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萨达(下)传承和死海 Isr-8

性情中人,分享真性情。看似古舊書,說的是千秋話。
打印 被阅读次数
上一次说到,主后67年第一次大规模的犹太人起义,遭到了罗马当局的残暴镇压,先是北部的加利利要塞Jotapata /Yodfat被罗马军队攻克;到了主后70年耶路撒冷沦陷,圣殿被摧毁; 再到主后73年,马萨达要塞陷落,这场起义最终落幕。

得胜罗马与沉寂古堡

马萨达的陷落,标志着罗马帝国完成了对犹太地的征服。在主后81年罗马皇帝图密善(Emperor Domitian),在罗马城建起一座单穹顶凯旋门,拱门上刻有铭文,
纪念他已故的兄弟提多。上次说过,是提多将军率领的罗马军队攻克了耶路撒冷和马萨达要塞,后来提多也当上了罗马皇帝。

凯旋门上部的镶板浮雕,刻画出在主后71年,耶路撒冷陷落后,罗马人庆祝征服犹大地的凯旋大游行。当年的罗马帝国,每当在对外战争中取胜,都要举办庆祝仪式:得胜将军带领军队穿过用花环装点起来的罗马街道,最后来到元老院…。人们抬着被征服之地的战利品、被攻克要塞和舰船的模型;之后跟着的是一头即将被献为祭物的白色公牛。然后是披枷带锁、被俘的敌方王子、首领和将领,后面是带着权杖的罗马执法官,手拿竖琴的乐师和晃动着香炉的罗马祭司。最后才是罗马得胜凯旋的军队,骑着高头大马的将军走在军队最前面……两旁夹道的人群高声欢呼:胜利凯旋……(巴克莱,Barclay,参考:哥林多后书第2章)。

这座罗马凯旋门的浮雕上,就呈现了犹太人抬着金灯台的场景;这座金灯台,后来被以色列人当作国徽上金灯台的原始造型。


自马萨达陷落后,直到第2世纪初,罗马都没再驻扎重兵。后来犹太人在主后132-135年,发动了第二次起义,同样遭到了镇压。此后,犹太人开始了世界性的大流散,马萨达也因此而荒凉下来。直到一千九百年后考古学家发现了这处遗址,1948年的以色列复国…。

今日国家公园

今天的马萨达国家公园,有东、西两个入口,但两个入口距离较远。从东口入门,从要塞山脚爬到山顶,要走一个多小时的蛇形山路;西边入口的山道比较陡峭,但只需要半个小时就可以登顶。通常中老年游客多乘坐缆车直抵山顶。

马萨达的山顶很平整,视野开阔,没有树木。虽然能看见了一些历史遗迹,比如罗马石柱、拱形门和大理石地面墙面等,让人能隐约看出当年的辉煌。不过回到现实抬头四望,只见黄土蓝天、一片荒凉孤寂,很有到了陕北黄土高原的感觉。

我们那天头顶骄阳、在黄土道上行走,同行的美国老人们都有些疲惫。终于找到一处背阴的土墙时,
大家赶紧坐下来休息片刻。 这是我与两对美国牧师夫妇的合影。

由此我也产生联想,在中国西北地区(秦朝和西域诸国古都)应该也有不少古代遗址吧,会不会得到当地政府的高度重视,得到开发保护、建起博物馆来呢?

在以色列,沉寂了一千九百多年的马萨达,被逐渐发掘出来后,以色列政府对其进行了认真的整理修复,并建成了一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民族精神遗产

今天的全体以色列人,都赞赏和提倡“马萨达精神”,也就是那种“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民族气节和英雄主义精神。我想,小小的以色列,在众多强大敌国的重重包围之下,能够存活下来,并且活得很有底气而自信,向世界展现出其经济实力和民族凝聚力,的确也得力于“马萨达精神”。


  马萨达要塞上集体殉国的历史遗迹,凸显出犹太民族宁死不屈的顽强意志;“哭墙”下无数人面壁痛哭流泪,则是民族感情的真切表达。

两千多年来,犹太民族经历了连绵不断的灾难,他们不得不离开故土,迁徙到世界各地;到了世界上,也继续遭受到许多迫害和歧视,常常面对生存危机。但是正如同华人常说的“多难兴邦”,苦难历练出以色列民族的忧患意识和勤奋好学的进取精神:他们爱憎分明,对祖国忠诚,对同胞爱得深切;对敌人从不妥协或者退缩;为了祖国和民族的生存权力,他们不屈不挠地奋斗两千年,终于建立了自己的国家,拥有了强大的科技和武装力量。

