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下午,“SSD产业联盟数字音乐传播论坛”在新闻大厦举行。“以后就用手机听唱片,用SD卡当唱片”是这次论坛主题的浅白解读。这次论坛,是近期继“音乐风云榜”召集传统唱片和原创音乐人举办主题讨论、新浪网推出网上“乐库”并召开唱片无线业务论坛后第三个围绕音乐载体与传播渠道进行的讨论。
SSD虽然是一个不太明晰的新概念,但直白地说,这是以
一个SD卡存储器为主要终端的新音乐运转方式。在SSD联盟的规划中,以后歌手的音乐作品都被放在SD卡中,消费者可以在买手机时得到附赠的SD卡以及其中的音乐内容,也可以单独购买SD卡。
主办方SSD传媒表示,今年1月,他们已经为歌手沐尔推出了第一张SSD唱片,并在两个月之内取得了50万张的销量。第二张SSD唱片刚刚发行,内容除了收入6位歌手的音乐作品外,还内置了一长篇小说和一部诗集。“3G一旦开通,人们就将迎来一场以手机为载体的新传播革命。”SSD传媒同时表示,已经有近百家唱片公司加入了SSD联盟,这表示大家对SD卡唱片的未来充满希望。
记者观察 卖稀粥的人自己不会去喝它
记者从主办方的样品“SD唱片”看到,这是一张512兆容量的SD卡。除了小说、诗集外,音乐部分一共有30首歌曲。比起一般CD唱片的容量来可谓“超值”。
不过传输到电脑后记者发现,这30首歌曲中有29首都是MP3格式,其中质量最大的一首歌是10.7兆,最小的是2.8兆。如果按照微软公司的播放器设置,一般一首接近CD音质的“音频无损”格式的歌曲最小也要达到30兆。这里的差距可以说是相当的大。此外,这些歌曲只能听声,词曲作者、配乐介绍、歌词内容等相关信息都不能从SD唱片中得到。从这个角度,可以毫不客气地说,这种SD卡唱片只是拥有正版外衣的低质产品!
稀米粥和白米饭,哪个质高量足?答案谁都清楚。同样的道理在“物质消费”上明白,挪到“精神消费”上却有不少人犯迷糊。低质音乐作为“试听”是没问题的,可如果想要身体健康,就不能满足于天天喝稀米粥的状况,最起码要吃上质和量都有保证的白米饭,有条件的还得奔奔八宝粥什么的。套用范伟的台词:同样是夫妻,一天一碗稀米粥跟一天一碗八宝粥,一辈子下来,做人的差距就是这么“大”出来的。
记者对SSD方面其实并不是只有怒气。因为在他们提供的宣传资料里,在介绍他们的创始人之一时提到了他当年到上海创业时“随行的除了基本的生活用品,就只有一台笔记本电脑和十年来收集起来的几百张CD”。而公司落地北京时,“又有几个小伙子和大姑娘带着他们的CD箱子”加入进来。“他们盘算着,怎么能让中国人民的音乐生活更加丰富、更加精彩、更加美好……”
想起“音乐风云榜”论坛上两个人的两段话。一是音乐人张亚东,他说:“我听过马屁三(MP3),但我真的不能接受它。我的耳朵就听不了这种低质量的音乐。”当时我心里想的是敬佩和激动,但当着那么多人没好意思表达出来。
二是大老板周亚平,他大意说的是唱片公司就应该为挣钱,“什么有毒”卖得好就说明这路子是对的,关于听众欣赏水平之类的那是音乐学院的事儿。——我当时也想问,您要是有个未成年的女儿,您会支持她天天听“擦干眼泪”然后去睡吗?但当着那么多人,我也没好意思说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