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裔美国人集中营系列6——反对拘禁日裔美国人的声音

举头望星空,
问心求义仁。
此间有真意,
幸愧共凡尘。
打印 被阅读次数
反对驱逐和拘禁的非军事倡导者

与许多美国白人农民一样,夏威夷的白人商人在处理日裔美国人问题上也有自己的动机,但他们反对监禁日裔美国人。相反,这些人最终促成了一项立法的通过,使他们得以保留近15万日裔美国人的自由,否则这些人将被送往位于夏威夷的集中营。同时,夏威夷领地总督约瑟夫·庞德克斯特拒绝了大规模监禁居住在那里的日裔美国人的呼吁。[77][68] 结果,在夏威夷,只有1200到1800名日裔美国人被监禁。[69]

夏威夷的权贵商人认为,监禁如此大比例的岛屿人口将对该地区的经济繁荣产生不利影响。[70] 日裔美国人在岛上“占了90%以上的木匠、几乎所有的运输工人以及相当一部分的农业劳动者”。[70]夏威夷军事长官德洛斯·卡尔顿·埃蒙斯将军也认为,日本劳工对于重建在珍珠港事件中被摧毁的防御工事“绝对必要”。[70] 埃蒙斯将军认识到日裔美国人社区对夏威夷经济繁荣的贡献,反对监禁日裔美国人,并得到了夏威夷大多数商人的支持。[70] 

校注:虽然9066号行政命令在表面上以国家安全为理由出台,但在日裔美国人占比较高的西海岸与夏威夷,居于经济主导地位的白人群体对日裔的感知与“安全威胁”的认知存在显著差异。从生物学中“生态位”差异的角度,可以类比对此进行解释:在夏威夷,尽管白人与日裔同属外来群体,但白人通过种植园体制掌控政治、经济与土地资源,成为资本家、地主与制度维系者,而日裔则主要担任劳工与中层职员,两者之间形成较为稳定的互补性生态结构,族群间张力较低。相比之下,加州的土地私有化和自由竞争机制导致白人与日裔在农业经营领域直接竞争,同属“自耕农—小业主”生态位,加剧了白人对日裔的威胁感与排斥情绪。关于夏威夷的历史背景补充如下:

夏威夷及周边的土著与西方接触始于1778年库克船长的到来。1795年卡美哈梅哈一世建立夏威夷王国。在和外部互动中土著王国逐步失去经济政治军事控制权,周边土地大多数落于美国人之手。1893年,亲美商人与本地白人统治阶层在美国事务专员约翰·史蒂文斯和海军陆战队支持下发动政变,推翻了土著君主莉莉乌欧卡拉尼女王的统治,结束了夏威夷王国的独立地位。美国人桑福德多尔任临时新政府总统。

美国本土政权交替之际的新任总统克利夫兰与国会参议院等反帝国主义力量反对吞并,故延迟到威廉麦金莱总统上台,美西战争时期形式转变后,于1898年在美西战争背景下,美国通过《新兰兹联合决议》以国会简单多数的方式,规避了原本需经参议院三分之二多数批准的条约程序,从而实现对夏威夷的吞并。1900年夏威夷领地建立,美国开始正式全面接管军政经济大权。

1900年夏威夷人口为15万4千人,中主要族裔为:日裔40%, 原住民19.4%,欧裔美国白人18.7%,葡萄牙裔10%,华裔10%。到1940年太平洋战争前夕,夏威夷人口增长到42万出头,日裔、原住民、白人比例大体不变;葡萄牙裔下降到5%,部分家庭逐渐被纳入更宽泛的白人社会范畴;华人下降为6.4%,菲律宾裔上升到15%。数据来源于美国官方统计(如1900年与1940年人口普查),但其中对族裔划分有官方主观性。

日裔华裔菲裔葡萄牙裔来到夏威夷主要和夏威夷的制糖工业相关,华人是最先引进的,排华法案发布后日本和夏威夷签订契约劳工的形式大批输送日裔劳工,后来落地生根加上家庭移民形式形成日裔社区。菲律宾裔大量移民发生在美西战争菲律宾成为美国殖民地之后。

二战前夏威夷作为美国海外领地的身份,一直保持到1959年。自被吞并起,美国总统任命总督治理夏威夷领地,虽然形式上为美国领地,实质上具强烈殖民色彩,总督拥有广泛行政权力。)

最初,俄勒冈州州长查尔斯·A·斯普拉格反对监禁,因此,他决定不在该州强制执行监禁,并劝阻其他居民骚扰他们的二代日裔美国公民同胞。 1942年2月中旬,也就是行政命令发布的几天前,他转而反对日本,但后来他后悔了这一决定,并试图用余生来弥补。[72]

