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阅读页

第五节 做人与做官:都在道义论上做文章

  道义论上看出,阳明的熟仁观,有二个一致的用心,即做人和做官。说其做人用心,是以致良知达到做人完善结局;说其做官用心,是以致良知达到仕途开拔。而二者都以阳明“立志”说为基本出发点。也就是我们评价其为“意志”说。

  阳明这里的观点,首先要厘清一点,就是:他是基于孔、孟儒家“道义”论立场来规划自家文章。他有个综观,讲得执著:“自古圣贤因时立教,虽若不同,其用功大指无或少异。《书》谓‘惟精惟一’,《易》谓‘敬以直内,义以方外’,孔子谓‘格致诚正,博文约礼’,曾子谓‘忠恕’,子思谓‘尊德性而道问学’,孟子谓‘集义养气,求其放心’,虽若人自为说,有不可强同者,而求其要领归宿,合若符契。何者?夫道一而已。”“道一而已”,就是儒家的道义一直贯穿于古今,它源自于孔、孟一路。有《尚书》、《易经》、孔子、曾子、子思、孟子,虽为各家自说,但是基本精神一以贯之,这就是儒家道义的真实传承了。尽管后儒有些“变样”、甚至“走调”。然都无碍儒家道义的真谛和真传。阳明就认为他自己就在做这样的传承。

  做人和做官,都在道义论上做文章。究其之实和之要,阳明是有所发挥的。这个理论体系也是紧密连接着他的熟仁之说,或者说,是其熟良知、致良知的应用和实现。综观地来分析一下,有这样的脉络和思路:

  1、源头上找到,立志说。在《示弟子立志说》,阳明开宗明义:“夫学,莫先于立志。志之不立,犹不种其根而徒事培拥灌溉,劳苦无成矣。”当然,立志也是不易事,熟仁,就是首先要立好志,孔子就是这样走过来的。阳明再次引孔子十五有志至七十不踰矩,来说明立志之于熟仁的意义:“夫立志亦不易矣。孔子,圣人也,犹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立者,志立也。虽至于‘不踰矩’,亦志之不不踰矩也。志岂可易而视哉!夫志,气之帅也,人之命也,木之根也,水之源也。”立志,有立很志,也有立坏志。阳明立志是放在立个致良知上,才见得个天理人欲之辨。“然后此志常立,神气精明,义理昭著。一有私欲,即便知觉,自然容住不得矣。”对做人来说,就能够见之于圣人胸怀和义理;对做官来说,就能够显之于清廉和职责。集中在人欲和天理的较量上,有此立志,就能够胜过一切之枉,如懈怠、贪婪、傲慢、浮躁、嫉妒,这是做人做官最忌讳的:“凡一毫私欲之萌,只责此志不立,即私欲便退;听一毫客气之动,只责此志不立,即客气便消除。或怠心生,责此志,即不怠;忽心生,责此志,即不忽;懆心生,责此志,即不懆;妬心生,责此志,即不妬;忿心生,责此志,即不忿;贪心生,责此志,即不贪;傲心生,责此志,即不傲;吝心生,责此志,即不吝。”在天理人欲之间,一层良知的责任心和志向义务,是每个做人和做官都少不了的“志”。这就是源头上的正义和道义,立志于此,良知里实乃包含了这做人做官的一切大小道理。像孔子这般的“不踰矩”,就是熟仁的到来,它源头于立志矣!

  2、做官的立志,与常人有不同,但立“大人”之志,何谓?阳明借《大学》说开:有人问阳明:“大学》者,昔儒以为大人之学矣。敢问大人之学何以在于‘明明德’乎?”阳明回答:“大人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者也。”而所谓“立”就是立这个“一体”:“明明德者,立其天地万物一体之体也。”当官的,要解决一个“亲民”的官民关系,对此,阳明接续而言:“亲民者,达其天地万物一体之用也。故明明德必在于亲民,而亲民乃所以明其明德也。”阳明揭示了《大学》的“内圣外王”在这里的特殊意境:“夫是之谓明明德于天下,是之谓家齐国治而天下平,是之谓尽性。”那“尽性”又何谓?是那“良知”为根本。《大学》的那段著名话讲的是三样:至善、明德、亲民,怎么样“尽性”见之?阳明这样说道:“至善者、明德、亲民之极则也。天命之性,粹然至善,其灵昭不昧者,此其至善之发见,是乃明德之本体,而即所谓良知也。”那致良知决非是空洞抽象,在现实生活里,就是官要对民的体爱,因为官、民、人、君、万物,乃是一体之物。这使我们想起张载的“民吾同胞,物吾与也。”阳明发挥的也无非于此,所不同的是,阳明是在良知的心头看出了“一体”的尽性所然。所以,阳明点破:“致知之功,不外乎修齐治平之内”,于是,“只此修为,直造圣域”,内圣外王,做官的立志方向,还是一个致良知。在这个基础上,《大学》的“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的所谓“内圣外王”路径,从功夫上讲可以分个先后次序,而从体(即良知)上讲就无需分个先后次序了。万物一体,在良知中活泼泼地尽性显示,做官的立个良知本身就是致良知于万物一体了,贯彻在行动中,就会出于自觉去尽官德的义务了。阳明的期待,或许也是孔、孟以来儒家官德的整个期待!

