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名词:“嗑药”
在一些大城市的迪厅等娱乐场所,有时可见疯狂摇头的青年。警方例检中,证实其中有人服食了诱使精神高度亢奋的“摇头丸”。医学界目前公认,青少年滥服安定等镇静药品也为变相吸食毒品。服食“摇头丸”及滥用安定片,广泛称其为“嗑药”。
“嗑药”事件:
14岁少年等待“发飘”的感觉
6月3日上完第二节早课后,14岁的于敏从书包里取出了6片强力安定,吞水服下。然后,这名初二学生对着窗外的阳光眯缝着眼,一半兴奋、一半忐忑地等待着传闻已久的“发飘”的感觉。可是,他没有等到就睡过去了,神志清醒时已在医院。
6月3日,在鞍山市一中学内发生的“嗑药”事件,另有两名受害者。到第三天,出于种种令成年人难以理喻的原因,同校又有11名学生服用了同类药片。
昨天,记者在对鞍山市部分中学进行深入采访中,一个事实逐渐清晰起来——“嗑药”已在部分中学生群体之中出现。一位知情人称:“我们现在已经到了必须强烈关注当代青少年的价值取向和心理压力的时刻。”
校方反应:
进行师生、家长总动员
当日上午10点许,于敏等三名男生服下药片。第三节课时,于敏趴在桌子上睡着了,经任课老师反复提醒,仍昏昏沉沉。
校方当即通知家长。于敏被父亲带到鞍山市中心医院就诊,经洗胃后脱险。另外两人均出现不适反应。
鞍山市中心医院为于敏做了详细检查,诊断为药品中毒。经治疗,于敏于次日痊愈出院。另两位服药学生在治疗后均恢复健康。
事发当日,校方即起草致家长的一封公开信,详细介绍事发情况及强力安定对身体的毒害作用,责令每一个学生带回家;同时,分别召开全校师生大会和家长会重申以上内容。
事态发展:
校内发生抢药
但是这些努力,在起初并没有起到阻止更多的年幼“好奇者”参与的效果。6月4日,在该校初一年级中,又有11人通过不同方式得到了强力安定。
当天,在这些大部分仅为13岁的男孩、女孩之中,出现了某种意义上极为疯狂的抢药场面:有人买来了药,然后就被人抢走了,抢药者既有同学,也有所谓的“社会人”。
吴楠,听到同学们的谈话,“知道了这药的好处”,于中午到学校隔壁一家药店买了一瓶药,回校后吃了一片,就在操场上被他人抢走了。
另外一个男生,张卫,从药店里买到药后,被门口等候的几个不认识的男孩抢跑了药瓶。孩子们证实,在购药中从未遇到药店方面的劝阻。
在抢药中曾发生身体碰撞。一个男孩强逼另一个男孩,让他给自己两片。经一番较量,他最终满意。然后是在教室的地面上,一个信封里放着的四片安定,引起了广泛的注意。如同上个世纪70年代,像追逐心爱的木制手枪一样,孩子们追逐着强力安定,最终是力大者获得。
一名班长和一名学习委员曾上前制止同学“嗑药”,未果。然后,这两个小姑娘从欲服药的同学手中,以6元钱10片的价格购得,交给了老师。所幸,校方迅速反应。经详细盘查,将绝大部分流入学校的药片没收。已服药者,也因对校方先期宣传心存余悸,仅服半片、一片,均未出现不良反应。
药品来源:
社会青年及药店
6月2日,于敏等两名学生服食的安定,由同年级徐某赠予。徐某表示,他是从当地一无业青年手中取得。
在6月4日的“嗑药”风波中,大部分学生由外面药店购得药片。在他们充满悔恨之情的检讨书中,不少同学都提到了吴小灵的名字。据说,这个留着长发的13岁女孩,在社会上有不少朋友。她承认,自己向一些同学宣传了安定的“神效”,并从校外带回了一些供同学们尝试。
在离事发学校1公里远的另一所中学,记者获得新的信息:“有辍学学生及无业青年,在校门口逗留,试图向在校生散发强力安定”,但是该校否认了有学生服食现象。
声音:
学生悔恨校方为难
声音1:第一受害人即于敏,是个清瘦、一脸稚气的少年。他告诉记者,说非常憎恨那个给他药吃的人;现在即使给他钱,也不会再吃了。他承认,自己的学习成绩在班里靠后。
另一名受害人王涛在班会上痛哭流涕,说保证不再重犯。
另外12个当事人以不同形式向家长和学校表达了自己的悔过之情。
声音2:记者从卫生部门获悉,此次初中生服用的强力安定,是普通型安定的加强型,药效更大,为国家精神类药品二类药,必须有医生处方,且每次只能开具7片。
声音3:鞍山市中心医院介绍,近年来,为摆脱学习及生活上的压力,“安定”类镇静安眠药、止咳糖浆等含有成瘾性物质的临床用药在一部分青少年中滥用,这类药虽具有稳定情绪等作用,但它们都有一定的毒副作用,有不同程度的中枢依赖性,会使人“上瘾”,从而不得不同样送去戒毒。
院方表示,仅今年6月,该院即收治3名服食大量安定药片的孩童。
声音4:事发学校的田校长说:“从教20年,我还从未见过这种事,我不知道这些孩子现在是怎么了?”他说,药店的“门户大开”,令校方在处理事件时防不胜防。他表示,服药学生中普遍存在家人平日疏于管理现象。
现状:
安定片已“走”远
事发后,校方即向当地警方及卫生部门救助,两部门均介入调查。记者昨日的暗访中,印证了校方的介绍,安定药已从学校周边的药店“消失”了。
记者感言
“嗑药”这个昨夜还远在天边、而今猛然现身的新闻名词,带给教育界及全社会的,不应只是强烈的震撼。在校方的无奈声中,我们的家长、管理部门究竟应该着手做些什么,从而杜绝“软性毒品”的伺机深入,成灾校园。无知而好奇的学生们啊,警惕“软性毒品”从口而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