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代、华纳、索尼-BMG、环球。不管是五大还是四大,国际唱片公司一直是最受关注的对象。其国际品牌深入人心,雄厚的资金和资源也让同行望洋兴叹。但面对中国内地这个特殊的市场,四大公司未必像在海外那般胜券在握。
国际唱片公司机构层层,神经迟缓。而中国流行文化界的发展和变换是迅速的、冷不丁的。当本土高层纷纷离职自成一派时,四大又要面临全新的对手:民营唱片公司。
最近,华纳的艺人纷纷跳槽,百代倒成了天后宫,失去周董的新索手上倒是还有一批影视歌手,环球开始后知后觉地打选秀歌手这张牌……艺人是娱乐圈最光鲜的糖纸,从四大着手,搜狐娱乐为你解析唱片公司的历史、现状、走向,换一个角度了解乐坛。
张惠妹入百代,天后宫易主! 关于张惠妹(张惠妹新闻,张惠妹音乐,张惠妹说吧)要嫁入百代的消息前些时候就已传得沸沸扬扬,比较普遍的说法是,除去3年3张专辑,1.2亿的签约金,如果再分享其10月底巡回演唱会的利润,签约金就将高达惊人的1.5亿。而据搜狐娱乐从某音乐圈知情人士处获得的消息,关于1.5亿“过门费”的说法并非谣传,“实际上,张惠妹嫁入百代的事情已经基本上定下来了,就等着找个吉日,签约了。 之前台湾媒体那边的传闻,也基本上没杜撰的成分。”
张惠妹天价“入会”已成真?当搜狐娱乐致电百代(中国)宣传负责人张先生的时候,张先生却表示:“目前为止,我们这边都还没得到消息,一切都没有确定。”
其实,不管张惠妹过埠的消息是否属实,这几年间声势日渐壮大的百代(中国)早已成了不少业内人士羡慕的对象。不论是擅长舞曲的蔡依林,创作力丰厚的戴佩妮,实力加偶像的孙燕姿,还是王牌女子组合S.H.E以及歌坛的常青树林忆莲,百代(中国)的“天后宫”已基本成型,而就销售量和口碑上来讲,百代(中国)的天后阵营都十分完善。
而百代(中国)显然也不存在“阴盛阳衰”的困扰,被誉为“R&B教父”的陶喆、“创作小天王”胡彦斌(胡彦斌新闻,胡彦斌音乐,胡彦斌说吧)、许巍、花儿乐队、古巨基、任贤齐,平心而论,百代(中国)的男歌手方面也不逊于女歌手。
其实,说起这“天后宫”本源于华语唱片界对曾经的华纳唱片的称呼。之所以说是曾经,那是因为原本华纳旗下的那英(那英博客,那英新闻,那英音乐,那英说吧)、孙燕姿、张惠妹如今都成了或即将成为百代红桃queen的人,而郭富城去了大国文化,孙楠很可能要单干。俗话说30年河东30年河西(当然有时根本用不了那么长的时间),如今的天后宫只能是易主给百代了。
8年墨守成规,能否一飞冲天?
