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都不理解特朗普搞得關稅大棒,為什麼沒有差異而針對全世界國家。
其實,這個問題很好解答。就是:特朗普終於搞懂了美國是什麼?特朗普吃准了全世界的國家,都希望把產品銷往美國的市場這個基本事實,然後做了一件釜底抽薪的事情。就這麼簡單。
我感覺,特朗普應該非常自信,美國迄今在全球的第一消費大國地位,是沒有人可以撼動的。
事實也是如此。二戰以來,幾乎全球所有不同意識形態的國家的產品,都以打入美國市場為榮耀,以此宣佈自己產品的真正國際化。其產品在美國的份額,代表了企業的國際化程度。搞製造的是這樣玩,做外貿的也是如此,都知道這個再淺顯不過的道理。
既然是全球第一消費大國,貿易順差就是常態,逆差則不容易做到的。我有不少移民美國的朋友,他們說平日去沃爾瑪超市買東西,貨架上的商品,絕大部分來自中國,東南亞國家,以及北美的墨西哥和加拿大國家,高檔一點的都是歐洲國家,很少看到美國自己的商品。
其實,解釋起來很簡單:因為美國本土生產產品的綜合成本高,工期長,完全沒有競爭力。供應商都是全球採購。哪裡便宜,東西好用,就採購哪裡的商品。這是做生意的一般規律。
比如中國浙江有個義烏小商品市場,過去美國總統選舉時,有一個義烏指數,意思是說,義烏接受的總統候選人的訂單多,意味著這個候選人勝選的機會大。
當然,普通的一般性商品是這樣的經營套路。至於一些高級商品,比如高級食物,3C產品或是汽車,更多則是來自日本、韓國以及歐洲的國家(比如德國)。美國本圖商品的自然退出,當然是市場競爭的結果。
比如美國的汽車行業,就受到來自日本和韓國的強大挑戰。
原因好簡單:
因為日本韓國的汽車便宜。質量不錯還省油。不然,前總統拜登不會簽發行政令,現總統特朗普也是一個腔調,都極力阻止日本收購美國的鋼鐵公司。
可見美國的市場夠大,足以吸引亞洲企業銷售產品;二是電動汽車,包括特斯拉,比亞迪等在內,因為好開,環保,還低費用,當然對美國傳統汽車行業構成滅頂之災。
至於美國的農產品如大豆、玉米,以及天然氣和石油的出口,這些自然資源一年能有多少貿易量,應該可以精確算出來的。
老實說,美國要想靠傳統產品的出口,以及其他高科技產品,去抵消美國龐大的消費總量,一定是貿易順差,要想短時間實現貿易逆差,無疑天方夜譚。
那為什麼特朗普敢於拋出“一石”(關稅大棒),我覺得,他搞懂了美國是什麼?
因為特朗普非常自信美國擁有其他任何國家沒有的兩大致命武器。
他的“兩鳥”我想是:
第一鳥:美元全球買單的玩法。
是世界儲蓄貨幣,美元本土印刷,全球各國買單。這種玩法,估計其他國家無法做到的。
我看最新的資料披露:2024年,以美元計價的全球貿易結算量,竟然達到驚人的60%,這意味著全球硬通貨幣中,有六成的生意是以美元計價的商業往來。沒有哪個國家有這個本事。
感覺美元的霸道玩法,不容許其他國家絲毫染指,比如金磚國家會議剛剛開完,特朗普就威脅說,只要哪個國家敢帶頭退出美元,美國就將以高關稅反制。我看這些金磚國家還是挺在乎特朗普的恐嚇的。
可見,特朗普吃准了美國作為世界第一消費大國的獨特地位。沒有國家不怕美國的關稅大棒。特朗普一定這樣想:有錢還怕買不到東西?他還有別人沒有的龐大吞吐量的華爾街投融資平台,特朗普相信美國根本不缺錢,這或是他的底氣所在。
第二鳥:消費大國的領導地位。
我看資料介紹,美國2023年吞吐各國進口的商品總量,竟然達到驚人的約3.17萬億美元。這是什麼概念?大約是整個亞洲國家的一年的進口消費量。
我想,這也只有美國有能耐這樣玩,進口數據擺在那裡。美元的本事,進出口貿易,以及一個加息或減息政策,都足以影響世界經濟的風向標。
據說20多年前,美國就曾搞過高關稅政策。也是面對全世界。結果搞到政府專門成立一個關稅部門,收錢收到手軟,雖然高關稅造成市場的通貨膨脹,但美聯儲的加息或減息政策,美聯儲就像變魔術一樣,讓美國經濟一切軟著陸。
美國通過高關稅政策收到的錢財,正好用到基礎設施和公共事業上,美國的黃金時代自然就回來了。
一句話:特朗普也許就吃准了世界各國都希望把商品打入美國市場的強烈願望,這就是朗普學會了凡事都做減法(兩害相權取其輕)的策略。最終選擇關稅大棒對付世界的武器,可能徹底改變美國的冤大頭角色。
商人出身的特朗普,聯手天才創新者馬斯克,也許真的善於算計。卸下一切“虛”的包袱(比如他宣佈退出巴黎氣候協定;以及世界人權組織;世界衛生組織),開始來實際的。算出美國的大賬,算出美國繼續成為世界第一強國的大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