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这个小县城人均GDP高于韩国 接近日本
文章来源: 瞭望新闻周刊 于
- 新闻取自各大新闻媒体,新闻内容并不代表本网立场!
昆山城市美景(8 月25 日摄) 季春鹏摄/ 《瞭望》新闻周刊
昆山有戏!在乡土中国向城市中国演进的宏阔大戏中,昆山从后起者裂变为领舞者。这个面积不足一千平方公里的城市,2018年综合实力、绿色发展、投资潜力、科技创新、新型城镇化质量等指标均列全国县级城市首位。领跑县域经济14年,这里有最中国的城市脉动。
昆山近年来一直在追求构建人与城、城市与自然、本土历史与现代气质和谐共生的发展新格局。昆山从可持续发展能力、城市竞争力、城市底蕴、城市宜居四个维度去打造更加绿色的生态之城、更加开放的创新之城、更加包容的人文之城、更加便捷的共享之城的实践和治理逻辑,为中国中小城市从全面小康迈向现代化,提供了生动的案例和借鉴。
今年是昆山撤县建市30周年,2月,昆山被江苏省确定为开展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试点地区之一,《瞭望》新闻周刊记者蹲点调研,求解一座城市如何既融入澎湃的时代发展大潮,又坚守独特的城市核心气质,在城镇化浪潮中,逐渐崛起为一座有格局、有魅力、有温度的特色之城。
本组稿件转载自《瞭望》新闻周刊2019年9月23日第38期。
1 双面“绣”昆山
昆山经济总量连续14年居全国百强县首位,2018年人均GDP3.48万美元,高于韩国、接近日本。
文 | 刘亢 张展鹏 刘巍巍 陆华东 /《瞭望》新闻周刊记者
8 月23 日,古镇周庄,演员和游客在《四季周庄》演出中表演婚庆民俗季春鹏摄/ 《瞭望》新闻周刊
公元464年,祖冲之调任娄县(昆山前身)县令,后在此地13载。纵为世界上第一个将圆周率精确推算到小数点后7位的人,他也无法推想出千余年后这方水土的巨变:昆山经济总量连续14年居全国百强县首位,2018年人均GDP3.48万美元,高于韩国、接近日本。
昆山祖冲之路长12公里,其中一段与杜克大道相交。南北朝著名的科学家,与拥有苹果公司现任首席执行官蒂姆·库克等知名校友的美国杜克大学,在中国江南不期而遇。
兼容并蓄、风格多元,是《瞭望》新闻周刊记者对昆山最深切的感受。如同苏州刺绣的顶级技艺双面绣——同一块底料、同一次过程,呈现出绣面图案正反如一的奇妙效果。
快与慢的城市节奏
大渔湖,由烧砖取土坑改造而成,每周六上演世界最大水影秀,跨度350米、最高喷射60余米,还将《牡丹亭》等昆曲植入绚丽水幕中。
喷泉时高时低、音乐时而激昂时而婉转、画面在宏大壮观和灵动秀美之间切换,彰显着这座城市的生机勃勃、张弛有度。
7月22日上午,峰昆电子科技有限公司顺利拿到营业执照,刚好是昆山的第40万张。总人口277.4万,户籍人口90.3万,市场主体竟多达40万个。
昆山今年以“白皮书”形式出台23条优化营商环境新措施,对照世界银行评价指标,涵盖开办企业、税务服务等方面。“细则很具体,可操作,与国际接轨,助力开放型经济向创新型经济转变。”昆山市委书记杜小刚说。
通力电梯235米高的试验塔是昆山地标之一。这家芬兰公司1996年落户,2018年纳税12.75亿元。试验塔代表着昆山外向型经济的高度:集聚56个国家和地区的8400多家企业,包括48家世界500强企业。
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经贸形势,昆山上半年仍跑出了“加速度”:新设外资项目128个,其中超亿美元项目8个;累计完成进出口2640.7亿元,同比增长2.6%。
前一步车水马龙,后一步亭台楼榭。经济飞速运转的昆山,有慢生活的另一面。
昆山人喜欢吃面,除了名声在外的奥灶馆,街头巷尾小店生意也好。人们吃完面习惯到公园走走。蜿蜒的园路、考究的植物、江南园林的诗意画风,喧嚣嘈杂被挡在墙外。散布在昆山市区的微型“口袋公园”,成为市民休憩好去处。
昆山城乡交融,最远的周庄开车50多分钟也能到。周庄四面环水,依河成街,桥街相连。灰瓦、木门、雕花窗,明清时代的房屋,沟壑纵横的古树。船娘划着小船,树影婆娑,正好慢享这“一江烟水照晴岚,两岸人家接画檐”的惬意。
大与小的城市治理
昆山名中带山,其实只有一座形似马鞍的玉峰山,当地人开玩笑说它“高8848——厘米。”虽无高山,但昆山人却站位高、眼光远。
规划全长逾41公里、贯穿昆山的苏州市域轨道交通S1线,总投资超294亿元,已进入主体施工阶段,四年后竣工,将与上海轨道交通11号线无缝衔接。
投资120亿元、昆山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史上单体投资规模最大的项目——中环快速路已开通运行,助力昆山由平面交通迈向立体交通。
《昆山市城市总体规划(2017—2035)》2018年审议通过,提出把昆山“从制造业强市发展成为功能综合的现代化大城市”,为全省示范。
大动作频频的昆山,城市管理犹如绣花般精细。昆山市市长周旭东说,作为外来人口大市,要管理和维护好社会运行系统,需在细微处见功夫、见质量、见情怀。
