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色戒》静静躲在张爱玲文集(安徽文艺出版社出版)第一卷的尾端,我以前一定看过它,可是没太注意,以至于连它的内容都不大能记得起。这套四卷本的文集初版时,我还是穷学生,借了来读,记住了这套文集以及《十八春》、《红玫瑰白玫瑰》、《倾城之恋》,当然还有那句“出名要趁早”。随后又找了余斌的一本《张爱玲传》,从文字里找寻女作家的人生脉络,可放下书,就又幻化成一个模糊不清的影像。
工作后逛书店,在三联书店里见到了张爱玲的这套文集,当即买了下来。回去重读,有点儿回想学生时代的味道--年轻时看张爱玲,是当言情风月来看,看到是情爱,而不是苍凉,当然也就记不住这薄薄几页《色戒》。从开始写它,到最终发表,相隔30多年。不多的文字里,透着尘世沧桑,真读得懂,需要阅历。
这篇短短的小说重又被提及,而且成为公众热点事件,是因为李安,因为国际影坛大奖;更重要的是因为情色。媒体热闹地渲染电影《色戒》中的激情戏,它成为最最激动人心的卖点。《色戒》的大陆版删除了多少分钟的片长,新加坡版又删除了多少激情戏等等的新闻随之而来。以至黄金周前有消息说,去香港的看点之一,就是全版的《色戒》。在一片暧昧的意淫中,影片像是只为床戏而存在。
对了,还有影星,梁朝伟和汤唯。前者已经是影帝和大牌,有没有《色戒》倒也无足轻重;后者算新人,一举成名,那张“纯静,没太多欲望”的脸,走上全球诸多大杂志的封面。
大丰收了。这恐怕不是大导演李安想要的全部。他应该真正理解张爱玲的《色戒》,那肯定不是激情戏或者床上表演。
这是一个什么样的故事呢?一个青年团体里的进步女学生,演过自由解放、暗杀之类的舞台剧,有过感情的受挫经历,在团体里并不是很受欢迎。她受某个有“背景”的人的指派,亲近一个亲日的特务,配合完成行刺任务。女青年的资本是年轻漂亮,她的手段只能是色相相诱,这是任务的指派者和执行者都心知肚明的事情。行动按别人的计划进行,女主角将骗至了逼仄幽暗的珠宝店,在他给她买钻戒时,她从他的表情里看到,他是爱她的。瞬间心软,让他逃离。舞台上表演性质的杀人,最终成为她的个人结局。
压抑和晦暗,看不到一点亮色;紧密厚实的文字,让人有些喘不上气来。你需要一点点读,然后慢慢想,慢慢消化。这或许是张爱玲作品中唯一一篇有
“政治性”的小说,但是背景及倾向都不清不楚。她原本就对政治没多大兴趣,却在无意中沉陷其中。上海的孤岛时期,绝大多数作家都投身政治,张爱玲却浑然不觉。并且,她爱上,至少是同一个大,胡兰成,关系密切。不管世人的众说纷纭,她自己如何看待这一段情感?记住,对方是,特务头子,更有妻室。《色
·戒》里多多少少有自己的影子吧--不是经历,而是情感;经历是另一个故事,有它的原型。小说写出来了,却压在箱底儿好多年,直到胡兰成的回忆录发表,她才让它公之于世。算是回应吗--胡兰成说,他们之间有爱情;张爱玲说,它只是情欲。
好了,我们说说《色戒》这个故事的原型吧。据说是当时发生在上海的一件被视作桃色新闻的刺杀案。被刺者叫丁默cun,,胡兰成的同僚;行刺者是位有钱人家的小姐,《良友》的封面女郎,热情漂亮自由的郑苹如。一个中日混血儿(母亲是日本人),和当时日本政坛的上层人物关系不错。可这么个有日本血统的大家小姐,却成了国民党的编外特工,为其提供日本方面的情报,参与绑架日本高官的儿子。后来,接受指派暗杀丁默cun,行动失败后(当然不是因为爱上了丁),稀里糊涂不明不白被特务组织杀掉。至死,她都是个不受重视的“客串”,国民党的特工人员名录里,根本就没有她的名字。
有人说,作为同僚,胡兰成了解这一事件的内幕,他肯定在闲谈中说过此事,这些饭后谈资成就了张爱玲这篇《色戒》的草稿。
好些年过去了,不显山不露水的《色戒》终于引起轰动。可这个顶着激情戏招摇过世的作品,还是原先那个故事么?有过多少历史我们不知道啊,它们可能只在小说里和记忆中。那些个鲜活的主角,男人和女人们,曾经像绚烂烟火一般燃烧,然后悄然消逝,被遗忘或者不被记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