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有39年教龄的刘立平看上去充满活力,她把其中的秘诀归功于她的职业:“整天和学生在一起,每天都接触新鲜事物,当然年轻!”
从上海师范大学毕业后,刘立平就留校任教。多年来,她从普通讲师升为副教授,也曾担任过学院副院长。
“工资嘛,这要看怎么算了。”谈到自己的收入,刘立平并不避讳:“基本工资2000多元,课时费1000元左右,加上课题费、稿费等,一个月4000多元吧。”
在收入和消费水平比较高的上海,刘立平的工资并不算高,但她很满足:“上世纪70年代只有45元,如今四五千元,长了差不多100倍。”
刘立平出身教师世家,父亲是中学教导处主任,母亲是民办小学校长。
参加工作时,刘立平是助教。按照当时全市“统一价”,她的月工资是45元。
“那时候有个梦想,如果家里存款达到2000元,我就再也不存了,要尽情花钱。”说起当时“宏伟”的家庭计划,刘立平禁不住想笑。
经济和社会地位的改变是从上世纪90年代后半期开始的,刘立平对此感觉非常明显。
刘立平现在是大学副教授,除了国家规定的固定工资外,还有岗位津贴、稿费等收入。如今,她再也不用像她父母当年那样算计着过活了。
教师地位提高了,但面临的工作压力也非常大。刘立平坦言,如果不搞科研、不出成果、不加强学习,面子上难堪不说,收入自然也不会高。
刘立平出版过一本专著《奢侈孕育品牌》,专门研究奢侈品与消费心理。但上街购物时,她只选择适合自己的,而不是冲着品牌盲目消费。
对刘立平来说,收入水平提高,但高消费还是承受不起。“家里花钱不会大手大脚的,没有这个习惯。”
工作几十年来,两次“奢侈”的消费经历曾让刘立平彻夜难眠。
第一次是在上世纪80年代,她和爸爸妈妈住在一起时,全家“集资”980元,买了台索尼彩电。买回家的当晚,她躺在床上怎么也睡不着,寻思着自己怎么会花那么多钱买那么贵的东西?
第二次则是2001年,家里决定花45万元买一套新房子。这一次,她又一个晚上没睡着:怎么会花那么多钱买房子?但是两三年后,刘立平就还清了贷款。
现在,学校里有青年教师要结婚,刘立平总会鼓励他们买房。因为她相信,教师待遇肯定还会提高,买房子不会再让人“睡不着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