水乡韵味的装修风格、宽敞整洁的大厅、规范的门头标牌、可远程监管的智能秤,经标准化改造后的江南生鲜农贸市场如同超市。从“脏乱差”到“洁净美”,昆山市民时常从身边的变化感受到城市治理者的细心。
昆山外来人口尤其年轻人多,不少人喜欢吃烧烤。面对影响市容的烧烤店,昆山不是一关了之,而是引导入室规范经营,并要求加装净化设施,减少餐饮油烟。既让老百姓吃得便利、安全,又不影响交通和市容。
传统与时尚的城市格调
九月江南的午后,阳光耀眼、微风拂面。昆山杜克大学里,平静的水面倒映着四周极具现代感的建筑。作为中外高等教育的探索性实践,学校助力昆山打造国家一流产业科创中心。
杜克二期校园已开工建设,主打青瓦白墙的本土色调,同时引入北美校园的景观元素,体现出不忘本来、吸收外来的城市理念。
兼备传统与时尚风貌的,还有锦溪镇祝甸砖窑。这里被住建部评为“最佳废旧建筑再利用实例”,成了昆山新晋的“网红打卡点”。
祝甸村三面环水,清初时沿岸建有38座窑,如今尚存8座,是江南地区仅存的一处砖窑遗址。现在被改造为古窑文化园,徜徉其间,就像穿行在历史与现代交错的折叠空间。
“留下乡愁是乡村演变的底线。”中国工程院院士崔愷是祝甸砖窑文化馆项目的设计者。在他看来,把这块“不合时宜”的旧址保护下来,是对历史文化最好的尊重和报答。
昆山智谷小镇被评为“全国最美特色小镇50强”,拥有杜克大学、昆山工研院、清华科技园等科教资源,和阳澄湖等生态资源。建筑采用红砖彩瓦,欧式风情明显,却又精巧地融合了昆曲等不少本土传统元素。
在秦朝时设县、距今2200余年的昆山,“我们能触摸到时尚的最前沿。”前来参加青年电竞大赛的选手们如此谈及对昆山的印象。
绵柔与坚韧的城市性格
一壶清茶,几盘青豆、瓜子、腌菜,几张八仙桌,几十位村民围坐,开诚布公,坦率交流。这是昆山的“吃讲茶”习俗。
昆山古镇上,居民和睦相处,有问题就像“吃讲茶”这般,坐下来调解协商。
作为一座典型的江南水城,水孕育了人的温情。说着一口吴侬软语的昆山人,待人友善,对于已是本地人口两倍的“新昆山人”,显示出很强的包容性。
“不知不觉间到这城市已十年,已不再是那懵懂的少年。”来自安徽的梁立鹤根据自己工作和生活的感受,创作了《晚安吧,昆山》,引发了不少人的共鸣。他说这里没有外地人概念、更没有地域歧视。
绵柔和坚韧,交织在昆山人性格中。老一辈创业者当初为一个项目,可以跑102趟南京,小面包车没空调,在车厢里铺上厚厚的报纸,开一段路就下来给报纸上浇一桶水降温。靠着这股劲,昆山很快赶超了东部沿海多个国家级开发区。
“昆山之路”创始者、87岁的原市委书记吴克铨回忆,当年听说一家日本企业计划在苏州投资,他立刻赶到苏州轻工局,恳请把昆山加入外商考察名单。“我说给昆山一个机会,试一试。但心里笃信,只要他们来了,就一定走不掉!”老书记平缓柔和的语气中透着坚毅和自信。
澜起科技是国内芯片龙头、科创板首批上市企业,2017年落户昆山,2019年初投入运行。目前人数不到300人,其中60%为研发人员。夏驾河科创走廊的一幢科技创业大厦,交给澜起免费使用5年,今后还会吸引其他企业入驻,逐步打造产业链,体现出昆山政府招商的诚意和做事的力度。
昆山市区的金鹰大厦最高处251米,站在此处眺望,931平方公里的市域范围大部分可见,建筑错落有致,绿地穿插其间,古老的吴淞江、娄江穿城而过。东眺上海、西望苏州,正是学习和追赶的目标。
充满韧性的昆山,不掩饰继续当领跑者的雄心。祖冲之曾这样描述做学问的态度——“亲量圭尺,躬察仪漏,目尽毫厘,心穷筹策”,恰似昆山人做事风格,这也正是昆山的底气所在。
2 昆山脉动
文 | 刘亢 张展鹏 刘巍巍 陆华东 /《瞭望》新闻周刊记者
江苏昆山好孩子集团生产车间(2016年4月18日摄) 季春鹏摄/《瞭望》新闻周刊
◇创造全国2%进出口总额的昆山提供了外向型经济崛起样本,更实践出工业化、城市化快速推进背景下,产业与城市的良性互动、共生共融之道
◇从推进工业化进程,实现新产业“从无到有”到实现产业价值链攀升,在“微笑曲线”两端发力,昆山一直率先探索,其发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生动实践
◇按照“减量发展”要求,昆山在高端产业上做“加法”,在落后产能上做“减法”,率先提出打造有国际影响力的“国家一流产业科创中心”
每年秋风起时,大闸蟹上市,以阳澄湖的名气最大。生长于湖边的昆山人,敢于“第一个吃螃蟹”:国内率先自费创办开发区、引进江苏第一家外商独资企业、设立全国首个封关运作的出口加工区……
从农业小县跃升为全国县域经济领头羊,源于永不停息的改革创新精神和拥抱时代大潮的开阔胸襟。昆山坚守实体经济,持续推动产业向中高端攀升,培育先进制造业体系,已形成两个千亿级和七个百亿级产业集群。
昆山的发展被视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生动实践。作为江苏确定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试点地区之一,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后,又率先开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征程。