跟华纳一样,百代在1994年就进驻了内地,不过当时只在上海有一个办公室。时任百代音乐中国区首席代表,现上海星世代影音娱乐有限公司董事长徐毅回顾当时的情况说:“我一个人来到上海,从零开始,包括一桌一椅,什么都得自己干。没有人给你承诺,公司可能第二天就会停止,无论是体力还是心力都非常辛苦。95年公司才有了另外一个员工,到96年才有第一个宣传。”实际的情况是,1994-2002年,8年时间,百代才签下了第一个内地艺人郑钧(郑钧博客,郑钧新闻,郑钧音乐,郑钧说吧)。
徐毅颇为感触:“百代在挖掘推广内地原创音乐上的动作有些慢,可能是因为百代总部觉得时机不到,面对一个获利不大的市场,他们在犹豫是不是要大力气投资。国际公司就像国营公司一样,要牵涉到海外,争取做案子必须提前一年,但一年之后艺人去哪了就不一定。”
尽管如此,1997年,百代仍天价签下了王菲,并开始重金打造的那英。由于2002年之前,百代在中国还没有形成真正的规模,还不算一个特别完整的唱片公司,即使百代公司对内地艺人感兴趣,也是签到港台,然后再往回推广,那英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尽管“道路曲折”,但那英的“曲线突围”还是相当成功,百代终于摆脱了没有一线女歌手的尴尬,为建造自己的天后宫迈出了第一步。
2003年,随着上海艺风携着许巍过户百代旗下,百代终于正式完成了在内地“安家落户”的工作,百代(中国)的名号诞生,从此,摆在百代(中国)面前的虽说不上是什么康庄大道,但已不再是羊肠小径。
怎么“土”怎么来,百代的好奇
其实,真正让百代获得天后宫美誉的,还是近两年的事情。随着蔡依林和孙燕姿的相继加盟,加上百代(中国)已经拥有的戴佩妮、林忆莲和代理台湾华研的S.H.E,百代(中国)的天后宫已经初具规模,剩下的似乎就是市场的开拓了。
开拓大陆市场并非一件容易的事情,乐评人王小峰和彭洪武都表达过这样的观点——“大陆市场非常不规范。盗版、免费下载极大地破坏了市场,使得整个市场的氛围都很不健康。”而另一方面,唱片公司也必须得换新的模式来适应这个市场,徐毅说:“欧美的音乐文化走得比较早,成体系,很成熟,但是这些成熟的东西也会给自己带来障眼法,过于相信自己的那一套了。这就好比你从大城市到乡下,总有优越感,老觉得这不好那不好,这种优越感会影响你的判断。”
前华纳中国地区的副总,现今太合麦田的老总宋柯在谈到华纳曾经的辉煌时,表示过“华纳当时之所以在内地的市场开拓得比较好,就是因为请本土的人做高层。通过本土的高层,本土的艺人,本土的合作厂牌,本土化的过程更加有效率。”百代当然也明白这个道理。
作为从台湾来到内地打天下的百代(中国)的老总黄伟菁,在谈到自己四年多的内地唱片市场的经验时,特别提到了两点:“学习的态度”和“好奇心”。
“我觉得因为台湾和内地的环境不同,不管是生活习惯还是什么,都有区别,所以我觉得学习的心态很重要,港台有港台的模式,内地有内地的模式。除此以外,好奇心也很重要,譬如,我看一个综艺节目,我就会想,为什么这个节目这次会请这个艺人,以前不请呢?为什么某些艺人的唱片卖得好,他的宣传方法有什么特别之处呢?除此之外,了解内地年青人的想法,媒体的状态,内地的宣传方式,这对于整个决策都很有帮助。”
其实道理很简单,国际化大公司对非本土市场的认识化差异必然带来步调的迟缓,影响对市场的开发与拓展,而这正是百代、华纳、新索、环球等“四大”公司共同面对的问题。
正如徐毅所说:“一开始他们没人认为在中国的投资可以有回报,但那时候我是极力要去做这些事情,并一直在争取,一直到2000年才得到第一笔预算做郑钧。不少国际大公司对内地音乐和市场的认识,显然与我们期待的不在一个层面上。说实话,以前四大也没有把内地当作一个开发的市场,只是当作一个回收的市场,现在内地变成了最大的市场……”
那么百代总部对内地市场到底有多少认识、有多准确的认识,又有多大力度的支持呢?这一切的认识又隔着多少层的级别、多少份一层层向上的报告?显然,从台湾来内地打天下的百代(中国)老总黄伟菁的“学习”与“好奇”也不得不受制与这些“多少”。而更值得指出的是,内地的乐坛并非只有“四大”,还有许多无本土化之忧,更加灵活的本土公司。
“国际大公司这几年在内地的成绩不是特别明显,我同意这个看法,不是说四大没有优势,关键是本土公司掌握了大部分金曲,这使得整个格局在改变。而且内地唱片公司中,太合麦田、华谊兄弟等多多少少都跟国际公司合作过,养成了自己的一套方法,他们在管理越来越正规,而国际公司对此还要一段时间的了解,这个熟悉的过程不知道还要多久。” 徐毅的担忧也许不无道理。
铁打的营盘,越来越好的兵?