科罗拉多州州长拉尔夫·劳伦斯·卡尔是唯一一位公开谴责监禁美国公民的民选官员(这一举动让他失去了连任,但也赢得了日裔美国人社区的感激,丹佛日本城的樱花广场甚至竖立了他的雕像)。[58]

(校注:拉尔夫·劳伦斯·卡尔在日裔美国人问题上的立场,体现了一种接近宪政主义信仰的坚定。他曾指出:“当你侵犯一个少数群体的权利时,就是在为未来侵犯你自己权利的人铺路。”在他看来,将日裔美国公民送入集中营,是出于恐惧与种族偏见的集体惩罚,伤害这些无辜者“就是在摧毁美国最根本的东西”。

他不仅公开反对集中营政策,还明确表示欢迎日裔美国人在科罗拉多州自由定居与工作,这一立场在当时的政治氛围中极为罕见,也体现了他对公民权利的实质性维护。

1942年,他放弃州长连任,转而竞选联邦参议员,虽在党内初选中胜出,却在大选中败于当时更为主流的民意,此后未再担任公职。2000年前后,他被评为“科罗拉多世纪人物”,以纪念他那份在逆境中不跟风的人类良知。)



(拉尔夫·劳伦斯·卡尔支持日裔美国人到科罗拉多居住的少数派州长。图片来源拉尔夫·劳伦斯·卡尔维基页面。

尽管监禁政策在加州普遍受欢迎,但也有零星反对声音。R.C. 《奥兰治县纪事报》出版商霍伊尔斯在战争期间认为监禁政策不道德且违宪:”在没有确凿证据的情况下判定对国家不忠的人有罪,这似乎与我们的生活方式格格不入,也与我们正在对抗的政府类型过于相似……我们必须认识到,正如亨利·埃默森·福斯迪克的明智之言:“自由总是危险的,但它是我们拥有的最安全的东西。”[73]”

一些基督教团体(例如长老会)的成员,尤其是那些曾派遣传教士前往日本的人士,也反对监禁政策。[74] 一些浸信会和卫理公会等教会也组织了对集中营的救援工作,向囚犯提供物资和信息。[75][76]

(校注:长老会(Presbyterian Church)、浸信会(Baptist Church)和卫理公会(Methodist Church)等基督教新教团体,通常强调个人责任、社会公义与人道关怀,主张扶助弱势群体。在对待日裔美国人问题上,部分新教信徒表现出对个人尊严与人道主义的高度关注。

与天主教自上而下的集中式教会结构不同,新教强调地方教会的自治性。因此,对日裔美国人的支持,多由个别信徒或地方教会基于其信仰良知和道德判断自发推动,而非源自一个全国性教会的统一表态。

黑人和犹太人等民权组织对日裔美国人监禁的反应

美国公众绝大多数赞同日裔美国人监禁措施,因此,这些措施很少遭到反对。反对声浪主要是来自那些认为自己在美国国内也受到谴责的少数族裔成员。莫顿·格罗津斯(Morton Grodzins)写道:“反日情绪与反黑人和犹太人情绪相差无几(甚至可以互换)。”[90]

美国全国有色人种协进会(NAACP)和全国犹太妇女协会(NCJW)偶尔也会发表讲话,但很少有人比乔治·S·斯凯勒(George S. Schuyler)更直言不讳地反对监禁。斯凯勒是美国最具影响力的黑人报纸《匹兹堡信使报》的副主编,他对罗斯福政府的国内外政策的批评日益增多。他驳斥了有关日裔美国人构成任何真正国家安全威胁的指控。舒勒警告非裔美国人:“如果政府能对日裔美国公民这样做,那么它也能对任何血统的美国公民这样做……他们的斗争就是我们的斗争。”[91]

(校注:作为当时在美国仍遭歧视的群体,犹太裔菲裔美国人发声具有勇气和道义价值。非裔美国人反对监禁日裔美国人,部分源自他们对自身遭遇种族歧视得同理心,部分也处于对肤色歧视逻辑可能普遍适用得警惕心态。他们彼时依然承受吉姆克劳法的制度性歧视。在反对拘禁日裔美国人的立场上,非裔具有很强的正义性。值得一提的是,20世纪30-40年代,一些黑人民权参与者曾短暂地讲日本军国主义误视为反白人殖民者地潜在盟友,这一错误观点后来得到修正。)

(民权历史学家)谢丽尔·格林伯格认为,由于美国政府为集中营辩护,当时(美国民权组织)之所以没有广泛讨论监禁问题,是因为政府的言论掩盖了军事必要性的背后动机,而且由于担心被视为“非美国人”,大多数民权组织直到该政策实施多年后才敢发声。