二元结构国家的现代化都从工业化和城市化起步。中国中小城市科学发展指数研究成果显示,昆山已连续3年囊括新型城镇化质量、投资潜力两项第一。创造占全国2%进出口总额比重的昆山,提供了外向型经济崛起样本,更探索出工业化、城市化快速推进背景下,产业与城市的良性互动、共生共融之道。
敢于争第一、勇于创唯一
昆山“农转工”转折点发生在1984年,利用国家沿海开发开放战略机遇,自费兴办“工业小区”。昆山开发区4年集聚30多家企业,升格为国家级开发区后,又紧抓上海浦东开发开放等机遇,形成以开发区为龙头,带动乡镇工业小区发展的开放格局,外资逐渐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
时隔多年,台商宗绪惠仍清晰记得初来昆山的情景:马路两边全是农田,晚八点后就无处吃饭……宗绪惠2017年当选为昆山台协会第十三届会长,企业会员1487家。他笑言,当年很多台商都是被“半路拦截”到昆山的。
“刚开始根本不知道昆山这个地方,只是到上海、苏州路过这里,休息一下、上个洗手间,结果受到热情邀请。”宗绪惠说。当时那么穷的一个县,却展现出非凡的抱负和气魄,把临近上海的地理优势和重商、亲商的政府服务发挥到极致。
2000年是昆山发展史上又一个里程碑。电子信息产品出口格外需要高效快捷的海关通关服务,昆山率先建立封关运作的出口加工区,大幅提高通关效率,促使台湾地区笔记本电脑代工企业纷纷进驻,包括仁宝系、资通系和富士康系。
昆山开发区管委会原主任宣炳龙记得,为了出口加工区他跑了80多趟北京,辛苦但很值得,昆山生产的笔记本电脑和智能手机随后占据全球大半市场份额。做大规模的同时,昆山前瞻性培育产业集群,快速形成以电子信息、精密制造为主导的产业集聚,如今电子信息、装备制造产业已双双成长为“千亿级”。
与很多地区一样,昆山也曾利用人力成本低等优势,吸引产业链低端的加工、装配及制造等环节。为推进产业迭代升级,昆山积极引进外部研发机构、企业研发中心,并与国内一流的高校和科研机构合作。其中,以龙腾光电为核心的新型光电产业链的形成和投产,标志着转型升级的实质性突破。
产业升级过程中,最重要是因地制宜、甄选适合当地的高端产业。昆山锁定光电、半导体、小核酸及生物医药、智能制造四大产业,2018年四大产业产值达2023亿元,同比增长18%。
龙腾光电有限公司总经理蔡志承称赞昆山政府“有独到之处”,先做全面的园区规划,后引进相关企业,“产业链招商”优势明显。以龙腾为例,园区上中下游各类企业齐全,形成“原材料—面板—模组—整机”的完整产业链,让采购成本大幅下降。
产业是城市的骨骼,没有产业的城市站不直、走不远。昆山“以产兴城”道路上,民企和外企齐头并进。特别进入21世纪后,大力实施民营经济赶超战略,支持民营企业自主创新,2007年从事外向配套的民营企业突破1500家,至2018年,昆山664.5亿元的总税收中,民企纳税额达375亿元。
诚泰电气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盛玉林认为,外界评价昆山时,有时会说代工企业的技术含量低,事实并非完全如此,其中一些企业具备了较强的竞争力。比如诚泰70%的部件是自己制造,在全球拥有180多个专利。
长期关注昆山发展的南京大学教授张二震认为,开放条件下中国产业结构转型包括两层含义,一是推进工业化进程,实现新产业“从无到有”。二是产业价值链攀升,在“微笑曲线”两端发力,获取更多的国际分工利益。昆山一直率先探索,其发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生动实践。
提高“含绿量”探路低碳发展
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际,昆山迎来了撤县设市30周年,县域经济领跑者站上了新的起点。作为党的十九大后江苏首个报送省政府审批的地方城市总体规划,《昆山市城市总体规划(2017—2035)》被寄予引领高质量发展、为全省示范的厚望。规划最突出的一点,是坚持“减量发展”理念,明确了建设用地和能耗排放“减量”、空间效益“增值”,坚决守住生态环保底线。
多年高速发展后,“昆山之路”遭遇了严重的发展瓶颈:土地开发强度越过30%的国际警戒线,远超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规定的人均建设用地上限;林木覆盖率仅为18.63%。
昆山市市长周旭东说,按照“减量发展”要求,要在高端产业上做“加法”,在落后产能上做“减法”,加快推动新旧动能接续转换,推动产业结构转型,让经济发展加快从“量的积累”向“质的跃升”转变。
低端落后产业界定、实施企业技改提升工程、健全绿色考核机制,从2016年12月开始,昆山已全面启动推进“去产能”。针对化工、电镀、喷涂等重点行业,量身定制了鼓励企业自行淘汰落后产能的奖励补助政策。电镀产线,自行拆除;化工生产,自行关停;喷涂作业,自行取消;集尘车间,自行升级……在昆山开发区,数十家企业主动淘汰落后产能或老旧工艺。
