐风:第一句中“催榜”的意思是急着划桨。“神骓”即乌骓马。从“催榜渡乌江,神骓泣向风”我们可知,刘邦的军队即将杀到江边,亭长带着乌骓马,急忙划桨渡江。乌骓马在船上迎着寒风悲鸣。“泣向风”三字,给人以浓重的悲情色彩。
宋雨:“君王今解剑,何处逐英雄”两句,是以拟人化的方式,站在骏马的角度述说:君王今已解剑自尽,我到哪里再去追寻英雄豪杰呢?此处,诗人是将臣子或像自己这样的学子比作乌骓马,而项羽这种英雄豪杰则象征着明主、明君。这首诗暗示,贤才只有在明主的麾下才能充分发挥特长。诗人渴望遇见伯乐、明主之情跃然纸上。
唐风:清代方扶南在《李长吉诗集批注》中说:“此二十三首,乃聚精会神,伐毛洗髓而出之,造意撰辞,犹有老杜诸作之未至者。率处皆是炼处,有一字手滑耶?五绝一体,实做尤难。四唐唯一老杜,此亦摭实似之;而沉着中飘萧,亦似之。”这个评价极高,但不过分。《马诗二十三首》的确是一组极为优秀的咏物诗,它文采飞扬,托物寄怀,诗中寄寓了诗人怀才不遇的愤懑,建功立业的愿望和被明主赏识的期盼。一首首小诗写得深沉、细腻、优美,值得品味和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