近来,娱乐圈里众多的跳槽事件是闹得沸沸扬扬,而公司内部的地震也引人关注。对于天后宫挪位,徐毅认为:“唱片界除了优胜劣汰,还有一种说法是风水轮流转,看似这次是转到百代了。 但实际上,这些都是和人有关的。这几个艺人原来再华纳都是跟着陈泽杉工作的,陈泽杉去了百代,她们合约到期后也就跟着跳过去了。这是建立在对他人的信任,以及工作能力的信任上。尤其在唱片界这个名利场里,这种信任是非常宝贵的。有这么好的管理人,天后宫跟着他挪位,也是理所当然。”
而搜狐娱乐从另外几位圈内人中得到的说法还有“百代管理层的稳定和歌手定位上的细致精确。”——前文中那位爆料者透露说:“相对其他的国际四大唱片,百代(中国)最大的不同就在于,正式成立的四年多以来,他们基本的管理层没有什么变动,构成一直很稳定。而其他的四大,新索和华纳的管理层都换了几拨了。”
管理层更新过快,带来的影响,正如王晓峰所说“每跳一次槽,都会出现资金重组等等方面的情况”,这无疑对公司和歌手的影响都很大——比较典型的例子就是萧亚轩,转投华纳后,由于公司高层的频繁变动,两年没发唱片,人气跌到谷底。
说到这儿,我们就不得不提一提曾任百代亚太区总经理的姚谦。姚谦向来被称为乐坛伯乐,众多女歌手正是在他的一手调教下,脱胎换骨:刘若英和赵薇一举跨越了演员和歌手之间的藩篱;江美琪在他的手下找到自己的定位;林忆莲借助他的打造,成功转型;至于萧亚轩,则是姚谦手把手将她从新人捧成了天后。而他的离开也许就是百代相对稳定里“最大的疼”吧。不过陈泽杉的加入又不能不说是一种“弥补”,也许真应了那句人才也需要流动?当然这是鉴于合理流动的基础上。
签谁谁就红,精准定位的功?
至于上面所提到的“百代歌手定位上的细致精确”,一位跟百代有过合作的音乐人表示,“女歌手里面,蔡依林就是很典型的例子,她以前在索尼(现在的新索的前身)的时期已经很红了,不过那时候她的风格还不够鲜明,唱片的成功跟周杰伦(周杰伦新闻,周杰伦音乐,周杰伦说吧)的倾力制作有很大的关系。百代给她出的这张《舞娘》的成功,应该不算是在音乐性上,而是强化了她的个人风格,完全把她往舞曲皇后的方向打造,像mv里的彩带舞,小巨蛋演唱会上的体操动作。当然,这种风格定位很成功,但有它的弊端,今后的蔡依林必须时时刻刻翻新自己的舞艺,添加噱头来满足胃口被吊起来的歌迷的需要。”《舞娘》带给蔡依林的成功,应该说是十分明显的,不仅在台湾的销量第一次超越周杰伦,sp彩铃成绩也历史性进入极少传统唱片女歌手能够涉足的前十。
这位音乐人还透露:“百代中国打造的最成功的男歌手应该还是胡彦斌、花儿和许巍。这三组人,都是唱作人,自己会写又会唱。所以怎么定位,把他们从唱作人中区分出来,是个难题,实际上百代中国这边当时也费了好一番功夫。后来,把胡彦斌往全能型音乐人方向打造,风格时尚多变。许巍呢,推的就是‘绝版青春’的概念,这个概念成功得很意外,当年,借着这个概念在北兵马司弄的小型演唱会居然很少见地赚了钱。