今年一季度,昆山市整治“散乱污”企业490家,其中关停取缔229家,整治提升261家;淘汰落后产能企业69家,但地区生产总值和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分别同比增长了7.4%和10.6%,原因在于利用淘汰出来的空间去招新产业、培育新动能。
昆山原鑫源燃煤热电厂原址经过改造升级,打造成射频半导体产业创新基地。经测算,每年可减少煤炭消费26万吨、二氧化硫排放265吨、粉尘排放40吨,预计未来产值超100亿元,成为传统工业开发区向科创园区转型的典型案例。
2018年昆山高新技术产值、新兴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分别为48.8%和47.9%,比上一年度各提高2.4和1.6个百分点。工信部第四批绿色制造名单中,昆山5家企业入选国家级“绿色工厂”。与产业迭代升级同步,昆山新型城镇化的“含绿量”也在显著提升:
按《昆山市城市总体规划(2017—2035)》要求,保持330万规划人口规模不变,并将其作为人口容量上限,规划期末建设用地规模从433平方公里缩减至406平方公里以内。全市保持水面率16%不减少,森林覆盖率提高到26%以上。
与很多园区一样,昆山开发区在发展初期,也经历过规划不足、无序发展,缺少相关生活配套,与城市隔离,产生环境污染等问题。随着循环经济和绿色发展理念日渐深入人心,昆山设立花桥国际商务城和高新区时,一开始就注重研究产业发展不同阶段的实际需求,提前布局城市功能配套设施,营造生态绿色的城市氛围。
《中国中小城市绿皮书》2018年首次推出绿色发展指数,昆山名列第一。继续当好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先行军的同时,昆山正把绿色发展理念融入到生产生活之中,推动经济发展与生态改善良性互动。
全球视野下谋“全新一跃”
1984年昆山起步时,市委市政府曾赴深圳学习,为创办工业小区“取经”;去年,昆山党政百人代表团再次南下,观摩学习产业创新、产城融合的做法。
比照深圳,因改革而立、开放而兴的昆山,率先提出要打造有国际影响力的“国家一流产业科创中心”。
“从国外科创城市发展历程看,城市竞争实力归根结底源自创新能力。”昆山市委书记杜小刚说,依托成熟的制造业基础,抢抓技术变革机遇,深入推进转型升级,从要素驱动转向创新驱动,正是新时代下昆山谋求的新作为。
创办昆山杜克大学体现出昆山的全球视野。2013年获教育部批准正式设立以来,相继建立11个国际科创平台,包括全球健康研究中心、大数据研究中心等,获国内国际科研项目49个。以计算图像技术研究中心为例,推出了全球首款亿级像素手机摄像模块产品。
实施“祖冲之自主可控产业技术攻关计划”,被视为昆山利用全球科教资源、深度融入世界经济的又一创新之举。攻关计划启动仪式上,昆山面向全球高校院所、科研机构、行业组织等,发布千项企业技术需求,115家企业累计出资16.8亿元,征集解决方案,意在攻克“卡脖子”技术难关,打造国际领先水平的技术项目,真正迈向产业链高端。
进一步推进高水平开放,发展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是昆山打造“国家一流产业科创中心”的必由之路。截至2018年底,昆山累计引进和形成省级跨国公司地区总部和功能性机构36家,占江苏总数的16%。
引进并留住国内国际高端企业,城市功能完不完善、配套到不到位、生活便不便利是一个关键因素。昆山以往先发展产业,由此吸引人,随之扩大城市规模;如今重构三者关系,先想方设法营造好的城市环境,吸引高端人才,进而促进高端产业发展。
在昆山高新区,多个现代化的标志性建筑拔地而起。这里借鉴了国际经验,由过去单一的“经济体”向“科技新城”转型。智谷小镇作为核心区,计划用最小的空间资源达到生产力的最优化布局,在创新集成与功能扩散之间、在城市化与乡村振兴之间、在生产生活生态生机之间找到平衡点。
从1个人到350人、从零客户到合作伙伴遍天下、从全年订单133万元到单月订单3000万元以上……自2012年回国来到智谷小镇创办通信技术公司,袁涛的事业不断“裂变”。“智谷小镇很多方面已接近国际先进水平,包括生态理念、创新环境、生活配套等。”他说。
智谷小镇是昆山产城融合的一个缩影。从“以产兴城”到“产转城升、产城共荣”,昆山着力建一流城市、聚一流人才、育一流产业,站在新时代发展坐标系上,拥抱全球开放大平台。
“放眼世界,推动昆山‘全新一跃’,打造‘昆山之路’的全新起点。”杜小刚说,要拿出当年自办开发区的精神和魄力,积极探索创建国家一流产业科创中心之路。
3 打造“一生之城”
聚焦民生小事,精细化实施,不断缩小贫富差距、弥合城乡鸿沟,昆山把共享理念厚植于城市发展中。
文 | 刘亢 张展鹏 刘巍巍 陆华东 /《瞭望》新闻周刊记者
8 月26 日,昆山市周市镇永共村为老综合服务中心,工作人员将午饭端给老人季春鹏 摄/ 《瞭望》新闻周刊
昆山的热度,即使没有去过也大多有耳闻;但它的温度,需要实地体验才能感受:90多万本地人和180多万外来人究竟怎样生活?城乡还有多大差别?社会弱势群体得到哪些保障?