战后,共同的种族歧视经历促使一些现代日裔美国领导人公开支持非裔群体HR40法案,该法案呼吁向非裔美国人支付赔偿,因为他们受到了奴隶制及其后续歧视的影响。[92] 格林伯格补充道:“并非所有美国人都支持这种种族主义。两个同样受压迫的群体——非裔美国人和犹太裔美国人——已经组织起来,共同对抗歧视和偏见。” [93]

(校注:HR40法案于1989年由非裔国会众议员John Conyers首次提出,名称象征南北战争后给予解放奴隶四十亩地和一头骡子的许诺,最终并未兑现。该法案每年都被提交但是因议题高度敏感涉及更广泛的美国社会的问题,一直未能通过。)

FrankTruce1 发表评论于
回复 'BeijingGirl1' 的评论 : 谢谢京妞!
嗯,夏威夷虽然没有全体拘禁,但是宵禁确实给那里的日裔美国人带来不便。相对来说,比本土的日裔族群来讲待遇又强多了。一时军事管制相对来说还可以理解,把人全体赶到拘禁就太过分了。
FrankTruce1 发表评论于
回复 '觉晓' 的评论 : 谢谢觉晓!拉尔夫L卡尔确实是为值得尊敬地人士,可以认为是一位孤勇者。倒数第四段的校注我在编辑的时候是用了斜体的,但是出于未知的技术原因没法正确显示,:(
BeijingGirl1 发表评论于
写得真好。客观真实。 校注部分可以看出下了很大的功夫。 我理解的在Hawaii, 确实为了经济原因没有/很少拘禁,但是晚上是有戒严令的。 这些日裔白天干活, 晚上回家后不能出门。 美国陆军发布了数百项军事命令,其中一些命令仅适用于日本血统的人。 另类啊。。。
觉晓 发表评论于
最后第四段校注需斜体字,统一格式。
觉晓 发表评论于
这位科罗拉多州长让人肃然起敬。
觉晓 发表评论于
谢谢真凡的系列,学习到不少。:)
FionaRawson 发表评论于
回复 'FrankTruce1' 的评论 : 多谢真凡!你的评论,等我晚上在博客里仔细回复。
FrankTruce1 发表评论于
回复 'FionaRawson' 的评论 :
光看文章,还以为真凡是文科教授:)————高妹夸人太狠了啊,我这是民间文史哲爱好者而已,约等于民科:)

上次说的,“沟通”的问题,还是比不沟通要好。————很同意,沟通才能带来消除误会误判的可能。

另外,那时候仅仅是对“日裔”吗?因为我感觉光看外表,白人未必能区分中日韩。是不是对所有亚裔都这样?————为仅凭外貌,白人确实难以区分中日韩等亚洲族裔,但制度上并没有像对日裔那样的集体驱逐。二战前后,美国舆论普遍对中日战争中中国抱有更多同情,因为太平洋地区的战略竞争主要是美日之间。民间虽有对亚裔的歧视,但制度性歧视最严重的是针对日裔。

原因有两个:一是1882年开始的排华法案让华裔多为土生华人,很多还参军,逐渐融入社会;二是在驱逐日裔时,美国政府先进行了登记,误判其他亚裔外貌者可以通过身份证明澄清身份,因此针对的是日裔美国人,体现了较为精准的政策执行。

对日宣战后,美国国内有宣传中美共同对抗日本的漫画,甚至教人怎么区分中国人和日本人的相貌呢。联想到现在的红色州所谓的反对中国人买房子买土地的各项立法,这个打击照样是精准的,算是新问题用上了老方法啊。
FrankTruce1 发表评论于
回复 'FionaRawson' 的评论 :
哈哈,那么欢乐的帖子我肯定要参加的!给你回复了,看看有没有能接受我的观点的:)
FionaRawson 发表评论于
光看文章,还以为真凡是文科教授:)

