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句话听起来像极了电影里怒不可遏的反派角色在爆炸前,留给世界最后的遗言,气势滔天,掷地有声。可惜啊,这种“掷地”的不是动作,是声音;“有声”的不是实质,是情绪。贸易战从来不是面子之争,而是底子之争;不是喊话比谁声音大,而是谁断奶断得起。中美打贸易战,美国断的是奶茶,中国断的是奶粉。
一般来说,关税的调控范围在10%-40%之间,超过50%就已经是惩罚性关税的范畴。而125%是一个经济学上几乎“零进口”的红线。这意味着,中国官方明确地、不加掩饰地表示:美国商品在中国将不再有市场空间,哪怕有市场,也要关死它的门。
这与2018年以来中美贸易摩擦最明显的差别在于,中国这次不再假装留有余地。此前的“加征”,还有一些“豁免”“排除清单”“以事定税”的弹性余地;这一次是直上云霄,把所有美国产品打入“冷宫”锁仓——彻底不玩了。
问题是,美国在乎吗?说句实话,美国压根不在乎中国的市场封锁。这一点从川普政府2018年首次对华“301调查”开始,便已注定:美国打这场贸易战,压根就没打算赢在“全球自由贸易”的规则上,而是赢在“主动权”上——谁握着开枪的权力,谁就拥有重新书写规则的权力。

如果说2018年那一场中美关税战,是对“谁是全球老大”的争执,那么现在的对抗,早已进入“脱钩”的实质阶段。
首先看一个基本事实:2024年,中美双边货物贸易总额约为6600亿美元,其中中国出口到美国约为4900亿美元,美国出口到中国约为1700亿美元。也就是说,中国对美国的出口,是美国对中国出口的近三倍,顺差超过3200亿美元。换句话说,美国是中国最重要的海外市场,而中国对美出口的重要性,远高于美国对华出口。用经济学的话说——中国是顺差国,美国是逆差国;打贸易战,顺差国天然地处于劣势,因为你更依赖对方的市场。
再看商品结构,中国对美国出口,以中低端制成品为主,如家具、玩具、家电、服装、机械配件等,这些商品在越南、孟加拉、印度甚至墨西哥,都可以找到替代者;而美国对中国出口主要是高科技产品(如芯片、半导体设备)、高端农业品(如大豆、牛肉)、航空设备和能源。
这就引出了第二个维度:商品替代性。美国对中国的出口,大多数难有可替代性,例如高通的芯片、波音的飞机、特定能源级别的液化天然气等。这类商品,短期内无法被其他国家轻易取代。而中国对美国的出口商品,却有高度可替代性,任何一个发展中国家,都可以“接盘”这些制造业链条。这意味着,如果关税让贸易流动受阻,美国可以快速寻找新的出口地,而中国的制造业出口,则面临全球市场重构的真实困境。
本轮中方的回应,更多的是情绪主导的“嘴炮逻辑”,像是一个失恋的恋人在怒斥:“你再回来我也不理你了!”
相反,美国,尤其是川普,在有条不紊地铺开他的“全球关税围堵网”。按照川普一贯的逻辑,他下一步的策略,可能是继续对中国商品加征关税,打击中国出口能力;同时与东盟、欧盟、拉美等国分别谈判,要求它们提高对中国商品的关税,防止“绕道出口”;最后,建立一个“对中国出口零容忍(或0.5容忍)”的贸易同盟,绕开WTO,绕开多边机制,建立“美国经济圈”。
这套策略其实已经在2018年开始实践过。区别在于,过去美国还留有余地,现在,美国要的就是彻底脱钩。这是一场战略性的结构性重组,而中国的回应,却仍停留在上一个战术回合——“你打我一巴掌,我就回你一脚”。中方的加税,看似硬气,实则对自己杀伤力更大。
在中方的逻辑里,总隐隐有一种“世界离不开中国”的幻觉。常听到的说法是:“我们是世界最大市场”“我们有14亿消费者”“我们是全球制造中心”。这类话语听多了,就像一位自恋者面对失恋时的自我安慰:“他离不开我,我这么优秀。”
可惜历史不是这么写的。中国改革开放之前,中国市场始终对外封闭。但看看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世界格局,日本科技腾飞,成为全球第二经济体;韩国、台湾、新加坡、香港“亚洲四小龙”工业化加速;欧洲经济一体化成型;美国创新爆发,硅谷诞生。全球贸易从未因为“没有中国”而受阻,全球经济也从未因“中国闭关”而崩溃。
中国的腾飞,则是搭乘了全球化列车、融入了自由贸易网络、参与了以美国为首的市场体系的产物。不是世界离不开中国,而是中国离不开世界,尤其是离不开美国市场。
川普打这场贸易战的真正目标,不是贸易逆差,而是全球领导权。他要建立一个以美国为主导、规则由美国制定、执行由美国监督、惩罚权仍归美国的全球贸易新秩序。这个新秩序的核心逻辑是:如果你想进入美国市场,你就得遵守美国的贸易标准,而不是WTO的标准;你得接受双边谈判,而不是多边机制。
而在这个过程中,中国正被踢出这张牌桌。当美国把你列为“战略竞争对手”,就不会再允许你继续享受“全球工厂”的便利。那些在中国设厂的跨国公司,那些依赖中国的全球供应链,都会在政治的驱动下逐渐迁移。而中方当前的“嘴炮式反制”,看似强硬,其实是在加速这一脱钩趋势——不给对方台阶,反而自断后路。
在当前这个“脱钩”时代,最重要的不是“谁喊得更响”,而是“谁转得更快”。美国已经动身重构产业链、调整贸易伙伴、施压其他国家,意图打造一个“去中化”的世界工厂格局。而中国,如果仍沉迷于“我们是不可替代的”的幻觉中,那就真的危险了。强硬不是硬气,嘴炮不是底气。真正的强者,是在风暴来临之前,已经悄悄把船开出了暗礁海域。
这一轮关税大战,是川普“脱钩战略”的一部分,也是中国经济神话“黄金时代”的谢幕序章。中美之间,没有谁打赢谁的问题,只有谁更早接受现实、谁更能重构自我。毕竟,经济不是嘴上说了算的,是用脚投票的——当资本开始撤离,当订单开始消失,当外贸开始崩塌,纵使是关税125%翻倍的“二百五”,也救不了空空如也的码头和仓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