《瞭望》新闻周刊记者实地采访了解到,昆山把群众的获得感作为评价政府工作的重要标准,聚焦民生小事,精细化实施,不断缩小贫富差距、弥合城乡鸿沟,努力把共享理念厚植于城市发展中。
从“有居”到“宜居”
“道路修缮扩宽了,车位重新调整了,每个单元都安装了楼道门和监控系统,老人和孩子都有了活动场地……看,我们小区变得多漂亮!”中华北村居民苏凤宝和邻居们拉着本刊记者参观,幸福溢于言表。
激动是当初委屈的释放。几年前,苏凤宝的孙子要结婚,儿子和他商量要卖掉中华北村的房子,到附近商业小区买一套婚房。“儿子说,就中华北村的房子,姑娘都不愿意嫁过来。”
中华北村属于昆山较早建成的动迁安置小区。房屋建筑破旧、停车混乱,一下雨满地积水,而且乱搭乱建、群租现象严重。2018年9月,昆山各级财政投入约7000万元改造中华北村。改造工程打破以往政府部门、建设主体、设计单位、建设单位的“闭环”,改为实地走访、考察,充分听取和采纳居民的意见建议。
包括中华北村在内,2018年昆山启动改造老旧小区27个,惠及居民1.4万户,2019年还将改造17个老旧小区。“群众需要什么就完善什么。”昆山市住建局老小区改造办负责人潘隽说,改造不止于外观形象,更在于解决停车、地下排水、屋面渗水等“难点”“痛点”。
昆山花了数年时间打造出“15分钟生活圈”,主城区内步行15分钟必有公园绿地。截至今年上半年,全市范围建成各类公园160个,其中5公顷及以下小游园106个,下半年计划再完成新建、改建小游园25个。
社区卫生机构同样15分钟步行可达。2017年昆山全面启动实施基层卫生管理体制改革,迄今共新改扩建33家社区卫生机构,并努力搭建“绿色通道”,通过电话、QQ、微信,为患者提供就医咨询和用药指导服务。
昆山市市长周旭东认为,民生工程涉及面广,群众期盼高,要在看得见、摸得着的民生实事上下功夫,让老百姓生活更加便利,真真切切增强幸福感和获得感。
对弱势群体的救助保障,是城市的民生底线。昆山将“因病因残家庭致贫返贫”作为兜底保障重点,推动生活救助、医疗救助、就业救助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构建“大救助、大协作、大联动”现代社会救助政策保障体系。实施精准帮扶政策以来,困难救助对象减少了1333人,降幅33%;发放大病医疗补贴7160万元,惠及16877人;帮助病残困难家庭解决就业67人。
杜举良出生于1949年10月15日,与新中国“同龄”。他感慨昆山这些年变化太多,比如小区改造、厕所革命、口袋公园等等,都体现了一心一意为人民谋福利。“民生工程要花不少钱,昆山肯把钱用在老百姓身上,是让我们分享经济发展的成果。”
城乡“几无差别”
红花绿树环绕着翻建的漂亮农房,河道碧波荡漾,岸边绿树成荫,垃圾桶摆放得整整齐齐……走进淀山湖镇六如墩村,难以把眼前场景和农村的传统形象联系起来。“如今在村里生活一点不比城里差,空气好、环境美。”村党总支书记陆志斌说。
通过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昆山涌现出一批环境优美、配套齐全的村落。市农业农村局提供的数据显示,实施整治工作以来,各区镇累计投入6000万元,用于新建、改造公厕,以及新建生活垃圾就地处置站,另投入5.6亿元实施清水工程。
早在2002年,昆山就开始探索城乡发展一体化,把931平方公里市域作为整体来规划,强化城乡联系和市域整体意识,从城市核心区、城市副中心、特色镇、新型社区、自然村落五个层面来推进建设。
如今的昆山,累计建成300多个城镇及农村社区公共服务中心,广大居民在家门口便可享受行政管理、便民服务、文化体育、医疗保健的便利。
为彻底打破城乡二元制度鸿沟,昆山不断有创新性制度安排:2003年在江苏率先取消农业户口和非农业户口的区分,2004年实现农民与城镇职工一样“刷卡看病”,2005年允许农民通过灵活就业参保平台纳入城保,2008年实现低保标准城乡并轨。
实现城乡一体,还需持续推进乡村产业振兴。武神潭村依靠养殖阳澄湖大闸蟹,种植有机蔬菜,发展乡村旅游,2018年实现村集体收入57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35000元。
昆山是全国首批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试点县市。2017年5月,王素娟与丈夫辞去工作,入驻昆山淀山湖现代农业示范园,注册成立农业科技公司,种植蝴蝶兰。她说现在做农业不再面朝黄土背朝天,要讲科技含量,善于经营管理。
“我告诉女儿,以后有人问起我们的职业,直接说‘新型职业农民’就好。”在王素娟心中,“农民”已经成为值得一说的体面职业。
幸福昆山“不见外”
对于昆山百余万外来人口来说,2004年有特殊意义:这一年,昆山发行了一本《昆山新市民幸福指南》,并将“外来人口管理办公室”更名为“新昆山人工作委员会”,由过去强调外来人口不能做什么,转变为督促政府部门去为外来人口多做些什么。
43岁的蒋宝娣来自安徽泾县,在昆山已经生活近20年,一直在朝阳新村开小超市。“两个孩子也都在昆山读书。今年3月,我们一家已经正式落户了。”蒋宝娣说,“买房、积分都能落户。很多新昆山人选择在此扎根。”