上次说的,“沟通”的问题,还是比不沟通要好。

另外,那时候仅仅是对“日裔”吗?因为我感觉光看外表,白人未必能区分中日韩。是不是对所有亚裔都这样?
FionaRawson 发表评论于
先告诉真凡一声,我在原创版写的新评论,提到了你的《念》:)
FrankTruce1 发表评论于
回复 '橫河橋' 的评论 : 作为作者,能和读者产生共振是一件很美好的事情,也谢谢你这样的认真的读者!
橫河橋 发表评论于
FrankTruce1 博主,真是太感激您這樣認真嚴謹地逐一回覆我,對我很有啟發,我能一下子學到很多很多。真是驚喜。謝謝您。
FrankTruce1 发表评论于
回复 '橫河橋' 的评论 :
科罗拉多州州长拉尔夫·劳伦斯·卡尔和俄勒冈州州长查尔斯·A·斯普拉格的态度真是令人敬佩--很多年前我自己第一次在Portland市中心看見一個介紹日裔進入集中營的小小博物館,可惜那時一點不懂,但印象深刻。————在滚滚的主流民意下能坚持人道和宪法立场而逆行,需要莫大的勇气和信念,这两位正直的人理应得到历史的认可和褒奖。

美國的非裔一直支持華人,甚至一直支持到50年代。二戰時,他們的領袖還和來美的爭取美援的ROC外交人員一起,還去中國前線。————二战时期的中国以及美国华人和非裔同为被歧视和不公正的殖民主义思维受害者,所以更能理解其他受害者的处境。值得强调的是,日本军国主义对亚洲的侵略罪行,与美国国内日裔平民的被集体迫害,是两个性质完全不同的问题。对前者的谴责与对后者的同情并不矛盾,恰恰体现了正义的复杂性与多维性。
排華也是加州厲害,排日也是加州厲害,當時.....現在卻.....————历史讽刺而温柔,加州这个曾深陷排华与排日浪潮的地方,如今却成了少数族裔能发声和参政的重要舞台。这种变化虽值得欣慰,不过真正的平等和和谐仍是一条漫长旅途。至于日常治安和个体之间的冲突,这个算是小环境的变动吧,冷暖自知啊。

再次谢谢横河桥朋友的精彩评论和关注!
FrankTruce1 发表评论于
回复 '橫河橋' 的评论 :
記得十年前在NYT看見有新聞有新電影拍攝夏威夷日裔救日本飛行員的故事,當時想等著看。後來沒見上映。連NYT這篇文章也沒了。————我的个人看法是:如将这段历史置于美国主流叙事语境中,选择讲述日裔移民在战争阴影下的人性挣扎,而非突出夏威夷居民在国家危难中的忠诚行为,可能在部分观众看来,是对历史记忆核心的偏移,甚至引发不适与误解。
在珍珠港上,做講解的很多日裔,非常友善。在附近街區,日裔居民和商店比比皆是。珍珠港內的博物館有不少日本作者對戰爭的書,這樣和美國人寫的,可以一起看比較有意思。————日裔一度在夏威夷占据人口比例非常高,他们是夏威夷的近现代历史中的重要一部分。嗯,同一历史在不同的人群中的色彩肯定会有差异,都是历史真实的一个断面。
FrankTruce1 发表评论于
回复 '橫河橋' 的评论 : 感谢横河桥朋友的关注和更多的背景补充!

最近也不停想起日裔這段歷史,驚喜地拜讀到了貴作。—————我也是因为现在美国新的形势发展让我想从历史中寻找一些脉络。在美华人的历史很长,总结起来不容易,就先看看亚裔被歧视和区别对待最典型的这一段短的历史看起吧。

日裔到集中營後,擔任戰時生產生產糧食—在加州、阿利桑那州這樣沙漠地帶也建立了農田。————这一部分我看在接下来的章节能涉及多少。

當年日文報紙支持華裔,他們祖輩和日裔關係很好,但日裔鄰居被抓走了。華人在海灘上背後有旗子“我不是JAP”….————这些底层民众的友好互动值得我们铭记。历史不独是帝王将相你方唱罢我登场,人民之间的历史更值得书写。

