恍惚记得《琥珀》宣传的照片里有刘烨和袁泉,但是明显前者给大家的印象比较深,像我这等不爱记名字的看客,当然就对后者忽视了。而通过这两年的个人努力,袁泉开始赢得更多人的目光,一张唱片更是把她推到很多喜欢音乐的人面前。这样她就不再专属于那个狭小的舞台范围,她的世界一下变得很大。
由小到大是件好事,同时也会成为难事。虽
说没有金刚钻不揽瓷器活,可是这把钻子如果还没有得到好的开发,硬要揽活后果也不一定就能像预期的那样。曾经有那么多的金刚钻摆在大家的面前,可是没有几个人懂得去珍惜,直到把瓷器弄破了才追悔莫及。可是上天如果给他们一次重来的机会,就一定能把钻子打磨好吗?答案却不是肯定的。这种时候不得不提起这两年的超女和选秀活动,那些胜出者肯定有不少的金刚钻,也不见得每一个都做出好听的活儿。所以关键不在于是什么样的钻,而在于用钻的是什么样的人。不露面的制作人能够把技术挥洒在方寸之间,顺利地应用手上金刚钻的优点利刃,做出来的东西品质就高。反之即便是一把好工具,由于使用的地方全不到位,那结果可想而知。
相比之下,袁泉和其他的影视明星一样,并不会占太多的优势。大家都把精力投入到最擅长的工作上面,唱片不过是之外的调剂而已,绝不可能像歌星一样有良好的基础和后续的打磨。这对操作的“工匠”,也就是她的制作人来说是个挑战。幸好她遇到的良师是曾经打造过赵薇、孙燕姿等人的姚谦和李伟菘,在他们手下的女歌星都能表现出自己最好的一面,相信袁泉也不会例外。
从封面上给人的感觉来看,在《孤独的花朵》里要表现的,当然就是如题目一样的孤独感。洋娃娃没有太多的喜感,相反是一种没有生气的冷傲。就像童年时小女孩的玩具一样,它隐藏了太多主人的心思。简单的外面和复杂的内容,正是唱片呈现出来的。《孤独的花朵》用老式的电子舞曲营造出的疏离,和八十年代时出现这种风格时那些乐队的冷漠是一致。复古不是唯一的吸引,旋律也是很重要的一环。加上袁泉不动声色的演绎,“虽如此的靠近,却感觉隔天涯”仿佛有点自嘲自解地感慨,完全掌握了作者的意图。有意思的是《薄荷糖》紧跟其后做出风格上的对比,慵懒的民谣曲风夹杂着电子效果,用一种事不关己的样子唱出“可我把孤单筑成一个家”,那种局外人的孤寂不是一样的叫人心疼吗?如果不信可以参考《一个人喝着拿铁》:Disco的热闹反衬内心的空荡,不是咖啡可以解决的,音乐也只是转移了视线。
任何一个流行歌手都不会回避与爱情有关的主题,袁泉不会,她的制作人们更不会。其实要表现出歌手的能力和唱片的走势的,也正是这个部分。之前流传的《那件疯狂的小事叫爱情》终于尘埃落定,出现正式的版本。而袁泉的演唱也正式得像是在舞台上表演。弦乐和钢琴的伴奏绝对是情绪推动的基础,她富有表现力的演唱是推动情感起伏的波浪。旋律庸俗也好,歌词人文也罢,组合在一起一点不觉得恶俗和大路,这就是气质的问题。
同样的思路引导下,《读过的诗》也是出色的作品。伤感的失落像掉在昨天的诗句,飘渺得像她的声音一样不可捉摸。把她和王菲类比的人是不正确的,就因为假声和声音里的冷感就是一类吗?袁泉稳定的表达中,蕴藏有不少戏剧化的感情面,这是她与众不同的地方。像《一梦千寻》和《灿烂过》就有不少情感的发挥,不是编曲能一笔带过的。
姚谦他们这次成功之处就在于准确抓住袁泉声音和能力中最突出的地方。作为一个演员,她对自己声音表现出来的情感拿捏是到位的,用不过火的音乐形式去表现恰到好处。而作为歌手来讲,她的音质不错但还没有到随意处理任何形式作品的程度。制作团队让她在有限有效的空间里尽情表现,又不急于拓展风格而“越轨”,正是巧匠用钻的正面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