如何让随迁子女享受教育公平,是昆山着力解决的重要课题。为解决供需矛盾,仅“十二五”期间就投资69亿元,新增学校83所,新增学位9.3万个;经过充分调研、论证,推出积分入学制度,积分包括房产年限、参保年限、遵规守法等指标。对未能取得公办学校就读资格的非户籍常住人口子女,昆山想方设法“统筹入学”,尽可能安排到民办学校。
昆山还注重打造平等的就业环境。市人社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将符合条件的外来劳动者纳入一次性开业补贴、创业租金补贴、创业社保补贴等政策范围。另外,2018年起凡符合条件的外来劳动者均可享受1000~2000元不等的失业保险支持技能提升补贴,以实现能力素质提升。
昆山当地网络论坛曾经发起“如果没有新昆山人,昆山会咋样?”讨论。虽然有人认为外来人增多给城市管理带来一些挑战,但是更多市民认为,如今的昆山,从衣食住行,到企业发展,再到城市建设,已经离不开新昆山人。昆山需要“新昆山人”。
张浦镇新巷社区是流动人口聚集地,也是国家级首批流动人口社会融合示范社区。胡荣祥是社区退休党员,作为异乡人,他经常被社区邀请参与各项活动,“小区里没有当地人和外地人之分,一起努力把自己的家园建设得更加美好。”
昆山市委书记杜小刚说,之前取得的成绩,离不开新昆山人的付出和奉献,应聚焦“入住”“入职”“入学”等关键点,让新昆山人得到均等服务、找到心灵归属,由此将这里视为能够长期工作和生活的“一生之城”。
4 赓续古韵的现代城市
以“沉浸式”的态度和方式,梳理钩沉历史脉络,昆山把文化传承作为城市发展的“根”“魂”,让历史文化保得住、留得下、传得开。
文 | 刘亢 张展鹏 刘巍巍 陆华东 /《瞭望》新闻周刊记者
8 月25 日,昆山市千灯中心小学,小昆班的孩子在练习基本功季春鹏摄/ 《瞭望》新闻周刊
不少昆山人的一天,是从一碗奥灶面开始。长达6个小时文火煨制,分为红汤、白汤,芳香浓郁;面条细软、爽滑、筋道;浇头为佐面的菜肴,种类之丰富,几乎就是苏帮菜的菜谱。
昆山人常说,“吃面靠汤,唱戏靠腔。”他们的一天,常在一段昆曲中结束,唱腔悠远婉转,文辞典雅藻丽,舞蹈飘逸出尘。与意大利歌剧、德国古典音乐同被视为人间“雅乐”的昆曲,在它的家乡被赋予更多生活气息。
百年历史的奥灶面和“百戏之祖”昆曲,浸润在平常生活中,折射出昆山对“保源”“续根”的态度:昆曲进学校、进企业;古镇“修旧如旧”,尽量保留传统民俗的原生态;设立“顾炎武纪念日”,用“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来涵养市民素质、塑造城市精神……昆山以“沉浸式”的态度和方式,梳理钩沉历史脉络,把文化传承作为城市发展的“根”“魂”,努力让历史文化保得住、留得下、传得开。
昆曲六百年,最美在今朝
漫步昆山,随时随地能感受这座城市对昆曲的钟爱:饭店、书店、学校、办公楼,甚至公交站台的显示屏上,入眼入耳的都是华丽的头饰戏服和缱绻的唱腔;阳澄湖畔,融合声光电的音乐喷泉,巨幅水幕中展演的是昆曲的水袖红妆。
“昆曲姓昆,是昆山特有的文化记忆和城市名片,也是昆山人的一种生活方式。”被誉为“昆曲王子”的张军说。作为改革开放同龄人,他从12岁开始学习昆曲,见证了古老艺术从门庭冷落到备受关注的历程。
1993年投资250万元修建“昆曲博物馆”;2012年投资逾10亿元建成文化艺术中心,内设“昆曲剧场”;2015年成立当代昆剧院,填补没有专业表演团体的空白。“载体越来越完善,演出越来越活跃,人才培养越来越合理,昆曲发展的土壤日渐丰厚。”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昆曲专家毛伟志评价道。
眼波潋滟、身段婀娜、水袖翻飞,石牌中心小学孩子们的表演博得围观者阵阵掌声。他们的师傅、苏州昆剧院副院长俞玖林说,每到开学季,学校是否开设小学生昆曲研习班,成了不少家长的择校标准之一,“昆曲六百年,最美在今朝。”
昆山出台了昆曲五年规划,更大手笔是承办文化和旅游部艺术司、江苏省文化和旅游厅主办的百戏盛典,计划用3年时间,集中展演我国现存的全部348个戏曲剧种,被称为“中国戏曲史上最完整的剧种大展示、大检阅”。
2019年百戏盛典近日落幕。80岁的蔡志雄和76岁的周美君从成都自费赶来昆山,看完全部38天演出,最后一场老夫妻双双泪目:“对高龄者而言,有些剧种看一眼少一眼,感谢昆山创造了此生最后一次亲历百戏朝宗的机会。”
对昆曲多年不变的热爱与付出,潜移默化间也让昆山的文化氛围更加浓厚,茶余饭后,公园、社区、广场,总能撞上不期而至的“市民舞台”“欢乐文明百村行”等群众性文娱活动。
石板青青,老街悠悠。家住千灯古镇的老伯曹阿三最喜欢的事就是饭后泡上一杯茶,坐在淞南书场的木凳上听一段苏州评弹。“有茶有戏,日子就像菜里撒了盐巴,有滋有味。”他说。
“活态”传承最江南的风韵
锦溪古镇位于昆山西南处,有两千多年历史,因景得其名:“夹岸桃李纷披,晨霞夕辉,尽洒江面,满溪跃金,灿烂若锦带。”著名记者冯英子称它“淡妆浓抹总相宜”,刘海粟更赞其“江南之最”。