如今的以色列,虽然只是地中海东岸的一个小国,人口不足900万,面积只有两万多平方公里,周边林立的敌国都拥有丰富的石油资源,唯独以色列的地下没有油,
也缺乏丰富的自然资源。这些产油国都视以色列为眼中钉肉中刺,磨刀霍霍地随时准备开打。以色列自1948年建国以来,历经了很多次生死存亡的战争。

正是以色列全民凝聚的不屈性格,使他们在敌人的重重围困下、在历史长河的惊涛骇浪中屹立不倒,在纷飞的战火中越战越强;在世界各族群的经济发展竞争中,一直名列前茅。如今,以色列是世界一流的国家,在思想、科技、教育、文化等各个方面都具备超强的创造力和影响力,许多大国都难望其项背。

不管经过多少苦难,以色列人始终坚信:独一真神是他们的“救赎主”,是他们的坚强靠山,耶路撒冷是神赐下的“应许之地”,是他们永恒的心灵家园;不管他们住在世界上的哪一个角落,
一生不变的祈祷都是“明年相会在耶路撒冷”。

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今日的马萨达,是以色列人对年轻一代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基地。以色列的中小学常会组织孩子们去马萨达field trip,进行历史和爱国主义现场教育。马萨达山顶的古城遗迹也是犹太孩子举行成年礼的地点,为的是让刚成年的下一代永远记住两千年前的民族兴亡史。

以色列国防军每年也在马萨达举行庄严的仪式,
纪念两千多年来为国献身的英烈们。在以色列,参军服兵役是所有公民必须履行的神圣职责;根据兵役法,成年男子必须要在军队服役36个月,成年女子24个月。只有国防部长才有权力对特殊个人或群体免除兵役。

以色列军队每年都在马萨达举办以色列新兵入伍誓师大典。入伍后的新兵都要分别到“哭墙”和马萨达遗址宣誓效忠祖国。


每位新兵入伍后上的第一课,就是要从马萨达要塞的山脚下,沿着那条崎岖而没有遮盖掩护的“蛇行”小道,以最快速度爬到山顶; 然后在山顶缅怀先烈。在断壁残垣前积累新兵们的荣誉感和使命感。战士们前对着飘扬的国旗宣誓,以生命来保卫以色列,一起高呼“马萨达永不再陷落Masada shall never fall again!”

据说“以色列情报局— 摩萨德”(与美中情局、前苏联克格勃同列世界三大情报组织),对新加入的成员有一项考验,就是必须在夜间徒步攀爬要塞,然后在山顶的熊熊火把中起誓“马萨达永不再陷落!”

这种制度化的爱国主义教育,培养了一代又一代以色列人英勇不屈的品格,奠定了以色列在军事上“立于不败之地”的坚实基础。

1981年,美国广播公司专门制作了电视连续剧,讲述马萨达的这段历史。后来又把连续剧剪辑成电影《马萨达》。https://movie.douban.com/subject/2131256//


死海沉浮

 
那天从马萨达要塞下山之后,我们到了死海边。心情放松之后,我也想体验一下在浮力很大的海水中平躺的滋味。

不过我在死海游泳的经历不太美好,那天风大浪高,加上海底的淤泥太滑了,我站立不稳,数次跌到,喝了好几口极其咸涩的水。等水淹没到大腿根的时候,我想赶紧平躺下来(其实水越浅,浪越大),可还刚飘浮到水面,就被苦涩的海浪打进了眼睛(竟然忘记戴防水眼镜),立刻感觉眼睛“生疼生疼的”。

于是我只好在风浪中踉踉跄跄地爬回岸边。导游小伙子坐在岸边,看见狼狈不堪的我,立刻赶过来,十分贴心地拉着我的手,找到可以冲淡水的水龙头,让我立刻冲洗眼睛。
冲洗之后,我已经不敢再下海了,眼巴巴地看着我先生和其它人在死海波浪中载浮载沉。我只能站在岸边,学着别人,自己涂抹了一身的死海泥巴,据说死海淤泥有护肤保健的功效。我大概眼睛太痛了,虽然把自己抹得“黑漆麻乌”,却完全没有感觉到别人说的“神清气爽”。

这也算一个经验教训,以前看的照片和影视,死海都是风平浪静,人很容易平躺海面,甚至读书看报。遇到风浪才明白,自以为容易驾驭的事情其实没有那么容易。圣经中描述过,门徒们在加利利海遇到风浪时,即便是渔夫也都张皇失措了。这也让我明白了犹太人为什么不喜欢海,彼得为什么遇到风浪就吓得不行。

大概这也是提醒刚从要塞下来的我,不能这么快就忘记了当年犹太人的苦难。我在死海商店买了一些死海盐和肥皂、护肤品等,都超贵的。回美国之后完全忘记了使用,都干掉了。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