  3、修身立德,立政治民。阳明从儒家道义论立场,提倡立志,但对官员来说,所立志,须有特殊些,也就是要高出于一般普通人的立志。(虽然一般普通人的立志也不会就比当官的低!)阳明这样评价过皇帝即位改元年的政治意义:“改元年者,人君正心之始也。”“改元年者,人君改过迁善,修身立德之始也;端本清源,三纲五常之始也;立政治民,休戚安危之始也。”这就是说,做官应该处处以正心为本。先立乎立正一个政治道德,立政立德,就是立个开始做成大事的始基,可以开个“端本清源”的大方向。这也是一个良知的特殊功能。有了这样的大根基,就有利于仕的行为。如在《传习录》,阳明对“仕”,有过这样的洞见:其出而仕也,以良知之明,破其私欲功利之见。为此,阳明称其为这是一个“诚心实意之所在”、“良知之明,万古一日”的道义。所以,阳明肯定,在道义论上的彻底规划,决不使仕途中出现偏离这个道义、这种方向。这是做人、更重要的在做官上,是绝对必需的。阳明自己的做官生涯,似乎也验证了这个道理。

  做人做官,熟仁的道理似乎在阳明的道义论规划里,获得了某种积极的发展方向。综观以上分析和得出的结论,可以从阳明本人的仕途里,得到某些应验。对此,我们挑出几篇阳明任官后的“奏疏”(从弘治十二年到正德五年后),他本人也正是如此地对待他的仕途。其中有熟之体会、尽责之义务意识、道义论情怀。

  《陈言边务疏》:“因使之得以周知道里之远近,边关之要害,虏情之虚实,事势之缓急,无不深谙熟察于平日。”“彼又素熟于边事,加之以积惯之余,其与不习地利,志图保守者,功宜相远矣。”“熟训练以用长。”--对于边关之事,要求熟;培养地方官吏和军人士兵,也要求熟。这是化“熟仁”为方法。还有诸如此类的说法:《批岭西道立营防守呈》:“巡行惯熟,远近不疑”;《批岭西道抚处盗贼呈》:“极功巧习熟”,都有这样的意义。

  《乞便道省葬疏》:“此系国家大事,臣子之义不容舍之而去。”--这是尽其职责的义务意识,很强烈,虽然他效忠的是一个帝王统治时代。

  《旱灾疏》:“雨暘时若,江西之民亦已废耕耘之业,事征战之苦。”--这是体现恤民之情的儒家爱民的政治道义。

  《四乞省葬疏》:“夫人之大伦,内则父子,外则君臣,事君以忠,事父以孝,不忠不孝,为天小之大戮。”--这是坚持了在家为孝子、在外为忠臣的儒家基本政治价值观。

  当然,必须指出,王阳明,毕竟是作为那个特定历史时代的政治家和思想家,他整个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建立在为明王朝出生入死的立场上的,对于他的历史功绩和他的事业,我们要作历史和阶级的分析。尤其是他在对待农民起义的立场和镇压,我们不能给予过多的积极评价。但是,阳明在熟仁的儒家思路里,开拔出他自家的哲学气象,包括他的致良知,是儒家官德理论体系的一朵亮丽“奇葩”,有着重要地位和作用。

  最后还指出一点,整个有关阳明熟仁的分析,我们并没有涉及到阳明吸取和融化的佛学观点,因为阳明对于佛教,是比较宽容的,他说:“今学者不必先排仙、佛,且当笃志为圣人之学。”由于本文的分析是集中在儒家的道义论中的儒家官德,而且在这个问题上,阳明也是主要以儒家立场来论述相关问题。如果要继续展开阳明与佛学的关系,那就要在另外的文章里来进行深入的检讨。

  §§第二十六章 “熟仁”在治道中的提炼

  
更多

编辑推荐

1中国股民、基民常备手册
2拿起来就放不下的60...
3青少年不可不知的10...
4章泽
5周秦汉唐文明简本
6从日记到作文
7西安古镇
8共产国际和中国革命的关系
9历史上最具影响力的伦...
10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下)
看过本书的人还看过
  • 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上)

    作者:西安文物保护考古所  

    科普教育 【已完结】

    本书共收入论文41篇,分7个栏目,即考古学探索、文物研究、古史探微、遗址调查报告、地方史研究、文物保护修复技术、文物管理工作。

  • 浙江抗战损失初步研究

    作者:袁成毅  

    科普教育 【已完结】

    Preface Scholars could wish that American students and the public at large were more familiar...

  • 中国古代皇家礼仪

    作者:孙福喜  

    科普教育 【已完结】

    本书内容包括尊君肃臣话朝仪;演军用兵礼仪;尊长敬老礼仪;尊崇备至的皇亲国戚礼仪;任官礼仪;交聘礼仪等十个部分。

  • 中国古代丧葬习俗

    作者:周苏平  

    科普教育 【已完结】

    该书勾勒了古代丧葬习俗的主要内容,包括繁缛的丧仪、丧服与守孝、追悼亡灵的祭祀、等级鲜明的墓葬制度、形形色色的安葬方式等九部分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