承载了文人对江南美好想象的锦溪,房子都很古老,临水而建。古镇入口处是一座长52米的十眼长桥,当地导游顾琛瑾介绍说,老镇有36座桥,这么多年古镇格局基本没有改变,住的也大多是原住民。
“让古镇更像古镇、修旧如旧。”近年来,锦溪重修了文昌阁等建筑,并建设环湖生态廊道,用一种鲜活的方式来保存对传统文化的记忆——全镇56支群众文艺队伍,表演舞龙灯、摇快船、民间山歌等,让人观看时找寻到以往纯真的快乐。
看得见明净湖泊、望得到万亩良田、听得见乡音软语、吃得到乡土口味、记得起儿时故乡。昆山的古镇保护坚持“活态”传承,在这里既能体会时间痕迹的厚重,也能感受古镇有机更新的活力。
周庄始建于北宋,因画家陈逸飞的画作《故乡的回忆——双桥》引起世人瞩目,“中国第一水乡”由此走向世界。盛名之下,项目、资金、游客奔涌而至,如何留住古镇的静谧气质和古朴民风?
昆山市副市长、周庄镇党委书记张峰介绍说,早在1986年昆山便制定《水乡古镇周庄总体及保护规划》,此后所有次级规划均恪守原材料、原结构、原环境、原工艺原则,确保古镇保护不因领导更迭而受影响。
历经900多年风雨的周庄,如今依旧河巷阡陌,商街井然。评弹声、摇橹声、船歌声,声声入耳;青团子、富安糕、万三蹄,美味扑鼻。
祁浜村党总支书记吴洪生说,最萧条时全村仅有100多个常住人口,大部分是老人和孩子。为激活农村活力、重续乡土文脉,2016年起,村委会和周庄旅游股份有限公司共同打造“香村祁庄”品牌,涵盖民宿、荷塘月色湿地公园等,让原住村民和游客都能体验到“稻香、花香、果香、酒香、菜香”。
“文化是昆山的灵魂。”昆山市委书记杜小刚说,我们努力梳理历史记忆、古镇符号、水乡元素,把留住城市的“根”“魂”作为城市工作的重要内容,让源远流长的江南风韵在昆山更加栩栩如生。
成风化人从“有景”到“有境”
柯军,昆山人,曾获中国戏剧最高奖“梅花奖”“文华奖”,但出演原创昆剧《顾炎武》仍让他倍感压力。
“在我个人演艺生涯中是最重要的一出戏。”他说,顾炎武的分量很重,“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激励了无数文人志士。后世尊称顾炎武为“亭林先生”,在昆山的小区、学校、广场、马路、大桥上,“亭林元素”随处可见。
“保存文脉活化历史,关键是要让历史文化景观成为提升市民境界的重要平台。”昆山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许玉连说,昆山孕育出顾炎武等先贤,要努力用好这些人文积淀,提升市民素养。
近年来,昆山力求把顾炎武精神融入城市日常,进学校、进社区、进企业,使其不断发扬光大。从2014年起开设的“日知讲坛”,其名取自顾炎武的《日知录》,每月一讲,延伸到区镇、街道、村(社区),让更多基层群众汲取人文精神滋养。2015年10月,“顾炎武思想课程基地”在昆山市一中揭牌,弘扬顾炎武的爱国主义精神、社会责任感、道德人格风范和脚踏实地的学风。
2018年6月5日,昆山市人大常委会通过了设立“昆山市顾炎武日”的决定,要求探索顾炎武精神的创造性发展。“唯有让精神生长、让文化发育,才会有朝气蓬勃的城市形象,才会有奋发有为的城市气质。”昆山顾炎武研究会会长陈建林说。
5 探路县域治理现代化
面对外来人口占比约七成、非公企业占比超95%、群众诉求显著提升的严峻挑战,昆山厚植执政之基,打造法治之城,力促共建共享,探索治理能力现代化“昆山之道”。
文 | 刘亢 凌军辉 刘巍巍 陆华东 /《瞭望》新闻周刊记者
昆山市周庄镇香村祁庄俯瞰(8 月23 日摄) 季春鹏摄/ 《瞭望》新闻周刊
2019年2月,江苏省委、省政府出台《关于在苏南部分县(市、区)开展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试点工作的实施方案》,昆山作为六个试点地区之一,被赋予为江苏乃至全国探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任。
郡县治,天下安。《瞭望》新闻周刊记者近期在昆山蹲点调研发现,面对外来人口占比约七成、非公企业占比超95%、群众诉求显著提升的严峻挑战,昆山厚植执政之基,打造法治之城,力促共建共享,探索了一套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昆山之道”,正实现着从“包办社会”“管理社会”,向“治理社会”转变。
党建创新引领治理转型
针对基层治理“最后一公里”难题,全面小康先行者昆山坚持红色引领,将支部建设延伸到网格上、楼道里,把党的政治优势和组织优势转化为治理优势和服务优势,努力把矛盾和风险化解在一线。
近日,千灯镇大潭村第一网格长、党员沈艳红在日常巡查时接到居民反映,立即赶到现场,发现有3名租客正在一出租房内包装新打火机,客厅里存放近万个打火机,安全隐患突出。沈艳红随即通过综治手机终端上报。当晚,在派出所、综治办、安环所等单位现场监督下,租客将新打火机全部搬离。短短几个小时,一起安全隐患在多部门配合下快速化解。
目前,昆山实现1491个基础网格全覆盖,由村(社区)干部担任网格长,并配备2336名网格辅助人员,日均处理线索和问题2000多个,成为延伸党组织“末梢”、实现精细化治理的有效途径。