什麼是美國?什麼是美國人?誰有權來定義?又用什麼來定義?————作为一个移民国家,这个问题估计会在美国历史的长河中被反复提起和咀嚼,而每一代人,每一个人,都可能会有自己独特的答案。
橫河橋 发表评论于
科罗拉多州州长拉尔夫·劳伦斯·卡尔和俄勒冈州州长查尔斯·A·斯普拉格的态度真是令人敬佩--很多年前我自己第一次在Portland市中心看見一個介紹日裔進入集中營的小小博物館,可惜那時一點不懂,但印象深刻。美國的非裔一直支持華人,甚至一直支持到50年代。二戰時,他們的領袖還和來美的爭取美援的ROC外交人員一起,還去中國前線。
排華也是加州厲害,排日也是加州厲害,當時.....現在卻.....
博文介紹的背景知識真長見識了。再謝。
橫河橋 发表评论于
夏威夷Oahu有過日裔集中營, 旅行時,面對珍珠港的小山上,當地白人房東曾指給我看日機飛行的路線,海灣、山頭,如何,具體名字我沒記住,然後再指給我看日裔集中營的地方---當時靠海有段距離的地方,現在有紀念館。記得十年前在NYT看見有新聞有新電影拍攝夏威夷日裔救日本飛行員的故事,當時想等著看。後來沒見上映。連NYT這篇文章也沒了。在珍珠港上,做講解的很多日裔,非常友善。在附近街區,日裔居民和商店比比皆是。珍珠港內的博物館有不少日本作者對戰爭的書,這樣和美國人寫的,可以一起看比較有意思。
感謝作者好文,期待繼續拜讀。。。。
橫河橋 发表评论于
感激博主寫作並分享這麼好的歷史文章系列,詳細客觀地介紹日裔美國人二戰被集體關押前後美各界的反應和變化。聯想1882年排華法案出台的美國尤其加州各界,聯想今天的美國各界,太多熟悉的感覺。最近也不停想起日裔這段歷史,驚喜地拜讀到了貴作。提到加州白人農民最好日裔農民不要再回來---在關注華裔對加州、夏威夷、Oregon州、Wahshington等農業、漁業的開創性貢獻時,一旁一定有日裔群體的影子,但現在日裔很少是大農場主,我知道華裔叢開始就被拒絕購買不動產,但不知日裔日後這個命運。日裔到集中營後,擔任戰時生產生產糧食—在加州、阿利桑那州這樣沙漠地帶也建立了農田。有次聽過斯坦福大學地理考古專家的講座,日裔,父輩們關過集中營,他研究集中營廢墟。如今,加州許多社區小公園有Japanese Garden,小小的不起眼,但仔細看深藏草叢裡的碑,基本是博主說的一代和二代在戰後捐贈。去過猶他、加州和懷俄明的日裔集中營國家紀念館,去過幾次珍珠港,去過停留在加州Alameda大黃蜂號航空母鑑(USS Hornet)上,發現日裔老人們開了個422兵團博物館--在舊船一個黑黑的角落上,422後來的命運和當年黑人軍團、華人參軍大同小異。夏威夷有華人朋友說,當年日文報紙支持華裔,他們祖輩和日裔關係很好,但日裔鄰居被抓走了。華人在海灘上背後有旗子“我不是JAP”….
這些,我都不是特意去找,而是在了解二戰和華裔歷史,自動遇見,同時還有越南裔等亞洲移民的故事,都會提出一個沒有變的主題:什麼是美國?什麼是美國人?誰有權來定義?又用什麼來定義?
FrankTruce1 发表评论于
回复 '黎程程' 的评论 :
程程说得很对!一方面是因为主流群体的根深蒂固的种族偏见,二是主流群体无法和其他被歧视群体的恐惧共情,反而黑人犹太人群体作为种族偏见的受害者反而能和日裔美国人共情。
黎程程 发表评论于
当时,白人在美国占据多数,对外族有很深的成见,因而赞成拘禁日裔的比例高,而黑人、犹太裔,因他们自身就是少数族裔,担心祸及自身,反对拘禁日裔也在情理之中。简而言之,屁股决定脑袋。
FrankTruce1 发表评论于
回复 '可能成功的P' 的评论 :
哈哈,可可这是第一手资料啊!我还真没有关注过夏威夷现在的人口构成。不过你这么一说后去看了一眼,好像现在夏威夷混血得很厉害,白人比例1/4,亚裔总共才1/3强,拉丁裔占到了10%,混血有1/4。亚裔里菲律宾裔占了13%,成了第一大族群,真是变化好大!
主要是夏威夷一直人口流入吧,而日裔移民在1924年以后就基本没了?日本经济发达比较早,战后不太移民,和韩国不一样:)韩国经济起飞更晚,民众的压迫感更强吧。世界和中国要是互相开放移民的话,肯定很多人出来,又很多人要移民去中国了。
日本经济发达的时候在美国是到处买买买,现在买不动了啊。不过我觉得他们买楼投资该对人口构成的变化应该不大,就好比来美国的华人中投资移民比例不高一样。
不过现在homeless增加应该是气候温暖区高成本生活加上政府不愿管相关?湾区据说就是这样,成了社会治理难以够得到的地方啊。换了冷的地方homeless待不下去自然就没了。
可能成功的P 发表评论于
最近二十多年夏威夷的日裔急剧减少,应该是和日本经济相关吧。鼎盛时期有不少日本人是提着一箱现金去买房子的。我们前几年(疫情刚过)去夏威夷,发现日裔逐渐被韩裔取代(开小店、超市、日本餐馆。。。)另外就是好多好多homeless。这和日裔居多的夏威夷已经完全不一样了。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