这两个歌手,百代那边从来不宣传什么绯闻,觉得与他们的形象不符。对于这点我倒是挺佩服的,至少他们对于宣传这块儿很清醒,不像现在一些搞宣传的,动不动就整什么绯闻。而花儿乐队,百代给他们的定位是‘娱乐化’,你看,他们唱了这么多年的‘没心没肺’的teen rock,还是很红,主要是现在的内地市场,他们这样风格的乐队基本还是个空缺,包括他们现在出席公开场合的各种特逗,特搞怪的造型,和他们的风格都很搭调。”
熟悉业界和华语市场的歌迷圈里,一直有这种说法:“这几年百代,似乎签了谁,谁就会红,林忆莲跳到百代,复出极为成功,《至少还有你》唱到街知巷闻;赵薇签百代出的第一张唱片《飘》,一开口,让人都不敢相信是她的声音;最有意思的就是古巨基,从百代转投华纳后,其事业跌到谷底,而火速回到百代后,他居然再次在港大热,十分不可思议。”当然,这里歌迷的说法多少有点“神化”的味道,但造成这种“巧合”不无原因。
百代突围,不可不说的隐忧!
坐拥大牌歌手无数,形势一片大好,是否意味着从此可以高枕无忧?答案当然是否定。对于正处在迅猛上升期的百代来说,大牌歌手越来越多,既是资源优势,也是隐患——除去王晓峰、彭洪武等乐评人指出的“内地唱片市场不规范”可能带来的隐患外,曾任国际四大唱片之一华纳唱片中国区副总经理,现在太麦的老总宋柯就颇有感触的表示过:“国际公司,级别比较多,有总部,有亚太部,事情需要向上汇报,没有中小型的唱片公司那么灵活,这是很自然的事情了。”
而海蝶唱片的老总毕晓世的一番话,也是比较有警示作用:“国际大唱片公司最大的优势在于品牌,这能吸引消费者。但是,一个决策的实施,往往要经历很多环节,不断向上反映,并且,大牌艺人多,需要解决的问题也多,人力、财力的投入也大,现在的唱片市场,并不能保证每项投入都能有回报。
这些问题,百代(中国)的老总黄伟菁也应是十分明了了,她自己也表示:“如今公司的艺人越来越多,怎样解决好内部人员与艺人之间的沟通,交流和合作,对于公司的所有人来说,都将是一个挑战。
近10年来,五大国际唱片公司在管理和操作模式上,给整个内地唱片业带来了极大的影响,也培养出了一批目前在内地行业内领先的管理层人才。不过与之不相匹配的是,目前国际四大(索尼已与BMG合并)唱片公司在内地的规模仍然有限,在挖掘和推动国内原创音乐发展上尚未做出特别突出的成绩,甚至开始落后于本土民营唱片公司。
而面对本土化十分明显的内地市场,特别是网络、数字音乐带来新的变革后,大公司在版权资源和传统发行渠道等强势项目上所占的优势也尚未凸显出来,逐渐暴露出其本土化不够、灵活性不足的缺陷。就算是拥有天后宫的百代也必须面对并解决的难题。
后记:华纳“天后宫”如今何在?
在这篇文章里,反复提到的天后宫,其实源于华语唱片界对曾经的华纳唱片的称呼。几年前的华纳,聚集了包括那英、郑秀文(郑秀文新闻,郑秀文音乐,郑秀文说吧)、孙燕姿、张惠妹在内的天后,以及郭富城、孙楠两大天王,但如今已是风雨飘摇,纷纷离开。华纳唱片现今的发展如何,为什么曾经的“天后宫”如今已成“陋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