在昆山,非公企业占比超过95%,如何服务好这些新经济组织,考验地方治理水平。
淘汰落后生产线,分流工人处理方案谈不拢;员工工伤后,不知如何申请赔偿……作为一名台企负责人,沪士电子(昆山)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李明贵以往感觉党组织很抽象,甚至对台企党建心存顾虑。没想到,在企业遇到的一次次危机、一个个难题中,党组织都发挥了重要推动作用,让他改变了看法。“如今,党员遍布公司各重要岗位,这种先锋带头作用是企业前行的不竭动力。”
由科技驱动的预见型治理也在昆山兴起。张浦镇社会综合治理联动中心指挥长汪利标举例说,近日,大数据监测到一条道路两边划车案件增加,进一步调查发现,该区域停车位严重不足,停车矛盾突出。改造增加停车位后,划车案件显著减少。
“昆山街头的每一个路灯、每一个垃圾桶都有‘身份证’,详细记载着它们的属性,大大方便了查找维修。”昆山市数字化城市管理监督指挥中心办公室主任施建峰介绍,利用计算机、无线网络、信息化等技术,昆山再造城市管理流程,逐步实现了精确、敏捷、高效、全时段、全方位的城市管理新模式。
“我们在社会治理创新方面做了一些探索,最根本一条是坚持党建统领原则。”昆山市委书记杜小刚说,坚持以党建创新引领治理转型,最终目标是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治理体系,提高社会治理社会化、法治化、智能化、专业化水平。
法治精神融入城市基因
一个GDP超过3800亿元的城市,怎样让14万家企业、40多万个市场主体既充满活力,又守法、规范、诚信经营?一个县处级架构的城市,怎样在有限的人员编制、行政资源和治理权限下,管理服务好超过户籍人口两倍的外来人口?
记者调研发现,崇法重契已经深深植根于昆山的城市精神,内化为人们的行为自觉。
全国百强镇陆家镇拥有工业企业1000多家,招商引资曾是乡镇干部的主要工作。“10多年前,干部70%精力放在招商引资上,现在企业转型升级依靠经济规律运行,我们70%精力转移到社会建设和社会治理上。‘法治’其实不是那种‘高大上’的口号,是能在市场资源调整中发挥更大作用的要素。”陆家镇镇长吴洁对法治理解的变化,是昆山法治环境优化的缩影。
“选聘律师进驻派出所,通过‘直接介入’‘会商参谋’‘源头干预’等方式引导当事人依法维权,推动矛盾纠纷化解法治化。”昆山市司法局副局长方伟介绍,在昆山,村党组织书记上任前,要在法律中心进行考核,合格后才能上岗。社区全部聘请法律顾问,有些村、社区还邀请顾问列席村(居)委会、参与群众调解,确保依法办事。
移旧俗,不铺张,红白喜事从俭操;常活动,多锻炼,文明娱乐不吵闹……千灯镇炎武社区将顾炎武“贵廉”“有耻”“责任担当”等名言、典故融入村规民约,形成朗朗上口的十二条约定。如今,这个安置22个村、2500余户动迁农民的“村改社区”和谐安定,无一处违章建筑,无一条黑色广告,无一方环境破坏。
参与度决定满意度
近年来,昆山探索从单一治理主体向多元治理主体转变,变政府部门主导的线性治理模式为社会协同共治的网状模式,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以前是“有困难找警察”,现在是“有困难找社工”。在昆山,活跃着超千家扶老、助残、为少等领域的社会组织。近年来,政府通过购买服务,共为2400多位残障人士、4800多位生活困境人群、18000多位长者、11万多青少年以及23万多有特殊需要的新昆山人、艾滋病患者、失独家庭等提供服务支持。
共建共享不仅能有效保障居民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还能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释放现代社会治理的活力源泉。
一年巡河1.5万多公里,捡拾垃圾400斤,劝导沿河不良行为200多次,发放各类宣传手册9000余册……6年间,昆山市留香志愿服务社理事长曹赵军,带领一群来自不同行业的志愿者活跃在环保、扶老、助残一线,将志愿服务做成“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大事业。
统计显示,目前昆山拥有志愿者24.2万名,志愿服务团队2000多个,总服务时长超过166万小时。
不仅本土居民,台胞、外籍人士等“新昆山人”也以不同形式参与社会治理,发光发热。“对10万安居台胞而言,昆山是我家,对家的眷恋和认同,让我们心甘情愿努力奉献。”昆山海峡两岸合唱团团长林大毅说。
“昆山的社会治理创新,体现了政府与社会、政府与人民共同治理社会事务、共享改革发展成果的善治的本质特征。”昆山市市长周旭东说,以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为奋斗目标,改善民生、实现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是善治的应有之义。